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2025-09-29 02:50:35 责编:小OO
文档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仁 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要求的时代。他认为要解决社会矛盾冲突,就必须将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看待。他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肯定人还表现在反对用人殉葬,他曾咒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使用俑偶殉葬他也是反对的。我们知道,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殷商有大批奴隶殉葬的情况。因此,从孔子反对人殉甚至反对俑偶殉葬看,他所提出的“人”是包括奴隶的。 

其次,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作为仁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所谓“克己复礼”,我们认为,就是克服一己私利,恢复正常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诚然,这种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经过损益改造过的)。我们知道,西周时代,以《周礼》为张本所形成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是系统而完备的。有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的说法。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其规则乃是“亲亲”、“尊尊”。即以自身为起点,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重孙等九代亲属关系,以嫡长子为中心成为一脉。由此发展成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的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孔子“克己复礼”所云之礼,决不是前代的简单重复。他自己就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时的礼正与孔子提出的崭新概念“仁”形成表里关系,充实了仁爱精神,已不是孤立的礼仪礼制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三,仁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的意义。孔子曾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他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行恕道,就是仁者行道的方法之一。他曾对仁者这样描述:“仁者静……仁者寿”,“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者,无恶也”。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是十分困难的,不仅必须做到“心中无恺,兼爱无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而且不能“巧言令色”。当然,“仁”也并非高不可攀。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说,为仁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他提出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信条。并且明确地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他强调在个人修养上,要有思想上的坚定性和应付环境的选择性。在他看来,做一个正直的人应时刻牢记以“仁”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考察他的学生“仁”的修养时,他曾指出,由于他们各自主观努力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他告诫学生要发挥向内自省的功夫,并明确指出,求仁而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去求呢?他对学生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是从纵和横两个方面来维系家庭或家族的宗法血缘关系,把孝弟推而广之,就能做到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在这里仁的境界与“仁者爱人”是一致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奴隶主贵族想要站住脚,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住脚;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同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也一样。这样看来似乎十分矛盾,但当时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虽然孔子对此有所损益,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这正是孔子社会改良失败之所在。 

当然,孔子“仁”的内容还不仅仅如此,其表现之处还很多,如道德修养的恭、宽、信、敏、惠;“爱人”包括的尊贤以及“仁人”所必须的“智”、“勇”;方上的“中庸”;以及仁所限定的理想社会秩序,所谓“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的“德政”等等。 

孔子所谓的礼,如前所述已经不是周礼的原貌,而是经过“损益”有所发展的“礼”了。他以仁释礼,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把不仁视为札崩乐坏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用爱亲人之心推及他人就是仁,这就以血缘为纽带而又不拘守血缘的,从而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把礼推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殉、人祭本是古礼,孔子却斥之为“非礼”、“不仁”,这反映出礼因为有了仁的精神,出现了新的面貌。孔子还把礼列为人人可学的对象,同求仁一样,“复礼”也不假外求而完全取决于自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功夫,谁就是仁人。从而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什么是“礼”呢?“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礼,谓之礼”,“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这无疑讲的是周礼。孔子所主张的礼既有周礼的继承,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即“仁”。而周礼是不包含有全新涵义的“仁”之内容的。 

孔子眼见春秋末期的社会大,想用传统的礼的形式拨乱反正,但感到原样恢复礼的传统内容不合于其仁的原则和要求,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于是采用了礼的形式而变革了礼的内容。这就把西周奴隶主统治者专门用以维护其统治的礼(即一系列礼仪制度等),改变为密切伦理关系、改善社会关系、调整政治关系的礼了。孔子要人们——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要“知礼”、“立于礼”。他说,“不知礼,无以立”,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孔子认为,礼若不以仁为内容,而完全行古代的传统礼内容,即大不仁道。如前所述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明证。礼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而应蕴含丰富的“仁”的精神实质。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春秋时代,随着政治关系对抗不断加剧,亲缘关系、社会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秩序大乱,民生涂炭。《诗经》上载“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人民发出了这样的怨恨“苛矣富人,哀此茕独!”这都说明了人民苦难的严重程度。孔子面对这种世道,倡行仁道,主张“复礼”,借此恢复并增进人们的亲缘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关系,进而安定社会,维护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礼记·礼运》所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是孔子“礼”的内容及其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孔子的言谈中并不少见。在孔子言论集《论语》中,有75处谈到“礼”,遍及39章。针对不同情况从而引申出“礼”的不同规范及不同涵义。孔子说:“行身有六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又进一步阐述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强调了“礼”对于立身治国的重要性,他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礼者所以章疑别徽,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有所让”。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认为“合诸侯,艺贡事,礼也”。这反映了他的政治倾向——大一统思想。他将“仁者爱人”的精神融入“礼”之中,将“爱而无私,上下有章”称为“知礼”。他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人民“有耻且格”,从而遵循礼的规则。所谓“以礼会时,夫民见其礼,则上下不援,不援则乐,乐斯毋忧,以此恕省而乱不作也”。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孔子为什么只是“损益”了周礼而形成其“礼”呢?这是因为,他对“夏礼”和“殷礼”虽能言之,但“不足徵”,这乃是由于“文献不足”的缘故。因此,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所承袭的礼,在当时乃是比较规范的礼,礼强调等级制度,这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都毫无二致。孔子受其时代的局限是无法超越时代的。但是,他毕竟看到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故此,他的“礼”渗进了“仁”的时代精神,提出“仁者人也”,从而肯定了人是“人”,而不是物。 

