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 数学 | 年级 | 三年级 | 时间 | 2013年9月2日 | ||
备课人 | 刘玉婷 | 第几单元 | 第一单元:测量 | ||||
课题 |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渗透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能力 |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毫米.分米的含义及一毫米一分米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
情感与价值 | 1: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使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2.结合教学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重点 |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 ||||||
难点 |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
教法 | 引导发现法 | 学法 | 研究性学习方法 | ||||
准备 | 学生尺、明信片 | 课时 | 1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汇报结果: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请一名同学用米尺量一量课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2、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让学生观察两把直尺的刻度,刻度对刻度地比较,看刻度是否一致,由此可知,计量器具应当统一标准,不然就会出现混乱的问题,所以国家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由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进行介绍。第一条 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立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进行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 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公布。 第四条 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三、巩固 1、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进行测量。 2、在(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 床长2( ) 大米宽2( ) 黄瓜长2( )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学好本节课内容的现实意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制定的作用和意义。 五、作业说说自己家里的一些东西的长度,并用本子记录下来。 | ||||||
教 学 过 程 | |||||||
板 书 设 计 | 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 ||||||
教 后 小 记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遇上各种问题,鼓励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或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以后的教学要加强学生操作活动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