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25-09-29 04:53:07 责编:小OO
文档
***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位于古浪县城东南部,毛毛山脚下,东临**乡,南与天祝县东大滩乡、松山乡接壤,北连大靖镇和裴家营镇,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79.2平方公里。

自然条件:全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其间沟壑纵横、盆地相间,平均海拔2700米,正常年景降雨量250㎜左右,平均气温约2.8℃,无霜期120天左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和冰雹。总耕地面积58445.3亩,全部为山旱地,人均占有4.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4945.3亩,人均1.1亩。

行政区划:全乡下辖16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356户,13760人,贫困人口3295户,13622人,其中低保对象916户,3790人,五保对象96人。现有党支部22个(农村党支部16个),党员505人,其中:女党员72人。

社会状况:现有县立完全初级中学一所,教师48名,学生538人,小学14所(完全小学10所,村小学4所),教师82名,学生9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建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保健站(所)16所,个体诊所18所;电信、移动、联通网络已全面开通;十条公路横穿全乡腹地,天干公路纵跨境内,与“十条”公路相联。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电线路延伸自然村。

经济状况:全乡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畜牧业、退耕还林和劳务输出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有马铃薯、小麦、豌豆等。2011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6623万元,农业增加值2287万元,粮食总产量379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5元。

二、重点工作取得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县委“四五四”发展战略,突出劳务、移民两个重点,着力建好马铃薯、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种植三个基地,坚持走“移民搬迁脱贫、劳务输出增收、暖棚养殖发家、旱作农业富民”四条发展路子,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年九旱的现状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实施整村整组搬迁是山区群众扶贫开发的现实选择,进行大规模劳务输转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近十年来,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县委、县提出的 “四五四”发展战略和“山区抓移民,川区抓调整,全县抓项目”的总体要求,把劳务移民当作根本的脱贫方式,牢固树立“多搬迁一个等于多脱贫一个”的思想,按照“与群众联动、县内与县外并进、劳务与移民齐抓、整体与零星结合、先劳务后移民”的原则,大抓劳务经济,大作移民文章。2001年,全乡总人口为41户,18860人。十年间,全乡共向外搬迁移民51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400余人,累计向昌吉、奎屯、伊犁、兵团农场、阿克苏、柳树泉等地搬迁移民2385人,内蒙古林河、包头、呼和浩特搬迁移民530人,省内安西、金塔、玉门等县搬迁移民1420人,县内搬迁移民765人,北部山头片永丰台、石碑湾、芦草水、砚洼座、大旱川、小旱川等6村26组的829户3729人,目前已搬迁到不足120户,490人(其中:整村推进中,石碑湾村由2001年的174户819人减少到目前的16户102人,永丰台村由2001年的182户956人减少到32户128人)。移民搬迁既让外迁农户从中尝到了甜头,也让留居的群众得到了实惠,宽松了生存环境、促进了发展空间。

2、积极拓宽劳务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产业是我乡的支柱产业,劳务收入是农户的主要收入。在劳务输转工作中,乡、坚持将劳务输转作为大项目、大产业来抓,把劳务输转当做扶贫开发的“铁杆庄稼”, 坚持群众自发、市场运作与引导相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加强配套措施,认真做好信息收集、鼓励群众自谋出路。每年向外输转劳动力31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800万元左右。劳务收入已占到农民全部经济收入的40%以上。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农闲时节,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宏宇学校为依托,以劳务派遣公司和各职业介绍中间组织为辅助,大力开展餐饮、机电、家政、缝纫、钳工、车工、机动车驾驶等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实现全乡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力型、短期型向长期型、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提高农民致富能力,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就业转移。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户增收能力。

近年来,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产业扶贫,大力推广以全膜垄侧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积极发展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设施农业。从2007年开始,在全乡东大滩、干城等村建立了旱作马铃薯高产典型示范区2000亩。经示范栽培,全膜垄侧马铃薯亩均纯收入达到635元,较露地马铃薯亩均增收208元,较旱地小麦亩均增收495元,较豌豆亩均增收442元,经济效益显著,充分显示出强劲的抗旱增产优势,为全乡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2008—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年均种植全膜垄侧马铃薯达到2.5万亩以上,2011年,全乡完成全膜垄侧马铃薯种植面积3万亩,占到全部播种面积的68.9%,亩均产量达到1000公斤,有效增加了农户收入。

4、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科学化养殖水平。

我们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补贴和整合项目资金为补充的资金筹措办法,上下联系,左右协调,充分发挥群众的自主作用,通过群众自筹、银行信贷、部门帮扶,想方设法为农户解决资金难题,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设施农业,全乡累计建成养殖暖棚662亩,建成大鱼村养殖暖棚示范小区一个,新增暖棚养殖(种植)户450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使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食用菌棚20亩,培养种植户7户,亩均产值6000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改变了农户主要靠外出务工为生的被动局面,为全乡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为群众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今年重点工作安排

1、继续加大全膜垄侧马铃薯种植规模,在全乡16个村推广种植全膜垄侧马铃薯面积达到30100亩。建成4000亩以上示范点1个;3000亩以上示范点3个;2000亩以上示范点2个;1000亩示范点5个;大旱川、小旱川、芦草水、砚洼座、石碑湾村各500亩。

2、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完成当归种植面积1000亩,其中东大滩村500亩,中河村300亩,上夹沟村200亩。

3、大力推广小黑麦种植,完成小黑麦种植面积5000亩,建成干城、东大滩、大鱼3个集中连片示范点。

4、发展地膜大豆种植,完成种植面积5000亩,建成干城、大鱼、东大滩、西岔、上夹沟、中河、青土坡等7个集中连片示范点。

5、继续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完成县上下达我乡的养殖暖棚和食用菌棚建设任务,计划建成养殖暖棚集中连片示范小区1个,食用菌棚集中连片示范小区1个。

6、加大劳务移民力度,力争全年完成移民搬迁800人以上,完成劳务输出3500人以上。

四、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建设方面:一是集中连片难度大。因我乡85%土地为山坡地,平地较少,集中连片修建暖棚难度大,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不便。二是资金投入存在一定困难。我乡属南部干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部分群众有建棚意愿,但因资金不足,无力建棚。

2、食用菌棚建设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十年九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产生活用水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我乡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二是路途遥远,销售困难。因我乡地处偏僻,许多外地客商不愿前来收购,农户只能到几十公里以外去销售,造成成本加大,农户收入减少。三是资金投入不足。食作菌从建棚、购置肥料、出菇,前期投入相对较大,部分群众建棚积极性高涨,但因资金严重不足,苦于无力建棚。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4、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5、移民渠道狭小,移民资金不足。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