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2025-09-29 02:51:11 责编:小OO
文档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前言: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经实践证明可以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塑起了进行工业化、打造城市新区的范例,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提供借鉴。]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七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先行先试”的发展环境。

1994年以来,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并创下了“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165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累计注册内资1972亿元,2010年新兴产业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5.4%,列全市第一)。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历程

园区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年)

1992年春,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积极反响。当年9月李光耀资政率团访华,表达了中新合作建立借鉴新加坡经验载体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1994年2月11日,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同年2月26日,中新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苏州市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签订了《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5月12日,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为确保园区项目顺利实施,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共同担任理事会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由苏州市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共同主持的双边工作委员会,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经原外经贸部批准设立了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举行了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会议和双边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新双方开始联合对外招商,韩国三星、美国BD等首批14个外资项目落户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培训工作正式开始。

2、奠定基础阶段(1995-2000年)

这一阶段,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经验,共同编制并经江苏省批准实施了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全面展开了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基本完成了首期约1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和工业地块招商任务。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初步建立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工作小组签订了《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园区开发公司的大股东责任和园区管理的主要工作。

3、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中新股比调整后,园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阶段性开发目标与策略,从“全力向东开发挺进”到“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实施,再到新十年发展目标及“四个示范区”目标的提出,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不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建成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以及一批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在中新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股比调整当年即扭亏为盈,2003年底彻底消除累积亏损,并保持5年连续盈利,2005年又按上市要求进行了改制,走出了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强化了中新双方的互信合作。2006年,经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

三、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经过17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1、中新合作,高位推动

为了实现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的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高层次、多层面的领导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中的重大问题。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理事会共同,我国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江苏省、苏州市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外交部、总理公署、国家发展部、教育部为理事会成员。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共同主持,苏州市、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及其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第三层面是借鉴机构,由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软件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2、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完善了400多项专业规划,科学布局了工业、商贸、居住、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规划管理制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园区秉承“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园区不仅根据社会需求大力发展酒店、旅馆、金融、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而且积极兴办学校、科技馆、体育场、邻里中心、社区工作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区域社会服务功能。

3、创新开发,高效治理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中新两国合作的载体和苏州工业园区早期主要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闻名公司等24个股东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治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4、转型发展,产业升级

园区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

5、全球定位,创新招商

园区始终突出招商工作的龙头地位,积极拓展招商思路,构建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园区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至2010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企4000余家、合同外资4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37个、上亿美元项目11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汽车及航空零部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占中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3%进出口总额、3%IT产值、15%IC产值和5%离岸外包产值,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发展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6、招才引智,产研结合

园区按照“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模式,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形成人才需求的分类预测机制,建立大容量的高级人才信息库。目前,园区科技型企业已超过400家,区内聚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

园区积极构建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园区于1998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有8所高校进区办学,近10家培训机构入驻。全区在校生规模约2.5万人,其中博士生约600人,硕士生约3700人。

四、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对我省发展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在省内与苏北共建工业园区,在省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走出去”。这一举措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进行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契机,因此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沟通和衔接,出台优惠的措施,吸引其“外出”企业来我省投资建设是有益于双方发展的双赢之举。

1、创新开发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创新园区的开发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主体,建立高层次、多层面的组织机构,共同推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设立亲商、亲民、廉洁、高效的园区治理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园区治理效率。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3、承接梯度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依托产业优势,承接关联成套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依托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转移;依托特色优势,承接特色产业转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