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2025-09-29 04:48:02 责编:小OO
文档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便秘可以作为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

 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为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虚为气虚、阳虚、血虚、津亏、精亏;实为热结、气郁、寒凝。

 4.病势 初起多为其它脏腑失调而影响大肠致病,久则病势逐渐向大肠发展,大肠传导失常,伤阴耗液,反过来又影响其它脏腑。

 5.病机转化初起多为肠道积热,耗伤津液,或七情不和,气机郁滞;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耗气伤津,形成虚实夹杂;久则气血不足,下元亏损,阳虚阴寒内生,乃成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排便时间延长,间隔3天以上,粪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3.多见于老年、大病久病体弱、体质偏盛偏衰者。

 二、鉴别诊断

 1.大肠癌粪便形状进行性变细,原有排便正常而近期出现便秘,年龄在45岁以上,粪便表面可见鲜血,或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肛门指检多可触到结节状坚硬肿块,指尖常染有血迹,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诊断。便秘一般无便血症状。

 2.肛裂排便开始即疼痛,便后有一短暂的间歇时间,疼痛缓解几分钟后,随之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可长达数小时,粪便上带血,色鲜红,血量不多,点滴而下,或手纸染血,伴便秘、肛门痒。而便秘多无便血、疼痛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便秘伴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El臭,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胀痛,鼻息气热者多为实证、热证。便秘伴短气汗出,面色咣白,头晕目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者,多为虚证、寒证。

 二、治疗原则

 以“通”立法。实者当清热、顺气、润肠通便;虚者当益气、养血、温通、生津、滋阴、润肠通便。不可一味单纯用攻下法。

 三、分证论治

 1.肠道实热

 证候 大便干结,腹胀满,按之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证候分析 热结于肠道,灼伤津液,大肠失濡润,则大便干结;热结于肠道则腹胀满;肠中有干结的粪便则按之痛;热熏蒸于上则口干或口臭;舌苔、脉象均为肠道实热之征。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麻子仁丸加减。药用火麻仁、芍药、杏仁、枳实、大黄、厚朴、白蜜。

 方中火麻仁甘润滋脾,润肠通便为君药;臣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生津;佐以小承气汤(枳实、大黄、厚朴)通腑泻热,导积通便;使以白蜜,清热解毒,润肠通便,养阴生津,引诸药入大肠。

 (2)加减大便秘结日久,粪块坚硬者,加芒硝、全瓜蒌;津伤较重者,见口渴喜饮,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芦根以养阴生津,增液行舟;若肝胃火旺者,加芦荟。

 (3)临证参考本证若俱备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症状,可用《伤寒论》诸承气汤治疗,但不可久服,以免攻伐太过,伤气耗津,通便后改投缓剂,如用麻子仁丸之类治疗,并在方中加养阴生津之品。

 2.肠道气滞

 证候 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舌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 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职,故大便不畅,欲解不得;肠道气滞则少腹作胀;气机郁滞上逆则嗳气频作;舌苔、脉象均为气机郁滞之征。

 治法:理气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六磨汤加减。药用槟榔、沉香、乌药、枳壳、人参、大黄。

 方中槟榔行气破滞而降气为君药;臣以沉香性沉而降气,乌药疏散宣通,入肺、脾而疏胸腹之逆气,可使逆气顺,肝气舒,肺脾和;佐以枳壳理气行滞,调胃肠气机,人参益气补中,降中有升,泻中带补,防伤正气;大黄苦寒,少许以引诸药入大肠下行,为使药。

 (2)加减腹胀甚者,加莱菔子、青皮;肺气不降所致者,加苏子、前胡、桔梗,或改投苏子降气汤;气郁日久化火者,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3)临证参考本证以调畅气机为要,不可妄投硝黄之类。方中诸药皆为辛温芳香走窜之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以防耗损正气。

 3.脾虚气弱

 证候 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萎黄无华,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 脾虚气弱,则大肠气亦不足,传导功能减弱,或无力传导,使糟粕停于肠道,久则成结,更难传出;气虚则临厕无力努挣,努挣后便出,气随便泄,故汗出气短,神疲气怯;脾虚气弱则面色萎黄无华;舌、脉均为脾虚气弱之征。

 治法补脾益气,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枳壳、升麻、柴胡、白蜜。

 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肺之气为君药;臣以炙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同时黄芪还有固腠理止汗之功,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润肠;陈皮理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致中焦滞满,枳壳调气,收缩弛缓的大肠,并少佐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同时陈皮、枳壳配升麻、柴胡升降结合,调理气机,四药共为佐;自蜜清热解毒,润肠道便,引诸药入大肠,且有健脾益气之功,为使药。

 (2)加减体胖,咳嗽痰多,苔白腻者,加桂枝、半夏、白芥子以化痰;便于结甚者,加生地、柏子仁以滋阴;食欲欠佳者,加砂仁。

 (3)临证参考本证当以补气健脾益肺为主,佐以滑利润肠之品,中气得斡旋,肠道得润,则大便自通。常用药如炙黄芪、人参、太子参、白术、百合、沙参、当归、枳壳等。白术生用大剂量(120g~150g),有健脾益气通便之功。枳壳之用,非仅在调气,且有收缩弛缓大肠之功。虚者不可泻下通便,大黄、芒硝之品,皆为攻伐,故禁忌。此外,胃虚者润下忌用肉苁蓉,体丰痰湿重者,亦不相宜,以其下咽作呕也。同时柴胡、升.麻二药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为1~2.5g,最多不超过3g。 .

