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资阳市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5-09-29 02:52:32 责编:小OO
文档

资阳市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四川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3日

文件编号: 

  2005年,、市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战略,全力以赴战胜“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7.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7%、67.7%和19.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34.7:36.4:28.9,与上年比较,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2.9、1.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类型总体上呈现为“二、一、三”型。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4.3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3.9亿元,增长34.1%;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0.2%。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以“十条龙”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围绕生猪、山羊、柠檬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59.6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2.7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79.4亿元,增长11.5%;渔业产值7.6亿元,增长10.8%。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万公顷,增长2.3%;油料播种面积9.1万公顷,下降 0.03万公顷,下降0.3%。其中,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种植优质水稻8.4万公顷,增加0.3万公顷,增长3.4%;优质大豆1.1万公顷,增加0.1万公顷,增长6.5%;优质油菜籽5.0万公顷,增加0.02万公顷,增长0.4%。

  多数农产品产量增加。2005年全市粮食产量234.8万吨,比上年增产9.6万吨,增长4.3%;油料产量19.7万吨,增长3.5%;蔬菜产量127.4万吨,增长3.2%;水果产量39.1万吨,增长9.4%;药材产量1.2万吨,增长17.8%;甘蔗产量4.3万吨,下降21.8%;棉花产量0.4万吨,下降16.6%。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继续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狠抓畜禽疫情防控,全面推进“千万工程”提质转型,畜牧业良种繁育及防疫体系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出栏生猪603.5万头,比上年增长13.5%;羊342.1万只,增长4.9%;小家禽5619.9万只,增长13.7%;兔631.0万只,增长9.3%。全年肉类总产量.5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猪肉产量48.0万吨,增长13.4%;羊肉产量5.2万吨,增长4.7%。全年水产品产量8.3万吨,比上年增长9.0%。

  林业发展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继续加速生态城市建设,加大了城区周边绿化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140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667公顷。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已有23.5万公顷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森林病虫害防治率95%以上,森林火灾损失率0.07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全年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1处,新增蓄引提水量15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5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9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82公顷,整治病险水库158座。新建集中供水站12处,解决了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红层找水打井4.4万口,解决了15.4万人的饮水困难。至年末,全市有水利工程3.4万处,蓄引提水总量1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7万公顷,已建成20个万亩以上灌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达到11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做大规模,提升效益,增强工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突出产业支撑,着力发展造车、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把纺织丝绸业培育成为我市第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7%,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5.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5.9亿元,同比增长39.1%。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增多。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上年末的207户发展到292户,净增85户。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41户,较上年增加14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3户。三是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9%。四是支柱产业拉动力强劲。全市造车、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2.0%。其中,车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28.3%;食品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69.5%;医药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6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统计的2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8种产品增长,增长面达90%。其中:服装增长2.7倍,鲜冷藏冻肉增长77.7%,轮胎外胎增长44.9%,丝制品增长58.3%,水泥增长43.9%,减速电机增长28.8%,氮肥增长24.1%,中成药增长20.6%,纱增长18.3%,布增长6.5%。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利润总额4.9亿元,增长1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46.7点,比上年提高17.7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5.0%,比上年提高25.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6次,比上年加快0.3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市有四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3个,2005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市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突出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基本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四大重点”,认真抓项目生成、建设、服务“三个关键”,落实项目领导联系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业主负责制“三项制度”,形成了新项目不断涌现、引进项目加快建设、建成项目效益显现的良好局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城镇投资55.3亿元,增长37.6%。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30.0亿元,增长23.1%;房地产开发投资9.7亿元,增长65.2%;更新改造投资14.5亿元,增长61.9%。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50.7%;第二产业投资21.1亿元,增长61.4%;第三产业投资31.2亿元,增长24.1%。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增多。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29个,比上年增加111个。其中,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1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9.9%,新增固定资产2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1.7%。东方乐渝纺织有限公司技改扩建项目、临江寺豆瓣有限公司5万吨酱油自动化生产线、资阳内燃机车厂径向转向架国产化研制、禾邦制药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及制药GMP生产线、市级机关办公房及服务中心等已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竣汽车工业园、市一医院迁扩建工程、毗河供水工程、国道321改造、“两湖一山”旅游开发项目、资阳城区防洪工程、九曲河综合治理、四海公司年产1万吨中西式熟肉食品生产线等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受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等因素影响,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城市市场(含县城)增长15.1%,农村市场增长14.2%;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71.6亿元,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4.6亿元,增长15.6%。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汽车、建筑装潢材料等消费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外贸转口增加,自营出口下降。2005年全市外贸调供总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69.3%,纺织品类增长83.7%,轻工类增长45.6%,丝织品类增长3.1%,服装类下降26.7%。企业自营出口创汇受“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等影响,全年实现52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四海公司出口创汇下降34.2%。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市继续推行“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以企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办法,进一步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抓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全年共签约引进国内项目459个,协议引进资金额41.6亿元,到位引资额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第一产业到位资金4.6亿元;第二产业到位资金20.5亿元;第三产业到位资金9.6亿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9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45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05年完成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114公里,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完成617公里,全市新增11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建成乡镇客运站8个,完成渡改桥4座,整治危桥7座,国道321线雁江段改建基本完工。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62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1902公里。国道好路率80.6%,县道好路率63.1%。

