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 泛滥的网络用语
这几年,随着国际往来、文化交流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书籍报刊上的新词和译词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是无所适从。虽然,像《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权威“正典”的修订增补,已经从原先一二十年的间隔,逐渐减至五六年,(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19年出版补编本,1996年出版修订本,2002年出版增补本。)还是无法适应新词产生的频率和速度。就外来词而言,比较常见的问题,似乎有以下几类:
其一,计算机网络术语。如VIDEO、CD,有的称“影碟”,有的称“光盘”,有的称“VCD”;“Google”一词,有的译作“狗哥”,有的译作“狗了”;Ν有人读作“eit”,有人读作“a圈”;如互联网与因特网,“调制解调器”与“MODEM”同时使用;至于DOS、Windows及VIP等特殊词汇似乎都不需要中文译名了。
其二,经济生活用词。如taxi,或者叫“出租车”、或者叫“的士”;如“物流”和“后勤”,“比基尼”和“三点式”混用;而“baibai”,“老土”说法是“明儿见”、“回见”,“时髦”说法叫“拜拜”,正规点的叫“再见”。
其三,人名与地名译名。在多数的时尚类杂志上面,国外时装设计师等时尚艺术家,其姓名几乎全是英文,连中文译名加英文对照也没有。一些译名如“Galen”,时而叫“伽林”,时而叫“盖伦”;“Wegener”,有译为瓦格纳,有译为“魏格纳”。地名如“因纽特人”与“爱斯基摩人”,“原居人”和“土著人”,“格林威治”与“格林尼治”混用等。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术语的争议等情况。
当年钱钟书先生曾经把中文夹带英文,比喻成“牙缝里的肉屑”。并认为,除了表示“饭菜吃得好外,别无用处”。若以此“套用”今天的情形,客观地讲———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喜欢夹带英语,炫耀新潮或留学背景,过去有,现在也会有;说不对,是因为时下许多“外来词”找不到对称的汉语,像词典更新速度太慢,像缺乏统一规定和推荐用法等,也是造成新词滥用、无所适从的原因之一。据我所知,目前一些行业规范,像计算机刊物对外文工具、游戏等的翻译,就是“如无正式译名可自行翻译”,而自行翻译的名称,也仅仅要求在整个杂志中保持一致。
据保守统计,我国每年平均产生800多个新语词。反之,一直处在“正典”地位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因种种原因所限,难以对新词做出及时反映。为此,也有相关人士以为,一方面要有专门机构和制度对译名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不妨参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做法,通过互联网征集新字、新词,并定期推荐参考译词,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利于规范查询,还能有效避免新词、译词的滥用与混乱现象。
了解到当今国内语言上外来词的滥用与混乱问题之后,我们将针对泛滥的网络用语问题进行讨论.
语言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的鲜明标识。网络语言泛滥,不少网虫甚至钝化到“不会说话”,这让人想起了那个一直受到激烈争议的“亨廷顿问号”。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描绘了一张世界文明谱系图。多数文明谱系与文明定性都非常清楚,如埃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产生了地中海文明与迦南文明,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明确的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与文明;古印度文明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在演变过程中分为两支,一支发展到现在形成现代的日本文明,一支在中国古代形成中国文明,而这一中国文明发展到现在已不知其文明的明确性质,既不是传统的中国文明,又不是现在的西方文明,难以确定之下,亨廷顿只好以一个“?”来填空。亨廷顿的判断未必正确,但“亨廷顿问号”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无中生有。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衣裳,多语并存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幸运。纯洁语言,就是呵护珍贵的民族文化基因。面对英语的语言霸权,德、法、俄、意等国都以立法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其中,法国规定公共服务部门使用法语以外来词的使用,所有产品必须用法语商标,任何违背规定的个人或集体都将被处以罚款。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然而,我们的一些媒体、公共部门却在为另类语言传播推波助澜,“PK”、“粉丝”满天飞,隔不上几句就冒出英文词汇,一篇篇支离破碎的文章,降低了汉语的表现力与完整性,若韩愈、东坡再世,李白、杜甫重生,定会被活活气死。
不久前就有报道说上海市为了保护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电视节目的汉语言的规范用语,将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进行立法.如果是媒体(不包括网络)、公共场所使用网络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那么,网络用语的泛滥程度真的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一定要通过立法来禁止了吗?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一段话: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天津市某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好的,让我们再看另一段文字:
