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方案
2025-09-29 04:52:46 责编:小OO
文档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方案

阅读,本来是一种精神享受,就像听一首歌,赏一幅画,玩一个游戏,它会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舒展,情感的陶冶。但是,现在我们的阅读,充满了功利性,无论读什么,都要先问问能获得什么好处。过去那种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悠然自得的情景很少见了。

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种倾向,叫做“去鲁迅化”,据说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脱离时代,所以要把鲁迅的作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那是鲁迅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巅峰一样的存在,用他睿智的大脑,理性的思考,用他巨如椽细如针的笔,为我们深刻剖析了中国的方方面面。所以有人说,要懂得中国的人和事就要读鲁迅。曾经这样评价鲁迅“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日之中国,仍然需要鲁迅,我们仍然需要阅读鲁迅作品,学习鲁迅精神。今天我们将要谈一谈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指导:

一、了解一点时代背景: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又带有自传的性质,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本书被纳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作为初中段第一本指定阅读的名著出现,用意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隔膜如何消除?我以为首先要了解一点时代背景。虽然《朝花夕拾》是写鲁迅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篇章,但毕竟已经隔了上百年,那时候的生活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有隔膜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一点时代背景。这些东西包括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家庭情况的变迁、鲁迅读书的经历、当时的社会情况等等。了解这些,便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了解鲁迅家庭情况的变迁,便于我们阅读《父亲的病》、《琐记》;了解鲁迅读书的经历,便于我们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因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都去日本留学,渴望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然后富国强兵。这些史实,便于我们阅读《范爱农》、《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

当然,这种了解,不需要太深刻,也不需要太全面,有一点大略的了解即可,多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在我看来,“怎么读”的策略,某种意义上就是“读什么”的眼光。再多的方法指导都不比上你和学生一起阅读。再智慧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动手的“拿来主义”都必需有真实、真切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才能让“导读”生动鲜活,不至于干瘪少水分。

       

 读鲁迅是一辈子的事,鲁迅是需要而且值得一再重读的。《朝花夕拾》灯下重读,每篇皆有新获亦多新惑。尤因心系:如何导学生读,故有意当回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什么地方是我不喜读,读不进去的?(比如:《狗猫鼠》的开头多段,《二十四孝图》开篇骂骂咧咧的文段。)哪些文段,是作为一个孩子的我看着欢心的,觉得逗乐的?鲁迅记忆里的哪些人事是我也曾遭遇,也曾经历的?哪些是我看来新奇的甚至闻所未闻的?哪些是作为孩子的我似懂非懂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以为不能放过的?……

  1.《朝花夕拾》除去小引和后记,这十篇文章的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第一篇到第六篇主要写童心世界,第七篇和第八篇写青年时代面临的人生道路的抉择,第九篇和第十篇怀念师友,回顾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经历。篇与篇之间也有脉络可寻,都是经过作者精心的构思和安排,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过往生活的情景。甚至有的篇与篇之间语气上都互相承接,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这十篇文章事先是有通盘考虑的。浏览十篇文章,尤其是各篇的开头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2.有兴趣的话,读完一至六篇,试着做一些梳理总结,写一篇《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

三、重点篇目,仔细研读

读《阿长与<山海经>》:学会感悟语言背后的东西

1.你能从一连串充满贬义的词语中读出一丝温馨、爱恋以及掩饰不住的幽默感吗?(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

2.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等话语中,你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发现?(找出长妈妈的相关描写,感受她快人快语的性格,体会作者回忆往事时对她的深情怀念)

3.文中多次用到“伟大的神力”和“空前的敬意”,幼年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你能用别的的词语表达对“我”当时真正想说的心情和感受吗?你自己幼年的心目中有这样的“伟人”吗?

4.“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的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

读《五猖会》和《父亲的病》:比较异同

   1.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和标题是一致的吗?两篇文章实际上分别写什么?

2.这两篇文章合起来读,你有什么发现?

3.读一读这两篇文章的结尾,谈谈“我”和“父亲”的关系。

4.认真读一读,“我”正要去看赛会,“父亲”却叫我来背书这段文字。学习借鉴鲁迅怎么来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的。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五猖会》文末三段中“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6.为什么要详细叙述我在父亲临死前一遍遍大声喊“父亲”?最后一句话该怎么理解?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找来读一读,留心一下鲁迅的儿子海婴喊爸爸明朝会的那段,你有什么发现、感受或思考?

《父亲的病》末尾: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片段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爸爸,明朝会!”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下了,不要喊了。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像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明朝会,明朝会。”说完了就咳嗽起来。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来了,不住地训斥着海婴。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爸爸是个聋人哪!”鲁迅先生没有听到海婴的话,还在那里咳嗽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谓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样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自身的感受,不多说了,埋头读书吧。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