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2025-09-29 04:48:17 责编:小OO
文档
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作者:沈丽霞 郭伟华 赵红梅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先秦儒家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起步阶段,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本文意在介绍先秦儒家思想的内部特点。认为先秦儒家是用人性论来论证政治的合理性。并且这种论证是基于本体论考虑。先秦儒家为后世首开先河,他们以宏观深邃的理论视角和具有现实意味的思考把人类和禽兽分别开来。

        [关键词]先秦;先秦儒家;人性论;政治合理性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连绵不绝,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分为三期:先秦儒家,汉代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试图对其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

        

        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

        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

        孔子在儒家发展史上应是首创者。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其思想概括如下:

        一、继承了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认为人在历史兴衰成败中的根本作用是“德”。孔子赞扬“周之德,其可唯至德也已矣!”[1]

        二、重视“仁”。据统计《论语》讲“仁”104次。孔子还讲“义”“忠”“恕”,“义”源于“仁”的内在,“忠”“恕”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义。行仁义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此“仁”包含“义”“忠”“恕”。

        三、政治思想。主要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即治理国家应该用德治。孔子尤其强调统治者“德”的表率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 

        四、“学”的思想。孔子十分注重学习的作用。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4]《论语》开篇是《学而》,就是专门讲学习的。但他讲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是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的。

        五、中庸思想。中庸之道贯穿孔子思想始终。他提出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5]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孟子学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性善说。其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6],又称为“恻隐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概括言之称为“四心”。人生下来都有四心,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规范的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是有四端者,尤其有四体也。”

        二、仁政说。仁政源于其性善说。他要求君主首先要发扬善心,然后才能实行仁政。他引《尚书》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7]他还认为“天”所选定的“天子”都是最有“德”的人,即所谓“圣人”。当这位“天子”的德不存在了,那么改朝换代并不是奇怪的事。而且“天”确定一个人为“天子”,主要是看老百姓对他的拥护程度。“天子”最终是以“人归”决定的。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丰富、宽广。其学说概括为:

        一、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性、情、欲是人性恶的根源。“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以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可免也。”[8]情、欲是从“性”的外在表现。人性根源于自然,因此人的“性”、“情”、“欲”都是一样的,“千人个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9]这样的人性在社会中就是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10]

        二、法治理论。提出实行“礼治”和“法治”是因为人性恶。他说:“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11]礼需要法来保障。然而认为人治更重要。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12]

        以上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大概。

        

        二

        

        通过比较总结它们有如下共同点:

        一、都谈论了“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先秦儒家很重视人和禽兽的分别。孔子认为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的“仁”是有人性论基础的。孟子和荀子都明确提出了各自的人性论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二、都主张以德治国。孟子虽未明确说以德治国,但他认为“善”是内心的自我道德约束。荀子提倡“礼治”和“法治”,但认为君主的“德”最重要。实际上,“德治”也反映出了先秦儒家讲究人治的特点。

        三、应该以礼治国。“仁”是要求君主的,礼的要求则是侧重民。孔子荀子都提出以礼治国,孟子讲的 “仁”是内心的善,“义”是人的外在行为,“智”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个“是非”当然是以义作为标准的。而只有“礼”是社会行为。前三者都是为“礼”作准备。

        此外,先秦儒家的仁义礼智、忠孝廉耻等概念能使人很快区分出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上述三点从周公发端,有的则从孔子发端,而后阶段孟子荀子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

        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论是理论的起点。儒家从人性来论证政治的合理性,认为就是因为有了“礼”和“德”, 人类社会才能合理存在。

        先秦的三位儒家大师都用人性论来论证“礼”和“德”。并都各自形成了一套方。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前者是用“礼”来规定“仁”,而后者则是用“仁”来规定礼。孔子正是用这种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达到即使社会各方面有礼,还要使个人有仁的局面。孔子认为“仁”是其根本。《论语》记载说:“子夏问曰:‘《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纁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矛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这一段记载中,主要的一句是:“礼后乎?”“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

        就是说人必须先仁义而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孔子说“仁者爱人”,但仁者为什么爱人孔子没有说,而孟子是用性善论来论证的。这和墨家很不一样,墨家也认为人应该相爱,但这是建立在“中国百姓人民之利”的基础上。是一种功利主义。孟子的性善论则是一种更深刻的思考。孟子通过论证“仁”而提出“仁政”。从上述的三个观点来看,孟子的侧重点在于“德”。荀子用性恶论来论证“礼”,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13]荀子通过论证人性本恶,从而人类斗争,这叫做“分”,人类在“分”的情况下是不能存活的,这就有了“群”的需要,而要是单独的“群”最终还会引起“分”,因为人本性是罪恶的。“群”中有“分”,“分”中有“群”这就是“礼”的作用。“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荀子虽然认为礼重要,但他认为礼是先王制定的。“故先王案为之制定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俸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又回到了人治的轨道上。

        

        三

        

        综上所述,荀孟二家深化了孔子的思考。分别论述了“德”和“礼”,也就是君主和社会秩序问题,而这两者对封建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看出先秦儒家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人性论来论述政治的合理性,即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法家和道家可以说是儒家的两个极端。道家比儒家多一些本体论的东西。而讲一些“天”、“天命”的儒家又不同于丝毫不讲“天”的法家。法家认为人性恶,认识到法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从没有像荀子那样转向人治和“礼治”,法家用法取代了儒家的“仁”和“礼”。这样,社会的设计就不符合人性,社会本身就不可能存在了。从三者理论出发点来说,儒家的思考更深刻和现实,具有本体论的色彩。这可能也是儒家以后被历代采用的原因。因为它涉及政治最根本的东西,即政治的合理性问题。

        先秦儒家和后两个阶段的儒家又有什么分别呢?我认为后世的儒家之所以被称为儒家,最重要的是他们关注的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只是论证方法不同。到了汉代,人们认为大自然(天是大自然的主宰)是最美最和谐的。董仲舒就是利用这一常识来论述。宋明理学用“理”换了汉儒的“天”。用“理一分殊”代替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显然要比汉代的精致。汉儒和宋儒分别对儒家的普及和提升做出了贡献。这样一来,儒家就显得丰满多了。既有先秦和宋明时期的思辨色彩又有汉代的经验主义色彩,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

        通过对先秦各大家和后世儒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的特征:他们是用人性论来论证政治的合理性。并且这种论证是基于本体论考虑的。他们以宏观深邃的理论视角和具有现实意味的思考把人类和禽兽分别开来。难怪朱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14]

        

        参考文献:

        [1] 《论语•泰伯》

        [2] 《论语•为政》

        [3] 《论语•子路》

        [4] 《论语•季氏》

        [5] 《论语•雍也》

        [6] 《孟子•公孙丑上》

        [7] 《孟子•梁惠王下》

        [8] 《荀子•正名》

        [9] 《荀子•不苟》

        [10] 《荀子•富国》

        [11] 《荀子•礼论》

        [12] 《荀子•王制》

        [13] 《荀子•礼论》

        [14]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作者简介]沈丽霞,(197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伟华,(1979年——) 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赵红梅,(1980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