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培养方案(2011版)
2025-09-29 04:46:47 责编:小OO
文档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050103)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吸取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之特色,并按照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点培养硕士生的要求,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1人。其中博士5名,硕士3名,在读博士生1名,师资力量雄厚,业已形成年龄、学历、知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本硕士点下设①汉语史、②文字学、③训诂学、④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⑤中古汉语研究、⑥现代汉语研究、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7个研究方向,7个研究方向的导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校重点科研课题9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编著13部、专业教材5部,其中多部(篇)论著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的导师,多数具有20年以上教学和研究汉语史的丰富经验,在较为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素养的基础上,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

导师组领衔导师钟如雄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从事教学研究汉语史3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说文学、方言学、历史词义学、古文字考证和文字学理论等方面造指较深,且颇多建树。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就在王力、唐作藩、郭锡良、何九盈、蒋绍愚等语言学前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参编并在王力、蒋绍愚先生主持下审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毕业至今,主持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1984-1990年主研浙江大学姜亮夫教授主持的“经籍纂音’’;1987-1997年主研四川大学向熹教授主持的“汉语称谓词研究”;19-1995年主研西南民族大学余惠邦教授主持的“双语研究”,200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规划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与边远藏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比较研究”,批文号:BMA090087),主持(独研)西南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1项(《汉字转注系统研究》)。近30年来出版专著3部(《说文解字论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汉字转注学原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大唐诗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合著2部;在《古汉语研究》、《四川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刊》、河北师范大学《燕赵学术》、《辞书研究丛刊》等权威、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H1)全文复印,1篇(《远古巫史与华夏先民的象线性符号》,《云南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摘编;编著《古代汉语》、《汉语言称谓辞典》等中文工具书和教科书7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1998年荣获西南民族学院1986-1988年度教学、科研质量双优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钟如雄教授主要从事“说文学”、训诂学和文字理论的研究和古文字的考证,在该学科已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导师组成员袁嘉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硕士,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持有国家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现普通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汉语言、广告语言艺术的教学研究,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应用研究方面见解独到、成就斐然。2004年,中国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范围内选拔1名外派俄罗斯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袁嘉教授脱颖而出,同年9月派往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俄汉双向翻译》、《汉语视听》、《汉语口语》、《HSK考试》和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指导等教研任务。2005年10月,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远东国立大学从40余名外国教师(其中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越南等国教师)中评选1名最佳外国教师,袁嘉教授又以出色的专业水平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荣获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最佳外国教师”。2005年10月21日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校长B.И.库里洛夫在表彰大会上亲自为袁嘉教授颁发了《最佳外国教师证书》,并称“东方学院汉语系特邀主讲教授袁嘉先生由于在培养高级人才和培养青年方面作出杰出功绩,特授予最佳外国教师称号”。2006年5月在袁嘉教授归国之际,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在《关于中国国家汉办外派汉语教师袁嘉在俄工作鉴定》中有如下评语:“袁先生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与俄罗斯教师配合默契,组织能力强。教学中能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所教知识广泛实用,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文天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文建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其中涉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论文有《汉语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代汉语词汇词义不对称与对外汉语教学》、《谈外汉语虚词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骑马词”问题》、《“骑马词”的成因及对策》、《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二题》等。

导师组成员王启涛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与新闻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敦煌文献》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四川宣传部学术期刊月评员、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共6项,出版专著4部,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并任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主讲并播出《李冰与都江堰》)、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人(主讲并播出《雨果》、《拿破仑》)。

导师组成员邓文彬教授(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项士,四川省语言学会秘书长,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语言学史等教学与研究,早在1993年就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证书号9222023)。自担任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以来,对文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较大的修改,使文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完善,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现代汉语和语言学史的教学方面也经验丰富,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使现代汉语早在2003年就成为西南民族大学的重点课程,并于2007年被学校评为精品课程,他本人也在2007年全校举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被评为优秀。他在科研方面,研究领域涉及现代汉语语法学、汉外比较、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语言学史、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管理学、投资学等多个学科,参与了由四川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梁德曼教授主持的一个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四川省六个地点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和一个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编写《四川省省志·方言志》,主持了西南民族大学一个重点科研项目一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研究,主持了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的前身)的一个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民族杂居地区汉语特点研究,出版专著2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30万字,系三卷本专著《中外语言学史》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之上册,2002年9月由巴蜀书社出版,2004年荣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和《中国语言学史》(47.5万字,系三卷本专著《中外语言学史》的第一部,2006年1月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与人合作出版专一部——《口才艺术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与人合作出版辞典一部——《公文大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此书1994年荣获中国秘书学论著评奖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秘书杯——运通杯秘书学论著奖”三等奖,1995年又荣获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颁发的“中国公文学论著‘三株奖’”二等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语言学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

