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18课全册)
2025-09-29 04:14:19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复 习 资 料

第一单元 天气与气候

1、一天的气温

1、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

2、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做气温计,气温计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等部分组成,读数时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温度低,中午及午后温度高。

5、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气温。百叶箱一般安放在草坪上,箱门向北开,避免阳光直射入箱内。箱内温度表的玻璃泡要距离地面1.5米左右。

6、百叶箱内主要安装的有干球温度表、湿度表、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

7、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有定时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根据需要,还会有日均温、月均温和年均温。

2、风向和风力

1、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比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做东风。风向有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等。

2、风力是指分的强度。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体上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现在气象部门有把12级以上、摧毁力极大的风补充到18级。

3风力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动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4、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风旗”来观测风。风向标静止后,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向。

5、风不仅有方向,还有速度,即风速。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气象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观测风向和风速。其中,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来风方向,根据风杯的转速可以计算出风速。风速一般以米/秒为单位。除此之外,还有手持风速仪。

3、观测云和雨

1、云和雨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和阴。

3、如果想知道某个地方一次、一月、甚至一年下了多少雨,就需要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4、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的雨水深度,简称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

5、漏斗式雨量器是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由盛水器、漏斗、储水桶、储水瓶组成。

6、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吧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气候和气象灾害

1、湖北襄阳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春季温暖(春暖花开)、夏季炎热(烈日炎炎)、秋季凉爽(秋风萧瑟)、冬季寒冷(银装素裹)。每年夏天高温,下雨比较多,冬天寒冷干燥,偶尔会下雪。

2、南方昆明四季如春,冬天也很温暖,海鸥都会飞过去。东北的哈尔滨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3、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的平均气象情况。天气总在发生变化,气候却具有一定的规律。

4、自然界的气象灾害和防御办法。

灾害名称发生季节防御方法
霜冻冬季注意添衣保暖,做好农作物的防冻工作。

雷电夏季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台风夏季停止户外作业,船只回港,加固门窗,甚至切断电源。
暴雨夏季注意行车安全,做好排涝工作。
高温夏季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降温工作。
雾霾

秋、冬季加强交通管理,注意行车安全,出门戴口罩。
5、天气现象指阴、晴、雨、雪、风、雷电等现象。

第二单元 养蚕

5、蚕出生了

1、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了。2000多年前,西汉的张謇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2、幼蚕白白胖胖的,不停地吃着桑叶。

3、蚕通过蚕卵孵化产生下一代的,蚕卵是圆形的,灰绿色或紫色,和芝麻粒大小差不多,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4、在蚕卵上喷洒少量水后放到孵化盒里,再把孵化盒放到25℃左右的通风环境中。

5、蚕孵化后用羽毛或毛笔将刚孵出的蚁蚕扫到养蚕盒里。蚁蚕长有黑色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

6、接触蚕卵和蚕后,要把手洗干净。

6、怎样养蚕

1、蚕除了吃桑叶,还吃莴苣嫩叶,蒲公英叶子、生菜叶子等,不吃白菜、枫树等叶子。

2、养蚕注意事项:

(1)保证桑叶新鲜、干净。

(2)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喂养方法。喂养蚁蚕时,要选用绿中带黄的嫩桑叶,喂幼蚕时,要选用较嫩的桑叶,蚕长大后可适当选用较老的桑叶喂养。

(3)注意蚕室的环境卫生。

7、蚕的生长变化

1、蚕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一共有13节,8对足(3对胸足、4对腹足、1对尾足)。

2、在生长过程中蚕的身体逐渐由黑变白,身体也逐渐长大。

3、蚕的一生会经历4吃蜕皮,蜕皮后蚕的身体会变白、变大。

4、蚕在第4次蜕皮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吐丝结茧,我们要搭好蚕架,帮助蚕结茧。

5、蚕茧是椭圆形,长约3-4厘米,由蚕丝组成,表面一般为白色。

6、蚕蛹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有复眼和触角,胸有胸足和翅,腹部有9个体节,身体一般为黄褐色或褐色。

7、蚕蛾是从嘴里吐出一种酸,将蚕茧腐蚀破,然后从这个洞里爬出来的。

8、蚕蛾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有3对足,1对复眼,1对触角组成。蚕蛾和蝴蝶的共同点:都是昆虫。不同点是:蝴蝶身体鲜艳,触角较细,善于飞行,蚕蛾身体暗淡,触角较粗,失去飞行能力。

