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本文对关于地震的成因、规模以及发生地震时的救助办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地震 成因 等级 救助方法
一、地震的成因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冲击地震。
1、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2、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
3、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
二、地震的规模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1、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在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四、地震救助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1、自救方法
1.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1.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
1.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1.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1.5、手机和充足电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1.6、利用手头的哨子、音乐设备或敲暖气管等发出信号
2、学校避震
2.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2、不要回到教室去。
2.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2.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五、结论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报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广西建有观测台站29个,观测网点50多个,观测项目39项。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 同时,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是我们克尽职守的天职。一旦地震发展,国家和各级会很快实施地震紧急求援工作,全力抢救受害的群众,为社会奉献出我们的一点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 1 ] 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N].检察日报, 2008-05-14.
[ 2 ] 吴鸣.公共的经济学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3 ] 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科学分析[DB/OL].中国民商法律 网
[ 4 ] 韩振海.试论震性会商制度[J].国际地震动态, 1991,11: 9.
[ 5 ] 张义忠.试论行政许可收费的人本理念[J].理论学刊, 2005, 12
[ 6 ] 丁国瑜.活断层分段原则、方法及应用.1993
[ 7 ] 邓起东.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和方法.1980
[ 8 ] 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报告.1981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