导师组成员叶南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现代汉语硕士),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现代汉语、对外汉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尤其是对信息修辞学有独特的研究。1996年获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在国内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论S+V+O1+O2句型的模糊集》、《“V+着(zhao)”和“V+到”的义素分析》、《“住哪儿”与“住在哪儿”语义、功能比较》、《论语言表达形式与信息熵、冗余度的关系》、《趋向补语方向的性与宾语的位置关系》、《修辞的哲学》、《能愿动词的义素结构和跨层次的交际功能》、《“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等20余篇,出版专著《信息修辞学》,其科研成果均有一定的社会反响。曾获西南民族大学1998年度和2006年度优秀教学质量2等奖。

导师组成员刘云峰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长期从事普通语言学、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语义学、辞书学、应用语言学、西方语言学流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术英语等的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特别擅长双语(汉英)教学。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语言学系列论文20余篇,其中主要有《格式歧义的思考》、《“多么A”与NP的有定性》、《形式动词及其宾语》、《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语音演变的两个前提》、《语篇中多词项间的语义句法选择关系》等;参加词典、教材多部,撰稿质量较高;主持西南民族大学重点科研课题“汉语语篇功能词项系统研究”1项;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中MQ+N1+的+N2语串的组合型歧义研究》荣获复旦大学等全国著名教授好评。刘云峰教授2006年由教育部选派到突尼斯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导师组成员周作明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博士、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训诂学、汉语词汇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无上秘要》词汇研究”(批文号10XYY013)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早期天师道词汇描写研究”( 批文号09BYY043)1项,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汉魏六朝道教典籍词汇研究”(批文号06JJD870005)、2009年度重大项目“六朝道经韵部研究”(批文号2009JJD750011)2项,另主持西南民族大学校级项目2项。在《宗教学研究》、《重庆社会科学》、《汉语史研究集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图书馆杂志》、《语文知识》等中文核心期(集)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新世纪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需要在继承和发扬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汉语教学、研究、应用的科学体系。无论是汉语史、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还是文字学、训诂学、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都是在古今中外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而又传统的学科,其研究原则既要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又要以传统的语文学为根基,从对中国历代文献和现代口语、方言土语的研究中归纳、总结出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文字训诂理论等系统发展嬗变的规律,用以指导汉语的教学、研究与应用。而完整的、系统的汉语史、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文字学、训诂学、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科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必须培养一代代愿意为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献身的高层次人才。汉语史、文字学、训诂学、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中古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已经成为不分民族的、国际性的研究学科,西南民族大学是国内多民族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学子渴望参与到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队伍中来。我们应该热忱欢迎他们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办好“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

二、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侧重对汉语史的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规律的教学与研究,重点培养培养汉语言文字的高级教学、研究人才和汉语言文字应用专门人才。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在普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具备有关汉语言文字现状、历史的系统知识,基本具备在汉语言文字学的某一或某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对内、对外汉语汉字较高层次的教学工作,能够承担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实际应用、研究等工作。

本硕士点实行领衔导师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为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学、导关系的确定实行师生互选,把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培养环节。原则上新生入学后第2周内选定导师,实行师生互选。师生互选,原则上尊重师生双方志愿。具体原则是:

1.新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所宜攻读的研究方向,导师组不得硬性决定硕士生的研究方向。

2.攻读的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再选择宜从业的导师。

3.导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特长选择学生,但必须征求学生本人的同意。

4.学生选择的导师过于集中时,通过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协商调整;在协商未果时,只能尊重学生的选择,导师不宜强行要求学生服从。

