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2025-09-29 04:48:26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整体教学解读

1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这一单元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出:“可以根据学段要求学习,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本单元导语页上说:“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就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阅读和表达的心理情境,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最真实、真切的感受。

动笔写作,应该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情。所以,单元导语页上说:“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如果真能自如地用文字表达自己最真实、真切的心情、心思、心语、心愿,能用文字描绘出生活的多姿多彩,的确是一件让人觉得欢欣的事情。不是吗?当我们读着别人用文字描绘的精彩故事、多彩画面时,不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吗?不是也会梦想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吗?

统编版特别编排的习作单元,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努力建构相对的作文教学体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如何运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将阅读中习得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表达的动力、能力。从学生角度来看呢?如果没有对学习目标的自我理解,学生是不会有什么看法的。学生只有经历了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教室课程生活,才会依据经历、经验来建构自己对学习内容、任务、资源的认知和观点。

这个习作单元,是学习写事的,目标定位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单元的精读课文学习目标定位,是通过课文阅读,领会怎样算是将事情写清楚了,作者是如何做到将事情写清楚的。所有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都是为写提供方法、建构经验、开阔思路的。以读促写,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关键价值所在。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定位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正是以读促写的需要。

“把事情写清楚”,看上去是一个清楚不过的目标要求,细细思量,会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厘清的目标要求——到底怎样算作“把事情写清楚”呢?“写清楚”与“写具体”的区别在哪里?答案是从单元课后思考题、交流平台等内容中找,还是本来就有一个前置性的“写清楚”的标准?这些问题,是教师在进行单元课程规划、设计和组织教学之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教师都弄不明白,仅仅是亦步亦趋地按照教材有关任务提示展开单元学习活动,会不会师生经历的都是一段糊里糊涂的课程活动呢?

2

事情有没有写清楚,判断评价的标准通常应该掌握在读者手中。从读者角度来看的话,读写事的文章,往往会关注这样几点:写了怎么回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在那样的情况下,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背景环境交代是否充分)?事情的发展和结果符合逻辑吗(事情的发展是否符合某种大家认可的逻辑,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有没有有条有理地写明白、写充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有没有能够体现写作意图的内容信息,这样的内容信息是不是写充分了)?如果这几个问题都能从文章中获得满意的答案,就可以断定作者“把事情写清楚”了。

上面的四个问题分别对应的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对应的要求是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刚刚学习的第四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训练要素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故事,就是事情,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结果,对写事情时如何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正好是对应的启发;“写一个故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应该自然地隐含着这一表达目标。有前一单元的铺垫,在加上本单元精读课文阅读理解明确提出的目标,学生应该可以学会任何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个问题对应的要求是要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必要的环境。例如,《麻雀》发生的时间是“我打猎回来”,地点是“林荫路上”,当时正好有大风;《爬天都峰》的时间是“假日”,地点是黄山“天都峰”。

第三个问题对应的要求是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自然关联。这种表达中的逻辑关注,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续写故事中就有渗透,续写故事要根据已有的内容信息推测事情会怎样往后发展,推测要有依据。学生平时阅读写事的文章,也会很自然地关心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或那样发展,这就是在进行前因后果的逻辑思考。事情的发展缺乏逻辑,就是没有将事情“写清楚”。正如老麻雀突然从树上飞下来,不顾生命危险掩护小麻雀,支撑情节发展的是母爱的逻辑;猎狗会不由自主地后退,就要将老麻雀当时无畏的举动写具体。

第四个问题对应的要求,就是要将关键的、重要的内容信息写具体、写充分,而无关紧要的内容信息简单写或者不写。例如,写一个人怎么炒菜、擦玻璃,除了准确生动地写出动作,还要将过程具体细致地写明白,让读者看到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因为,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个人会不会炒菜、擦玻璃,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很用心,很熟练。这一写法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就有过实践练习,包括写自己当时的心情、想法。再如,要通过事情表现人物、动物的特点、精神面貌、行为品质等,往往就要将其在关键时刻的各种表现写具体,这些表现可能是看到的(动作、表情等),可能是听到的(语言等),还包括作者自己想到的。这样的表达实践经验学生也有过,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图画,写一写”,就要求写人物的动作和可能说的话,还要写自己想到的。《麻雀》一文,主要是表现老麻雀母爱的无私无畏,所以将老麻雀的一举一动写得非常细致充分。这些,也可以理解为写好细节。

3

理解是行动的基础。有了上面的理解,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用好教材,引导学生把事情写清楚。

