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2025-09-29 02:49:22 责编:小OO
文档
第九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六、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  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  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

  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

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

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七、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德育途径

概念: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会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五、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热线电话,

六: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第三节  德育方法

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包含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者的受教方式。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

包括三方面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二)奖励与处分(奖励一般包含颁发奖状,发送奖品和授以称号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德育模式

概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道德模式。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观点:1.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2.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 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 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 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 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 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体谅模式)

时间和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