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要
2025-09-29 04:46:59 责编:小OO
文档
第1章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居住区等。

2.自然环境:指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矿物等环境。

3.生态环境:指从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和作用的生态因素的总和。

4.社会环境:指社会因素的总体。

5.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要素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和适宜程度。

6.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7.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二 填空题 

1.按照环境要素的属性不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2.在自然环境中,按其主要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按人类对其影响和改造的程度,又可分为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3.环境问题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环境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安全问题,进而是生存问题。

6.现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从区域性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为第二代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7.第一代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区域性影响,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 简答题

1.第一代环境问题与第二代环境问题有何不同?

答:第一代环境问题是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区域性影响,主要表现在:煤和其它燃料引起的大气污染;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等引起的水污染;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所造成的污染;森林滥伐、草原过渡放牧和不合理的垦荒造成的生态破坏;土地不合理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及非农业占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短缺等。

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性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二代环境问题与第一代环境问题相比,表现出环境污染的全球性和其影响的国际化,还有预测和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

第2章 大气环境科学

一 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如SO2、氮氧化物等。

3.二次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如O3、醛类、过氧乙酰酯等。

4.酸雨:pH值低于5.6的大气降水。

5.光化学烟雾:由NOx和碳氢化合物及其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所组成的特殊混合物,如臭氧、过氧乙酰基脂、醛类和酮类等物质。

6.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抑制或吸收,难以退出高空,使大气增温,日积月累,全球气候变暖,犹如花房效应的现象。

二 填空题

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臭氧分布在平流层中,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 

2.大气是一种气体混合物,其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颗粒三部分。

3.大气污染源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大气污染源,按照污染物发生类型划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4.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可将大气污染物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前者占90%,后者占10%。

5.依照污染物与污染源的关系,可将大气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粉尘按照粒径的不同,可分为降尘和飘尘。降尘的粒径>10μ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

飘尘的粒径<10μm,粒径小重量轻,在大气中呈悬浮状态,可通过呼吸道被人吸入体内。

7.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后者又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光化学烟雾等。

8.判别某地区是否为酸雨区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酸雨率。

9.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环境状况为依据,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煤炭型)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前者代表性的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颗粒物,伦敦烟雾事件属于还原型大气污染;后者代表性的主要污染物是CO、NOX和碳氢化合物,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属于氧化型大气污染。

10.按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分类,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煤炭型污染的代表物是烟气、粉尘、SO2以及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石油型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NO2、烯烃、链状烷烃、醇、羰基碳氢化合物以及臭氧等。

11.目前,困扰世界的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酸雨以及臭氧层破坏等。

12.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氟利昂、甲烷和氧化亚氮,还有其它温室气体。

13.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酸性欲、雪、雾、露等沉降。

14.我国存在三大酸雨区主要包括华中、华东和西南酸雨区,大都是硫酸型的。以长江、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酸雨区。

15.除尘:从废气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回收的过程。

16.依照除尘器除尘的主要机制可将其分为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四类。

17.机械式除尘器是通过质量力(包括重力、惯性力、离心力)的作用达到除尘目的除尘装置。

18.旋风除尘器对大于5um以上的颗粒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属于中效除尘器,可用于高温烟气的净化,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除尘器。

19.袋式除尘器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废气除尘中,属于高效除尘器,除尘效率大于99%,对细粉有很强的捕集作用,对颗粒性质及气量适应性很强,同时便于回收干料。

20.湿式除尘器是利用液体洗涤含尘气体,使尘粒与液膜等碰撞被吸附凝聚变大,使气体得到净化的除尘装置。此设备除尘效率高,可处理高温、易燃、易爆气体,还可除去气体中的有害物。

21.静电除尘器是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使粉尘粒子带电从而达到除尘目的装置。这时一种高效除尘器,对细微粉尘及雾状液滴捕集性能优异,除尘效率达99%以上,对于小于0.1um的粉尘粒子仍有较高的去除率。

2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和冷凝法。

23.吸附法治理气态污染物应包括吸附废气及吸附剂的再生的全部过程。

三 简答题

1.简述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答:臭氧层损耗的原因和机理,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即化学理论(氟利昂和哈龙的破坏)、太阳活动理论(太阳黑子耀斑准11年周期的爆发作用)、动力学理论(大气环流的上升和下沉等)。