9、蚕蛾生命力大约2-8天,破茧后不取食,交配产卵后1-2天即自然死亡。

10、蚕丝是怎么来的:

(1)去掉蚕茧表面的乱丝。

(2)将蚕茧放到盛水的锅内加热,水中加入少量的小苏打。

(3)水沸腾后,继续煮10-15分钟,直到蚕茧变松软。

(4)向锅内加入一些凉水,使水温保持在60℃左右。然后在锅内轻轻搅动蚕丝,找到丝头。

(5)一边抽丝线,一边将抽出来的丝缠绕起来。

11、一根蚕丝大约是700-1000米,春蚕是1000米左右,夏蚕是700-800米左右。

8、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蚕的心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变化叫作变态发育。和蚕一样经历变态发育的动物还有蝴蝶(卵、幼虫、蛹、成虫),青蛙(卵、幼虫、成虫)

2、蚕从卵孵化出幼虫开始,尽力蛹、蛾(成虫)的变化,到最后死亡,这一过程叫作蚕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环境中的生物

9、生物与非生物

1、我过云南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孔雀、大象等动物,生长着望天树、榕树等植物。

2、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是有生命的,岩石、土壤等是没有生命的。

3、比较小狗和玩具狗,鲜花和人造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外形相同或相似。不同点:小狗和鲜花有生命,玩具狗和人造花没有生命。

4、身边的环境中,生物是有生命的,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

5、植物要经历: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动物要经历:出生-获取营养-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

6、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送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非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不能繁殖。

7、机器人能下棋、打扫房间,甚至能回答问题,但它们是非生物,因为机器人虽然能做一些人所能做的活动,但机器人并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8、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植物枯败后落入土壤,使土壤更加肥沃。蚂蚁蚯蚓等动物在土壤中生活,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

9、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叶宽大的芭蕉生活在水分充沛、气温较高的南方,在干燥、寒冷的北方很少能看到它们。

2、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莲、睡莲、金鱼藻、凤眼莲(水葫芦)等,常见的沙漠植物有:仙人掌、骆驼刺、仙人球、龙舌兰、猴面包树、胡杨等,还有生活在温寒多雨、相对湿度较高环境中的红松,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环境中的榕树,生活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环境中的椰子树,以及生活在浅海滩涂上的红树。

3植物的形态是与它们的生长环境相适应的。例如,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莲的叶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气的孔眼,孔眼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使莲能够生长在缺乏氧气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叶一般为细长的刺(减少蒸发),茎粗大肥厚(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吸收水分),这样使它们能够适应长期缺水的环境。

4、多肉植物是指根、茎、叶中至少有一种器官是肥厚多汁并具备贮存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这样,在土壤缺水时,这些植物可以暂时脱离外界水分的供应而生存。

5、为了使多肉植物更好地生长要做到:(1)保留根部。(2)选择透气的土壤。(3)准备一些小石块。

6、多肉植物要放到阳光充足、通风的环境中。平时少浇水、浇水时用晒过的水。

11、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气候寒冷的南极地区。企鹅适应寒冷的环境:(1)羽毛密度高,(2)身体中储存大量脂肪,(3)经常聚集在气报团取暖。

2、丹顶鹤生活在沼泽地,脖子和腿细长,脚掌有蹼,迁徙。金丝猴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善于攀爬树木。变色龙生活在森林中,善于改变身体的颜色。骆驼生活在沙漠中,脚掌宽大,耐饥渴。非洲象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用鼻子辅助喝水和吃东西,用象牙作为武器。鲨鱼生活在大海中,身体呈纺锤形,皮肤光滑,善于游泳。

3、动物的呼吸和运动方式:鸽子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善于飞行。青蛙用肺和皮肤进行呼吸,善于游泳和跳跃。猎豹用鼻孔吸气,用嘴巴呼气,善于奔跑。鱼儿用鳃呼吸,善于游泳。

4、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1)储藏食物,(2)换毛,(3)冬眠,(4)迁徙。

5、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的习性叫做迁徙。在鸟类中,有迁徙习性的叫做候鸟,无迁徙习性的叫做留鸟。哺乳类中的蝙蝠类、驯鹿以及昆虫中的蝗虫、美洲王蝶等也有迁徙现象。鱼类和鲸、海豚等的洄游也是一种迁徙。

