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案例-柯达破产的原因 品牌价值何在
2025-09-29 02:51:02 责编:小OO
文档
案例

“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这是影像行业曾经的霸主柯达的广告词。不过,现在将要溜走的,不是它刻意挽留的色彩世界,而是自己。

2012年1月19日,柯达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

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几乎成为摄影的同义词。鼎盛时期的柯达,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

在世界进入数码时代不过十数年后,胶片时代的王者柯达走到“英雄末路”照理并不算新闻。但事实上,真正让柯达陷入如此境地的,并不只是影像拍摄、存储技术演进这么简单。

在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之前的1月5日,国际三大权威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给柯达打出了Caa3的级别。所谓Caa3,指的是“有严重资不抵债风险,且可能丧失偿还债务能力”。事实上,有关柯达破产的消息,在产经界早已不是新闻。毕竟,1997年以来,柯达仅在2007年实现了全年盈利。

同资产质量如影相随的,还有柯达的产品。柯达的相机不管在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无亮点,所以即使其价格比其他品牌同级相机要便宜很多,仍然严重滞销:在京东商城,“柯达”品牌只有20款相关产品,其中只有一款为数码相机,其余全部是数码配件,以相片纸为主;而苏宁易购仅有2款柯达数码相机专用电池在售。

在淘宝网输入“柯达”,共有相关产品6000余件,销量最高的是一款标价499元的柯达数码相机,销售记录也仅有100多笔,而其余大部分柯达相机的销售记录都显示为0.

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柯达曾经的辉煌。

在没有柯达之前,摄影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与普通人群无关。1888年,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了第一台自动照相机,使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此后,“柯达”成为摄影的代名词。

到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至上世纪60年代,柯达创下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

几十年来,柯达用自己的产品培养出庞大的服务对象,稳坐摄影界的第一把交椅。柯达公司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即便是诸如富士、奥林巴斯这样的市场劲敌兴起,也未能撼动柯达的老大地位。

曾经的行业巨头,今日为何步入穷途末路?

有一种说法是技术替代。进入数码时代以后,数码相机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传统胶片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黄色巨人”柯达也进入快速下滑通道。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术的变革从来就不因谁创造过历史就手软。近几年,数码产品因其便捷和低成本的优势日益挤占传统胶片市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人拥有”、“人人拍得起”的局面。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柯达本身就是替代技术的发明者。早在1976年,柯达开发了数字照相技术;19年,柯达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并积累了海量的数码相机专利技术。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130万像素的专业级数码相机,这一现在看来差劲到不行的参数,在20多年前可是了不起的成就。

 “抱着金饭碗被饿死”,柯达更像是死在了保守的发展理念和落后的市场反应。在胶片领域太成功了,辉煌的业绩延缓了公司转型的步伐。

在数码技术已经风起云涌的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了60%.

在拍照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依然满足于传统胶片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对数字技术、对传统影像的冲击估计不足,反应迟钝,犹豫不决,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重心和部门结构,产品转型不坚决,柯达错失了发展良机。

柯达大中华区原总裁叶莺曾用温水煮青蛙形容柯达的企业文化。叶莺的一名下属更是直言不讳:“在柯达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有点像外企里的国企,比较舒适,工作压力不大。所以即使离开后,我还是对它有种家一样的感觉。当所有人都感觉到工作很舒适时,对于企业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与柯达的“温水”迥异,乔布斯的严苛,让苹果的员工战战兢兢,如坐针毡。

温水煮青蛙式的企业文化,使柯达未能及时意识到市场风险,也延误了企业的战略转型。

2003年,因为胶卷销售开始萎缩,柯达传统影像部门当年销售利润就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跌幅达71%.

之后,柯达启动了两次战略转型。2003年9月,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并且在公司形象、品牌定位和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但一切为时已晚。其原因,一是财力不济,自2005年以来,柯达仅有一年盈利,其他年份全部亏损;二是当时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庞大包袱。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很多行业都受到了数码化的冲击,而这直接促使了行业内大企业的转型。

在前数字时代,企业间的技术是保密的。进入数字化时代,复制让分享变成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生产出某一产品变得不再神秘、不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技术研发很难形成比较优势。

为谋求竞争力,企业们把精力放在了“系统”的搭建上,也就是说不再孤立地去做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而是挖掘业务背后的“系统性关联”,形成一种合力效果。

例如,苹果旗下的主要几款产品,从iPod(MP3),到iPhone(手机),到Mac(一体式电脑),再到iPad(平板电脑),这些看似的产品其实紧密相连,它们有共同的产品特征,共享兼容的操作系统和平台,可以接入独有的iTunes音乐商店和App store等。

只有具备极高的资源统筹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企业,才有能力完成系统集成,这就意味着竞争门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谷歌、IBM、GE、苹果都殊途同归:“硬件+软件”、或贯穿全流程的服务和产品提供等等。

回头再来看柯达。转型后的柯达将自身定位在数码影像领域。柯达的产品主要分为面对消费者市场和面对商用市场两部分,由整合后的三大集团(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图文影像集团和胶片影像娱乐产品集团)运营。三大集团中,图文影像是柯达最大也最为倚重的业务板块,其服务对象为商用客户。从数码制版(印前)、数码印刷、流程管理,再到印后的数码扫描,柯达的服务范围无所不包。在图文影像方面,柯达在重组期间花掉约25亿美元巨资并购了6家数码印刷巨头,这些企业业务遍及印刷领域的各个环节。整合后的柯达是数码印刷领域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也就是说,柯达搭建起了一个系统集成的架构,尽可能地系统化,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有竞争力。若给柯达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诞生一个奇迹未尝不可能。

不过,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华尔街却没有耐心继续等待。1月5日,《华尔街日报》发出柯达可能将申请破产保护的当日,柯达股价重挫30%,次日再次下跌6%.此时,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

为维持企业继续运营,柯达只好申请破产保护。

问题:

1、柯达破产原因

2、柯达倒闭了品牌在哪?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