臭氧层破坏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

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2.简述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答:酸雨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降水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如果酸性物质多于碱性物质,就会形成酸雨。

酸雨对于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酸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酸雾来实现的。它不仅刺激眼睛、皮肤,而且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道,侵入肺部,引起肺水肿,甚至死亡。

酸雨造成地表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生长,破坏渔业生长。

酸雨破坏森林,危害农业,容易腐蚀损害植物,影响光合作用,使陆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树木生长缓慢或造成农作物枯死、农业减产等。

酸雨会腐蚀金属,破坏铁路、桥梁等建筑,会加速名胜古迹的风化与破坏。

3.简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

答: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以源头控制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推行清洁生产;

合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如扩散、稀释、降水冲刷作用等)与人为措施相结合,;

分散治理与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相结合;

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4.简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答:加强大气环境管理,制定综合防治规划。

   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源;

   综合防治交通废气污染;

   切实加强扬尘管理;

   植树造林,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四 论述题

1.论述大气污染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答: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大气质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的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生活、对全球气候的改变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损害各种各样的材料、制品等。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中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侵入人体:直接呼吸、随着食物或水、通过皮肤,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的,而后是生理上的,进一步就出现了急性症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或工厂生产时出现突发事故时,便会引起急性中毒,如心脏病。当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期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容易出现慢性毒害作用,如肺癌。当致癌物质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会引发肿瘤等,如果使遗传信息突变,会导致畸形或致突变。

2)对植物的危害

对植物生长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氟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其危害有急性、慢性和不可见三种。急性危害常使作物产量显著降低,慢性危害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不可见危害会造成植物生理上的障碍。

3)对气候的危害

主要影响到城市区域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致使城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出去,浓度升高。进而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扩大等问题。

4)其他危害

大气污染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纸制品、纺织衣料、橡胶制品和建筑材料也存在严重损害。这些损害包括玷污性和化学性两方面,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

第3章 水环境科学

一 名词解释

1.水资源: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体的储存量和动态水量。

2.水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改变和水质变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3.水体污染源: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或场所。

4.热污染: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环境增温效应的污染。

5.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6.水体的自净作用: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使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二 填空题 

1.地表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为河流径流量;地下水资源是由地下水的储存量和补给量组成的,其动态水量为降水渗入和地表渗入补给的水量。

2.世界各国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三类。

3.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中生物等。

4.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悬浮物、胶体物和溶解物。

5.常用的水体污染指标有:BOD、COD、TOD、TOC、pH值、悬浮物、有毒物质、以及大肠菌群数等。

6.水体污染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人为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7.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无机无毒物(酸、碱、无机盐)、无机有毒物(各种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有机无毒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和有机有毒物(多环芳烃、有机农药等)。

8.废水主要控制的水质指标有:有毒物质、有机物质、悬浮物、细菌总数、pH值、色度、温度等。

9.污水中氮可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两类。前者是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和尿素等;后者是指氨氮、亚态氮、态氮。

10.我国规定了饮用水中盐含量不大超过10mg/L。

11.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关键问题是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和负荷量。

12.非重金属的无机毒性物质主要是指氰化物和砷。

13.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氰化物含量不得超过0.05mg/L,农业灌溉水质标准为不大于0.5mg/L,渔业用水不大于0.005mg/L。

14.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两大公害事件都是由水体污染引起的,其中水悮病即为甲基汞慢性中毒,骨痛病是金属镉慢性中毒。

15.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mg/L。

16.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四大类。

17.物理法处理废水常采用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过滤法、蒸发结晶法和气浮法等。

18.化学法处理废水常采用化学沉淀法、混凝法、中和法和氧化还原法等。

19.利用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等操作过程,处理或回收利用工业废水的方法称为物理化学法。

20.物理化学法处理废水常采用液液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技术等。

21.物理化学法处理废水时常采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超过滤法等。

22.根据参与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和供养情况,生物处理法的废水处理工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23.根据好氧微生物在废水处理系统中所呈的状态不同,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氧化塘法。

24.在有氧条件下,借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污水得以净化的方法,称为好氧生物处理法;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使之得以净化的方法,称之为厌氧生物处理法。

25.我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转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难四大水问题相互作用,形成影响未来我国发展和安全的多重水危机,其中水污染的威胁尤为突出。

26.废水处理程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三 简答题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答:水是自然界一切生物不可或缺的资源,其特点是:

    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81%的水资源,其它进展19%;    

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时间分布不均,过于集中降水会出现洪涝灾害,造成人畜伤亡,财产受损;

河流泥沙含量大,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

2.说明水体污染源的类型及特性。

答:水体污染源是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水体污染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人为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具有以下特性:悬浮物含量高;需氧量大,难以降解;pH值变化幅度大;温度较高,排入水体可引起热污染;易燃,常含有低燃点的挥发性液体;含多种有害成分。

农业污水的特性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含有较高浓度的化肥和农药。

生活污水的特性是:氮、磷、硫含量高;含多种微生物和病原体;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不易被生物降解,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改革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废水及其污染物是一定生产工艺过程的产物,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利用无污染原料,经过清洁生产过程,生产出清洁产品,会使废水排放量减少,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或减轻危害。

加强管理,实行清浊分流。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受到严重污染的废水通常只占全厂废水的一小部分,因此使废水清浊分流,便于其回收利用。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如今,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一水多用,即能降低生产用水量,又可减少废水外排量,从而减少废水处理规模和投资。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应坚持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相结合,利用生物技术对废水加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还可节约水处理费用。

净化废水,力求经济合理。废水处理后仍残存一些污染物,通过污染源分散治理与区域污染集中控制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提高污染治理效益。

四 论述题

1.论述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答:1)工业水的污染防治对策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工业用水量不仅意味着可以减少排污量,而且  可以减少工业新鲜用水量。因此,发展节水型工业对于节约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减少水污染和保护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在建有城市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城市,应尽可能地将工业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进入城市废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但工业废水的水质必须满足进入城市下水道的水质标准,对于不能满足标准的工业废水,应在工厂内部先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使水质满足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废水排放标准和相关的水污染控制法规和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废水的超标排放。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在不同层次,如车间、工厂总排出口和收纳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并增强事故排放的预测与预防能力。

2)城市水的污染防治对策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各城市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将不断完善下水道系统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对于旧城区已有的污水/雨水合流制系统应作适当的改造。新城区建设应在规划时考虑配套建设雨水/污水分流制下水道系统。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城市废水厂的建设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城市废水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讲,集中建设大型城市废水处理厂与分散建设小型废水处理厂相比,具有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易于加强管理等优点。但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地区,城市废水厂的服务面积大,废水收集与输送管道敷设费用增加,适当分散治理可以减少废水收集管道和废水厂建设的整体费用。此外,从废水资源化的需要来看,分散处理便于接近用水户,可节省大型管道的建设费用。因此,在进行城市废水处理厂的规划与建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确定其建设规模。

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在考虑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时应充分注意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消除水污染的同时,进行废水再生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由于大量污水的排放,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应将饮用水源的保护放在首位,以确保城市居民安全饮用水的供给。

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虽然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但具有基建费大、运行费较高等缺点,往往为我国经济实力所不能负担。此外,该工艺还不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必须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高效低耗的新型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发展节水型农业。①大力推行喷灌、滴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技术;②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定额,实行科学灌水;③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渠系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与监测,科学定量施肥。特别是在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应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采用高效、复合新化肥品种;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加强造林、植树、种草,增加地表覆盖,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或渗入地下水。

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有机农药的使用量;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量新农药;完善农药的运输与使用方法,提高施药技术,合理施用农药。

    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合理布局、控制发展规模;加强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改进粪尿清除方式、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及环保条例;建立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对乡镇企业的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废物最少量化;限期治理某些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如造纸、印染等企业,对不能达到治理目标的工厂,要坚决关、停、并、转,以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在乡镇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及居民住宅集中的地区,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统,并兴建—些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

2.论述水体污染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水体污染可以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并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具体是: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会带来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造成急性、慢性中毒;水体受某些致癌化学物污染,如砷、铬、镍、苯胺、苯并苾等,可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应用这种水或通过食物链可能诱发癌症。

2)对工业的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会使食品工业生产停顿。

3)对农业的危害

污水灌溉会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石油污染会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的死亡。

4)对水产资源的危害

我国海域辽阔,有许多内陆河,渔业发达,盛产大量虾类、鱼类高达2300多种,水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水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鱼类生态环境,是淡水水产资源遭到破坏,许多鱼类大幅减产,有些资源严重衰退,不少名贵鱼类绝迹,天然捕捞量急剧下降。