其一,要梳理清楚教材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发挥各项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适切价值。精读课文,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把事情写清楚”,一是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按一定顺序写;二是弄明白两篇文章中,是怎样写表现人物(主角)以及写作意图十分重要的内容的——具体、细致地描写动作、语言(声音)等,还可以写一写作者的想法。“交流平台”是对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的总结回顾,可以再次借助表格梳理体会。“初试身手”是引导学生关注事情中最能表现写作意图的情节内容,将重点内容讲具体,写清楚。习作例文,根据学生习作中呈现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选择运用,或者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有具体需求时选择运用。不仅仅是习作例文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或初次写完后可以针对性运用,两篇精读课文这时候也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自己的故事“写清楚”。

其二,要唤醒和联结学生已有的经验。梳理《麻雀》一文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联系上一单元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初试身手”中的看图片说内容,看什么,说什么,三年级就有过经验,要看动作、表情,要想象语言、心情等;写家人炒菜、擦玻璃等的过程,除了要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将动作写准确写生动,还可以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得条理清晰。除了相关的学习经验,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更多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有的可以帮助学生细致具体地写好重点内容。

其三,要扎扎实实落实每一项内容任务的学习活动。扎实首先表现为以学为中心,设计好具体的学习活动,避免教师喋喋不休。扎实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操作性强的学习支架,如表格、思维导图等来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方法、技法显性化。扎实必须让学生多动笔,习作完成后,认真进行一次、二次甚至三次修改。

其四,要让学生感受到写的快乐和成就感。读课文,欣赏作者的构思、表达,感受给自己阅读时带来的美好体验;写故事,要有对表达效果的期待——读者意识的萌芽和生长;反复修改,精益求精,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的提升,一次比一次更精彩,有自我实现的真实体验。还要给学生提供“发表”的机会,真切地感受到写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有了这样的解读,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也就有了基本的思路。

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综合考虑单元人文主题和读写训练意图,单元学习KUD目标梳理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作者把事情写清楚需要做到:清楚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清起因、经过、结果,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叙,把重点内容写具体。

2.能够体现作者表达意图的部分是重点部分。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将理解(U):

写作意图不同,行文思路就会不同。根据写作意图从多角度构思,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写清楚。

学生将能够(D):

1.写作前,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按照一定顺序写事,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写清起因、经过、结果。

3.把关键的、重要的内容写具体、写充分,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在KUD目标中,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大概念是:

根据表达需要从多角度构思,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写清楚。

这个大概念指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

结合教材单元内容,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班级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把这些故事写下来,编辑一期班级故事班刊,让更多的人读到我们笔下精彩的班级生活,一定是一件特别令人期待的事情。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基于这样的学习情境,能够呼应大概念理解和核心问题的核心任务,可以设计为:

创办“班级那些事”班刊

本单元导语页写着“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希望学生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心思、心语、心愿。文字所绘生活,原本既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但是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开心快乐多数源自班级,烦恼忧愁也多和同学有关。将“班级故事”作为本次习作的主题,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学是自己故事里的人物,自己也可能成为同学故事里的主角。分享习作环节会格外让人期待。另外,班级里的事情,大家都熟悉,能就同学的文章更好地提出修改建议。

创办“班级那些事”班刊,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可以让本次写作更具仪式感,作为专辑的文章,同学们会更认真对待;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班级故事”书写引导学生之后留意班级生活,关注班级同学,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写班级故事,既可以写自己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故事,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同学之间的故事。

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就需要将核心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发布任务,一写故事

任务说明:单元开启前,班级共读《君伟上小学——四年级烦恼多》。单元由共读讨论开启,一起讨论交流君伟的生活,再聊一聊同学们的小学生活,激发学生书写班级故事的愿望。然后发布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创办“班级那些事”班刊,本次习作进行专号内容的书写。学生回顾第四单元学习内容,选择对自己来说印象深刻的班级故事,借助表格列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习作。

子任务二:单元学习,修改故事

任务说明: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边学习边修改文章。首先,梳理《麻雀》一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对照课文看看自己的故事有没有联系紧密的起因和关键情节内容,进行修改。其次,重点学习描写老麻雀的内容,看一看自己是否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了,继续修改。学习《爬天都峰》后,针对是否有选择地将对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写具体了,其他内容写的简单一些或者不写,进行修改。第四次是在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后,看看对自己的故事有哪些启发和参考,然后进行修改。

子任务三:编辑班刊,筹备发布

任务说明:全班讨论班刊的封面封底设计、内容板块、刊物周期等具体事宜,成立班刊编辑部,统筹负责编辑工作。讨论后,分组准备:封面封底设计、内容编辑、发布会海报设计、插图绘制等,合作完成班刊的编辑并进行印刷。最后,举行班刊发布会,班级互动,每班派代表分享自己班刊物的特色以及其中动人的班级故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