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2025-09-29 04:52:56 责编:小OO
文档
都市发展与当代文化(三篇)

主持人: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

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2006年

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

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

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文学文化讲座

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学讲座,分析其对于北京文化发展的作

用,也指出所存在的不足。《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分析海派作家创作中的超验审

美,以神秘怪诞的想象、梦幻和幻觉对都市展开精神漫游,都市批判和精神追寻成了他们对

都市的体验性结论。虽然3篇文章的视角与方式都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关注与研究都市,

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识。

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提要: 在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商业特性为基本原则,西方城市理论是规划基点,大城市群观念是城市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应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与世博会、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长三角视阈中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上海市;城市规划;历史;现实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1-05

  上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成为历史上变化最大最迅速的时期。回溯上海发展的历史、展望上海城市的未来,总结上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1.商业特性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人们将城市区分为权力依附地的城市、商业交换地的城市和生活世界的城市三类,上海城市的发展更多的具有商业交换地的意味。上海自开埠后的160多年的历史,城市的规划和结构的发展总体上并非政治性的,而主要是商业性的,以商业的发展构成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城市后,指出城市的区别表现在形式和类型上。比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城市是政治占统治地位的,而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以商业为主。“城市就是市场,而这个当地市场是某一群体的经济中心……在这里,非城镇居民和城镇居民为满足商品需求而进行商贸往来。”[1]P13与北京的政治性结构不同,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构基本建筑于商业的发展,在开埠后租界的发展过程中,商业成为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埠后的上海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界市政规划和建设被纳入到商业化的轨道中。虽然在新中国建立后,政治的因素左右了城市规划和结构,但是商业仍然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建立后,在前苏联城市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下,在前苏联专家指导制定的《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将上海从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这种脱离了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与实际的规划,忽略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商业性因素,以至于影响与了上海城市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城市规划中突出了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特性,规划突出了建设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无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还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无论世博会会展区的结构,还是上海总体规划的构想,都将商业因素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了上海城市结构合理的布局与发展。

2.西方城市理论是上海城市规划的基点

东西方城市规划结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东方城市是政治性的,一君万民的宫阙、前朝后市、左右民廛结构宏伟齐整;西方城市是经济性的,追求经济利益、重视市民的真实与实用、世俗与自由。在东方封建性城市趋于衰退之际,西方列强在武装入侵过程中,在殖民化进程中,将西方的城市理论与建构的方式带到了东方,在上海租界的设立与发展过程中,深入地影响了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结构,使其成为东方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典范。有学者在谈到亚洲城市的发展时说:“尽管如此,在南亚、东南亚地区被西方殖民者统治约300年中,城市的发展并不显著,特别是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方面。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东亚城市,在陷于被殖民的困境之后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代表了当时亚洲最高的水平,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2]P180上海在其都市化的过程中,虽然曾经历了一个殖民化的过程,但是城市的发展显然深受西方的影响。租界的设立与影响对于上海城市的繁华与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在后来上海城市的规划结构中,也主要采用了西方城市的理论与模式。无论是1929年开辟新港区、兴建新中心区“大上海计划”的制定,还是1949年编制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大上海都市计划”的构想;无论是1956年开始有计划辟建卫星城镇的方针,还是改革开放后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都主要受到西方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虽然,上海在城市规划结构中受到了西方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但是上海同时也传承了本土的经验与传统,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现代通讯、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上海也创造了很多旧中国的第一。因此,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相互吸收,诞生了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又不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却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新兴城市文明。”[2]P190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上海文化,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与结构中,也逐渐显现出上海的特色。

3.大城市群观念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

大城市群(M egal opolis)是指被高速交通轴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大城市空间。1961年,哥特曼(Cott m an)在他的著作《大城市群》中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今天的大城市群是探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下的大城市群的发展,大城市群的建立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与竞争的主要方式,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角。

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的发展是与大城市群观念密切相关的:1982年,决定成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经济区,就具有了大城市群的视野,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的经济区,拓展了单个城市发展的传统观念。1984年又将上海经济区范围扩大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的一市四省。1990年4月18日,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提出开发浦东要立足于整个长江三角洲和华东沿海各省,真正发挥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地位。

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体现了大城市群的观念,这不仅与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有关,也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关。中国已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等地区大城市群,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密切关联。