 

4.脾肾阳虚

 证候大便秘结,面色咣白,时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质淡,体胖大,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命门火不足,寒冷之气滞结于大肠,浊阴凝聚,阳气不行,津液不通,故大便秘结;阳虚阴寒内盛则面色咣白,甚则少腹冷痛;脾肾阳虚,元阳不足,则时眩晕心悸,畏寒肢冷;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舌、脉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治法 温补脾肾,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济川煎加减。药用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

 方中重用咸温之肉苁蓉,温补肾阳,并能润肠通便为君药;当归辛甘而温润,养血和血又能润肠,牛膝益肝肾而养阴血,善下行,共为臣药;泽泻性降入肾而泄浊并有润肠之功,同时泽泻合牛膝能引药下行,枳壳宽肠下气,稍加升麻轻宣升阳,与当归、肉苁蓉相配,亦可润肠通便,与泽泻、枳壳相合,则得欲降先升之妙,使补而不滞,共为 佐使药。

 (2)加减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人参;肾虚者,加山萸肉、生地、熟地黄;寒重者,加干姜、肉桂、吴茱萸,亦可于方中加入核桃仁、锁阳、黑芝麻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老年人可加半夏、精制纯硫黄。

 (3)临证参考本证以阳虚为主,且多伴气虚、寒湿,故在治疗时,需配伍益气和利湿燥湿之品。后者既可防温补过热,伤阴津,又可防温热与湿相结,酿成湿热。

 5.阴虚肠燥

 证候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纳呆,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阴虚则肠道失濡润,粪便在肠道中涩滞难行,故便干结,状如羊屎;阴虚津液亏耗,无以上奉于口,故口干少津;胃失濡养而纳呆;舌、脉均为阴虚有热之征。

 治法滋阴生津,养血润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增液汤加减。药用玄参、麦冬、生地、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白蜜。

 方中重用玄参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君药;麦冬益肺阴,滋液润燥,生地黄滋肾阴,养阴清热,二药共为臣药,三药合用性均属寒而质润,相辅相成,共奏滋阴液清热,润肠通便之功;佐以多脂之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润燥通便滑肠,陈皮理气和胃,调气

 机;使以白蜜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滑肠,引药入大肠。

 (2)加减血虚者,加熟地、当归、白芍、阿胶、川芎;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知母、石斛、玉竹以清热养阴;年老之人加黑芝麻、桑椹、核桃肉、何首乌;脘腹胀甚者,加少量枳壳、厚朴。

 (3)临证参考阴虚肠燥之便秘,不可误作实证通利攻下,只宜滋阴、养血、润燥。

 (一)实秘;大便秘结而腹胀拒按者。

1 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身热面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脾约麻仁丸加减;麻仁8克 白芍4克 炙枳实4克 大黄8克 炙厚朴5克 蜂蜜60克 杏仁4克

 1.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

 2.如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

 3.如兼痔疮便血,宜加槐花、地榆。

便秘加减:1.津液耗伤较盛,口渴喜欢,大便坚硬者,宜加沙参、生地、麦冬、玄参等,以增液行舟。

2. 秘结日久不通,大便坚硬者,可加玄明粉以咸寒软坚而通便。  

便秘加减2:

1. 大便秘结日久,粪块坚硬者,加芒硝、全瓜蒌;

2. 津伤较重者,见口渴喜冷饮,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芦根以养阴生津,增液行舟,

3. 若肝胃火旺者,加芦荟。

2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更衣丸【组成】朱砂(研飞如面)15克 芦荟<研细)21克

      

3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证:症见大便秘结,目赤易怒,口苦,舌质红,脉弦而数者。

当归龙荟丸加减;当归3克 龙胆草3克 山栀子3克 黄连3克 黄柏3克 黄芩3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0.5克 生姜3克 麝香0.15克(包)

4正虚邪实证:因阳明腑实,失于攻下,症见胸腹硬满,大便秘结,烦躁,口渴,甚至谵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气短等黄龙汤加减;大黄12克 芒硝9克(包)枳实9克 厚朴12克甘草3克人参6克当归9克 桔梗3克。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

5若燥热不甚,除便秘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

青麟丸【组成】大黄10千克 黄柏250克 黄芩250克 猪苓250克 赤苓250克 泽泻250克 木通250克 车前子250克 米仁250克 粉萆薢250克 生侧柏250克 玄参250克 广皮250克 薄荷250克 制香附250克    

6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用大承气汤.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

 

7冷秘 ,温脾汤.组成.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合半硫丸.处方.半夏 (姜制) 300g 硫黄 (制) 300g

