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绵阳市情简介(2011年)
2025-09-29 02:28:27 责编:小OO
文档
绵阳市情简介(2011年)

绵阳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是党、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诗书画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调元、现代作家沙汀、“两弹”元勋邓稼先、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

绵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市区距四川省会成都98公里,宝成铁路和成绵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绵阳机场开通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12条航线。在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4 条快速铁路和绵遂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绵巴高速公路等 5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绵阳陆路到成都只需半小时,到重庆、西安只需2小时。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西部地区地级市中唯一的出口加工区。

绵阳科教实力雄厚,高端人才荟萃。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2万。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8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基础教育全省领先,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规模居西部地级市前列,教育园区初具规模。

绵阳工业基础坚实,产业体系完备。是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 余家,长虹、双马、湖山、利尔化学、富临运业等上市公司7 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为支撑的完备现代工业体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配套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广阔。

绵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富集,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窦圌山、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天动地,北川老县城遗址、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正在成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示范区,特别是北川新老县城的鲜明对比,成为广泛传播“党好、社会主义好、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的鲜活教材。

绵阳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发展空间广阔。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建有4 星级以上酒店6家,三级甲等医院3 家,九洲体育馆等大型体育场馆2 个。城区三江汇流、群山环抱,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随着二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和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等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仙海水利风景区、城南新区等城市发展新组团加快形成,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正在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绵阳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的重点城市,绵阳科技城享有19 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国家、省给予绵阳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许多特殊,支持绵阳在“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在西部城市中拥有明显优势。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和“绿色通道”审批,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VIP服务,对各类人才和企业家关爱有加。世界500强艾默生、飞利浦等纷纷落户绵阳。

绵阳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全市因灾遇难21963人、失踪7795人,经济社会遭受巨大损失。两年多来,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亿元、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43.4亿元、增长34.2%,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增长1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9 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119.4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34.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84.5亿元、贷款余额85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6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9.9元、增长15.3%。

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全市重建规划项目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99.9%开工、92.9%完工,完成投资92.3%。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狠抓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建,50.7 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和67.6万户农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开工、98.6%完工,751所学校重建全部开工、97.3%完工,381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全部开工、91.9%完工,882个工业重建项目99.5%开工、95.9%完工,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科学选址、科学避灾、主动避灾,成功战胜震后多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考验。加强灾后重建监管,推进廉洁重建、阳光重建,确保重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我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向好态势。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全力打造从市到各县的四条产业带。加快培育扎根型企业集团,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去年产值分别突破540 亿元、100 亿元、60亿元、40 亿元。加快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千亿工程”。建设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和谐绵阳、清洁绵阳“六个绵阳”,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西部第1、全国第9。开展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会战,已建成市到县1 小时交通圈,到2015 年形成至少包括5 条快速铁路、9 条高速公路、9 条快速通道、16 条航线在内的“铁、公、机”进出境立体大通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双汇、梅林、雨润、铁骑力士、北川维斯特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被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引工程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投资44 亿元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可惠及一千万群众。

我们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加快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产业集中地。优化科技城“一城三区”总体布局,打造以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教育园区及“三新城”为载体的科教创新区和以高新区、经开区为载体的两大产业功能区。加快“三新城”建设,积极争取中物院重大专项,建设科学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项目,开工建设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依托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航空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和我国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坚持“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利尔化学、九九瑞迪、西普化工、科莱电梯等一批军转民企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努力为全国“三网融合”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十二五”时期,是绵阳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灾后重建这个发展高点上,乘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九届八次全会的东风,我们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现实机遇、科技城建设的独特机遇,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发展振兴、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努力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省领先,确保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翻一番以上。当前,我们正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和“充分开放合作年”,做牢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科教、做实民生、做好环境,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开放的中国绵阳科技城,欢迎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