二、全球化与上海城市规划的发展

安东尼・奥罗姆在《城市的世界》一著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对地方的影响开始变得更加直接和强大,这段时期被视为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作用力是不均衡的,但是,无论面积大小、地理方位还是在城市等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城市都从不同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逐渐被改造。城市不断地失去民族国家的特征,与全球经济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1]P107-108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性城市已经变成了世界城市,各大城市之间的交往合作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依赖与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上海已成为了世界城市,其城市规划和结构发展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

1.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

在全球化背景中,上海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上海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借鉴国际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在拓展城市规划与结构的视野中,规划上海城市的结构与发展,既避免过度城市化的倾向,又防止逆城市化的偏向,在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中,使上海城市规划和结构日趋合理化与更趋于人性化。

在西方近一百多年来,产生了诸多城市规划发展的理论,从英国霍华德(E.Howard)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观念,到英国格迪斯(Patrick Geddes)从区域研究城市“城市—区域”观念;从美国佩里(Clarence A.Perry)居住区规划“邻里单位”原则,到法国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按功能分区的“现代城市”方案;从美国赖特以分散为原则的“广亩城市”思想,到芬兰沙里宁(Eliel Saarinen)城市发展布局“有机疏散”理论;从美国凯文・林奇(Kevin Lynch)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到美国邓肯(O.D.Duncan)从全国的经济和地理设置“城市体系”概念;从美国弗里德曼(J.Fried mann)城镇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空间的“城镇场理论”,到美国卡尔索珀(Peter Calthor pe)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的“新城市主义”理论,西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理论林林总总,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或正在产生重要的作用,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的发展,应该以全球化的视阈,尽可能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理念与经验,制定出具有全球化眼光的城市规划结构蓝图。

在世界诸多城市规划结构的历史中,有诸多可资借鉴的实例,对于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有着参照的意义。20世纪40年代大伦敦规划设置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的结构,对于控制市区扩展、改善环境、疏散人口等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大巴黎规划,改变聚焦向心城市为带形城市的设计、建设新城改变单中心格局、建立生态平衡区等,对于防止工业与人口的集聚、减轻市中心负担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规划,以快速干道连接港口区、工业区、新城镇,在控制建筑物、人口密度、重视环境绿化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东京都长期规划,改变中心地区业务管理机构过度集中、改变单一中心为多中心结构、建立一都七县的首都城市圈,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发挥卫星城市的功能等,有着重要的价值。20世纪末的莫斯科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强调保护和复兴历史文化传统、合理规划和建筑空间结构体系、保护和发展自然景观等,对于生态问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等,都有着重要的规范意义。在上海城市的规划结构中,应细致研究与参照世界城市规划结构的经验,在根据上海城市的实际斟酌思考上海发展的未来。

2.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

美国学者斯皮罗・科斯托夫(Sp ir o Kost of)在《城市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城市是建筑和人的聚集体。它们是被使用着的环境,人们每日的活动———无论是世俗的还是超凡的、随意的还是刻意的,只有发生在城市里才会有效。在城市里及其变体当中凝聚着时间与场所的统一。城市是我们的抗争和我们的光荣的最终记录;过去的骄傲就在这里获得展现。”[3]城市是人类光荣历史的载体,一座城市体现出在历史积淀中的独特面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世界城市逐渐具有了更多的共性,但是继承发扬城市的本土传统,保持与创建城市的特色,成为在全球化背景中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上海在其开埠后160余年的历史中,在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结构中已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与特色,形成了上海商业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独特文化,从开埠后英、法、美三租界繁华形成上海商业中心结构,到南京路、淮海路为主脉的商业带的延伸,到人民广场、徐家汇、静安寺、老西门、曹家渡、大柏树、五角场、陆家嘴、打浦桥等新老商业中心的形成,外滩风貌与老城厢、龙华古镇与开发区、摩登大厦与石库门等,在迥然不同的风格中,构成了中西相邻、中西融会的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

上海在借鉴汲取西方文化的同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方面,在融会东西方文化中努力创新,这构成上海不同于中国其他任何城市的特点。有学者在谈到上海建筑的创新时指出:“‘海派’建筑的创新,首先发生在上海并体现在材料、技术与结构层次,决不是偶然的。其因在于,上海是近现代西方建筑文化传入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交通的方便、物产的丰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相对少弱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当时并没有哪个中国城市能够与之匹敌,所谓‘海天富丽,景物饶人’、‘水陆辐辏,工商集合’,可谓地灵人杰,其发展之迅猛,简直无与伦比,建筑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4]上海的城市繁荣与发展中,其城市规划与结构同样具有创新的色彩,这种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创新,就构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本土传统与特色。在上海城市未来的规划与结构中,应该努力传承上海城市发展本土传统与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追求与保持城市发展的独特个性。