8 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喛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苔薄腻,脉弦。

六磨汤加减;木香5克  天台乌药5克 槟榔5克 黑沉香5克 大黄5克 枳实5克

 便秘加减:

1.大便得通后,减大黄、槟榔,加香附、柴胡,以疏肝理气。

2. 腹胀攻痛者,加青皮、莱菔子,小茴香以增理气止痛之功。

3. 恶心呕吐,去槟榔,加半夏、陈皮、代赭石降逆和胃。

便秘加减2:

1. 腹胀甚者,加莱菔子、青皮;

2. 肺气不降所致者,加苏子、前胡、桔梗、或改投苏子降气汤;

3. 气郁日久化火者,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

4. 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9肺失宣降,传导失司证:症见大便秘结不通,咳嗽喘满,心腹痞闷,胸胁胀满,脉沉弦者。

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当归3克 前胡3克 厚朴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10肝脾不调证:症见大便秘结,腹胀纳呆,胁肋作痛,脉弦苔薄等。

逍遥散加减;柴胡3克 当归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 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二)虚秘 大便秘结而腹胀喜按者。

1气虚: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面色苍白,神疲气怯。舌质嫩,苔薄,脉虚,便后乏力

黄芪汤加减;黄芪10克 火麻仁10克 陈皮5克 白蜜2两(溶入)

气虚便秘加:

1. 宜加当归、白术、党参等,以助其益气健脾润肠之功。

2. 兼血虚者,其唇、舌、爪甲皆淡,可加制首乌、生地等以养血润肠通便。

2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秘结,肛门坠迫,屡欲登厕而虚坐努责,甚则脱肛等。

补中益气汤加枳壳;黄芪3克 枳壳3克 白蜜2两 炙甘草1.5克 人参0.9克 升麻0.9克 柴胡0.9克 橘皮0.9克

      酒当归身0.9克 白术0.9克

便秘加减:

 1. 咳嗽痰多,苔白腻者,加桂枝、半夏、白芥子以化痰;

 2. 便干结甚者,加生地、柏子仁以滋阴;

 3. 食欲欠佳者,加砂仁。

 

3若气息低微,懒言少气,用生脉散  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4若肾气虚用

大补元煎【组成】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5 血虚:大便秘结如栗。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

《尊生》润肠丸加减;生地10克 当归10克 麻仁10克 桃仁5克 枳壳5克

便秘加减:

1. 兼阴虚,症见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等,宜加玄参、麦冬、生首乌滋阴润肠通便。

2. 若津液已复,大便仍然干结者,可用五仁丸,以润肠通便。

6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组成】桃仁(30克)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    (3克)陈皮(另研末,120克)

 

7阴虚 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纳呆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加减;元参30克 麦冬24克 细生地24克 柏子仁9克 松子仁9克 郁李仁9克 陈皮3克 白蜜2两(后下)

1.若津亏燥 热较甚,服增液汤大便不下者,加大黄、芒硝清热泻下;

2.阴虚燥热,虚火上炎,发为牙痛者,加川牛膝、丹皮等以降火凉血;

3.若胃阴不足,舌质光泽,口干唇燥者,加沙参、玉竹、石斛等以养阴生津。

加减:

1.血虚者,加熟地、当归、白芍、阿胶、川芎。

2.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知母、石斛、玉竹以清热养阴;

3.年老之人加黑芝麻、桑椹、核桃肉、何首乌;

4.脘腹胀甚者,加少量枳壳、厚朴。

8妇人产后便秘:妇人产后,气血虚弱,若大便秘亦可用益气补血润肠之法,

八珍汤加生首乌、桃仁、白蜜等;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生首乌9克 桃仁6克 白蜜30克(冲服) 生姜5片 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9冷秘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

《千金》温脾汤;大黄12克(后下)炮附子9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甘草6克 

 1.若腹痛甚者,加肉桂、厚朴、木香以温里止痛。

 2.若兼见呕吐者,加半夏、砂仁。

 3.若久痢不止者,寒中夹热,加黄连、黄芩、银花炭。

便秘加减:

1. 腹冷痛者,加肉桂、木香以温阳理气止痛。

2. 服上方而大便仍不通者,可加当归、肉苁蓉以辛润通便。

10缓则用半硫丸;半夏3克 硫黄3克

便秘加减:

1. 腹冷痛者,加肉桂、木香以温阳理气止痛。

2. 服上方而大便仍不通者,可加当归、肉苁蓉以辛润通便。

11肾虚气弱证:症见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背酸冷,或频转矢气,欲下不下者。

济川煎加减;当归9~15克 牛膝6克 肉苁蓉6~9克 泽泻4.5克 升麻1.5~3克 枳壳3克

 1.如气虚者加人参无碍。

 2.如有火者,加黄芩。

 3.若肾虚,加熟地。

 4.虚甚者,枳壳不必用。

便秘加减:

1. 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人参;

2. 肾虚者,加山萸肉、生地、熟地黄;

3. 寒重者,加干姜、肉桂、吴茱萸,亦可于方中加入核桃仁、锁阳、黑芝麻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