孔子提倡“复礼”收到了一定效果。所谓“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对孔子提出的“复礼”的政治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不少人认为是“复古”,是“历史的倒退”。这是值得商榷的。由上可知,孔子思想的主流不是复古,而是改良和革新。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是很中肯的评价。孔子实际上是借恢复周礼的口号,托古革新。孔子虽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到处碰壁,因难重重,但主观思想上也有合理的积极因素。他用“仁德”赋予“礼”以新的内容,而并不机械地照搬一切繁缛的礼仪形式。他把殷周统治者借天命和神权建立起来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一切典章制度,用现实生活中的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加以合理的改革和解释,推陈出新,使人们乐于接受,从而调整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建立一个和谐讲“礼义”的社会。 

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已经名载史册。其思想甚至为一些东亚工业社会所借鉴。他的“仁”、“礼”思想给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的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思想之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一理想道德,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所顾惜。同时,“仁”之思想亦为历史上一些进步思想家合理地吸收,成为批评、揭露和谴责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武器。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此“仁”字,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就是这样的典范。刘少奇同志曾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象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等无数光荣的党员和先烈,为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仁”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历史中,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它得到了统治者的欢心,他们通过各自的取舍,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欺骗人民,麻痹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调和阶级矛盾,把它作为剥削、压迫人民的遮盖布,瓦解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例如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曾国藩,就大倡仁道,说什么“孔门教人,莫大于仁”,认为“仁”能“平物我之情,而息下之事”。但他对太平天国将士却疯狂,从不手软。在这里,孔子的“仁学”思想便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对此,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时期就曾指出:“……而孔子云者,遂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矣。使孔子而生于今日,倡自由之大义,亦未可知。而无如其人已为残骸枯骨,其学说之精神,已不适合于今日之时代精神何也:故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政治之灵魂也”。 

其次,孔子“仁者人也”的命题表现出强烈主体意识,与当时主张人的本质乃是神的创造和赐予的希腊、印度文化作横向比较,无疑是最现实、最进步的。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揭示了人伦关系的法则。因此,我们今天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个人的人格,这无疑十分正确。而一味突出个人意志,搞“个人本位”则是行不通的。因为个人的一切都得在社会的网络中才能完成,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受社会政治、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制约,这正是孔子“仁”的真谛。 

其三,孔子以“孝悌”作为仁之本,固然会对家庭和社会的亲和、宽容起积极影响,但很容易幼化和弱化一些人的心理素质。因为在父子、夫妇、兄弟以及君臣、官民等对应的双方关系中,责任、义务偏给了后者,而尊严和权利多给了前者。所以,一个人无论怎样成熟,在“大人”面前也永远长不大,在长官面前也总是觉得无知无识,这种情形至今犹然。幼化和弱化国民的心理素质,往往浪费一个人最有才华的时光,滋长了人的依赖思想,挫伤了人的进取精神。 

其四,孔子所说的“仁”,是“泛爱众”的人类之爱,又是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仁是等级制度之下的道德原则,仁并不要求消除阶级差别,而是肯定等级差别。但是仁具有反对苛政的意义。这在历史上具有相对进步的意义,影响深远。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常常将“仁”作为评说政治的标准,把、苛政叫做“不仁”,把善政叫做“仁政”;同时,也常常将“仁”作为评价人道德品质的标准,如说某人“仁慈”、“仁义”、“仁厚”、“仁德”等等。 

其五,孔子礼的作用就是要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从狭义的方面来看,它确具有维系社会正常秩序和伦理道德的作用。就是在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仍然值得提倡。依礼行事可以杜绝许多弊病。如汉代贾谊曾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但是,礼制所规定的等级关系,使个人有强烈隶属感,表现在人格上受制于他人,实际上是受制于权力。人们在礼的规范、说教、熏陶中,心理愈来愈趋向知足、保守、克己,这有敦厚、质朴的优点,也因此而养成不思进取因循苟安的惰性。因此,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往往从反礼教揭橥,召唤人们觉醒。 

礼制早已被历史洪流冲垮,但是与礼制相联系的某些思想意识如等级观念、依附心理、血统论、家长制作风等传统意识的遗存,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成为严重的障碍。 

其六,礼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礼由行为规范而变成思想藩篱并造成等级思维。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礼的束缚下,人们认识的权利被礼所局限,人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探索问题。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样一来,人们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对礼的规范进行解释,而不是冲破“规范”探索新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礼对思想的束缚是极其严酷的。 

总之,孔子的“仁”、“礼”思想有许多可以值得总结和探讨的地方。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宝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这就是说,研究孔子的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发现孔子原来的思想,还要深入研究、比较区分后代儒家及统治者“损益”后的孔子思想,合理地加以扬弃,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