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斌
翻译传统上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中国的翻译者在翻译欧美文本时,大都采用异化的方式,而在把中国文本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情况下又采用了归化的手法,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了外国。欧美在翻译外国文本时大都主张归化,而在向外翻译本国文本时则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自己。两种情形加起来,导致了一边倒的文化渗透。因此,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应该重视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策略的取向,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交流。
一、引言
翻译传统上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从古罗马到近现代的英国、法国、美国等,一直是以提倡通顺翻译的归化理论占主导地位。在当代欧美翻译流派中,归化的翻译理论以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 i d a)的理论为代表。其理论的核心是 功能对等论(早期被称为 动态对等论),即译文与原文要达到 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应该完全对等,所以 功能对等论也常常被称为 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 译者要致力于表达的完全自然化,要把接受者放在其自己的文化语境下理解相关的行为方式。接受者不一定非要理解源语语言中的文化模式。!
但∀译者的隐身#一书的作者、翻译学家韦努蒂(La w r ence Ve nuti)认为,奈达的 读者反应论实际上 把英语中透明话语的,强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因此,他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表现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这样, 异化的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韦努蒂主张的异化是对欧美强势文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那么边缘文化或弱势文化的翻译策略是否也应该是异化呢?
二、中西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
选择及其文化蕴涵
翻译不仅是开向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而且,翻译打开了一个渠道。通过这一渠道,外国文化能渗透进本国文化。阿尔瓦雷斯(Ro m an A l v arez)和维达尔(M Car m en A frica V idal)指出, 翻译总是意味着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施加更多的影响&。随着文化渗透的不断进行,强势文化成分的大量涌入会促使边缘文化或弱势文化 发生各种聚合与裂变反应,甚至最终导致它们在根本上进行蜕变∋。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 语言的形态(06SJ D740006)阶段性成果。
(
70
(就中国文化而言, 一百多年来,中国接受西方的文化很多,而中国文化流到西方则少得可怜。对西方来说,是西化还是中化,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中国人∗。中国的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异化和归化的问题上也是非常迷惑。他们在翻译外国文本的时候,大都采用异化的方式:de mocracy ( 德先生)、science( 赛先生)、crocodil e tears( 鳄鱼的眼泪)、olive branc h( 橄榄枝)、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sour grapes( 酸葡萄)、l o g ic( 逻辑)、electri c la m p( 电灯)、radar( 雷达)、vita m i n ( 维他命)、fair play( 公平竞争)、hysteria( 歇斯底里)、ta l k sho w( 脱口秀)、Pandora s box( 潘多拉魔盒)、ar m ed t o teeth( 武装到牙齿)、a stick and carr o t policy( 大棒加胡萝卜)、kill t w o birds w 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T m i e is m oney ( 时间就是金钱),等等。如今我们干脆对I T、GDP、CPI、APEC、OPEC、CP U、DVD、WTO、C EO、MTV、TOEFL、GRE、M S N、I P、BBS、MP3等外来词语 照单全收,将它们直接拿来用在汉语当中。赞同或部分赞同异化策略的学者们认为,归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译文读者克服了阅读困难,但同时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障碍。翻译除了要追求内容之外,还要追求异国情调和表现形式的审美价值。他们主张,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冲突,而这种冲突只能在文化交流中得到克服。只有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加强对话,从而达到互渗互补。他们断言,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异化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运用,最终占上风。
但是,中国的翻译家在把中国文本翻译成英语时很多情况下又采用了归化或其他变通方式,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了外国。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吉祥物 海狸被翻译成体现加拿大文化属性的印第安词 Am i k,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吉祥物 虎娃按照韩语发音翻译成 H odori,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没有被翻译成 Fu w a,而是被翻译成了欧美人听了特别 通顺的 Friendlies。中国的 饺子被翻译成了 du mpli n g,而不是 ji a ozi; 炕被翻译成 bed,而不是 kang; 雨后春笋被翻译成 li k e m ushroo ms after rai n,而不是 li k e ba mboo shoots after rai n等等。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 东风、 西风的翻译处理。在中国,东风是春风,是暖风,西风是冬风,是寒风,英国的情况刚好相反。由此,有人建议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 东风不要直接翻译成 east w i n d,而是处理为 vernalw i n d,以免英国读者看了以为李后主昨夜又冻坏了。同样,有人避免将 古道西风瘦马中的 西风翻译成 west w i n d,而是译成了对于西方读者更为通顺流利的 bleak w ind。如此种种,倒是符合了外国人的语言习惯,但付出的代价却是 中国文化及其底蕴的丧失+。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欧美在翻译外国文本时大都主张采用归化的方式。例如,理雅各(Ja m es Legge)是19世纪中国文学英译的代表人物。作为西方的传教士,他以教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以教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常常歪曲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再如,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充满了佛教和道教意识。在翻译中文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牛津大学的霍克斯(Dav i d H a wkes)教授直接引用了相应的英语谚语 M 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样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教色彩。同样,在∀好了歌#的翻译中, 神仙、 孝顺分别被霍克斯翻译为 salvati o n和 grateful。 神仙是道教的概念,而 salvati o n是教的思想,这种用教中的概念去代替中国道教概念的做法误导了西方的读者,虽然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了,但实质上掩盖了中西两种文化在宗教上的差异。 孝顺这个具有特定中
(
71
(国文化内涵的词被一个非常抽象的 grateful 代替。这样翻译的结果是 把原文中反映汉语文化的差异性的东西给一笔勾销了。反过来,欧美翻译者在向外翻译本国文本时则采用异化的方式,翻译策略似乎全部倒向了自己。例如,教传教士译者通过采用异化手法翻译∀圣经#和其他传教宣传单,试图直接制造意识形态武器,而 教正是有意籍此抗衡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希望不费半点武力便取得中国−。洪秀全建立的 太平天国,其中的 天国两个字,就是采用了著名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 e drich Gutzlaff)∀圣经#译本马太福音中 天国(The Kingdo m ofH eave n)一词。 太平天国的称呼令很多西方国家兴奋不已,以为整个中国不久便会成为信奉教的国家。
