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个性解析
2025-09-29 04:47:58 责编:小OO
文档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个性解析

作者:  赵军英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8期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 赵军英(1971— ),女,山西左权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赵军英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猪八戒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可爱的艺术形象。很多学者把猪八戒的性格特点概括为“贪吃贪睡贪财贪色贪小便宜”,其实,猪八戒是更高层次展示了人与动物身上本性的所求所欲。猪八戒是作者肯定人、物的正常欲望的真实感最强的形象,是晚明个性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之一。

    关键词:“贪”与“嗜好”之别;本性所需;个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8—0—02

    当下电影电视中出现的许多与猪有关的艺术形象都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猪八戒某方面个性的再现,他们可爱活泼淘气的表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之所以喜欢他们更是由于人们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已产生了深深的八戒情结。小说中的猪八戒神通广大,性格特殊,在斩妖除魔的路上, 猪八戒身上既有神的本领和神通,还有猪的嗜吃嗜睡蠢笨傻气的特点,更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了神、猪、人的完美结合。由于其极具喜剧的个性特征 ,使得他从诞生以来就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效果不言而喻的,但很多专家学者评价猪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贪小便宜”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八戒的种种表现不是“贪”,而是它本性强烈需求的表现,正因他是如此真实的表露自己个性,才在现实的严重缺失与强烈的需求矛盾中丰富了八戒可爱逗乐的艺术形象,更是在现实的不满中彰显了对自我本性追求。 

    首先笔者对用“贪”字概述八戒的个性有异议。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对“贪”有如下的解释。第一,原指爱财,亦泛指无节制的爱好。高秀对《吕氏春秋?慎大》“暴戾玩贪”中的贪字解释为“求无餍足为贪”。第二种注解是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第三种解释是片面追求,贪图,留恋。这个“贪”字要和八戒联系在一起总有点牵强。

    在《西游记》中,对八戒最有吸引力的字眼就是“斋”、“饭”这些字眼。我们先看猪八戒是怎么个吃法。书中第十八回借高太公说出他“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素。”;书中第二十四回写了他垂涎三尺囫囵吞下人参果后不知滋味却还想吃的馋相;书中第四十七回因吃得多被陈家庄的仆人称之为“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有溜”。书中第六十二回在光禄寺的国王筵席上“将一席果菜之类,吃的罄尽。少顷间,添换汤饭上来,又吃得一毫不剩。巡酒的来,又杯杯不辞。”为了一个好吃的脾性被白骨精等妖怪欺骗;被唐僧骂、被孙悟空算计,受尽了折磨。

    猪八戒的这种种好吃行为,被说成是“贪食”,笔者认为很冤枉。因为这种表现是猪八戒作为猪的特点与客观现实的矛盾的体现。八戒在取经路上遇上了它最难克服的困难——填不饱肚子。不仅填不饱肚子,而且还要帮孙悟空降服妖魔,本来食量大又嗜吃,但在取经路上,却经常走在荒山野岭中,一日三餐有上顿没下顿,八戒就经常处于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的状态,既要翻山越岭又要挑担扛耙干杂务,况且每每降妖除魔八戒也是不遗余力,可以说,能饱饱的吃顿斋饭是猪八戒梦寐以求的奢望,所以每见了吃的就垂涎三尺,所有的精力专注于饭食。他风卷残云般狼吞虎咽地吃,是人是铁、饭是钢的最有力见证,是他求之不得的迫切需要,是饥不择食的真切表现。“求无餍足为贪”,而猪八戒温饱且没解决,何以谈得上是“贪吃”呢?他吃饭时的垂涎欲滴,独揽狂饮确是让观众读者捧腹大笑,但笑后应是深深地同情、理解与辛酸。

    同理,作为猪的形象,嗜睡又是其最大的性格特点。而在取经的道路上,不仅常常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难得美美的睡一觉,又偏偏要起早搭黑,晓行夜宿的赶往西天取经。这种本性所需与现实构成的矛盾,让八戒经常睡意浓浓,无法解脱,所以八戒是无孔不入的就要小睡片刻,不择时间不择地方都能酣然而眠,如书中三十二回让他巡山,“他一头钻得进去,使钉耙扑个地铺,彀辘的睡下”,可以说对猪八戒而言真可谓是“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这实在是他疲乏困顿至极的表现,也是其入情入理的一点自我需求,何以能说是“贪”呢? 

