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复习检测题(附答案)
2025-09-29 02:29:26 责编:小OO
文档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复习检测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24分)

1.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 “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 “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世,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 浩荡渺远的样子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貌女子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C.盈虚者如彼 缺冯虚御风 空

D.既白 已经洗盏更酌 更换

7.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 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 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D 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8.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得:能够

B.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交会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就:达到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祜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①,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②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②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C.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

(2)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参

1.(3分)C朔表示每月的初一,晦表示月末。

2.(3分)D(适:享有)

3.(3分)B.(“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3分)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3分) C “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6.(3分)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

7.(3分)B  披草而坐(拨开)

8.(3分)D 正确,就:接近。

9.(3分)C10.(2分)B(朔,农历每月初一)

11.(3分)C (“罢黜韩维”理解有误)12.(8分)

(1)(4分)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译出大意给1分:“臆说”“稽据”“厘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译出大意给1分;“希旨”“危”“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黄岩县主簿,被推荐任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他的兄长曾布因为议论商业制度被责罚,曾肇所任的主判官也被撤销。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元祐初年,升任起居舍人。门下侍郎韩维范百禄,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韩出任邓州知州。曾肇说:“韩维替朝廷辨别好人、坏人,评价人与事的是非得失,不能凭主观想象认为他错了就赶走他。”拒绝替皇帝起草命令。元祐四年,发生春旱,官府仍讲究春天饮宴。曾肇同彭汝砺一起上书说:“他们却一块儿大吃大喝,歌舞升平,恐怕无力补救天灾了。”第二天,皇上就下令停止宴请。蔡确被贬斥到新州,曾肇事先同汝砺约好一起为蔡辩护。恰好碰上曾肇改任给事中,汝砺只好独自上书,一些人认为曾肇出卖了朋友汝砺,曾肇也懒得辩解。曾肇在礼院任职时,开创了皇上亲自祭祀北郊的先例。这年又该郊祀了,曾肇坚决捍卫以前的观点。结果还是合祭天地,乃自我,改任刑部侍郎。仍要求降职,于是下放知徐州,又调任江宁府。哲宗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于是召他回京。曾肇说:“应该在此时精心选拔忠诚、端正、善良之士,放在身边,以便咨询、讨论、顾问。这比深处禁宫、亲近宦官女人,所得的好处要强万万倍。”皇上身边的近侍贵宠们讨厌他的这番话,调他任瀛州知州。徽宗即位后,又被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四月初发生日食,皇帝应当下诏广泛征求意见。曾肇将皇帝的旨意全面地写入了他起草的诏令中,诏令下达后,意见书络绎不绝。章惇很反感,想找点理由除掉曾肇,徽宗不听。曾布升任宰相时,恰好碰上该曾肇起草委任状。宋朝的学士中弟弟替哥哥起草委任状的,只有韩维、曾肇两人,士子们都引以为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上奏书,说四月又有日食。曾肇奏说:“接连几年正阳位置发生日食,灾异很显然。陛下简朴、清净无为的程度是否比前低?声色犬马等奢侈的爱好,是否有时在心中蠢动?忠臣奸臣、贤人不肖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老百姓有冤屈无处申诉。这些都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以免再发生天变。”说完泪如雨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崇宁初,被削职,贬任和州知州。四年,回到润州而死,死时六十一岁。曾肇天性仁厚,容貌端庄严肃。从小就认真学习,博览经书史传,写的文章温和、圆润而有章法。历任十一州,大多有善政。绍兴初得谥号文昭。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