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正念动中禅法谈
2025-09-29 04:48:42 责编:小OO
文档
五盖、四念住、五蕴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此时,不用作手部的动作,要以觉性来听讲。

2. 在这儿,先把动中禅的要点提醒一下,它的要点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一直保持觉性,动作要轻柔,身心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链子,愈长愈好。当我们翻掌时,知道在翻掌。当我们的手往上移时,知道手往上移。当我们的手往下移时,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动时,知道手在移动。手停的时候,知道手停。一次一个部位在动,要清楚的知道。同样的,走路时知道左脚或右脚正在移动,走时自然而轻松。白天任何时候,眼睛要自然的张开,让眼耳都自然的运作。一直觉知身上一个部位的动作。举手、投足、眨眼、吞口水、摇头、点头等等,都觉知到那一部位在移动。移动时,我们的觉性就在里面,因此,把这个觉知持续成炼,我们的觉性就愈来愈高。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动中禅就是利用这个自然的原理来培养我们的觉性。

3. 经过不断的练习,你也许已经发现到了五个心理现象,会在禅修中出现,阻碍我们的修行,佛法上称作「五盖」。五盖就是五个障碍,像盖子一样盖住我们的心。第一个盖就是贪欲。贪欲是指对所想要的东西生起贪求的心理。例如,贪求成果的出现,就是一个贪欲盖。第二个盖是瞋恚。瞋恚就是别人触犯了你,你生起了生气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气。第三个盖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觉身心沉重、昏昧、提不起劲,想睡觉,觉得很累。第四个盖是掉举恶作。掉举是想到过去所经历的欢乐事情,内心浮动而胡思乱想,生起种种杂念。恶作是指后悔的心理,例如,想到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我何必来这儿禅修,这种后悔的心理,就称作恶作。第五个盖是疑,就是怀疑老师、怀疑方法,怀疑这个方法能不能达到灭苦的目标等等。

4. 要时时警惕自己,贪心、生气、昏沉、杂念以及怀疑这五个盖是禅修的大障碍。如何处理这五盖呢?这要懂得善巧。特别是,昏沉睡眠将要生起之时,你就要立刻逃开,不要给它们抓到。也就是说,当你坐着觉知手部动作时,觉得有一点点的昏沉,就立刻要改变手的姿势,或者起来走路、经行、洗脸。务必要把昏沉睡眠赶掉。记住,永远不要让昏沉靠近你。至于贪念、生气、后悔、妄念、怀疑等等心理生起之时,就不用管它们,只要继续觉知自己的动作就对了,当你的觉性增强后,这些都自动会被处理掉。

5. 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晚上好好的睡觉后,白天就不用睡觉,要把觉性持续不断,中午不用午睡。开始也许不习惯,但依据以往学员的经验,两三天后就习惯了,而且觉性增加后,晚上睡眠的时间也会自动缩短,并且白天仍然很有精神。

6. 有的学员觉得其它的禅修方法开始不会这么累,为什么动中禅一开始会这么累呢?

这有不同的理由,一个理由是因为还没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作息,另一个理由是因为以往有的学员是以静态的方式坐在禅堂,身体都不动,因而昏沉生起时并未察觉,而且觉得自己坐得不错。但是,现在因为要移动手部,你只要有一点昏沉、睡眠,自然就觉得异常沉重而有累的感觉。你如果被昏沉征服,你的觉性就没有了。因此,要不断移动你的身体来做「动中禅」,几天下来,你将发现你的昏沉不见了,而且禅修的品质比往日大大的提升了。

7. 有的学员说:中午没有睡一下,下午反而没精神。

不错,开始几天也许会如此,但渐渐的,你不喂「食物」给午睡,午睡就愈来愈无力,最后就消失掉了。在禅修期间,一旦克服掉昏沉,你会发现自己的觉性大大的提升了,而且接下来,你对自己的身心将会有更深的体验。以往许多学员降服昏沉睡眠后,内心就生起喜悦,身体也变得轻盈了。

8. 如果晚上睡得够,但白天却觉得昏沉,那么,这种昏沉是来自无明烦恼。这种无明烦恼必须去除,只要一直的觉知肢体动作或经行,终必将之克服。

9. 关于禁语,大家也体会到,即使不讲话,脑中已胡思乱想,若再讲话,那么,内心的宁静就不可能达成了,因此,整个禅修课程要一直保持禁语。静静的觉察自己身心的动作。

10. 在小参时,可以向禅师请问问题,所问的是与此刻的禅修技巧有关的问题,这样对你才有帮助。由于每人的背景不同,因此,禅修中所呈现的身心状况有所不同,禅师会依你的状况给予指导。除了小参时间外,当你有特别的体验而有疑问须要澄清时,也欢迎来找禅师解答,但不要找学员或其它人谈,找别人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误导。每人的禅修体验要在最后一天来分享,这时可以好好讲出来。

11.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此时手是否也要一直动?

这一点,要掌握动中禅的训练基本原则,是一次以一个对象为主要的觉知对象,因此,听时就只是听,以所听的内容作为对象,让耳朵自然的运作着。但是,如果听讲时,外面有声音传来,心就被吸引过去而忘了听讲,那就不对了。反之,如果外面有声音传来却完全听不到,那就是心太专注,应放轻松,使耳朵自然地工作。因此,在听讲时,要保持放松,以觉性来听。

12.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时可以不可以闭起眼睛?