    猪八戒在取经过程中既有猪的本色所求也呈现出人的好财食色本性,这是人的正常欲望的一种反映,也是作者在明代心学影响下,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一种体现。在他身上真切地体现了小农经济劳动者的共同特点,既勤俭节约又爱财爱物,当然这是保证自己得以正常生存所需,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他趁着无人就偷纳棉背心,看到富贵就心痒难挠,得到赏赐的黄金和白金就来者不拒。第38回,孙悟空为了煽动八戒半夜去井里打捞国王尸身,便骗他有宝贝,八戒果然十分卖力地下了井中龙王水晶宫。猪八戒之所以想得到这样一些财富,是因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金钱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出现在明代的社会生活,政治舞台中。他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已认识到金钱对自我生存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本性就自然而然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

    猪八戒好色,它把自己调戏嫦娥触怒天规才遭横祸的伤痛忘得一干二净。受了剃度,成为和尚,准备随唐僧前往西天时还对丈人说:“丈人啊,你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受到孙悟空的怒斥后又解释道:“哥呵,不是我胡说,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取经路上,只要见到年轻漂亮的女子,不论是对人对妖,或者说是不辨是人还是妖,都会眼饧身酥,心里跳个不停,口中连声不迭地喊着女菩萨,满心满眼都是女菩萨,此刻他是师傅也忘了,取经也忘了,甚至有时为了自己抱的美人归,还唆使师傅还俗娶媳妇,因而被认为是凡心未尽。如第23回,四圣试禅心,猪八戒贪恋四圣化变的母女四人的富贵与美艳,反倒受了一场大苦,出了大丑。这样的行径与唐僧的不爱托国之富、不爱倾国倾城之貌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与孙悟空火眼金睛,人妖分明,不忘菩萨救命之恩,力保师傅西天取经的坚定意志构成对比,唐僧悟空取经的意之坚与八戒的意之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八戒安于一日三餐,老婆相伴热炕头的普通人的生活要求。但事实是我们至多可以说他是色心不改,不能说达到“淫”和“贪”的程度,因为八戒从未遂心满足而去,都只是在行为言语上表达了自身的强烈需求,而且对于师傅的教导师兄的阻挠,只能悻悻了断情缘,惋惜留恋之情虽深,却也颇为收敛,不胡作非为。所以堪称“好色而不贪”。成了正果后连如来佛祖也对其做出了“色情未泯”的评价。猪八戒是作者肯定人的正常的生理欲望的真实感最强的形象。

    猪八戒饿了不择食地要填饱肚子;困了要不择时不择地地睡,贫时知道勤俭节约积攒金银财宝,情感上追求七情六欲,这是很正常不过的本能需求。作者塑造八戒这一形象,正是以人物的现实欲望为出发点的。八戒不如唐僧和悟空所表现出对取经的坚定意志和向往,不和唐僧和悟空一样不食人间烟火、不动七情六欲,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似乎更突出了八戒人性猪性中的本性需求。作者正是通过猪八戒,体现出一种对人对物的正常欲望的肯定和赞扬,是对人物的欲望的一种人文关怀。对“欲”的追求是个性觉醒的表现,是对自我的肯定,从这个角度看 ,《西游记》确实是晚明个性思潮的先驱之作。理想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不仅闹出了很多喜剧,凸显了猪八戒身上的可笑之处,更放大了它对自我需求的强烈要求。韩田鹿老师在《大话西游》中说道“猪八戒强烈欲望的背后,其实是基本欲求都得不到满足的饥渴与可怜”,所以不应当把猪八戒的正常欲求当做他的缺点来加以责罚,而应把猪八戒看做是要求个性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杨德柱.猪八戒形象简论[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3).

    [3]龙国庆.丑中孕美,借幻传真[J].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4]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韩田鹿.大话西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尚永亮,王兆鹏.明清小说分类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