12若胃阴虚用

益胃汤 【组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13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泽泻、丹皮各90克。

14若津亏热结,热盛伤津,

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30克(一两),麦冬(连心)细生地各25克(各八钱)大黄9克(三钱),芒硝5克(一钱五分)

 

4阳虚 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纳呆少苔,脉细数。

 济川煎【组成】 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加减法】

A.如果病人气虚,可加人参10 黄芪18

B.如果肾虚,则去枳壳 加熟地18

C.如果肠燥便秘日久,去泽泻,加锁阳10 火麻仁8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肠道实热

 ①大黄清胃丸(青松牌,辽宁省本溪中药厂;锦塔牌,辽宁省锦州中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胃火炽盛,口燥舌干,大便燥结。

 ②上清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

 ③牛黄上清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市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④牛黄清火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厂;银药牌,宁夏中药厂):每次2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胃蕴热,头晕目眩,口鼻生疮,风火头痛,痄腮红肿,大便秘结。

 ⑤清宁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市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齿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

 ⑥更衣丸(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1.5~3g,以黄酒或米汤送服。用于肝热内积,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不安。

 ⑦三黄片(赵都牌,河北邯郸制药厂;安药牌,河北省安国制药厂):每次4片,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三焦热盛,口鼻生疮,咽痛齿痛,胃热心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⑧麻仁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龙牡牌、健民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1~2次,开水送下。用于肠燥便秘。

 (2)肠道气滞

 ①槟榔四消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9,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大便秘结。

 ②木香槟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市中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3---6g,1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3)脾虚气弱

 ①补中益气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

 ②四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3~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

 (4)脾肾阳虚

 ①金匮肾气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用于命门火衰,肾虚腰痛。

 ②青娥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补肾阴助肾阳,用于肾虚引起之诸症。

 (5)阴虚肠燥

 ①六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九芝图牌,苏州雷允公制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每次2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

 温开水送服。用于肾阴亏损。

 ②大补阴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 阴虚火旺。 ’

③百合固金丸(长白山牌,长春市中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水蜜丸1次6g,1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

 ④当归养血丸(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次20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阴血不足。

 ⑤麦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9,水蜜丸每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肺肾阴虚。

 ⑥知柏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大蜜丸1次1丸,小蜜丸1次9g,水蜜丸1次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2.单验方

 (1)肠道实热

 ①番泻叶6g,开水冲服,代茶饮。

 ②生大黄6g,开水泡,代茶饮。

 ⑧元明粉9g,温开水化服。

 ④芦荟15g,水煎服。

 (2)肠道气滞

①枳实15g,火麻仁30g,水煎取汁300ml,分3次服。

 ②炒莱菔子6g,皂荚末1.5g,共研细末,开水送服。

 ③紫菀、苏子、火麻仁各15g,水煎取汁300ml,1日3次口服,每次100m|。

 ④柴胡10g,陈皮20g,水煎取汁200ml,去渣,加入蜂蜜309,饭前服。

 (3)脾虚气弱

 ①白术60--100g,水煎服。

 ②生白术60--100g,黄芪20g,水煎取汁300ml,加入蜂蜜30g,每次100ml,每日3次服。

 (4)脾肾阳虚

 ①肉苁蓉30g,锁阳30g,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口服,每次100ml,服时加蜜适量。

 ②附子lOg,大黄9g,生姜3片,蜂蜜适量。前3味药先煎取汁200ml,加入蜂蜜适量,每次100ml,每日2次口服。

 (5)阴虚肠燥

 ①生何首乌30g,水煎服,服时加蜜适量。

 ②决明子20g,煎浓汤服,每日1次。

 ③决明子炒香研末,每次5--10g,加蜜适量,开水冲服。

 ④黄芪、枳实、威灵仙各等份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57~70丸,不拘时,姜汤饮下,忌茶。