这要了解正念动中禅的禅修目的,是要培养觉性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平常我们除了睡觉以外都是张开眼睛的。因此,在禅修训练时,就一直要自然而轻松的张开眼睛,如此随时都准备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闭眼睛,平时听讲要轻松的张开眼睛。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呼吸完全顺其自然,不去刻意的调息。动中禅是一个顺乎自然而简单的方法,重点是要轻松而有觉性在。

13. 在这儿要澄清一个观念,就是「觉知」与「专注」的不同。觉知是很轻松,很开放地知道对象。专注或全神贯注则是费力的集中在对象的一点,因此,专注会觉得累,甚至会产生头痛。有些禅修的人,常常头痛,一个原因便是以专注于一点的方式来禅修。而动中禅则完全是走觉知的方式,很轻松的觉知肢体的动作,使心能够持续的觉知动作而没有任何的散乱。觉知与专注不同,觉知时,内心轻松、没有压力、没有散乱。专注或全神贯注时,虽然也没有散乱,但是内心并没有放松,有压力在,因为想要专注于一点,就会费心力。

14. 专注与觉知的不同,可以用譬喻来说明如下:在冰箱里的小冰块,结成四四方方的硬块,也非常的冷,但是一移到阳光下,不久就融化了。专注便像这个样子,在禅堂时,专注一点,内心不动,但是一到生活中,心就散乱了。另一种状况是深海里的水,同样是非常的冷,但却是流动的,不会忽硬忽软。觉知便像这种水,在任何状况都是内心柔和而不散乱。冰箱的冰块与深海的水,同样是水,但是大不相同。专注与觉知也很类似,但是大不相同。动中禅训练我们的身心放松并且充满觉知,能够运用到行住坐卧中。

15. 因此,练习动中禅的手部动作时,内心只要轻松地知道手在动、在停就对了,不是用眼睛去看手的移动,只单纯的感觉到手在移动。但是不可以专注于手上任何一点,如果专注一点,那就有压力、就不自然,会觉得累。同样的,手的移动速度也要自然,不要太快,不要太慢,整个手臂都要放松,移动时内心要不急不缓。这样持续的觉知手部运动的动和停,觉性就慢慢提升起来了。每一动作中的停止,都要觉知到,这个停的动作,对觉性的培养大有帮助。

16. 同样的,来回走路时,用「心眼」去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自然的走,也不要专注于脚上某一点,因为我们是在训练觉性,走时眼睛、耳朵都自然的运作着,只要觉知到脚的移动就可以了,并且把这觉知持续如同链子一样,愈长愈好。走时也会觉知到脚与地面的接触,甚至觉知到各种感受,但是不要把注意力移到这些现象去,不要专注到感受上面,而是仍然一直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这样,你的觉性就很容易增长起来。

17. 也不要故意走得慢,或者刻意想把动作看得清楚,这样会走入太专注而使身心紧张起来。正确的动中禅的走路,是很轻松而自然的走动,让觉性自然而然的增长,一点也不刻意。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动中禅的正确方法,进步就会很快。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就是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身心保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炼。

18. 当你的觉性增强以后,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我们的「心」与「身」,在经典上称作「名」与「色」。详细一点,把心又分成「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种。「受蕴」就是各种感受,「想蕴」就是辨别与记忆,「行蕴」就是心理的造作,如贪心、生气等等。「识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识的认知。这些心理现象归纳为「四蕴」,身体则属于「色蕴」,因此,将这些身心现象,合称作「五蕴」。我们每个人,不外是这五蕴所组合而已,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因此称作「无我」。当我们觉性强时,就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自己五蕴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看清我们的身心现象。能够看清我们的五蕴,就能看清我们的烦恼以及痛苦的来源,接着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因此,不断地培养觉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19. 有的学员问到动中禅与四念住的关系。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动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因此,动中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条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就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觉性。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心念,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中而不自觉。因此,正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20. 有关正念动中禅的传承,由于时代久远,一般相信这种手部的动作,是经由缅甸、寮国传到泰国,再由泰国的隆波田禅师发觉其精髓而重新宏扬开来。隆波田生于1911年,早年学了多种禅修方法,虽然他很努力练习,但未能解决他的生死问题,因此,到了46岁时决定离家实修,并且下定决心:若不能体验正法、亲证真理,就不回家。他在泰国农盖省的摩尼光寺从一位寮国法师学到了这种移动肢体的方法,这位寮国法师所教的方法除了肢体动作外,还要心里默念「动、停」,一教完他就回寮国去。隆波田则继续练习这个方法,但他自己觉得不要默念「动、停」才对,只轻松而单纯的觉知肢体的动作,结果,他的觉性一路增长,到第三天早上当他作手部动作时,有一只母蝎子背着一些小蝎子跌落到他的大腿上,当下他生起了看清名色的智慧,看清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不久非常强烈的情绪与念头在他心中生起,他努力回到继续觉知动作,不久一切回复安详。到了晚上,他的觉性强到足以看清念头的来源,不久证悟就产生了。他继续练习,他的心整个改变了,隔日早上经行时,他的体证更为深入,他的贪、瞋、痴一直削减,接着,拔除了对「宁静」的执着,他继续保持对身心的觉知,最后将最细的无明拔除而达到苦的完全灭除。

21. 后来,隆波田就回家把所体验的正法教给妻子与亲友们,引导他们走向灭苦。二年八个月后,他决定出家使正法更为弘开。从此,他所传的动中禅便流传到国内外。七年后,隆波通学到这个方法,十八年后,隆波田指定隆波通为主要道场 - 南来寺的住持。再过四年,隆波田禅师就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七岁。如果照着正念动中禅的正确方式,勤奋地练习,隆波田保证:「最多三年,苦就可以灭尽;有的人也许只要一年;有的人甚至只要一天到九十天。练习动中禅可以使痛苦减少或者痛苦不再干扰你了。」因此,大家要有信心,要勤奋的一直培养觉性。

