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高中物理必修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授课时间:52课时
授课老师: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目标:
1、掌握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圆周运动。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3、关注曲线运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通过对功能关系的讨论,对能量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5、通过实验,验证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课程内容与安排: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必修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章 节 | 内 容 | 课时数 | 备注 |
高中物理必修二的介绍及学法指导 | 1 | ||
5.1 | 曲线运动 | 2 | |
5.2 | 平抛运动 | 2 | |
5.3 | 研究平抛运动 | 2 | |
5.4 | 圆周运动 | 2 | |
5.5 | 向心加速度 | 1 | |
5.6 | 向心力 | 1 | |
5.7 |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 2 | |
小结 | 4 | ||
6.1 | 行星的运动 | 1 | |
6.2 |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 1 | |
6.3 | 万有引力定律 | 2 | |
6.4 |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1 | |
6.5 | 宇宙航行 | 2 | |
6.6 |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 1 | |
小结 | 4 | ||
7.1 | 追寻守恒量—能量 | 1 | |
7.2 | 功 | 2 | |
7.3 | 功率 | 2 | |
7.4 | 重力势能 | 2 | |
7.5 |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 1 | |
7.6 |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 2 | |
7.7 | 动能和动能定理 | 3 | |
7.8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3 | |
7.9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2 | |
7.10 |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 1 | |
小结 | 4 |
(一) 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依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2.练习:课后练习与印制的学习卷。
3.实验室:现有设备。
4.其他资源:班班通等。
(二) 教/学方式
1.自主学习法:通过阅读教材与学习卷,初步掌握知识概况,自主尝试完成课后练习与学习卷的预习题目。
2.讲授训练法:精讲重点和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精练结构化知识,练习以节为单位,全批全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3.合作探究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难度大的,或应用性的知识以问题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实验教学法: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三) 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后拓展练习主要是完成课后习题和学习卷的拓展提高部分.
2.部分学生的物理程度比较好,兴趣比较高,可以指导他们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性活动,如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物理竞赛等。
课程评价:
(一) 评价方式与结果处理
1、本模块评价总分100分,学生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者本模块修习合格(记2学分);若总分不够60分,必须参加补考或重修。
2、每一课程模块评价由两部分构成,即终结性评价(模块考试)和过程性评价,分别占总分的60%与40%。其中过程性评价中,模块修习课时10%、学习态度10%、作业情况15%、过程检测成绩5%。
(二)评价指标
1.修习课时:学生上课出勤修满2/3课时者,合格(10分);不满2/3课时者,不合格,需重修。
2.学习态度:预习情况(预习学习卷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课前准备,课本);课堂学习状态(守纪、笔记、参与、问答、讨论、合作、实验等);学习卷(课前、课中、课后)。等级:①优秀(10分);②良好(8-9分);③合格(6-7分);④需努力(6分以下)。
3.作业情况:①是否上交;②是否完成;③是否纠错;④作业正确率。等级:①优秀(14-15分);②良好(11-13分);③合格(9-10分);④需努力(9分以下)。
4.过程检测:单元测验与期中考试情况。年级前40%为优秀(5分),年级前41%-70%为良好(4分),年级前71-95%为合格(3分),年级后5%为需努力(1分)。
5.期末考试:以成绩的60%直接计入终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