5)对淡水资源的危害

    我国34个较大淡水湖泊,有17个受到严重污染。水体污染使许多本来就缺水的北方城市雪上加霜,加剧了淡水危机,许多本来不缺水的南方城市也不得不远距离饮水。

第4章 固废环境

一 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而被丢弃的固态或泥浆状的物质。

2.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以下特性的废物,包括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或是根据物理化学性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的废物,以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

3.白色污染:指塑料制品、包装品使用后被遗弃于环境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二 填空题 

1.按照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照其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2.按照废物的来源,固体废物可以分为工业废物、农业废物以及生活废物等。

3.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其分为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和城市垃圾三类。

4.废物是一个临时性的概念,固体废物具有时间性、相对性和地域性等特性。

5.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所含的少量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

6.对环境危害最大的白色污染品种主要是塑料餐盒和包装袋。

7.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8.固体废弃物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9.开展固废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固废对环境的影响,即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的目的。

10.利用物理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典型的方法是填埋法和海洋投弃法。

11.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法主要包括焚烧法和热解法两种。

12.热解法和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焚烧是放热的,其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热解是吸热的,其产物主要是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

13.利用固化法处理固体废物时,最常用的凝结剂(固化剂)主要是水泥、塑料、水玻璃和沥青等材料。我国主要是利用此法来处理放射性废物。

14.由于固废本身往往是污染的源头,故需对其产生—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处理—储存—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对每一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三 简答题

1.固体废物所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答:1)污染水体。不少国家把固体废物直接倾于河流、湖泊、海洋,甚至以海洋投弃作为一种处置方法。固体废物进入水体,不仅减少江湖面积,而且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废物堆或垃圾填埋地,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和滤沥亦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2)污染大气。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周围大气环境。粉煤灰、尾矿堆放场遇4级以上风力,可剥离1~1.5cm,灰尘飞扬高度达20~50m,在多风季节平均视程降低30~70%。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出大量有害气体。长期堆放的煤矸石中如含总硫达l.5%即会自燃,散发大量的二氧化硫。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和臭味,恶化环境,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3)污染土壤。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理处理,经雨水浸淋,其渗出液及沥滤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蓄,危害食用。各种固体废物露天堆存,经日晒、雨淋,有害成分向地下渗透而污染土壤。城市固体垃圾弃往城郊,使土壤碱度增高,重金属富集,过量施用后,会使土质和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4)影响环境卫生。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而且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也混入普通粪便、垃圾之中,广泛传播肝炎、肠炎、痢疾以及各种寄生虫病,成为环境的严重污染源。

5)处理不当,危害人体健康及其生物生存。现有技术可以利用的废物未被利用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处置,造成很大的浪费。另外,还以水气为媒介传播和扩散,危害人体健康。矿业、工业所排出的大量废物如堆置不当,还可能发生泥石流、坍塌滑坡,冲毁附近村镇,造成人身伤亡。此外,固体废物消极排弃还会占用大量土地。

第5章 物理环境

一 名词解释

1.噪声源:产生噪声的声源。

2.声压:有声波时,媒质中的压力与静压的差值。

3.A声级: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耳的感觉,其测出的噪声级称为A声级。

4.等效连续A声级---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周期性变化产生波动通过空间传播的一种能量,也称电磁波。

6.热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和危害热环境的现象。

7.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所致的能源消耗量大而且集中,可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农村1-6度得现象。

8.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的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对人类活动及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二 填空题 

1.按噪声产生的机理来分,可将噪声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2.噪声按其随时间的变化来划分,可分成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3.按污染源种类的不同,噪声可分为工厂生产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所以把振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通常称为声源。声源、介质、接受器通常称为声的三要素。

5.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有三个要素,即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6.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处于这一范围的声音通常称为可闻声。

7.实际应用中,贝尔的单位太大,通常采用其值的1/10来表示声强的大小,以符号dB表示,称为分贝。

8.科学研究发现,适合人类生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佳环境为15~45分贝。

9.两个声压级相同的声音叠加,则声压级将增大3分贝。

10.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耳的感觉,其测出的噪声级称为A声级,单位为分贝,符号为dB(A)。A声级能较好的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它几乎成为一切噪声评价的基本值。

11.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简称等效声级。用符号Leq表示,其单位是dB(A)。