22. 最好常常想一下我们的譬喻:觉性像猫,妄念、杂念像大老鼠。如果你的觉性弱,那就像一只小猫,而且是生病的小猫。此时对大老鼠是无可奈何的。小猫的天性虽然不怕老鼠,会去抓老鼠,但小猫会给大老鼠拉着跑,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你现在所须要的是好好照顾这只小猫,不断喂食,使牠健康长大,不用去管大老鼠。当猫长得强壮后,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你现在所要做的事,是不断的去喂这只小猫。也就是说,你要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不要静坐不动。如果静坐不动,你很容易昏沉或生起妄念、杂念,不知不觉就给大老鼠拉跑了。

23. 因此,你要一直移动你的肢体,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样便是一直在喂猫。把猫养大,是你的责任,是你的工作。在禅修期间,你唯一的责任、唯一的工作,便是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一直培养你的觉性便是你唯一的工作。要努力的喂猫,不要忘了你的责任。

24. 在禅修期间,外面的噪音出现了,别人的举止不合己意时,该怎么办呢?

每一位学员的唯一责任、唯一工作是觉知自己的动作。但是,每位学员的背景不同、习性不同,因而,有的学员在开始的阶段难以觉知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妄想纷飞,甚至不能守规矩。当你看到、听到这些不如己意的情况时,最重要的仍是要觉知自己的动作,不要使觉性中断,要先照顾好自己,否则看到、听到不顺己意的事情就生气,那么,你的觉性当下就中断了,因为你心随境转,被境界拉跑了。因此,先照顾好自己。当学员们有特别的个案发生时,将由义工或禅师来处理。

25. 不要有期待成果的心理。有时你会想着:今晚要好好睡,明天努力用功,希望有所突破。结果反而辗转不能入睡。应该只单纯的把心思一直放在当下,轻松的觉知此刻的肢体动作就对了。只要当下做得好,好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

26. 不要用功用过了头。有的人强忍着肢体的痛苦,坚持不改变姿势,反而,心烦气燥,觉性就不见了。要让觉性自然的成长,当觉性强时,对肢体的疼痛,能够适量的承受,而不起排斥的心理,因而,愈来愈能坐得久而且不心烦。觉性强大后,不用强求,就能自然坐得久。

27. 佛陀时期,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首楼那」。他出身富贵人家。跟着潮流也来出家。他非常勇猛精进,来回的经行,一直走到脚都流血了,地面上血迹斑斑,好像屠宰场一样。但是,一点证悟的影子都没有。他想道:「没有人比我更用功了。血流满地,我还不断地用功。但一点消息都没有。是不是这个方法不行?以前在家时,多么舒服,佣人们服侍得好好的。享受都是一流的。现在苦得什么都不是。我也许不是修行的料子,还是还俗去享受人间之乐吧!」

首楼那比丘在胡思乱想时,佛陀来了,问他:「首楼那!你以前不是很会调琴吗?琴的弦调太紧,声音会好听吗?琴的弦太松,声音会好听吗?不是只有适中才能弹出好的琴声吗?」

首楼那一听佛陀的指点,就知道自己毛病之所在,立刻调整身心,以轻松而自然的心情来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将苦完全灭除了。

28. 总之,在禅修时,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渴求开悟,也不可以懈怠。要心平气和的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心跑开了,就拉回来,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早上醒来,觉知眼皮的张开,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闭上,整天都要耐心而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在刷牙时、在吃饭时、清理桌面时、上洗手间时、洗澡时、洗衣服时……时时刻刻都觉知肢体的动作,时时都在禅修。这是一个整天的禅修。生活中,有时动作比较复杂,有几个部位在动,那就选择其中一个主要的部位来觉知。如此,整天可将觉知都贯连起来。课程中,有时白天有安排环保的清理工作,这就是禅修的好时刻,此时一边轻松的清理,一边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让整个清理过程,变成一种艺术。

29.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要知道五盖的生起,要善巧的处理它们,不要给昏沉睡眠占据了,不要卷入妄念之中,要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使觉性如炼,没有间断,自然就会四念住,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实相。要轻松而自然的练习,不要太过勇猛、不要过度折磨自己。

30.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喂猫。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戒律、四正勤、六处

1.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在觉知肢体动作的同时,你已经或多或少的经历到五盖:贪欲、瞋恚、昏沉、掉举以及怀疑,这五种心理的呈现与消失,你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的觉性就逐渐增强。当你觉性强的时候,五盖就不会生起,当下你的内心就非常平稳,如同大石头,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受风雨的影响。泰文所说的「戒律」,就是用不动如石作譬喻。因此,只要我们有强的觉性在,自然就有戒律而不会受贪心、瞋心的影响,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佛法上的戒条非常多,在家众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众中,沙弥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二百五十多条戒等等。戒条有这么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表面守戒,而内心却正生起贪心、瞋心,那么就不算是守戒清净了。因此,动中禅对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内心能时时具足觉性,使内心稳如泰山,那么不用勉强、不用造作,戒就自然守住了。例如,在动中禅的禅修期间,你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念念分明,当下没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杀生。当下,没有贪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偷盗、邪淫。当下,没有愚痴的生起,自然不会去讲妄语、自然不会去饮酒。因此,五戒自然就守住了。如果天天都能维持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天天就能守戒清净,天天内心就安稳如大石。