  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量51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6956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3%、9.8%;公路货运量2437万吨,货运周转量13081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9%、10.0%。

  邮政业稳步发展。邮储、函件、报刊发展、集邮等传统业务稳步发展,速递业务健康发展,物流业务迅速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光缆3670芯公里,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5.6万门。解决了539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移动通信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95%以上的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解决了2760多个村的通信问题,“村通”覆盖率达98%以上。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8.5万户,比上年增长2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5.5万户,增长29.9%;年末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5.8万户,增长18.8%。全年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旅游业发展加快。通过举办“资阳人游资阳”暨“资阳市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四川红色旅游北京宣传周”资阳宣传周、隆重庆祝“9.27”世界旅游日暨“绿色资阳游”等系列宣传促销活动,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宣传。陈毅故居已被列入全国100个、全省20个红色旅游经典旅游景区之一。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0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5亿元,增长26.5%;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人次,增长2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5万美元,增长26.3%。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全市积极构建新型的银、政、企互动关系,深入推进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金融机构增大信贷投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40.8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82.8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中长期贷款17.7亿元,比年初增加2.5亿元。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年底全市已有人保、人寿、太保、泰康、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在资阳开拓保险业务。全年保费总收入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赔款及给付1.0亿元,增长7.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重点高中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力度加大,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成效良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全面启动。2005年全市有小学1422所,专任教师13363人,招生4.9万人,在校小学生31.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7.4%;有普通中学333所,专任教师14288人,招生5.1万人,在校学生26.1万人,初中入学率98.5%。共有1.6万人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录取率为74%。新创建省级校风示范学校4所,市级校风示范学校9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有6.7万名贫困生免费得到了教科书,有6.0万名贫困生免除了“一费制”收费中的杂费,有4125名贫困生得到寄宿生活费补助。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加大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2005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1项,市级36项。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申报,我市的荣武机具厂、大千药业公司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户。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新发展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1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户,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76户。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44.5万人次,专利申请177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继续开展了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教育用书、网吧、娱乐场所等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秩序。坚持不懈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京龙杯”声乐大赛、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音乐会、“闹元宵”焰火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世纪广场、车城广场和各社区广场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2处国家级和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市、县、乡、村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59.3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巩固发展,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卫星接受小片联网,切实解决了偏远山区及相对分散居住人民群众的收听、收看困难。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县数字电视联网,发展数字电视用户4500多户。改造升级城区光纤主干网,地埋光纤50公里,城区有线光纤全部实现了地埋。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在抗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中,坚持科学防治,千方百计救治病人,确保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92.1万人。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33个,床位6556张,卫生技术人员772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举办了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23项次。组队参加全国比赛7项次,获得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2枚;参加省级比赛6项次,获得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4枚,一等奖和优秀奖各1个。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组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田径比赛,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22枚,铜牌25枚。我市排球运动员唐成、赛艇运动员陈鑫正式选调进入国家青年队。体育彩票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全年销售2000万元。体育场馆建设进程加快,已进入钢网架结构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将于2006年2月底竣工。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强力推进以“723”工程为重点的城市片区、跨江大桥和城市道路建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吸纳聚集能力。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规范城市管理,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9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2.2公里,铺设燃气管道26公里。垃圾处理厂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工。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全市继续加强了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染处理、沱江河及其流域的综合治理,沱江出境断面水质有明显好转,达标月份增加到10个月。城区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达标率达到77.2%。饮用水源水质明显好转,水葫芦蔓延泛滥的状况得到基本治理。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执行率达96.6%。全市“三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保护面积达275.3平方公里,已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一、人口与就业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据市统计: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0‰,比上年上升1.1个千分点;死亡率5.6‰,下降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上升2.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88.9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等优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共组织再就业培训9612人,其中免费培训失地农民148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8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74人,帮助603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62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46.3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1.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0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下降0.8%。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1元,比上年增长7.4%;人均消费性支出6287元,比上年下降0.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元,比上年增加308元,增长11.5%,其中工资性增收218元,增长23.7%,家庭经营增收63元,增长3.8%;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990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2%,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3.9亿元,比年初增加26.1亿元,增长14.7%,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9.1亿元,比年初增长10.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8亿元,比年初增长15.7%。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两个确保”(确保了4.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和“三条保障线”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6.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6.3万名城镇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3.1万名农村五保老人纳入了保障范围。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及敬老院214个,床位3191张,各类在院人员2621人。城镇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43个,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92个。全面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3.9万人(次)得到救助。在全省率先开展“五保定居点建设”工程,新建定居点52个,解决了521户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全年安置残疾人就业1119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1273人次。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资阳统计年鉴──2006》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