12.目前,大多数国家规定85分贝为人耳的最大允许噪声值。一般来讲,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长期工作,就会发生噪声性耳聋。还有一种爆震性耳聋多发生在噪声强度到达130~150分贝的特殊场合。

13.造成职业性耳聋的主要原因是工厂噪声,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交通噪声。

14.最根本的噪声控制措施是对声源进行控制,但就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难度较大。

15.在传播途径中对噪声进行控制的常用措施有消声、吸声、隔声以及隔振技术。

16.在噪声污染防治过程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措施是采取个人防护,如佩戴护耳器,可使耳内噪声降低10~45分贝。

17.影响人类生活的电磁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种。人为源包括某些类型的脉冲放电、工频场源和射频场源。

18.从污染源到受体,电磁污染主要通过空间辐射和线路传导两个途径进行传播。

19.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与电磁波波长有关,即波长越短,危害愈大。

20.按照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来排列,依次是微波>短波>中波>长波,即波长越短,危害愈大。

21.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两个方面。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放出的射线危害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造成危害的射线主要有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其中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危害最大。

22.热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城市的热岛效应;水体的热污染。

23.发电厂及其他工业的冷却水是水体遭受热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4.光污染的类型包括紫外线污染、可见光污染和红外线污染。

25.紫外线污染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主要伤害表现为角膜的损伤和皮肤的灼伤。

26.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这种光污染的长期照射可以引起白内障。

第6章 生态环境

一 名词解释

1.生态:指生物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结构以及其与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各种功能关系。

2.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物圈: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

4.食物链: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构成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6.十分之一定律:也称林德曼效率,指的是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送效率大约平均为10%的定量关系。

7.营养级: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一般不超过7级,通常4~5级。

8.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热效应。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

10.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1.生态位: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位置。

12.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3.生态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二 填空题 

1.按照研究的范围及其复杂程度,生态学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2.自然生态金字塔包括自然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3.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

4.根据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特点的不同,可将生态系统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5.根据陆地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和冻原生态系统,其中以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为主。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生物种类最多、生物生产量最高的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

6.根据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特征,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

7.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位置、种的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营养结构。

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来体现的。

10.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首先传递给草食动物,其次传递给肉食动物。这个过程中能被吸收和利用的能量一般只有1/10左右。

1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减,二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12.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是不同的,植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的。

1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最基本的、与环境污染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是水、碳和氮三大循环。

14.根据信息传递的形式来划分,生态系统各部分传递信息的方式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15.通过花色、兽吼、鸟鸣等物理因素传递信息的方式叫物理信息;通过信息素来传递的信息叫化学信息;通过营养关系来传递的信息叫营养信息;根据自身行为和动作向同伴传递的信息叫行为信息。

16.野兽格斗时发出吼叫声,这声音就向对方传递了威吓和警告的信息,因此属于一种物理信息传递方式;蚂蚁外出寻食时,沿途留下能被同伴识别的信息素,这种方式叫做化学信息;狐狸以野兔为食,又以鼠类为食,当大量捕捉鼠类时,便向鼠类传递了野兔数量不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称为营养信息;蜜蜂采蜜时,采用不同的飞行格式传递不同的信息,这种方式称为行为信息。

17.生物多样性从微观到宏观包含了三个层次,分别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8.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危机、资源短缺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

三 简答题

1.举例说明食物链的概念并阐述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答:典型的湖泊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食鱼的鸟;

典型的森林食物链:树叶-昆虫-鸟-蛇-野猪-虎;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食物链是污染物入侵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得到富集的途径。其次,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包含内容。

答:任何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这四个部分组成的。

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包括包括各类动物以及某些腐生和寄生菌类;

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和土壤中的小型动物。

无机环境是由无机物、有机物以及自然因素组成的。无机物包括水、溶解氧、矿物质、土壤和无机盐等;有机物是指底泥里的腐殖质;自然因素包括大气和阳光等。

3.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

答: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由人类可利用价值和其内在价值两部分组成。

生物多样性的可利用价值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直接利用价值是指生物资源具有可供人类消费的价值,如生产性价值,包括木材、建材、毛皮、水果、药用植物、蜂蜜等;消费性使用价值包括畜粪、饲料、猎物等。

生态价值是指具有维持生物圈的功能。如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成分的稳定,通过吸收吸附把污染物吸入体内体表,净化空气使人类健康生存。