2.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非常努力的来培养觉性,使之持续如炼。能够努力的培养觉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四种正确的努力、正确的精进。第一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恶法」断除掉,例如有人沉迷于,就要努力断除,不再。第二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恶法」不生起,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力保持永不喝酒。第三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例如你尚未培养觉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第四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善法」不忘失,例如你已培养觉性,要使它一直持续增长,使自己每一当下都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3. 当你努力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你就在实践四正勤。第一正勤:你当下拥有觉性,因此,以往的恶法,如贪心、生气就不能呈现出来。第二正勤:在觉知的当下,未生的恶法没有机会生起。第三正勤:你正在努力使以往尚未生起的觉性,于此刻生起。第四正勤:你努力使觉性持续而增长,这便是善法的不断增上不失。因此,在练习正念动中禅的同时,就是在实践四正勤。能够实践四正勤,前面所说的五盖也就逐渐灭除了。

4. 在练习动中禅时,我们身心都要放松,让眼耳等自然地运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作内六处。内六处的对象就是外六处。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生活中,眼的对象是色,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色彩、形状等。耳的对象是声音。鼻的对象是香臭的味道。舌的对象是酸甜苦辣的滋味。身的对象是我们身体所接触的东西。意的对象是诸法,也就是种种的念头、想法等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便是内六处与外六处交互作用的组成。这内六处又称作六根。外六处又称作六尘。因此,我们的世界便是根尘一直相互作用着。

5. 我们不断的生起烦恼与痛苦,便是由于不能处理好根尘的接触。我们的眼睛看到好看的对象,便被拉走,生起了喜欢与贪爱的心理,当这对象消失,便生起了痛苦。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让我们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以觉性切断后续的贪爱与痛苦。也就是说,当我们眼睛看到对象时,仍是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而可以「看只是看」而不会生起后续的贪爱与痛苦。

6. 同理,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仍是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而可以「听只是听」而不会生起后续的生气与痛苦。鼻、舌、身、意与其对象的接触,也都以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中,是开放着六根,一直培养我们的觉性,当觉性时,就能够完全灭除我们的痛苦。

7. 有的禅修者以为禅修是要使心专注在一点,忘记周遭的一切。这种将耳朵、眼睛封闭起来的禅修,是生不起智慧的。封闭眼耳可以得到一时的平静,但是一回到社会中,仍是波涛汹涌,用不上力气,再度被烦恼所淹没。因此,我们在培养觉性时,要使内六处或六根自然的运作,这样定力和智慧就能自然的生起,痛苦也就自然的灭除。

8. 有的学员问:眼睛闭起来,心比较能专注而不散乱,为什么不闭眼?正念动中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不去违抗自然。「看」是眼的功能。我们工作时,眼睛张开来看,因此训练时,不要闭眼睛。习惯于闭眼来禅坐的人,开始会觉得不舒服。但是练习正念动中禅一阵子后,就会习惯于自然的张开眼睛,并且能够运用此方法于日常生活中。闭起眼睛来可以比较专注,但是专注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存在。我们是要以觉性为目标。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轻松地张开眼睛,同时内心没有压力,也没有散乱,这是可以达到的。闭起眼睛,容易专注,而有静态的一种宁静出现,禅修者很容易对这种宁静生起执着,不易放下。这种静态的宁静,不能产生内观的智慧。若张开眼睛,训练出觉性,就不会执着于宁静。张开眼睛,也较不会昏沉。动中禅是生起内观智慧的一条快捷方式。若以专注的方法,则不能生起内观的智慧。

9. 人们的烦恼,分成贪、瞋、痴三类,也就是贪爱、瞋恨、无明,又称作三毒。这三类烦恼时时刻刻都会因为根尘的接触而发生,养成习性后,非常难以拔除:易怒的人,常常生气。贪心的人,常常想占便宜。无知的人,常常犯错。这些根深蒂固的烦恼,如何根除呢?正念动中禅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这些烦恼。

10. 有的人认为何必做手部这些大动作呢?让人累了半死!只要观察呼吸这些小动作就够了,或者直接看心就够了。

这些说法,只是片面的见解。因为经过禅修的实际训练,初学者马上可以发现到:昏沉、掉举、贪、瞋、疑这五盖是多么容易占据我们,妄念是那么不容易的去除。因此,我们要以大的动作来去除五盖。譬如,我们要砍一颗粗大的树木,要以大斧头来砍,以大锯子来锯。如果以刮胡刀的刀片来砍来锯,这颗大树还会对你微笑呢。要认清我们的烦恼习性是比这大树还来得顽强,因此,我们要以大的手部动作及经行来培养我们强而有力的觉性,来根除贪瞋习性。

11. 有了大斧头、大锯子,大树不会就倒下,必须不断的砍、不断的锯。同样的,为了使你的觉性增强,你要不断的移动你的手、移动你的脚,要努力的去练习,要以四正勤来培养你的觉性。

12. 手部大的动作作久了,想休息一下,此时可以改为觉知手部的小动作,如翻翻手掌、拇指食指互动,或眨眼睛,也可以去觉知呼吸的出入。过些时候,仍要回到觉知手部的大动作或来回经行。整个禅修的过程中,不管动作的大小,都要一直维持觉知动作,如此就能训练到觉性连续不断如炼。