 ⑤当归、白芷各等分,每次lOg,蜂蜜水下。

 ⑥蜂蜜30g,凉开水冲服。

 ⑦黑芝麻30g,当归30g,桃仁15g,枳实5g,蜂蜜30g,水煎服。

 ⑧火麻仁15g,当归10g,桑椹子30g,水煎服,加蜂蜜20g,调匀1次服下。

 3.食疗方

 (1)肠道实热

 ①生大黄粉lOg,生鸡蛋1个,蜂蜜20g。生鸡蛋磕入杯中,倒入生大黄粉,搅拌,加入蜂蜜,适量的凉白开水搅拌均匀,1次服下。

 ②生大黄lOg,蜂蜜20g。将生大黄用沸水泡20分钟,加入蜂蜜饮用,每日1剂。

 ③蜂蜜30g,甘蔗300g。将甘蔗轧取汁兑入蜂蜜中,加凉白开水冲服,每日1剂。

 (2)肠道气滞

 ①白萝卜1个,切成条块状,不拘时食用。

 ②白萝卜200g,菠菜200g。将菠菜洗净切断,入沸水中烫3分钟,捞出,萝卜洗净切细丝,与菠菜同入大盘内,加调料调味,每日1剂服之。

 ③炒决明子15g,蜂蜜30g。将决明子炒香捣碎,加水,300~400ml,煎煮10分钟,冲入蜂蜜,每日l剂,分2次服。

 (3)脾虚气弱

 ①黄芪30g,核桃仁50g,粳米100g,蜂蜜适量。将黄芪水煎,去渣取汁,放入核桃仁和洗净的粳米同煮稀粥,待熟后,加蜂蜜适量调合,每日1剂,分2次服。

 ②蜂蜜30g,凉白开水冲服,不拘时。

 (4)脾肾阳虚

 ①核桃仁、松子仁,不拘时食用。

 ②肉苁蓉30g,锁阳20g,核桃仁50g,粳米100g,蜜适量。将肉苁蓉、锁阳水煎,去渣取汁,放入核桃仁、粳米共煮粥,待熟时,加入蜜适量调味,每日1剂,分2次服。

 (5)阴虚肠燥

 ①百合50g,蜂蜜30g。将百合加水煮熟,入蜂蜜煮片刻,每日1剂,分3次饮服。

 ②白木耳50g,黑芝麻50g,蜂蜜30g,粳米lOOg,将黑芝麻、粳米、蜜共煮粥,待熟时纳入白木耳,煮半分钟食用,每日1剂。

 ③蜂蜜50g,香油30g,凉开水1000ml。将蜂蜜放入大碗内,用竹筷不停地搅拌,使其起泡,搅至泡浓密时,边搅动边缓缓倒入香油,搅拌均匀后,徐徐加入lOOml凉白开水,再搅拌,直至开水、香油、蜂蜜三者混合成液状,即可食用。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敷脐法

 ①大黄30g,皂角25g,黑丑20g,朴硝20g。上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以蜂蜜调药末适量成膏状,敷于肚脐孔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②皮硝9g,皂角末1.5g。将皮硝用水溶解后,再加入皂角末,调拌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天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③大黄、芒硝、枳实各等分,蓖麻仁适量。前3味药研为细末,取药粉6g,用蓖麻仁去壳捣烂同药粉混合成糊状,敷于肚脐,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④大黄、芒硝、生地、当归、枳实各30g,厚朴、陈皮各15g。上诸药共研细末,过筛,用蜂蜜水调成膏,压成饼状,敷肚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⑤当归60g,大黄30g,芒硝15g,甘草15g。麻油熬,黄丹收膏,摊于牛皮纸上,敷神阙穴。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⑥枳实30g,青皮15g,槟榔15g,食盐30g。将4味药混合共碾成粗末,在锅内炒热,用布包裹,将药包放于患者脐部熨之,冷后再炒再烫,持续40分钟,每天2~3次。用于肠道气滞便秘。

 ⑦白术5g,黄芪5g,葱白、生姜、蜜适量。将前2味共研为细末,与葱姜共捣如泥,再加蜜少许共融,制饼敷脐,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虚气弱便秘。

 ⑧淡豆豉、松子仁各9g,皂角刺12g,五倍子、火麻仁各6g,葱白适量。将前5味药混合共研细末,加入葱白共捣烂如膏状,将适量的药膏敷于患者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用于脾虚气弱便秘。

 ⑨白芍50g,当归50g,熟地50g,大黄10g,芒硝10g。将上诸药混合研成细末加水及少量蜂蜜煎熬成浓稠膏状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摊布于蜡纸或纱布上,敷贴于患者肚脐上,胶布固定,一般24小时以内大便即通。用于阴血虚肠燥便秘。

 ⑩葱白半斤,先将葱白捣烂如泥,再炒热,敷于脐部,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⑩附子15g,苦丁香、川乌、白芷各9g,胡椒3g,大蒜lOg,蜂蜜适量。前5味共研细末,与大蒜同捣成饼,加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敷脐,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用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⑧半夏、硫磺各等份。将上2味研为细末,取药粉3g,用醋、酒各半调成糊状,敷于脐,外用胶布封固,每日1次,热水瓶热敷30分钟。用于脾肾阳虚便秘。

 

(2)塞肛门法 。

 ①皂角1条,红砂糖60g,葱白60g。将红砂糖熬煎成浓缩液倒出冷却后搓成条状,皂角煨黑存性研末,葱白捣汁。再以糖条浸入葱白汁然后粘上皂角末,再纳入肛门内,不久可大便畅通。用于各种便秘。

