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成渝经济区规划
2025-09-29 02:48:39 责编:小OO
文档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2009年7月,国家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9840.7万,GDP总量为1.58万亿元。其中除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外,还包括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重庆的面积是1.15万,占重庆总面积的37.56%,涉及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2011年3月1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 

2011年5月5日,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涉及资源

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西部最高城镇密集区

特大城市:成都、重庆 

规划初步提出的成渝经济区范围包括主城区、万州、涪陵、綦江、云阳、石柱等31个区县及自治县。四川包括成都、南充、德阳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08年户籍人口10163万人,目前区域实现GDP14041亿元。 区域内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座,高于西部0.24座和全国0.7座的平均水平,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区,是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 

十年后人均GDP达4.7万

成渝经济区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万元GDP能耗降低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 

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城市化率达到60%。 

产业支撑经济区发展

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具体讲,就是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等,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以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 

成遂渝发展带:培育成为联接双核的新型经济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渝广达发展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要建成联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经济区范围

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 

重庆的31个区县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15个市: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广安。 

目标

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建设

经济区的定位则是要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区域。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区域,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武隆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空间布局 "双核五带" 

规划提出,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要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14个县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遂渝发展带: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成为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配套建设 

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科学定位核心城市功能,强化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城市外部空间,优化功能分区,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 互惠共荣的发展格局。 

——重庆。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协调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金融、商贸、会展之都和国际旅游城市。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商务区建设,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的内陆新区。完善城区外围组团集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促进外环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组团发展。 

——成都。合理划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周边区县配套服务功能,以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建设。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重庆的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环境,适当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支持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发展成为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区),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万州。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天然气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轻纺食品、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长寿。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建材、合成材料基地,区域性专用物流节点城市。 

江津。先进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川。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基地,重 要的物流节点和旅游城市。 永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西部职业教育城。 

德阳。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绵阳。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眉山。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 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游城市。 " 

泸州。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宜宾。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内江。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南充。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广安。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规划》中的第一个共建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区成立后,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上午到重庆办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饭”将不再是梦想。同时,还将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交通,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双方协议,要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为了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将取消两地的就业户籍,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在经济区内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件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 

五大基地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两地将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开展环境检测合作。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成渝经济区集聚了两省市1/4的幅员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 

国家重点开发区

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明确写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在过去20多年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南沿海。在辽阔的西部,谁能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这里,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万元,比西部高出316万元。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发达区域。成渝经济区目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通过5-10年的跨越式发展估计能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达到10%或更多的时候,这个经济区域就将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新的增长极。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7日,国家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明确: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成都和重庆将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率先对中国重大先行试点。 

此次设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设计、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之前,为了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方面为其量身订作了金融、土地、税收等经济优惠。而成都和重庆试验区,不仅要制定经济,还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方案,根据国家的要求,成都要将制定好的方案上报审批。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将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国家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新引擎 

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约20.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个市县和重庆31区县,区域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的近三成。“成渝经济区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经济区是“整个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部分”。 

此番定位得到各方面的认同。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表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新的引擎,必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成都市副傅勇林代表认为,成渝经济区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成渝经济区的命运决定西部的命运,而西部的命运紧系中国的现代化。”“通过区域发展,将缩小整个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广安王建军代表说。“这也是成渝经济区建设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基础”,李亚平代表说。 

就在召开前夕,国家相关部委在成渝经济区规划初稿的基础上,分赴四川、重庆多个市县调研,以求进一步完善。目前,调研已结束,规划编制进入最后阶段。 

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 

 “广安为重庆工业配套的企业涉及8个行业251户,隆创动力、银钢凸轮等一批重庆知名企业将生产基地和总部迁至广安。”王建军说。“我们从重庆引进投资约10亿元的纺织产业、投资近9亿元的农机产业;我们和成都共建了成资工业园。”资阳市罗勤宏代表介绍。 

2009年10月27日,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渝的达州、广安、泸州等市成为重庆的“菜篮子”,引进重庆的“车轮子”。 

 “成渝经济区加速经济一体化,打造西部增长极,已经蓄势待发。”杨庆育代表透露,下一步两地还将重点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素无障碍流通大通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接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机制、跨行政区体系等“六大共建”。 

眼下,川渝两地已经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开始了牵手之旅。包括遂渝高速、成渝城际列车、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铁在内的已建成和规划在建铁路、高速公路近10条,按照双方的规划,未来,川渝之间将有9条通道连接。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相比,两“极”之间的若干城市更急于在成渝经济区内找到位置。“不追求大而全,要找准自己的优势资源,错位发展,相互补位。”李亚平代表说,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将决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的定位是成渝经济区内的新兴工业城市。”罗勤宏代表说。“遂宁正在大力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次级物流中心,争取把成遂渝现代物流示范发展带纳入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已完成总投资11.42亿元,对于“物流港要达到30亿元”的目标,胡昌升代表信心十足。“广安的天然气、水泥、农副产品都具有优势,可以服务重庆,承接重庆的产业转移。”王建军代表说。 

 “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和重庆必须承担起领跑者的角色,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成都市常委会主任王东洲代表的观点是:成渝的发展水平要保持彼此匹配,才有持续合作的动力。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