13. 如果只一直作微小的动作或只注意微细的呼吸,很容易走入专注,或者由于对象太微细而不知不觉落入昏沉、睡眠。这样觉性就断掉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课程中,以有规律的手部动作及来回经行为主。当觉性强大后,身上各部位各种微细的动作以及心念的剎那生灭,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初学者不用急着去看微细的现象。

14. 至于想要直接去观察心、观察念头,这个是有条件的:必须你有很强的觉性。如果你的觉性弱,你就会卷入念头之中,就像小猫被大老鼠拖者跑。因此,必须要先透过觉知肢体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强而有力的觉性自然会去看念头、自然会去观察心念。要注意,此时不是你去看念头,而是觉性去看念头。到了这阶段,修行开始得力了。

15.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大家也开始体会到,我们的这颗心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驯服的。它一直不想活在当下,不想与觉性同在,它一直想跑去和妄念在一起,就像现在的许多青少年一样,不想待在自己的家里,想往外面跑,觉得在外面才够刺激、才够自由。但是,这种刺激、这种自由,到头来只剩下一片失落感,因为没有觉性做自己的靠山。因此,我们唯有耐心的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只有当下清楚的觉知自己的动作时,才算是「光明」,心一跑到过去或跑到未来,就是跌入了「黑暗」。心落在当下就是明,心落到过去、未来,胡思乱想就是暗。因此,我们要时时检查当下的自己,是处在「明」中,还是处在「暗」中。是由「明」转「暗」,还是由「暗」转「明」。佛陀要我们由暗转明,进而一直处在明中。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尚未到来,因此,不用把心思摆在这上面,而应摆在当下,一直要处在「明」中。因为,「当下是因,未来是果」只要把当下的因作的正确,未来的果必然会好。如果没有好好的种因,却去期待未来有好的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好的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要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要一直和觉性在一起,那么,你就一直处在明中。现在好,将来也必然好;现在光明,将来也必然光明。

16. 为了使自己处在明中,使自己活在当下,就要在眼耳鼻舌等内六处与色声香味等外六处一接触时,就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为了能够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因此,透过肢体的动作来增长我们的觉性是必要的。想要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就必须先培养觉性。只要因做得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动中禅便是顺着这个大自然的法则来达到最后的结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灭除根深蒂固的烦恼与痛苦。

17.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的规律式手部移动,与拳术、太极拳、气功等的手部移动,道理是否一样?是否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同样是手部移动,精神却大不相同。动中禅手部的动停方式,可以很有效的提升觉性,禅修时只觉知手部的移动,对于手上气的强弱、感受的强弱等等都不在意,因此,不被气或感受拉着跑,而只是一直培养觉性,一直觉知手部的动、停。对于气或感受的生起,我们不排斥它们,也不被它们所左右。培养出强的觉性后,对它们自然都清清楚楚,因此,不要分心到这些现象上,只要好好的培养觉性。

18. 有的学员问:手部移动的速度要多快?

正确的速度是我们的心能够跟得上手的移动,并且感觉舒适。每人有所不同,自己要去体会出来。

19. 我们需要以专注力非常清楚地知道肢体动作吗?

不!我们只是简单而持续的知道它。只要愈来愈知道,我们到时自然就会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刻意去看得非常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走路也要很自然,不刻意的走得很慢想去看得非常清楚。一刻意,就不自然了,反而会产生心理的压力,容易走入太专注。

另外,如何平衡精进与放松呢?由于每人的状况不同,自己要调整自己,找出自己最适中的状况。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听讲时,一方面要放松身心,但不能变成昏沉、睡眠。一方面要以觉性来听法谈的内容,但不要太专注而忘了周遭的一切。太专注的话,听完就会觉得累。以觉性来听就不会累,因为心不用力,处在一种轻松而不散乱的状态。

20. 有的气功方法,使身体不由自主的抖动,这种不由自主的动作,与动中禅完全不同。我们要的是能够自主,使觉知一直配合自己的动作,一动一停都能了了分明,轻轻松松。身体不好的学员也不要以期待的心理,盼望奇迹出现,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动中禅只注重培养当下自己的觉性,对于未来不生起期待的心理。一有期待,内心就产生压力而不轻松了。因此,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由于觉性的增高,内心自然安详,以往由于心理压力所产生的疾病自然会消失,这些效果会自然呈现出来,这是一些副产品,根本不用去期待,该来的自然就会来。因此,好好的培养当下的觉性,好好的活在当下,不要期待成果,这样才是正确的禅修。

21.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身体静止不动,此时如何维持觉性呢?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临死的时候,此时肢体不动,怎么办呢?

这要先知道,我们的觉性是先透过不断的觉知动作而培养起来,就像人们辛苦的工作累积财富一样,等到他非常富有时,虽然不工作,他仍然有钱。同样的道理,当你培养出强大的觉性后,你的身体虽然没有动,仍然有强的觉性在。因此,在临终时,仍然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身心现象而不起执着,因而能含笑的离开世间,即使当时肉体很痛苦,也能如此,因为强的觉性能超越苦受与乐受。当然,想要有大的觉性,有待平日的训练与不断的努力。在平常的训练,我们透过肢体的动作,已能习惯于面对种种的妄念而不卷入其中。因此,有时身体虽处在静止的状况下,只要妄念一生起,我们就能立刻察觉到而不被它拉着跑。同样的,在接近死亡之时,肉体即使疼痛,也不会生起排斥的心理,因而,不会被苦受拉着跑。又譬如,你为了学会开车,吃了不少苦头,考到了驾照,也开了一阵子车。后来把车卖掉,在这期间你虽然没有开车,但是你开车的能力还是存在着,不会就不见了。同样的道理,你的觉性经过动中禅的训练培养起来以后,在临终时,即使身体不动,你的觉性仍是存在着。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你活着的此刻此时,要赶快练习动中禅,培养出强的觉性。

22. 有的学员问:晚上睡不着觉时,怎么办?