 ②取老姜似指头大,长约5cm。用草纸包裹,置于火中煨热取出,蘸上麻油塞入肛门内。用于各种便秘。

 ③白萝卜条、浓盐水适量。将白萝卜条浸入50%的浓盐水中,浸2~3天,取出后立即插入肛门内。用于各种便秘。

 ④蜂蜜适量。将蜂蜜微火煎熬,制成蜜栓,塞入肛门内,每天1次。用于各种便秘。

 ⑤牙皂3g,面粉lOg。将牙皂研为细末,与面粉混合,用冷开水调成条状,纳入肛门内。用于妇女大便不通。

 (3)灌肠法

 ①肥皂适量,加水制成肥皂水,取50~lOOml灌肠。用于各种便秘。

 ②大猪胆2枚。取猪胆汁隔汤炖透消毒,用时加开水,调成50%胆汁液,每次用40ml灌肠。用于肠道实热便秘。

 5.针灸与拔罐

 (1)体针

 ①肠道实热:取合谷、大肠俞、天枢、内庭、照海。毫针刺,用泻法。

 ②肠道气滞:取天枢、大肠俞、行间、太冲、风门、风池、合谷、支沟。毫针刺,用泻法。

 ③脾虚气弱: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天枢。毫针刺,用补法,并加灸。

 ④脾肾阳虚:取天枢、关元、三阴交、神阙。毫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三阴交、关元、神阙穴。

 ⑤阴虚肠燥:取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天枢。毫针刺,用补法,加灸。

 (2)耳针

 取脾、大肠、胃、直肠下段。用探针或火柴头探寻耳穴敏感点,后用王不留行籽置于敏感点上,以手压揉5分钟,使患者耳穴局部有酸胀或疼痛感,再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王不留行籽5分钟,每次保留3天,3天后另择穴位更换王不留行籽,15天为1个疗程。

 (3)梅花针

 取腰部、骶部、下腹部。重点叩打骶部,较重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转归与预后】

 便秘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的体质、患病时间的长短、正气的强弱等。一般预后良好,均可经药物治疗而转愈。老年人便秘日久,正气亏虚,脏腑气机升降失调,可伴见头晕、头胀、腹胀、脘闷、纳呆、烦躁、失眠、易怒、嗳气等,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难以速愈。便秘日久还可引发痔疮、肛裂、便血,用力过度又可诱发疝气。中老人便秘用力,可诱发其它疾病如中风、胸痹心痛等,不可不防。

 【护理与调摄】

 

一、护理 ‘

1.情志护理 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平衡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这一点对肠道气滞引起的便秘尤其重要。

 2.饮食护理 肠道实热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多食水果蔬菜,清晨饮凉开水一杯,平时多喝开水;

 肠道气滞者,饮食宜清淡,多食柑桔、萝卜、佛手、荔枝等调气之品;

 脾虚气弱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用山药粥、白薯粥、白扁豆粥等;

 阴虚肠燥者,饮食以清淡为宜,可用黑芝麻、柏子仁、核桃仁研粉以蜂蜜水调服,亦可食用杞子粥、山药粥;

 脾肾阳虚者,饮食忌生冷瓜果,多吃牛、羊、狗肉,做菜时多加葱、姜。

 3.给药护理肠道实热者,汤药宜偏凉服用,清晨空腹服用效果更佳;脾虚气弱、阴虚肠燥、脾肾阳虚三者,汤药可温服。

 二、调摄

 1.情志调摄戒忧思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2.生活调摄生活有规律,起居有时,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老年体质虚弱者,排便时以坐式大便器为宜,勿使临厕久蹲,而致虚脱。经常锻炼身体,避免少动、久坐、久卧。

 3.饮食调摄多食含丰富纤维的粗粮或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嗜茶无度,亦不可过食寒凉生冷食品。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时间不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环境等条件而定。蹲厕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大便排净为准,时间以10分钟之内为好,必须改掉蹲厕时看书、读报等习惯。

 2.加强锻炼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八段锦、体操、慢跑、快走等方法。其中腰腹部的锻炼对便秘病人尤为适合。

 3.饮食预防

 (1)多食含丰富纤维的食物,如香蕉、苹果、桔子等。

 (2)适当食用核桃仁、松子、黑芝麻等含有较多油质的食品,一方面可预防便秘,另一方面又有保健功用。

 (3)适当饮用蜂蜜、蜂乳等。

 (4)阳虚病人可适量食用羊肉、狗肉、洋葱、韭菜等食物,既可增加营养,又可用这些热性食物补益阳气,兼可温中散寒。

 4.药物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预防药物,可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辨证选用以下方药。

 (1)气虚者,选用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

 (2)阴虚者,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百合固金丸等。

 (3)阳虚者,选用金匮肾气丸。

 (4)实热者,选用牛黄解毒片(丸)。

 (5)气滞者,选逍遥丸、加味逍遥丸、疏肝丸。

 二、康复

 

经过治疗大便已有一定规律时可行康复疗法。在初愈阶段,根据辨证将汤药改作蜜丸制剂继续服用,气虚便秘者,可用黑芝麻(炒研)1~2汤匙,鸡蛋1个,调匀后用沸开水冲成蛋花糊,再加适量白糖调食。或食黄芪粥,黄芪50g捣烂,粳米50g,共煮成稀粥。