6、巢穴是动物栖息的地方。有的动物会依赖植物筑巢,有的动物会打土洞或把天然的岩洞作为庇护所。

7、啄木鸟:树洞  松鼠:树洞  织布鸟:鸟巢  兔子:土洞  熊:岩洞,除此之外还有蜂房、蚁穴等形式的动物巢穴。

第四单元 地球 太阳 月球

12、认识地球的形状

1、生活在海边的人,观察从大海的远方行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船的上部,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是圆形的。

2、我们猜测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用实验验证:在桌子上放一个伞面,两位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从伞面下面手拿一艘小船从伞面最下面向上慢慢移动,另一个同学就会最先看到船的上部,然后再看到大部分船体,最后看到整艘船。

3、在地球仪上把麦哲伦船队航行的路线标出来。我们从中能发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行星。

4、现在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行星。

5、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6378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步行速度4千米/时,需要10000小时,火车速度300千米/时,大约需要133.3小时,飞机900千米/时,大约需要44.4小时。

6、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着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运转一周为一年。

7、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由站在海龟背上的大象们驮着。古代苏美尔人认为:世界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半球,半球上布满天体。

13、太阳和月球

1、太阳、月球是我们最常见的天体。

2、我们要用护目镜观察太阳,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3、太阳表面可以看到日珥、耀斑、黑子。

4、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发热的一颗恒星。

5、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570万摄氏度。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如果它是中空的,它的里面大约可以装下130万个地球。

6月球表面可以看到月海、月陆、山脉、环形山等,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

7、月陆和月海的区别:月陆由山脉和高地组成,看起来洁白明亮。月海由平原组成,看起来颜色暗淡。

8、月球是一颗本身不能发光、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运转一周大约为30天。

9、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了第一支望远镜,他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山脉,大面积的平原和大大小小的坑穴,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14、月相的变化

1、月亮的样子每天都不一样,它的变化有规律。

2、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变化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3、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其中月的天数是按照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编排的。农历每月初一完全看不见月亮,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也称为朔”。从初一到十五,月相逐渐变成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直到满月--又称为“望”。从十五到三十,月相又逐渐变成凸月、下弦月、蛾眉月,再回到新月。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要经历一个月的变化,平均为29.5天。

4、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按照农历确定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第五单元 影子的变化

15、会变的影子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影子的形成需要光、阻挡物和屏三个条件。

3、影子的变化与照射光的角度、高度、距离以及与物体被照亮一侧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4、将发光强度很大的一系列灯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可以把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到工作台上,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子。人们把这样的灯称为无影灯。

15、会变的影子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防线呈现出自西向东转动的规律,影子的长短呈现出上午由长变短,中午最短,下午再由短变长的变化规律。

2、古人利用影子制造的测量仪器:

(1)圭表 利用正午时表的影子长短推算节气和一年时间的仪器。

(2)日晷 利用晷针影子位置变化计量时间的仪器。

(3)正方案 用于测定方向的仪器。

第六单元 简易计时器

17、认识简易计时器

1、时间是指某一时刻活一个时间间隔。时间可以通过一些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装置来测量或计算,例如水漏(利用水的均衡滴漏计量时间)、沙漏(利用沙的流动计量时间)、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计量时间)等。

2、水漏,也叫水钟。它是以壶盛水,因此又称漏壶。根据水均衡地漏原理,通过观测壶中浮箭上的刻度来计时。

3、水漏有青铜漏壶和铜壶滴漏。水漏在壶盖和提梁当中有3个长方孔,用以安插并扶直浮箭。水漏一般由提梁、壶盖、浮箭、出水管组成。

4、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各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小时(古代的一个时辰)。日晷摆放时坐南朝北(或南高北低)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这样,根据晷针影子的位置变化就可以指示时辰或时刻。

18、制作日晷

1、日晷是古人常用的计时工具。一般由晷盘、晷针、倾角和底座构成。

2、设计和制作日晷。

(1)设计一个日晷,画出它的设计图。

(2)选择制作日晷的材料和工具。

(3)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日晷。

3、测试和改进日晷。

(1)试着用自制的日晷计量时间。(注意,日晷的摆放的方向要正确。)

(2)根据测试时发现的问题,改进自制的日晷。例如,更换合适长度的晷针,检查晷针是否垂直晷盘,检查并调整晷盘倾斜角度,稳固底座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