如果觉得睡够了,就起来经行或做手部动作,但是不要打扰到别人的睡觉。如果觉得还没睡够,就继续躺在床上,觉知自己手部的小动作,也可以觉知脚指的移动等,要轻松的去觉知,不要担忧今晚睡不着觉第二天没精神,这些担忧或胡思乱想,便是一种妄念,会耗费我们的精神,因此,不要卷入其中,而要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小动作,此时,也可以去觉知呼吸的入与出,但不要跟着气息入出身体,只要觉知当下是入或出就够了。接下来能入睡就入睡,没睡着也没关系。只要没有卷入妄念,第二天你不会觉得怎么累。大家过着团体的生活,早上钟一响,大家都要起来继续用功,不可以因为爱睡而偷懒。理想的禅修状况,是晚上好好的睡,一睡够就起来修行。养成好的习惯后,一般睡个四、五小时就够了。当然,这还是因人而异的,不可勉强。

23. 有的学员问:为何晚上出现梦境?还有,晚上睡觉时,觉性岂非中断了?

关于梦境,白天的妄念与晚上的梦是同一个东西。白天称作「妄念」,晚上称作「梦」。觉性的人,晚上就没有梦,白天晚上都清清楚楚的,白天内心光明,晚上也是内心光明,没有日夜之分。经由动中禅的训练,白天的妄念日渐减少。达到白天没有妄念后,晚上睡觉就能够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能够白天觉性不断之后,晚上渐渐就能够觉性不断。

24. 人们都是情绪和欲望的奴隶。容易生气的人是生气的奴隶。贪心的人是贪心的奴隶。容易无聊的人是无聊的奴隶。贪爱享乐的人是享乐的奴隶。虽然人们是情绪和欲望的奴隶,但却不容易察觉,因为觉性太弱了。当我们开始培养觉性时,这些情绪和欲望便毫不客气的冲出来。容易生气的人,开始烦躁不安了,开始挑剔环境了。没有耐心的人,开始生起无聊感了,嚷着要回去了,不想禅修了。这时你该怎么办呢?要用你的觉性对「无聊」说:「要回去,你回去!我要留在这儿。我不跟你回去。我不做你的奴隶。」当无聊感一生起,就要有勇气对它说:「不!」。不要被无聊感拉着跑,不要做「无聊感」的奴隶。我们只接受当下的事实:「无聊感来了」,而继续培养自己的觉性,继续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永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不做情绪和欲望的奴隶。

25. 我们要不断的移动肢体或经行,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以这些大动作来砍倒我们根深蒂固的烦恼。烦躁来了,砍倒它;无聊感来了,砍倒它;生气来了,砍倒它。要有耐心的去面对这些顽强的敌人,不要做它们的奴隶。我们只要跟我们的觉性在一起,终究一定会战胜、一定会成功的。

26.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时,要不要去分析、思考呢?

只要觉知当下的动作就够了,这是一种纯粹的觉知,不加上任何符号、标记。不用分析、不用思考,因为分析及思考都是对过去的事物,而不是对当下的事物。内观是如实的观察当下的身心现象。动中禅的观察,是一种单纯的觉知,当觉知持续如炼时,就可以看清身心的实相,同时生起内观的智慧。

27.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勇无比。但是岁月不饶人,年纪一大,却是衰弱不堪。有一天,牠走到池塘边喝水时,不幸陷在泥中,脱困不得。旁边的人们,费了一番力气,也奈何不得,因为这只大象实在太重了。国王知道后,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处理。驯象师到达大象陷身的地方,观察了一下子,就叫人吹打战鼓。大象一听到隆隆的战鼓声时,彷佛又回到了战场,不由得精神大振,一鼓作气,就脱离了困境。当年的佛陀以这只大象的故事告诉弟子们:

「比丘们!你们要像这只大象自行脱困一样,要奋力的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现在你们正在禅修中,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强大的觉性,将自己从昏沈、妄念、无明的枷锁中拔脱出来,不要只想依赖外力,要像大象一样靠自己的力量挣脱出来。靠自己得来的自由,更是弥足珍贵。

28.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只要你和觉性在一起,那么,内心稳如泰山,不被贪瞋痴所推动,你自然就守住戒了。不断的觉知肢体的动作,恶法自然渐减、善法自然渐增,努力培养觉性,你就在实践「四正勤」。每当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内处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要能了了分明,在觉性的观照之下,不再生起贪瞋痴三毒。

29.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努力的砍倒所有的无明烦恼、所有的贪瞋痴。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经典、四神足、缘起

1.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昏沉渐渐消失了,但是掉举、妄念有时却像大老鼠一样的冒出来。怎么办呢?对于妄念、杂念,我们不去压抑它们,也不跟着它们跑。就像大老鼠,你去抓牠,牠会困兽犹斗,弄得两败俱伤,结果人被咬伤了,花瓶打碎了、电视打坏了、眼镜也跌破了。有时这大老鼠还躲在洞里,对你「吱吱吱」的嘲笑呢!因此,我们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斗,我们只要好好的将猫养大,让大猫自然的去处理大老鼠,这样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方式,以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在我们所急着要做的,就是把猫养大,也就是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链子就对了。一切就这么简单。懂得诀窍,处理起来是轻松愉快的。

