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025-09-29 02:52:05 责编:小OO
文档
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长期接触暴力视频游戏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 引起青少年不良的生理反应,诱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使青少年对暴力产生“脱敏”效应和 使青少年的同情度降低等。因此,主管部门、网络游戏公司、学校和家长应该联手采取 相应措施来加以应对,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暴力视频游戏;青少年;负面影响;应对措施

18岁的摩尔被带到局,问他是否偷 车了 。他最初很配合,但随后他夺下的手,向开了两。跑到走廊时,他又向第 2个开了3。在逃进一辆警车前,他又向第3个开了5。3名都被击中脑部而 死。当摩尔最后被抓捕后,他表示:“生活就像视频游戏,你有一天就会死的。”两年后, 他被关押在死囚区。受害人家属的律师辩论说:该罪犯的一些责任应当由《重大盗车》系列 游戏的发行商和销售商以及相关的游戏厅承担。张春良在《网路上狂奔:一个少年的死 和对 一个产业的诉讼》一文中也写道:“网络游戏不再只是游戏,它还能吃人!”前述案例虽然 只是一个在生活中极少出现的案例,但它却很有典型性。基于这个案例,也基于 社会上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类似事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暴力视频游戏的负面影响提出 批判。

一、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暴力视频游戏容易引起青少年的不良生理反应

研究表明,与玩非暴力游戏相比,暴力游戏会增加游戏者心脏收缩的强度与舒张压 。Lynch发现,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来说,暴力游戏引起的生理效应更显著,其中敌 意特质高的儿童的心跳、血压、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指标也显著增加。

2.暴力视频游戏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Gentile等人(2009)让被试每人先玩20分钟的游戏(亲社会游戏、暴力游戏和中性游 戏中的一种)。游戏结束后让被试从30个拼图中(容易的、中等的、难的分别是10个)选择1 1个拼图分配给同伴。告诉被试,如果同伴在10分钟内完成了11个拼图中的至少10个,同伴 就可以赢得10美元的礼券。被试可以通过分配容易点的拼图以帮助同伴,也可以通过分配困 难点的拼图来伤害同伴。然后,通过分析被试为同伴选择的容易点的拼图和困难点的拼图的 数量对比来评估其助人行为和伤害行为。结果表明:玩暴力游戏的被试对同伴的伤害意图显 著地多于玩亲社会游戏和中性游戏的被试[1]。

研究还表明,当被试认同游戏中的攻击性的角色时,他便会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Konijn等 人(2007)让荷兰低教育水平的青少年(男孩)玩暴力游戏和非暴力游戏,游戏之后再和虚拟的 “同伴”一起完成一个竞争反应任务。在该任务中,胜利者可以通过耳机向失败者发出噪音 。实验前研究者会告诉被试,过高的噪音会导致人的永久性的听力损坏。结果表明,玩暴力 游戏并且认同游戏中的暴力角色的被试最具攻击性,这些被试所发出的噪音足以致“同伴 ”永久性的听力损坏,即使在同伴并没有激惹他们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

对于那些与现实生活相近的游戏以及可能使游戏者深深沉浸其中的游戏,游戏者更容易对之 产生角色认同。在访谈中,一个男孩说:“我喜欢自己玩的暴力游戏,因为在这种游戏中, 你可以杀死或射击其他人,我也想那样做。”另外一个男孩说:“我喜欢Grand Theft Auto 这种游戏,因为你可以射击其他人,可以把车开得很快。当我长大后我也能够做这些事情。 我现在就很喜欢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这种对虚拟世界中的暴力角色的认同会影响到青少年 ,使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攻击性。

3.暴力视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对暴力产生“脱敏”效应

长期玩暴力游戏会使游戏者对暴力产生“脱敏”效应。Garnagey等人(2007)让两组 被试分别玩20分钟的暴力游戏和非暴力游戏,游戏之后再观看10分钟的包含有真实生活中的 暴力场景的视频录像,同时在观看过程中测量被试的心率和皮肤电反应。结果表明,玩暴力 视频游戏的被试心率和皮肤电反应都要低于玩非暴力游戏的被试,说明玩暴力视频游戏的 被试对暴力已产生了“脱敏”效应[3]。郭晓丽等人(2009)的研究则表明,主动参 与游戏和被动接受游戏对于“脱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内容完全等值的游戏,主动参与 组能知觉到更低的沮丧水平与更高的愉快程度[1]。

一般攻击模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社会——认知框架使人们能借以理解脱敏过程。人对于暴力 场面的原始反应是害怕和焦虑,但当暴力刺激在人的积极情绪的伴随下重复呈现时,这种原 始的焦虑反应则会由于其抗条件作用(counter conditioning)而减弱,在再接触暴力时其生 理唤起水平也会较低。这也就是说,一旦生理脱敏效应发生,真实的暴力就不再能引发个体 原始的恐惧与焦虑。

4.暴力视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的同情度降低

玩暴力游戏还会使游戏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度降低。Bushman和Anderson(2009)让两 组 被试分别玩20分钟的暴力游戏和非暴力游戏。玩完游戏所有被试都听到实验室外面有两人在 大声打斗,其中一人受到伤害。对此进行实验观察的结果是,玩暴力游戏的被试组比另外一 组被试等了更长时间才产生帮助受害者的想法[5]。

二、应对暴力游戏负面影响的措施

著名安全专家贝克尔曾写了一本名为《自卫书》的书,其中有一章便是《危险 之六:青少年暴力》。该书的题词说:“今天,小孩在18岁之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 有20万件。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弑亲等行为,他们的命运要如何改变? ”读了这段话,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面对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们的主 管部门、游戏公司、学校和家长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1.主管部门应进行积极的干预

(1)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主管部门要严格对游戏软件产品的审查、把关和市场 准入制度,以从源头上杜绝暴力视频游戏产品的传播。各地方相关文化部门也要对本行政区 域内从事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的企业进行梳理,对其所经营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排查。为了加 大对视频游戏内容监管的力度,还可以考虑成立由公众人士参加组成的网络视频游戏监 察委员会,建立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投诉制度。

除了对游戏内容进行监管外,还应完善监控技术,设法应用技术手段以自动识别和过滤暴 力内容,阻止非法网络游戏产品进入市场。也应完善监管技术,将其运用于对网络游戏经营 活动的监管。目前我国文化部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已与22个省级监管平台实现了互 联互通,可对全国8.1万家网吧内的465万余台计算机终端实行即时动态监控。这种措施是 可行的、有效的,应该进一步加强。

(2)媒体应积极介入,应加强对网络游戏参与者的引导

除了对暴力游戏进行内容监管和技术监控外,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等 媒介向大众宣传长期沉迷于暴力视频游戏的害处。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暴力视频游戏 的危害性,没有意识到青少年犯罪和暴力视频游戏之间的关系。因此,应通过各种宣传渠道 ,呼吁人们对此予以注意。宣传形式有很多种,比如,通过电视、网络和公益广告,引起民 众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有害性进行思考;通过专家讲解向广大民众传授相关知识和干预技术 ;通过法制节目唤醒人们的法律意识,以便在游戏开发商、游戏经营商、网吧经营者等违反 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人们能够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