3.努力建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蓝图

现代城市的理论与规划,是更多地建筑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上的,将适宜于城市市民的生活置于城市发展的首位,不仅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居住与生活环境,而且要有利于人们的公共生活、社会交往、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交往模式的需要。建立生态城市、景观城市、环保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城市等的构想,其实都是建筑在以人为本的基石上的。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5]城市的设计是创造人类空间的秩序,是为居民创造良好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人是城市规划和结构的根本。

在上海开埠后160余年的历史中,在殖民地的历史中,城市的规划和结构往往与资本的积累与掠夺联系在一起,与对于殖民者的维护联系在一起;1929年“大上海计划”的制定,更多地在于市与租界抗衡行政管理便利的考虑;新中国建立初的《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立意于把上海从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如上的城市规划,大多并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在强调城市管理与生产中,忽略了作为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市民居住与生活的根本。

改革开放后,在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结构中,注重了对于市民生活空间的考虑,加强了以人为本的色彩,但是仍然未真正落实以人为本,许多的规划和行为仍然缺乏对于市民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考虑,有些重大的城市规划和结构的设定,往往缺少市民的参与。

三、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人类在城市诞生后,就始终对于未来的城市面貌予以构想与设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世界性城市都存在着诸多相类似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人口增长、生态状况、老龄化等等,在城市规划和结构中始终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包括过度城市化、逆城市化等倾向。上海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结构中,有着可以看见的未来,在未来15年中,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1.世博会与上海城市规划的发展

2002年12月,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这是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契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昭示着用新的理念主办世博会、规划世博会。世博会场址选择于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涉及浦东、黄浦、卢湾三个行政区域,规划面积为5.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1%的城市化面积。为加强地区空间、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世博会园区周边规划设置1.4平方公里左右的建设协调区。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需动、拆迁272家企业、1.8万户居民。世博会的规划以“和谐、人性、创新、生态”为主题词,将形成“园(世博会园区)、区(世博会围栏区)、片(5个功能片区)、组(12个展馆组)、团(26个展馆团)”这五大层次,原先的旧厂危屋区将变成集世博会展、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型公共活动中心。

世博会园区一定程度改变了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将改变上海城市的景观,别具一格的世博会园区拓展了外滩的风光,其数十公顷的绿地将大大改善黄浦江边的环境,其活动中心将提供给市民文化休闲的场所,其地面和地铁交通的设施,将改善该地区交通状况。世博会将在提高上海城市的声誉与影响中,也将大大改善上海城市的结构与景观。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前景分析

2001年5月,正式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成为近年来上海城市规划和结构的基本方针。

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为:“根据党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规划指出:“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出在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城市功能布局、市域城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框架、社会发展体系方面,基本达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

在创新与特色方面,规划指出:“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规划提出城市的总体布局为:“城市的发展方向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规划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对于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预示了上海至2020年的发展方向。

3.长三角视阈中的城市整体规划结构

在上海近年城市规划与结构中,总是将上海城市规划与结构置于长三角的视阈中,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这种“多轴、多层、多核”的设计思路拓展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视阈,体现了在长三角视阈中的城市整体规划结构。在未来上海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中,如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崇明岛的开发。在上海城市规划结构中,对于崇明岛的开发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规划中提出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崇明岛开发的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把崇明新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舒适,富有田园水城特色的海岛花园城市。

崇明县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中点、上海北翼的长江口,目前由崇明、长兴、横沙等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计1411平方公里。是上海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之一。2004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的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桥隧越江工程,随着2007年底越江通道的通车和中国沿海大通道崇明岛桥地位的确立,崇明将以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和效应。

洋山港的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于2002年4月开工,至2005年12月第一期工程开港。港区位于浙江省崎岖列岛的海区,岛屿群由以大洋山和小洋山为主的96个岛礁组成,其中小洋山距离上海芦潮港仅17海里,具备15米水深的天然港区条件。洋山深水港区分四期建设,到202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可达到1500万标箱,列世界各大港区前茅。