2. 在泰国的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虫,会吸附到动物的身上。那要怎么办呢?不懂诀窍的人,硬是想将牠拔出,牠就愈咬得紧,跟你奋斗,弄得两败俱伤。懂得诀窍的聪明人,只要把混有烟草和石灰的水往牠身上撒去,牠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无事。懂得诀窍的,就这么简单。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妄念、杂念、生气、沮丧、无聊感等等占据你的内心时,你不用跟它们搏斗,你只要放松身心,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把觉性提起来,不久,你就发现这些情绪、这些杂念都消失了。这些妄念和情绪都像客人一样,有时来得久,有时去得快,不要把它们当作你自己,要快乐的迎接它们,快乐的欢送它们。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虫一样。有时恶客临门,更要耐心的练习,不要浮躁,恶客终究还是会离去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

3. 妄念多也不是不好,它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训练自己,一直回到觉知动作上。妄念生起的次数愈多,练习的机会也愈多。因此,不用去压抑它们,让它们自然的来去。觉性强而有力时,有时内心一片安详,完全没有念头,此时也不用去寻找念头跑到哪里去了,仍应继续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4. 有的学员希望多一点的引经据典。

佛法的经论,编成经、律、论三部份,称做三藏,份量非常的庞大。但是,大家要清楚,佛陀在开悟前,并没有去看任何一部经典。佛陀开悟后,才从内心冒出这些经典。因此,在禅修时,应好好阅读自己内心的这部经典。这并不是说文字记载的三藏经典有什么不好,而是说我们要好好的亲身去体验真理。不要将厚厚的三藏经典背在身上,压得自己都喘不过气来。如何阅读内心的这部经典呢?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来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一切经典就会从内心流出,也可以看清: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文字经典,有没有被后人所扭曲。因此,不要只满足于经典的研究,而应亲自去体验真理。好好培养你的觉性。

5. 要不要背诵经典呢?

经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它们只是提供走路所用的地图。你所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也就是说,你要实际地在路上走,努力地往目的地走。

6. 有一天,佛陀到印度的摩竭陀国,与弟子们来到「申恕林」的树林下,佛陀用手拿起树叶,问弟子们:「我手中的树叶多呢,还是树林中的树叶多?」

弟子们说:「世尊手中的树叶甚少,树林中的树叶何止百千亿万倍,甚至算数譬喻都不可以比。」

佛陀告诉弟子们说:「是的。同样的道理,我成佛后所宣说的法,就像我手中的树叶这么一点点,这些是有利益于大众,可以导向灭苦的法。至于我所不宣说的法,就像树林中的树叶那么多,我虽然也知道这些法,但是我不宣说,因为这些法并没有益处,不能引导众生走向灭苦。」

7. 正念动中禅所教导的法,就是佛陀手中的树叶,是非常珍贵而稀有的,是引导大众走向灭苦的方法,因此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的去实践。

8. 有的学员问:当我们正在练习时,要不要去思考法或真理呢?

不要,因为法或真理会一步步的自然呈现出来。这是超越思惟的。

9. 有的人在参加禅修课程前,有个人生活上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中,是否需要去想这些个人问题的答案?

不需要。你在禅修课程中的唯一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你的觉性强大以后,就有能力处理好你的问题。换言之,觉性变强,问题就变小了。

10. 为了灭除恶法、为了增长善法,以希欲(希望)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欲神足」。以精勤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勤神足」。以定心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心神足」。以观察

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观神足」。当觉性持续,心不散乱,便称做「神足」。以上所说的「欲」「勤」「心」「观」四种,合称做「四神足」。在练习动中禅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四神足,因为我们要使觉性持续如炼而不中断。当觉性持续不断后,内观智慧就会自然的生起,看清我们身心的实相,进而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

11. 现在我们进一步谈谈灭苦的道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为何要出家呢?就是因为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一直在逼迫着他,他想要找出一个灭苦的方法,因此就出家去寻求答案。他找到当日印度最有名的两位禅修老师,一位叫罗罗仙人,另一位叫水獭仙人。他从罗罗仙人学习「无想定」,从水獭仙人学习「非想非非想定」。他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这二种禅修都是以专注的方式来禅修,只能将烦恼压伏下来,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不能达到内心完全的清净,不能达到灭苦的目的。因此,悉达多太子便离开老师,继续寻找答案。接着他到尼连禅河边去修苦行。以控制呼吸的方法来修行,受了种种大苦,但是不能安于正定。他以断食的方法来修行,受了种种大苦,仍然不能安于正定。他领悟到这些修法都不是正道、不是正智、不是正见,不能灭苦,不能成佛。因此,他恢复正常的饮食,放松身心,于菩提树下,培养正念正知,安住于正定,以强大的觉性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缘起,终于成佛了。他发现这条道路后,开始指导众生灭苦。甚至在家众也都可以灭苦了。

12. 佛法上有关因果的道理,称作「缘起」。那么,如何观察缘起以体会生死的流转过程呢?佛陀所说的流转的十二缘起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

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段所说的是流转的缘起,共有十二个因果的链子: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着这十二个,前一个是后一个的缘。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无知的存在,造作种种身心的行为,并使识与名色、六处依次受到影响;在内外六处的接触下,生起了感受;由于对感受的爱、取,造作出新的行为称作「有」;由于这个行为产生了「生」与「老死」。在这一个因果的链子中,很明显的,只要我们有「无明」存在着,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无法避免了。因此,要想灭苦,依据缘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无明」灭掉。如何灭除无明呢?就要以「明」来对治,也就是要以觉性来对治。

