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50150
课程中文名称:政治学
课程英文名称:Political-Science
课程性质:专业任意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开课学期:4
总学时:32
总学分:2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要求达到:第一,系统了解政治学的内容体系、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第二,掌握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政治学实践中的问题;第三,熟悉政治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掌握研究政治学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4、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导 论:政治学研究及其意义 2学时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4学时
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中国传统政治观;政治的含义。
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4学时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行为主义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
科学化及其局限性。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2学时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四章 国家与 4学时
国家的组织机构;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国家及的概念
界定、的构成及形式。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4学时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政
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4学时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2学时
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2学时
政治文化的构成与类型;政治文化的作用;政治文化的含义、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4学时
政治发展的方式、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多种形式的教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2、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课堂答疑、课程讨论、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生学习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上机实验内容、作业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后续课程:公共学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 材:[1]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1] 姜安.《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撰写人签字: 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