5.选择对外汉语研究方向的学生,其外语初试成绩要求:汉族最低线55分,少数民族最低线45分。

三、学习年限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分制。基本学制为3年,而在校研读年限原则上为2-4年。6 0%的时间学习学位课、选修课和公共课,40%的时间考查交流、撰写论文、送审答辩。各科成绩多以提交课程论文形式记分,适当以作业或口试考查。凡修满36学分均可毕业,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合格,并经校学位委员会审定后授予硕士学位。学分计算办法按校研究生部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学分制课程体系设置

1.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制课程体系由4个平台构成:(1)学位课平台;(2)专业学位课平台(含专业共同课和研究方向课);(3)创新实践平台(含学术活动、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实践、创新活动等);(4)学科交叉课平台。

2.课程体系原则上按36个学分计算,其中公共学位课平台7学分,专业学位课平台22学分,创新实践平台3学分,学科交叉课平台4学分。

3.专业学位平台课程(含专业共同课和研究方向课)学分与课时的对应关系为1学分=16学时,1门课程的学分数一般为2—3学分。

4.专业学位平台课程按所给学分设置,专业共同课约占70%,研究方向课约占30%。五.学分要求(不含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专业研究方向要求和个人研究重点研修获得学分,所修学分总学分为36学分。

1.公共学位课平台7学分(其中第一外语4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马列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

2.专业学位课平台22学分(含专业共同课和研究方向课);

3.创新实践平台3学分(含学术活动、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实践、创新活动等);

4.学科交叉课平台4学分o(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制课程体系》见下表。)

六.相关必修环节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除获得上述学分外,还需相应完成下列培养环节(不计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1.同等学力和跨学科(专业)的学生,须补修完2门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

2.在读期间,必须参加校、研究生部、院系及硕士点等组织的相关活动;

3.培养方案规定的其他环节。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以自学为主,以导师、科目任课导师上课为辅。导师必须有计划地指导所带研究生研读,且定期检查其研读情况,督促他们保质保量完成研读计划。导师或科目任课导师必须紧密围绕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课讲授,讲授的内容必须准确、广博、精深、创新;授课方法必须条理井然、论证结合,重在传授治学思想、理论和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尽可量掌握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学生考核必须从严要求。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考查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记分。

硕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1次校外学术会议,或有计划地组织一次外出考察拜师活动,以结交师长、切磋学识、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八.学位论文

1.时间安排:第二学年开始酝酿,搜集材料,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第三学年进行论文写作;第六学期定稿、打印及答辩。

2.质量要求:在选定研究领域内综述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借助古今中外语言学理论对已有的学术见解进行检讨,提出质疑、修正,或提出新的见解;也可另辟蹊径提出新的课题加以研究。力求在选题、材料、理论、观点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新颖性或独到见解。

3.字数要求:论文字数3-4万。

4.学位论文必须在业师的指导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因剽窃他人成果而触犯著作权法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同时追究相关导师的责任。

九.学位的授予

研究生修完学位课程及其他有关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和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由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硕士文学学位。

附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制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学位课平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考试1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文)2考试2
第一外国语4考试4

1汉语语音史342春或秋考查

14

2汉语词汇史342春或秋考查
3汉语语法史342春或秋考查
4训诂学342春或秋考查
5文字学342春或秋考查
6中国语言学史(选修)

342春或秋考查
7中外语言学名著导读(选修)

34

2春或秋考查
8中国古典文献学(选修)

342春或秋考查

研究方向课

向①②③④⑤

1上古汉语研究(选修)

342春或秋考查

9

2《说文解字》研究

342春或秋考查
3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

342春或秋考查
4汉语词汇学342春或秋考查
5中古汉语研究(选修)342春或秋考查
方向⑥

1现代汉语词汇研究342春或秋考查

9

2现代汉语语法研究342春或秋考查
3现代汉语语境研究342春或秋考查

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342春或秋考查

9

2国外语言学原著导读342春或秋考查
3对外汉语教学专题342春或秋考查
4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选修)342春或秋考查
创新实践平台1学术活动、教学科研实践11
2创新活动11
学科交叉课

平    台

1彝语或藏语基础(选修)342春或秋考查要求在其他专业选修4学分

2中国文化史(选修)

342春或秋考查
3其他交叉课(选修)

342春或秋考查
同等学历

补修课程

1语言学概论不计学分(任选2门)

2古代汉语
3现代汉语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