 【医论提要】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便秘为“大便硬”、“不更衣”、“阳结”、“阴结”、“闭”、“脾约”。宋代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大便秘”的概念。直至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才比较明确地提出“便秘”的名称。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①《素问·举痛论》谓:“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认为便秘与热邪内郁有关。张仲景认为本病与寒、热、气滞有关,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某些条文中可以得出。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云:“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又云:“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指出了引起本病的多种原因。宋代《类证活人书·卷四》说:“问:手足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日:此名阳证似阴也”,又云:“阳盛则促,阴盛则结”,认为热和寒均可引起便秘。《丹溪心法·燥结》认为便秘是由于血少,如说:“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并指出“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此证以风气蓄而得之”。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大小肠门·大便秘》对“冷秘”病因病机论述得甚为恰当,如谓:“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李梃《医学入门·大便燥结》提出“虫积”、“七情气闭”、“痰滞不通”、“药石毒”、“脏寒”、“血液枯”等皆可致便秘,更充实了便秘的病因学说。

 ②从脏腑病机的角度来说,便秘之病机主要在于肺、脾、肾。《内经》中就认为便秘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如《素问·厥论》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内经》还认为大便异常(包含便秘)与肾关系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素问·玉机真脏论》认为二便不通,为肾受邪盛,故将“前后不通”列为“五实死证”之一。金代李东垣发展了《内经》理论,强调肾阴亏损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兰室秘藏·大便结燥》云:“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同样强调“大便秘结,肾病也。”明代《医学正传·秘结论》中虞抟认为本病不但与肾有关,而且与脾胃亦有关,如云:“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食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结燥之证”,其中“传导失常’’一语,更阐明了本病的病机。清代《石室秘录·大便闭结》说:“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指出便秘与肺的关系,难能可贵。

证治分类方面,

 张仲景将本病分为阳结和阴结两大类,《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日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日阴结也”。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将本证分成五类,称为“五秘”,并以虚实为纲;“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金元时期张元素明确提出本病分为虚实两类,如《医学启源·中卷·六气方治》说:“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不断充实与发展,至今仍是临床概括便秘的纲领。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秘结》中提出五秘分法太繁琐,可简分成“阴结”、“阳结”,说:“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将便秘分为实闭、虚闭、热闭、冷闭。

治法方面,

 ①内治法: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日:“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

 

《景岳全书·杂证谟·秘结》提出治法:“盖阳结者邪有余,直攻直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医学入门·大便燥结》云:“燥属少阴津液不足,辛以润之,结属太阴有燥粪,苦以泻之”。

 

《证治汇补·下窍门·秘结》对本病治则论述得简单扼要,云:“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津少者滋润之,大抵以养血清热为先,急攻通下为次”。

 ②外治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用药塞肛通便法。

 

唐代《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七》也记载了肛门塞药,如近效疗大便不通方“用猪胆和少蜜,于铛中熟令熟稠。丸如枣大,内下部中,即差”。

 

朱丹溪对本病治以肛门塞药的适应证及给药方法,较晋唐时期更为具体,《丹溪心法·结燥》说:“凡诸秘,服药大通,或兼他证,又或老弱虚不可用药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许作锭导之。冷秘生姜汁亦佳”。

 

《医学正传·秘结》在“医案”中载有用竹简套入肛门,以香油吹入肛门内,治愈一例“因出痘(天花)大便不通”,百药无效,不大便达二十五日的患儿,这例验案说明虞氏在撷取前人肛门用药的基础上发展到简便的灌肠疗法。

 治疗方药方面,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中立麻子仁丸方(后世称脾约麻子仁丸方)治脾约,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立厚朴三物汤治气滞引起的便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六·治泻痢附秘涩》篇中,提出半硫丸“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并皆治之”,临床实践证明,半硫丸确为治疗冷秘的有效方。

 

《证治要诀·大便秘》中治疗风秘用小续命汤,气秘用苏子降气汤,热秘用四顺清凉饮。

 

《医学入门·大便燥结》提出:“七情气闭,后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汤”,还提出:“痰滞不通者,二陈汤加枳壳、槟榔”,这些治法均较可取。

 

《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载有偏治胃实的七宣丸(大黄、木香、槟榔、诃子皮、桃仁、蜜丸),偏治气滞的橘杏丸(橘皮、杏仁等分,蜜丸)。

 治疗禁忌方面,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曰:“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

 

《丹溪心法·燥结》在治疗上也提出不可妄用攻下,“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大便不通》说:“古方治老人燥结,多用苁蓉,不知胃气虚者,下口即作呕吐。肥人胃中多有痰湿,尤非所宜,惟命门火衰,开阖失职者,方可合剂”。此论说明年高便秘不可一概从肾虚而治。

  【医案选粹】

 

案一

 任贵祯,病夹虚伤寒,中焦寒湿最盛,病时外症发热恶寒,内症恶心泄泻。因寒盛于中,迫阳飞走,上则口渴舌干,下则尿黄孔热,药用理中回阳,病愈后,大便秘结胀急,欲解而不能。察其饮食强健,神气亦壮,颜色光彩,脉平和有神,而大便闭结者何也?因思口舌与胃脘切近,热药入胃,阳气即返,而渴止舌润,若广肠与胃甚远,胃脘虽得温药,难返走下之阳,是被迫走下之阳郁久而成热矣。故今闭结胀急而不能解,但此时气已壮,神已健,凉药可以无碍,宜用十补一清之法,乃与当归、枳壳、淮膝、大黄(酒炒)、火麻仁每味三钱,浓煎,辰时服药,申时便通,腹畅神爽而全安。

 (选自《瞻山医案》)

案二

 陈左。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过勤,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苔垢腻,脉形数实。此由湿热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非温不动。许学士温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

 制附子五分 淡干姜五分 炒枳实钱半 上肉桂四分 制川朴八分 生大黄(后下),三钱 

 复诊:大腑畅行,痛止汗收,神思向倦而脉转虚细,拟养胃和中。

北沙参三钱 生甘草三分 焦扁豆三钱 炒白芍一钱 粉丹皮钱半 橘白一钱加川I石斛四钱

 (选自《凤氏医案》)

案三 .