已开港的一期工程,建成泊位5个,码头长1600米,可靠泊第五、六代集装箱船只或8000标箱装箱标准船,集装箱年吞吐量将达到220万标箱,港区水域面积316.7万平方米,港区陆用面积159.65万平方米,港区航道全长67公里,设计水深15.9米。港区由港区工程、东海大桥、芦潮港辅助作业物流园区三部分组成。东海大桥为中国自己建设的最长的一座桥,也是世界上目前最长的、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桥面宽31.5米6车道的大桥始于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终于浙江省嵊泗县崎岖列岛的小城子山,全长32.676公里,为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陆路集疏运等提供服务。至2010年,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10公里左右的深水岸线,布置近30个泊位,集装箱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以上。

洋山深水港区的建设,将大大增加上海港的吞吐能力,拓展与提升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国际声誉与影响,为上海真正建设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沪杭交通的拓展。在长三角地区,浙江省是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沪杭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快了省市之间的合作与经济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沪杭磁悬浮列车线的建设,拓展密切了沪杭之间的联系。

2003年开工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大桥将于2008年建成、2009年通车。大桥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120余公里。大桥的建成将大大缩短浙东南沿海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浙江宁波等地更紧密地与上海接轨,直接促进宁波、嘉兴等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杭州、绍兴等地的发展,并对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06年获批准的沪杭磁悬浮项目,是中国第二条磁悬浮列车线,将于2008年底建成,2009年试运行,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条连接上海、嘉兴、杭州三地的磁悬浮交通线建成后,全长175公里,将实现“两百里沪杭,一小时往返”的速度,上海至杭州单程不过半小时。沪杭磁悬浮的建设,将形成长三角南线一小时交通圈,改变长三角经济格局,重构长三角“次中心”城市格局。沪杭磁悬浮可能会带来浙江对上海各种资源更便利的利用,加快浙江融入上海的国际化进程;拓展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实现杭嘉湖与苏锡常的平衡发展,促进整个长三角发展的一体化。

苏通大桥的建设。2002年10月开始建设的苏通大桥,斜拉索长580米,为世界第一跨径斜拉桥,计划2008年底建成。大桥全长35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连接南通市和苏州(常熟)市之间,起于通启高速公路的小海互通立交,终于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沟通南北向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与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及沿江、通启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一个大循环,使南通真正融入上海经济圈。

苏通大桥建成后,南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通达江南之城,南通市至上海市区仅需1小时车程,实现南通“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全面腾飞”的构想。南通还专门制订了《南通市接轨上海工作纲要》,从基础设施、机制、产业发展、要素融合、城市功能等方面,实施与上海全方位的策应和对接,借上海之力实现南通的发展,建设“沪通工业走廊”。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都市,其城市规划和结构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未来上海发展的蓝图中,以长三角的视阈构想与规划上海的城市建设,思考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真正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办法中还指出:“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这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划设立了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规划的核心思想,上海今后的发展规划,也应努力遵循这种思想,使上海在面向世界过程中既保持其特色,也贯彻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主旨,使上海在市民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功能方面,努力成为市民最适宜生活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罗姆.城市的世界(Anthony M.O rum The W orld of

C ity)[M].陈向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3]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

[4]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03.

[5]鲍世行主编.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3.

作者简介:杨剑龙(195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易文

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

刘勇1 李春雨2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提要: 文学及文化讲座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它有机地成为北京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北京文化生态的形成、文化品格的定位以及北京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近年来,文学及文化讲座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也值得重视与反思。

关键词: 北京;讲座;文化生态;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3-0005-05

  北京的文化生态是由多种因素构建的,北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厚的学术人才资源,是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重镇,而首善之区的独特地位,又使北京地区的作家及文学研究者涌动着强烈而鲜明的国家民族关怀,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介入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北京的文学创作、研究和批评显得宏大而丰富。在北京的文化生态中,还有一个独特的链环,对形成与提升北京的都市文化品格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既作为传统又越来越成为时尚的文学讲座。文学讲座不仅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北京极为活跃地存在着。北京当下的文化语境为文学讲座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的专家、学者有了纵谈文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学材料汇集北京,专业的、业余的、“北漂”的文化人以及国际的文学消息和文学家的彼此往来,使北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界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北京的文学讲座评说古今文学创作,阐析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以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