“……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7456(气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
这是家住在天津市和平区的许女士在女儿的日记中无意发现的。
其实这两段文字用我们正常用语来表达的话,意思非常浅显,而且非常普通。但为什么有些人看了会感觉一团雾水呢?这正是如今泛滥的网络用语的功劳。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在网络的论坛里,“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尴尬”一定要说成“监介”,网络新手被称作“菜鸟”,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而最常见的TAXI(出租车)在网络语言却变成了“太可惜”……
一些相关人士对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内容如下:
关于网络语言一种是“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这显然是故作幼稚的心态使然,把“我”、 “喜欢”、“吃”等字词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形式表达出来,除了制造轻松气氛博君一笑(有时是舒缓内心压力)外,再无它用,更谈不上什么语言学上的意义,当然不值得推广。还有一类不值得推广的网络语言是“网骂”,即用一些网络情景下特定的语言或者是大写字母缩写的方式进行诋毁、攻击、谩骂,如“真该拖出去斩了”、“鄙视”、“TMMD”、“SB”之类,其实已成为网络文明的公害。
另一种是“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晕倒” (类似词语还有“晕厥”、“FT”等)指自己吃惊,“楼主”是比喻,指第一个发帖子的人,“刚从火星归来”反映对方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突兀,这样的语言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颇具幽默感,便于理解和接受,是新生的健康的网络语言,理所当然应得到认可。又如“美眉”(又作“MM”)这个以部分代整体喻指漂亮女子的常见网络语汇,不但亲切传神,而且还借鉴了古典审美文化(如古诗“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比“美女”更具汉语魅力,这种网络语言的生成及推广才是语言学的进步。
除了以上两类,还有一类特殊的网络语言就是仅以读音缩写或同音词形式出现,本身不承载任何褒贬感情意义,如“酱紫(这样子)”、“斑竹(版主)”等。它们一旦脱离网络语境则失去生存的土壤,很难被大众接受或容易误解。对待这样的网络语言则大可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生自灭”。
接下来,我们看看其他社会群体对于网络用语的泛滥持怎样的态度。
老师: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辛铭说,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有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一看,还是有些学生会使用诸如“酷毙”、“卡哇依”之类的词。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义明指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家长:“网络语言”形成代沟
家住海口的小英在上小学时擅长写作文。入中学后,小英开始迷上了网络。近日,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小英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小英的母亲翻开女儿的作文一看,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
也有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都反映,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利用网络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令家长们左右为难。
学生:时髦有趣干吗不用?
绝大部分上网的学生都会这么认为,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假若谁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是会被人家挖苦取笑的。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表达,它的可读性就差很多。
假如你登陆进入各个网站论坛中,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足以令你目不暇接,学生们的语言创造能力绝对令你瞠目结舌。
专家: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王辛铭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吉夫认为,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成为高考作文的禁忌。
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它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趣例:闲话“驴友”
驴友?是在一起骑驴贩驴卖驴的朋友,还是长相像驴一样的朋友?
