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由当前之就业形势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2025-09-29 04:49:16 责编:小OO
文档
由当前之就业形势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社会、等环境分析,也找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引言:在当今社会,若问让大学生感到最有压力的事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的就业。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导致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随之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得到一定好转。因此,研究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可帮助大学生们认清客观状况,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处理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校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些理论知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准备基础和条件。用实践的观点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社会、等环境分析,也找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压力  择业观  实践的观点

By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employment problem

   Xu Kunpeng

(Faculty      2009 physics)

Abstract: Employment is a national of an outstanding economic issue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difficulty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olitical economy,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to a certain extent, plagued by under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caused by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fea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theory in the study of problems, in this context, deepening the study of theory of knowledge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mployment,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by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external economic, soci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identify the students their own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from a students perspective.

Introduction: in today's society, if you ask what makes students feel the most pressure is, the answer will undoubtedly be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Since in the late 1990 of the 20th century after the enlarged enrollment in universities, surge in number of students each year, resulting in students ' employment since 2003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became 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soci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for jobs, a huge adverse effects of employmen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makes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but as the economy gradually pick up, will also be a certain improvement i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 employment situation,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ming job-seekers mentality rationalize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 must handle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ory to guide practice, theory of practice test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 are the predecessors to summed up, has undergone numerous practice tests,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scientificity and feasibility.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practice. Therefore, students should grasp well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have suffici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ve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other qualities, preparing the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future employment. The viewpoint of practice caree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view on job hunting. This article by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external economic, soci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identify the students their own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from a students perspective.

Keywords: career employment pressure the viewpoint of practice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4.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三、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那么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实践有什么关系呢?

  (1)大学生就业,是从认识的积累走向认识的实践——即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人类的实践是要靠意识来指导的,而形成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习。大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学到了指导实践的足够的、正确的认识呢?我们不能以篇盖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前大学学习氛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产业化的变革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习的功利现象很普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总是把有用定位在眼前,而没有长远的眼光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

  (2)大学生的意识(即知识结构)与社会、工作的需要的断层。当我们在学校学习时,以为这些知识可以受用,但是到了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知识已经过时很久了,根本无法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即使在学校学习到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应用指导实践也还有距离。

  (3)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这其中能否把正确的意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重要。人类的活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活动的,但不是有了意识就可以把这种意识拿来指导实践,正确改造客观世界。意识从理论走向实践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取决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而当前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自己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四、用实践的哲学原理指导大学生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面队这个问题呢?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要用“三个代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因此,引导学生运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分析实际问题,指导实践,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对诸如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市场导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趋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并不是追求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把教师自认为对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4)要加强教学的总体设计。既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要全面掌握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在做好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问题,精心设计相关原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不是简单的原理加例子,而是问题中渗透理论,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内涵和层次;同时,理论中渗透问题,以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升理论,培养理论思维。

  (5)要站得高,讲得实,教得活,引导正确。所谓站得高就是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今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论思考,既要思考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一些观点和原理,又要思考怎样运用理论观点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讲得实,就是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例如对于反这个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现象的严重存在,又要从多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更要讲清我们党反的决心和所采取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中的种种和措施,以及反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这样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感到信服,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对于事关重大的原则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含含糊糊,对于种种错误思潮、错误观念,要进行严肃的分析批判,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什么都联系,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克服随意性,杜绝误导。

五、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而马克思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着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擦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是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新事物的发展是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再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念要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事情。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迈过了61个年头,党和人民为这新新的国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我们倡导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我们发展着国家的经济和保护着环境。我们尽我们所能地为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但是,有社会的地方就会出现社会问题,而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前景。

首先,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看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雪灾、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

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了就业的机会。

以上的原因可以说是分别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其次,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对待事物就必须将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对待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也应如此就会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个过程,经历之后会有新的不同的转机。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从一方面来讲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是,目前大学生会出现擦皮鞋、卖肉、卖鸡蛋、当搓澡工的打工现象,这是在现今大学生出现就业问题后产生的连带反应,我们看待这些的工作是否应该大惊小怪呢?其实,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的话,会发现:这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在当今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创新的一条出路,我们可以长久观察发现,大学生做的这些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份生计,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发展了一家一家的连锁,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看,当今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从以前的就业分配到现在的自己找工作,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变化,所以,大学生已经不可能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而是要从基础做起,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而这对于大学生也是一种挑战,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应该是什么工作共可以做的,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所以,用马克思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会发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因素。

那么,在我们认识到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后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由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由时代的客观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发展观点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另辟蹊径更是具有对社会的发展的创新。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联系、发展的层次出发。

时代是发展的,当今的时代产业是第三产业,而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了就业机会,可以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这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是有重大的影响的。

改变学生、家长的观念,大学生应该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社会的竞争中创出属于自己的前途。

由一系列的因素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但是,也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的现实让大学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可以在社会上生存的途径。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在永恒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是,不会永远是社会问题。

六.就业压力给我们的启示

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顺应就业大环境的变化,要加强就业教育,加强自身能力培养,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压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七.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299830 出版时间: 2010-6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王少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3]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黎明 文学院0907 20091110334 黎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