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常见症状
2025-09-29 04:52:26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按心理学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常见的精神症状如下:

【精神障碍的病因】  

大多数功能性精神障碍至今未找到确切的病因,也无敏感、特异的体征,应用目前实验技术或手段也不能发现明显异常改变。但现代研究发现,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环境三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  研究证实,精神症、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的患者亲属中同类功能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患性代代相传。

2.神经发育异常  现代科学认为神经发育异常可能是重大精神障碍的共同发病机理。这些精神疾病共同表现为脑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改变,如额叶、颞叶内侧及海马等脑区的灰质和白质减少和体积缩小。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可损害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产生精神症状。

(二)心理素质  

敏感多疑、性格内向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在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精神疾病。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如战争、灾害等;生活事件如丧偶、丧子、离异等;工作和学习过度紧张、社会压力等均可影响心理健康而成为患病原因。

总之,精神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

【精神障碍常见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温度等。常见的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癔症。

2.知觉障碍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包括①错觉:对客观事物错误的感受,常见有错视、错听;②幻觉: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虚幻知觉,按不同的感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和内脏性幻觉。意识清晰时出现幻觉一般是精神疾病的征象。

(二)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由感知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及思维逻辑障碍。

(1)联想障碍 :联想是大脑由一个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活动。联想障碍可表现在联想的速度、数量、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如①思维迟缓:联想受到抑制,速度减慢、数量减少,表现为言语缓慢、反应迟缓,见于抑郁症;

②思维中断:在意识清醒、又无外界干扰时,思维过程突然中断,表现为说话时突然停止言语,经片刻后却以新的话题内容重新开始,患者无法自控或解释,多见于精神症;③思维奔逸: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和转换速度快。表现为思潮澎湃、浮想联翩,患者讲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思维内容随环境的变换而改变,且内在联系极简单,缺乏深思,给人信口开河的感觉,或音韵联想、字义联想,多见于躁狂症;④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词汇贫乏,病人沉默寡言,谈话言语简单空洞,见于精神症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⑤病理性赘述:思维进程停滞、迂回曲折,说话啰嗦和主次不分,在细节问题上过分详尽地描述,半天讲不到主题上,见于器质性、老年性及癫痫性精神障碍;⑥强迫思维:某一概念在病人脑中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摆脱,还可伴有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洗衣、反复检查是否关门、上锁,多见于强迫症。

(2)思维逻辑障碍:思维逻辑是指思维过程的规律性。常见的障碍有①思维松弛:或称思维散漫,思维过程缺乏目的性、逻辑性和连贯性,表现为整段话前后联系松散,缺乏主题,以至难以理解;②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其思维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严重时语不成句,仅是一些无关词汇的堆积;③象征性思维: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只有病人自己理解,如病人反穿衣服,表示自己“表里如一”;④语词新作:指患者自创一些文字、语言、图形、符号并赋予特殊意义,或对常用普通词语赋予新概念,有时把无关的概念或词拼凑创成新词,以代表某种新的意义,其含义往往只有患者才能知道,或连其本人也不能说明;⑤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离奇古怪,不可理解,主要见于精神症。

2.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表现为妄想。妄想是缺乏事实根据、与病人身份和处境不符而病人坚信不移、难以说服纠正的一种病态信念。临床按妄想的内容归类,常见有:

(1)被害妄想:最常见。病人坚信自己被监视、跟踪、打击和陷害,病人受妄想的支配可采取拒食、逃跑、自伤和伤人行为。

(2)关系妄想:病人将环境中一些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

(3)罪恶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或不可饶恕的罪行,应该受严厉的惩罚,甚至死有余辜。病人常因之而绝食甚至自杀。

(4)物理影响妄想:病人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均受到外界某种力量(如无线电波、雷达、超声波、X线等)的控制而不能自主。

(5)夸大妄想:病人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高贵的地位和强大的权势,有很多财富和创造发明,或是名人的后裔。

(6)疑病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有躯体疾病甚至不治之症,如“内脏烂了”等,虽经各种仪器检查予以否定,亦不能改变其信念。

(7)嫉妒妄想:病人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贞或另有新欢,因而经常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

(8)钟情妄想:病人坚信自己被某异性所钟爱,因而无端纠缠,虽遭对方严词拒绝也毫不置疑,反而认为是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是否忠诚。

(9)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病人认为自己的内心秘密,未经语言表达已被周围的人所洞悉和掌握,都在议论其隐私,因而感到特别愤恨和焦虑。

(三)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精神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增强  主动注意增强。如有妄想的病人特别注意与他妄想内容有关的对象;有疑病妄想者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

2.注意减退  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均下降。常易引起记忆障碍,见于神经衰弱等。

3.注意涣散  主动注意不稳定和不易集中。见于神经衰弱。

4.注意转移  主要是主动注意的稳定性下降,不能持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不停地更换注意的对象。见于躁狂症。

(四)记忆障碍  记忆是大脑对既往事物或经验的再现。常见的记忆障碍有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记忆错误(虚构和错构)。见于神经衰弱、躁狂症、脑器质性和中毒性精神障碍。  

(五)智能障碍  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主要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

(六)情感障碍  

情感是指病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常见的情感障碍有:                        

1.情感高涨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与环境不相符。病人自我感觉良好且有较强的感染力,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见于躁狂状态。

2.情感低落  病人心境苦闷、情绪低沉、愁眉不展、悲观绝望,常有消极自杀意念。见于抑郁症。

3.情感淡漠  病人对家人、亲友和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贫乏。见于精神症。

4.情感倒错  病人情感反应与外界环境极不协调,甚至相反。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反而表现悲伤,叙说自己遭受时却面呈喜悦。见于精神症。

5.易激惹性  表现为极易因小事而激动发怒,一般较短暂。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病。

6.焦虑  病人在缺乏客观原因的情况下,产生紧张不安情绪,伴有心悸、胸闷、出汗、颤抖、尿频等自主神经症状。见于焦虑症。

(七)意志障碍

意志指人们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自觉行动。

1.意志增强  病人出于病态的目的动机,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并为之终日忙碌。如受被害妄想支配而反复到处告状。见于精神症。

2.意志减退  对周围一切事物缺乏兴趣,不愿活动,甚至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见于精神症和抑郁症。

3.意志缺乏  患者对所有活动都缺乏动机和要求,个人生活极端懒散,行为孤僻、退缩,甚至对食物、性、自卫等本能要求也丧失。常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症晚期。

(八)动作与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性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  表现为言语和动作显著增多。言语和动作增多与外界环境相一致,见于躁狂症;如与环境不协调,行为杂乱或刻板单调,无目的性,见于精神症。

2.精神运动性抑制  指语言与动作迟缓或减少,见于精神症紧张型。常见有木僵、蜡样屈曲、违拗症等。

(九)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能力及清晰程度。意识障碍可以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如嗜睡、昏睡、昏迷。

(十)自知力缺乏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身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丧失,常否认自己有病,拒绝诊治。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恢复。自知力可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一项指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