都不是。
“驴友”,其实就是“旅游发烧友”。
“旅游发烧友”被称为“驴友”,与此相关,他们在网上的论坛被称为“驴坛”,他们还自称或被别人称为“驴”或“驴子”。如:“也许你以为‘驴友’们离你很遥远,其实他们就在你身边。‘驴友’不寂寞,在喧嚣的都市里,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一个小小的旅游酒吧,一个热闹的“驴友”聚会,一个七嘴八舌的‘驴坛’——我们都是‘驴’,我们所见略同,我们是英雄。(羊城晚报2002.07.06)”
“驴友”的出现,不仅使汉语词汇系统中多了一个新词语,而且给相关的语言因素带来了新的变化。以前鲜有把“发烧友”简称为“友”的。“音乐发烧友”不能简称为“音友”或“乐友”,“健美发烧友”也不能简称为“健友”或“美友”。当然也有一类带“友”的词语可用作一类人的简称。而且, 我们往往根据字面就能判定出“友”的性质,比如,“棋友”是喜欢下棋的人,“酒友”是喜欢喝酒的人,“牌友”是喜欢打牌的人,“鸟友”是喜欢养鸟的人……只有“驴友”是“旅游发烧友”的谐音简称。其次,“驴友”的出现使“驴”的文化含义产生了变化。从文化含义的角度看,“驴”类词语——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等几乎都是贬义的,“驴脾气”是坏脾气,“顺毛驴”是喜欢别人迎合自己的人,还有“驴唇不对马嘴”“好心当成驴肝肺”“驴粪蛋外面光”“懒驴上坡屎尿多”“黔驴技穷”“非驴非马”等,都具有贬义色彩。人们在吵架的时候常常骂对方为“笨驴”“蠢驴”,而不骂“笨马”“蠢马”或“笨羊”“蠢羊”。可见“驴”类词语在汉语中具有贬义的文化价值倾向。而“驴友”却是中性的,“驴友”一词的出现使“驴”的文化含义由原来的纯贬义而发展出中性的用法。(《咬文嚼字》2004·5-5)
正所谓,“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网络用语的泛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也难免上海市会因此而立法进行规范。文化的问题,马虎不得。否则,总有一天,连我们自己也对“亨廷顿问号”答不上来!
那么,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泛滥的网络用语以及外来词呢?
首先,对于网络语言不要惊慌,不必畏之如虎,要充分认识到就网络语言本身而言,和外语一样,也可以丰富祖国语言。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诞生,肯定有它产生的合理土壤。就像孩子们说的那样,大家已经使用习惯了的语言,彼此已经心照不宣,为了方便输入而进行了简化等原因,才形成这些语言的特点。
其次,家长也要了解一些网络语言,以便能和孩子更好地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够积极引导好孩子。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只从网络的出现,社会变的更加精彩了。网络虽然是人类社会的反映,但是,她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作为家长必须去自觉学习和了解,而不可能让思想十分活跃的孩子们再回到父辈们的起点。因此,家长加强学习网络知识,网络语言,跟上时代、跟上孩子们的步伐,才能够与孩子们做好沟通,才能够监督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其三,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引导工作。可以说,这方面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关键在于,积极倡导使用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杜绝使用污浊、漫骂等不健康的语言。有关部门,必须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引导、疏导和倡导,使网络语言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之快,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之大,已经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其出现的许多问题,我们有时似乎显得束手无策,各种应对措施、管理措施、引导措施都没有跟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之出现的网络文化包括网络语言等,我们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应对。从家长忧虑孩子使用网络语言过多这个现象,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如何面对网络文化,如何使网络文化规范、健康地发展。笔者衷心希望网络文化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能够引起社会各界认真讨论。
我们作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面对的不仅是现在,而是世界、未来。对于这些新兴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批判的接受它。我们中华文化历时五千年之久,可谓博大精深。可供我们学习的内容无边无际,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好民族文化的同时,来好好考虑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网络语言。是紧跟世界时代潮流的、盲目的接受,还是结合民族文化创新的、有益的发展这新兴的文化呢?全在于个人。
用树枝在地上画符计数时的语言,不同于刻在青铜上的祭文所用的。而写在布帛上的文字又与刻在竹签上的有所区别。自从蔡伦发明了纸,全世界写在之上的文化、文字也不尽相同。从古时文言的诗词歌赋,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再到如今与世界文化激起巨浪的中华文化。时代在发展,文化在发展,我们也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所面对的各种新兴的、外来的文化。也有人提出中国现在应尽快编纂一本网络语言词典。出发点是好的,但缺乏发展的眼光。一方面,新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编撰词典只能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魅力在于民间性和不确定性(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变形、改进),以词典的形式对其“安家”势必抹杀其生命力,甚至起到遏制其发展的副作用。
窥视这泛滥的网络用语,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到很多问题,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归根究底,摆正我们的心态,通过学习我们的规范语言、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来制约我们不正常的语言行为。由此,也可以在发展各个新兴文化的同时,不伤害到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一举多得。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