 都。燥屎下结于大肠,浊气化火,渐得上逆。脉细数,舌中微黄。中焦稍有湿热,但非大便通行,则湿浊终无外泄之路。阻结在肠,与在胃之可以攻泄者不同。拟用宽肠润腑之剂,兼用导法以通之。

 鲜首乌 紫菀 枳壳 瓜蒌仁 杏仁 桔梗鲜生地 元参 淡黄芩 芦根

 另:更衣丸开水送下。

 (选自《柳宝诒医案》)

【现代研究】

 中医药对便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 ,

 袁德培认为老年性便秘的基本生理病理特点为“五脏皆虚”,将病因病机概括为阴虚液涸,舟楫难行;气血亏虚,肠燥失运;阳虚阴凝,脏寒肠冷;胃肠燥热,糟粕内结;气郁食滞,通降受阻5类(陕西中医,1993,14<10>:456)。

 

王付认为老年性便秘病变部位不离大肠,病机不尽乎大肠,并以六经分类为:太阳营卫不和,阳明腑气滞涩,少阳胆气郁结,太阴脾约失运,少阴热灼阴亏,厥阴血虚失濡(陕西中医,1993,14(7):308)。

 二、药物治疗

 张思佳用桑椹丸治疗便秘100例,治愈26例,显效48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98%,而用麻仁滋脾丸做对照组100例,总有效率5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1,10(4):197)。柴霄用“通便达康口服液”治疗357例便秘,经10~30日治疗,痊愈271例,占90.3%,有效21例,占7%,无效8例,占2.7%;而服用麻仁滋脾丸对照组,痊愈9例,有效43例,占75.4%,无效14,占24.6%(河北中医,1991,(5>:4)。

 

陈其仁用自拟当归首乌汤(当归20g,生地20g,肉苁蓉15g,枳壳10g,黄连6g,大黄6g)治疗便秘111例,痊愈105例(甘肃中医,1993,(2>:31)。何继仁用消痰活血通便丸(牵牛子20g,皂角子24g,桃仁15g)治疗38例,近期治愈31例(陕西中医,1992,13<6>:266)。

 高吉升用自拟荆防汤(荆芥10g,防风6g)浸泡代茶饮,治疗便秘108例,结果显效59例,好转3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7.04%,无任何不良反应(山东中医杂志,1994,13(9):426)。

 

张兴成用滋肾润肠丸(肉苁蓉、桑椹子、女贞子各24g,柏子仁、生地、麦冬、火麻仁各6g)炼蜜成丸,治疗便秘40例,痊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四川中医,1994,(12>:31)。

 

吕琳拟用增液加味(生地5g,玄参5g,麦冬10g,桔梗5g,大黄3g,甘草3g)治疗老年性便秘,浸泡15分钟后即可饮用。37例经服药1剂后均大便通畅,无1例发生副作用。其中有25例追踪半年,能保持大便通畅而不用其它通便药(河南中医药学杂志,1994,<5>:45)。

 侯振民用耄塞通丸治疗老年性便秘110例,本品含黄芪、当归、肉苁蓉、何首乌、草决明子、大黄、枳实等,对照组30例,用麻仁滋脾丸1丸,均每晚睡前空腹口服,7日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临床控制(大便恢复正常)92例、15例;显效7例、5例;有效8例、4例;无效3例、6例;总有效率97.3%、80%(P<0.05)。本组血清CHO—T、TG、]3-LP、HDL、ch、HDL—ch/CHO—T、LPO治疗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500~501)。

 . . . ●

三、非药物疗法

 薛来侠提出指压按摩肛门治疗顽固性便秘。其方法是欲便时不要力排,将肛门上提,用自己的右手中指顶端垫以6~7层柔软卫生纸,轻压肛门,并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每次20秒--30秒,缓慢地松弛肛门,即可排便。用此法治疗11例,半年后全部抛弃泻药,排便正常(中医研究,1993,(3>:31)。

 

吴芝兴以足部按摩治疗便秘33例,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丛、大脑、胃、十二指肠、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肛门等穴。全足按摩,随症重点加强,用按揉法、拇指推法、单食指扣拳法、搓法、摇法,每次25分钟,日1次,10次为1疗程,按摩后30分钟内饮水250ml,对照组30例,用苁蓉通便液、通便灵等,结果两组分别痊愈21例、9例;好转10例、11

例;无效2例、10例。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