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侧土极限摩阻力f:
1、粉砂质页岩、泥质砂岩、页岩、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等软质岩之W3,取f=(0.25~0.3)σ0;
2、硬质岩之W3及软质岩之W2取(0.4~0.5)σ0;
3、σ0=350kPa土,取f=90~100kp;
4、卵石土、砂夹碎石土σ0=400kPa,f=150kp。
其余按《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表6.2.2-5中值取值。
推荐如下:
序号 | 岩土名称 | 状态 | 承载力 | 桩周摩阻力 |
1 | 淤泥、淤泥质粘土 | 40 | 8 | |
2 | 淤泥、淤泥质粘土 | 50 | 10 | |
3 | 含卵石粉质粘土 | 200 | 70 | |
4 | 粉质黏土 | 硬塑 | 150 | 45 |
5 | 粉质黏土 | 硬塑 | 180~200 | 55~65 |
6 | 碎石土 | 饱和、密实 | 350 | 120 |
7 | 卵石土 | 饱和、稍密 | 250 | 90 |
8 | 卵石土 | 饱和、中密 | 350 | 110 |
9 | 卵石土 | 饱和、中密 | 450 | 130 |
10 | 粉砂 | 中密 | 120 | 40 |
11 | 泥质粉砂岩 | 全风化,呈土状 | 200 | 75 |
12 | 泥质砂岩 | 全风化 | 200 | 65 |
13 | 泥质砂岩 | 强风化 | 300 | 85 |
14 | 砾砂 | 饱和、密实 | 180 | 65 |
15 | 砂砾岩 | 强风化,以砂石英为主 | 300 | 110 |
16 | 砂砾岩 | 强风化,以砂石英为主 | 350 | 120 |
17 | 砂砾岩 | 弱风化 | 400 | 140 |
18 | 板岩 | 全风化 沙砾状、土柱状 | 250 | 70 |
19 | 砂质板岩 | 强风化 碎石状、碎块状 | 400 | 120 |
20 | 花岗岩 | 全风化 沙砾状、土柱状 | 200 | 55 |
21 | 花岗岩 | 全风化 沙砾状、土柱状 | 250 | 70 |
22 | 花岗岩 | 强风化 块状结构 | 400 | 130 |
23 | 花岗岩 | 强风化 块状结构 | 450 | 160 |
岩土名称 | 基本承载力σ(kPa) | m | 桩周岩土极限摩阻力f(kPa) |
粘土软塑 | 120 | 6000 | 35 |
粘土硬塑 | 220 | 10000 | 60 |
粘土硬偏软 | 220 | 9000 | 55 |
淤泥质黏土 | 80 | 3000 | 20 |
粉砂 | 100 | 5000 | 30 |
细砂 | 150 | 10000 | 40 |
粗砂 | 350 | 80 | |
圆砾土 | 400 | 30000 | 100 |
砂粘土硬塑 | 220 | 10000 | 60 |
砂粘土软塑 | 120 | 6000 | 35 |
W4 | 250 | 11000 | 65 |
W3 | 400 | 30000 | 100 |
二、桩侧土比例系数
1、σ0=40kPa 软土层 m=500 kPa/m2
2、σ0=60kPa 土层 m=1000 kPa/m2
3、σ0=120kPa 土层 m=7000 kPa/m2
4、σ0=150kPa 土层 m=10000 kPa/m2
5、其余按规范取值,
三、摩擦桩、柱桩的区分原则
1、桩底土σ0<500kPa 为摩擦桩
2、桩底土σ0≥500kPa 为柱桩
四、岩石试块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值
1、按地质专业提供取用
2、地质专业未提供,软质岩按8-12倍σ0取值, C0值可内插。
五、基础的承台顶标高确定
1、一般地形,承台顶距地面0.0~0.5m
、大水塘中承台顶与测时水位相平。位于车站需填土范围,承台顶距高架站站平地面标高以下0.5m。
3、人员稀少的跨铁路桥墩,为减少承台挖基对既有线的不利影响,承台顶可出露地面1.0m。较为热闹的城区,承台顶平地面。铁路路基两侧有水沟,如承台阻水,则承台顶平沟底,加强施工防护。
4、跨等级公路的桥墩,在城区,承台顶平地面。公路路基两侧有水沟,如承台阻水,则承台顶平沟底,加强施工防护。
六、桩长确定原则
1、为减少沉降,桩底应置于承载力较好的持力层。好的持力层定义:桩底土基本承载力σ0≥350kPa。进入深度:≥4.0m。
2、在上一条基础上,计算采用桩长桩底位于σ0=350kPa地层,若桩底距下一σ0≥350kPa地层不到5.0m,则应进入下一基本承载力σ0≥350kPa地层。
3、相邻基础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可导致相邻基础桩长差异较大。要专门研究。
4、岩层顶板厚度一般要求大于等于6m(此时要注意邻近桩孔的情况),桩尖按结构要求设置。当钻探深度达到40-50m仍找不到6m以上厚度的顶板时,对于桩身直径Φ≤1.50m,要求桩侧累计顶板厚度大于等于5.0m, 对于桩身直径Φ>1.50m,要求桩侧累计顶板厚度大于等于7.0m,(考虑岩溶地区钻孔桩使用机具大多采用冲击钻,故厚度小于1m的岩层顶板不予计入),且桩尖置于下层岩层上,支承顶板厚度要求不小于3m,嵌入岩层0.5m。同时要求通过岩层部分的桩身混凝土应与岩壁紧密联结,不得用扩筒隔离。桩基计算中将受压长度LN与受挠长度LM,分别计算,假定第一层顶板即起到嵌制作用,故承台底至第一层顶板距L0+D/3为受挠长度(D为设计桩径),受压长度LN近似地取L0+h/2。
5、常用跨度连续梁由于梁部刚度大,对沉降变形十分敏感,支座变形在计算时的控制值为100mm,连续梁桥墩的桩基础设计应予以关注,采取检测措施检查桩底施工质量,并预留补强措施。
七、桩基础沉降计算
1、柱桩不必沉降计算,在说明中强调施工注意事项。
2、摩擦桩取典型地质情况分析。
八、桩基础设计注意
1、基础布置应满足刚性角的要求。关于刚性角的理解详见《桥梁设计学习资料汇编》(第一期)。承台厚度取2.0倍桩径。承台厚度按0.5m取整。刚性角不满足要求的承台可考虑加台。
2、单桩承载力
桩基础的设计除应检算单桩侧面土的承载力和桩底土的承载力以及群桩周围土的承载力外,还应检算桩身的稳定性和桩身材料的强度。
桩基础在桥墩较矮时由单桩承载力控制,桩基础在桥墩较高时由纵横向位移控制。
Φ1.00m桩底 主力下的单桩承载力 [P]≤4000kN
Φ1.25m桩底 主力下的单桩承载力 [P]≤6000kN
Φ1.50m桩底 主力下的单桩承载力 [P]≤9000kN
如基岩较深,桩基按摩擦桩进行计算时为减少沉降量[P]-P ≥500kN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