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如科学家研究发现,森林真菌的消失可能是树木大量死亡的前兆。

美学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环境功效的组成部分。生物不但具有华丽的外表,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其精美的内在结构也令人惊叹。据估计,全球生态旅游业的产值达120亿美元。

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

其根源是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区域,经济系统和未能正确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分配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是目前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环境污染威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

四 论述题

1.论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生态问题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水土流失,二是土地荒漠化,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四是资源破坏。其中有些属于区域性生态问题,有些属于流域性问题。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根源,有效防止此类生态问题就必须从植被保护抓起。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资源保护并开展活动的生态保护途径解决。

2)加强资源规划和管理,促进资源保护

资源破坏的直接后果是降低或削弱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破坏等。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土壤污染与退化,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等措施。

3)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和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维系地球陆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屏障。所以,要加强法制建设,使湿地和森林保护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建立权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构,协调各部门的资源和生态保护。加强对森林、湿地和保护区的管理,杜绝滥砍滥伐,严格处理捕杀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等。

     4)加强江河源头生态建设,做好流域生态保护

流域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湿地系统的许多特征。不仅要解决很多的生态破坏问题,还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构成了流域环境保护的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流域源头或上游以生态建设为主,流域中游坚持生态建设与污染防治并重,流域下游或河口以污染防治为主。具体措施是: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制定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建立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对源头和上游实施特殊保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开发。经济立法加大生态补偿,增加烟头建设投入,通过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第7章 人口、资源、环境

一 名词解释

1.水土流失: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2.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的盐化和碱化。

二 填空题 

1.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原生性和次生性自然资源。

2.土地、煤、石油等属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土壤、植物、动物和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

3.土壤侵蚀在干旱地区的主要表现是沙漠化,在湿润地区的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

4.广义上水资源是指地球水圈中多个环节各种形态的水,而水的形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

5.我国陆地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泥沙含量大。

6.我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是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

7.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可耗竭性、区域分布不平衡和动态性。

8.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

9.海洋资源包括海水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等。

10.我国海洋重大污染事件以赤潮为主,其次是溢油。

11.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12.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群众通行和开展旅游活动,一般也不允许进行科学研究。

13.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允许进行非破坏性的科研和标本采集活动,也可从事教学活动,一般不开展旅游活动。

14.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以进行植物引种、栽培和动物饲养、驯化、招引等试验,在有向导的指导下允许参观、旅游和教学活动。

三 简答题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人均占地量少;

    土地类型多样;

山地面积大;

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森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则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 

    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森林能阻滞酸雨、降尘、可衰减噪声,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

    森林是自然界物质能量转换的加工厂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动力。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能促进水循环,调节气候,延缓干旱和沙漠化发展,能保护农田。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森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它繁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它保存着世界上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 

3.简述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

答: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

    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

物种资源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

    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具有一定的环境生态效益。

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有令人陶醉的观赏价值,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什么?

答:保存物种资源。

    保护自然资源。

    保护自然环境。

    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地。

    是自然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设施。

教学的天然课堂,能供人民参观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5.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哪些?

答: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水源涵养区;

    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建造;

    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

第8章 可持续发展等

一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主张,包括发展和可持续两个方面,主要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环境标志:是一种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产品标志,用来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并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

4.环境质量评价:确定、说明和预测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5.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人类的重要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环境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可能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

二 填空题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发展和可持续两个方面。

2.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3.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基本水平。

4.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清洁生产指标选取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是从一个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地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从原材料的采掘,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再到产品销售,直至产品报废后的处置。

5.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的时间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6.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7.环境保护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

三 简答题

1.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答:增长不等于发展,持续增长不等于持续发展;

发展是有条件、有的;

发展要有公平性,没有公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发展要有和谐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不是唯一的。

3.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有何不同?

答:

区别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工作

目的

防患于未然,为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或区域开发提供决策依据为环境规划、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

性质

环境影响预测,与未来开发建设活动紧密相连,构成开发建设前期工作的一部分环境现状评定,对某一区域内环境现状做较全面的了解和评价
内容直接由建设项目的性质所决定一般包括区域内的全部环境要素
特点工程性、经济性区域性
工作

方法

重点是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要考虑环境要素和环境过程的动态变化,应用适于预测的动态评价方法收集资料、模拟试验、监测、模式预测,应用的是静态方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