中西两种翻译情形加起来考虑,岂不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就 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在亨廷顿(Sa m uelHung ti n gton)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原文把中文概念的 四小龙翻译成 Four L ittl e T i g ers,而中国译者反过来把 Four L ittle T igers又回翻成 四小虎,就这样中华文明中 龙作为图腾的概念将逐渐被模糊、淡忘,最终消失。不可否认,在西方的语言中, 龙可能充满霸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但是否我们就可以将沿用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改变,就可以将已经在所有华人心中已经扎下了根的 龙的形象改变?可悲的是,据说有关部门为免外人误解,并和 世界接轨,已建议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专题计划的方式,研究拟放弃以 龙为民族与国家图腾的历史常态,而用其他吉祥物代替。
三、中国跨文化交流的危机与挑战
综观中国当前的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心障碍是自卑与崇洋媚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 母语及其文化正在被边缘化,这反过来又加快了国人自信心的丧失 。全方位地宰割世界的语言文化版图不仅是现代西方的 梦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 现实。这里 跨文化交流基本上是某种程度上的 文化侵略。从目前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力量对比来看,欧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显要大于中国文化对欧美文化的影响。
很多人说中国人保守,总是闭关自守,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却指出: 中国人有时不是太保守,而是太开放了,因而给自己找来了太多的麻烦,把别人的东西统统都拿来了,甚至让它们占了主导地位。
一味强调适应欧美文化,而不敢大胆直接地表述中国文化,这种做法折射出一种民族的文化自卑感,这是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在国人心理上潜移默化的结果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近百年来西方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未能把中国完全变为西方的殖民地,但 中国在学西方的过程中却在文化上完全改变了自己 ∀。岭南大学学者陈德鸿(Leo Tak hung Chan)评论道: 就中国而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土殖民,而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经历一种文化和语言上的殖民。 #张耀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华民族曾有无数次的跌倒..挣扎了一百多年想爬起来,一条腿起来了,另一条腿却还跪着。 起来的那条腿叫作/经济0,跪着的那条腿叫作/文化0。中华民族大体上站稳了祖先留下来的这片土地,但对于祖先留下的文化之被/殖民0,却几乎是/集体无意识0地/熟视无睹0。 ∃长此以往,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声音会越来越弱,最后有可能会失去中华民族文化的性或者 在东西方文化的趋同过程中被融合乃至消亡 %。
很多研究把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乃至文明间的冲突看作新时代文明的标志。亨廷顿指出: 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 &语言是文化的 心脏。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海德格尔(M artin H eidegger)讲 语言是人类的家园。就汉语而言,中国学者蔡新乐非常担忧: 汉语,我
(
72 (们的民族语言,还能称得上是这样的/家园0,这样的精神寄托之地,这样的安身立命之所吗? ∋甘阳也曾质疑道: 当着中国之日益被卷进世界漩涡时,这个古老的文明是否还能保有她自己的历史文化意识呢? (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在各个领域高速开放会产生重要的文化后果。经济冲击后面也同样存在着文化的冲击,经济变化会带来文化变化。这种变化当然会进一步造成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的发展。它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冲击下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发出我们自己文化价值的独特声音,并创造一种具有全球眼光的本土文化的严峻课题。
四、结束语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目前我们尚未达到与强势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地步。我们要看到当今世界中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冲突和对抗对边缘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挑战。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努力保持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尽可能通过原汁原味的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使中国文化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取舍上,要根据跨文化交流的对等原则,一方面不是消极封闭、狂妄自大地 俯视世界,把欧美文本翻译过来时全盘归化,把中国的文本向外翻译时全盘异化;另一方面也不是放弃自我、卑屈迎合地 仰视世界,把欧美文本翻译过来时全盘异化,把中国的文本向外翻译时全盘归化。我们要在翻译策略交流中寻求与世界 平视的关系,在中国文化视野中寻找归化和异化的翻译取向,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使命。1
注 释
!E A N i da,T o ward a Scie nce of T ran slati ng,E J B ril,l19,
p 159
∃%L Venut,i The Transl a t or s Inv isibilit y:A H ist ory o f Transla ti 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第20页。
&R Al varez&M C A V i da,l Tran sl a tio n,P o wer,Su bve rsi 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陈平原:∀大书小书#,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页。+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视野中的中国英语#,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第1页,第170页。
,孙会军:∀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求同倾向#,选自∀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论文集#,胡庚申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张佩瑶:∀从早期的翻译活动(1842(1900)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选自∀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谢天振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辜正坤:∀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夏保成、刘凤仙:∀论#,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Leo Tak hung Chan, C ol on i zati on, Res i stance and t he U s es ofPostcol on i alTrans l ati on Theory i n Tw e n tiet h C ent u r y Ch i na,
i n S S m i on,&P S t Pierre,Changing t he Ter m s:Tran sl a ti ng in
t he Postcoloni a lE ra,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张耀南:∀ 中国式思维与读经#,选自∀帝王的智源、贞观政要#,雷家骥主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甘阳:∀英译2论语3与其他三人#,选自∀六十个孔子#,三人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龚晓斌: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 西 河)
(
73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