13. 因此,要由缘起的还灭过程来灭苦,佛陀说: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

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这段所说的是还灭的十二缘起。将因果链子的根源「无明」灭除,那么整个生死之苦就灭除了。也就是说,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就要有强的觉性,不再生起无明,不再执着身心为「我」或「我所有」,因而灭除后续对受的爱取与执着,如此后续的生死之苦就不产生了。佛陀对阿难说:「缘起是甚深、甚深的。」因此,我们不要只用理性的思辨,以为因果的道理很简单。应该透过亲身的体验去掌握它,也就是要好好的练习动中禅,将觉性或「明」培养起来,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的实相,那么,一切甚深的道理就了如指掌了。

14. 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在佛经上归结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前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有了,后面的果就会产生;后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没有了,后面的果就不产生了。因此,在禅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当下的因缘处理好,后面的果是依据前面的因缘来决定的。正念动中禅训练我们要觉知根尘接触的当下,在触时,就要明。要能够站在「明」,而不是站在「暗」或无明。因能够明,果就能够明。如此把因处理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到来。这是遵循着大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只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那么,在根尘接触时,你将能亲身体悟缘起的甚深道理。

15. 有的学员问:为什么只谈觉性,不多谈一点「无常、苦、无我」?

要知道,「无常、苦、无我」是我们要体验的东西,并不是谈谈而已,当我们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时,当下将清清楚楚的看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因此,在禅修时,我们把力气摆在培养当下的觉性。

16. 有的学员问:昏沉睡眠一来,就立刻改变姿势,将之赶走,很有效。那么,妄念一来我就改变姿势,好不好?

如果这样,你就随妄念而起舞了。昏沉与妄念的对治方法是不一样的。当妄念来时我们不压抑它们,也不跟随它们,我们仍然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强烈的情绪来时也一样,激动而流泪时也如此,当下仍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就能超越情绪、超越感受。不要给感受或感觉欺骗了:有的人刚去洗手间尿尿回来,一下子又感觉想尿尿,你是否就要立刻去洗手间?「感觉」是不可靠的,常会欺骗我们,因此,我们要以觉性来处理,要站在觉性这一边,而不是随着感觉跑。如何超越情绪、感觉和妄念呢?答案还是你要一直觉知你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感觉与妄念会以千奇百怪的面貌来欺骗我们,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尽管它们变化万千,我们还是永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以不变应万变。在禅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觉性的道上,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觉知你的动作」就是你的扶手。懂得握住这个扶手,就能安全的引导你到达目的地。要让觉性成为你真正的归依处。

17.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手部的动作时,如果同时配合呼吸的出入,可以使心更为专注,这样好不好?

要知道,我们的训练是,一次觉知一个对象,也就是:利用手或脚的动作来训练觉性的持续不断。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内心就会产生压力而走向专注,不符合轻松而自然的原则。如果在觉知动作的过程中,偶而出现呼吸自动配合动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细,只要是自然发生的,就无所谓,但是不要将注意力移到这上面。要一直单纯的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炼。

18.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的同时,心中冒出咒音,绵绵不断,有时规律,有时不规律,此时该怎么办呢?

由于每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听到咒音、听到音乐,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给予重视,仍然只是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为我们禅修的重点是与觉性在一起,而不是与这些形象、声音在一起。的觉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们要一直与佛陀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19. 我们经由觉知肢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当觉性大时,觉性就会自动去「看念头」。知道念头和看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念头生起一阵子,你才察觉到它们,这是「知道念头」,也就是说,你卷入了念头一阵子了。当念头刚要生起时,你就察觉到它,这是「看念头」。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来一阵子,你才察觉到,这是「知道」。当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头来,你就已察觉到,这是「看」。因此,只有觉性强时,才有资格去「看念头」。在修行的开头,我们要大家好好培养觉性,便是这个缘故。

20.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手部移动,有一定的移动姿势,如果不用这姿势,是否效果也一样呢?

这种规律的移动方式,是由传承的传下来的,隆波田禅师以这种方式达到了灭苦。依照这个方式可以很快达到灭苦的目标,这个是可以被保证的。而其它的姿势,我们不保证。

21.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

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

「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

22.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

「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立刻闪到一边去。….」

当时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凉,由于胡思乱想就把扇子打在长老比丘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丘的心念,就叫道:

「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么来打舅舅?」

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佛院说:「人们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

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摄心思,不久就证得了预流果的果位。

因此,在禅修时以及平常时,都要一直保持觉性,不要胡思乱想,要好好的活在当下,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如此,目的地就不遥远了。

23. 大家要精进用功,就像挖水井一样,开始挖时,石块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时,仍是浑浊不清,就像禅修的前期冒出一大堆的妄念、杂念。但是只要你继续把脏水舀走,一瓢一瓢的舀走,最后就会呈现清澈可口的水。同样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你的妄念、杂念就会愈来愈少,最后,觉性持续成片,内心的清净光明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因此,要耐心的舀水,要耐心的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个工作没有人能替你做,你必须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要努力的将你心中的无明烦恼清理掉。

24.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要好好的阅读自己心中的这部经典,好好的体验身心的实相,不断的使觉性持续成炼,没有散乱,那么,你就已在训练欲、勤、心、观这四个神足。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那么,「明」就会生起,同时灭除了十二缘起中的「无明」。要珍惜这个方法,勤奋的练习,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颗实用而能真正灭苦的珍宝。

25.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努力的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不断的清除,终究会有完全清澈的一天。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