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世说新语》 的“ 神童”
2025-09-29 02:26:32 责编:小OO
文档
2007年第4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4,2007 总第86期The Journal of M ing2Q ing Ficti on Studies General,NO,86《世说新语》的“神童”

・王同书・

摘 要 分类论述《世说新语》中有关神童的记载并探索其成因与培育途径,为今天优生优育作借鉴。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神童 成因 培育途径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想促进社会的进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使用。优质人才的涌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从小就表现出才质兼美的人尤其为社会和家庭所重视和瞩目,他们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神童”。早生于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神童的故事,研究他们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今天大谈特谈“神童”和“早慧”的人们来说,不仅很有意义,而且十分饶有兴味。

一、“神童”神在哪里?

《世说》除了在《夙惠》篇中几乎专章论述“神童”以外,还在其他的篇章中也记载了不少,共有20多位,如何晏、王戎、张玄,陈元方、陈季方等,各有各的“神”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智商超群

智商超群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耳聪目明,有惊人的记忆力。《夙惠》第一篇就记载了陈元方和陈季方兄弟俩的事。他们是东汉名士陈仲弓的儿子,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陈仲弓安排小兄弟烧饭,自己・

2

8

9与客人议论,可是到了开饭时间,饭还没有烧好,陈仲弓便问兄弟俩饭怎么还没蒸好,兄弟俩便跪下说:“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陈仲弓又问道:那么你们记住了什么呢?兄弟俩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开了,互相穿插补充,将客人与父亲的对话一字不漏地复述了出来,真可以说是过耳不忘了。类似的还有张玄之和顾敷。一个是顾和的孙子,一个是外孙,年龄都只有七岁,一同住在顾和处。顾和常常同当时名士清淡,他们俩便在旁边玩耍,好像一点没有注意大人谈话,但是等晚上客人一走,他们俩就在灯下模仿复述客主双方的言论,丝毫没有遗漏的地方,令人称奇。

神童智商高的另一表现是有过人的判断力、洞察力。如王戎小时候同一群小孩游戏,有个小孩发现路边有株李树,上面有许多李子,于是大家争着爬上树去摘,只有王戎一人没有动弹,有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那李子肯定是苦的,因为它长在路边,如果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摘光了。采下李子的小孩一尝果然是苦的,根本就不能吃(《雅量》4)。再如孔融的两个儿子更是识见惊人,甚至超过他们的父亲———小时候也有“神童”之称的孔融: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言语》5)

对政敌斩草除根是曹操一向的方针,从来不曾心慈手软过,而且孔融名声太大,又不肯向他低头,屡次在大庭广众下出他的洋相,曹操不杀他难以服众,必杀一儆百以镇住时局和,不管怎样,孔融绝无活命之理,他的两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如果留下更是心腹大患。可悲的是孔融对曹操的认识和对祸患的预见,还不如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样著名的论断竟出于岁小儿之口,从此成为千古名言,小儿真神哉!

(二)极富同情心和爱心

《世说》记神童另一神的地方是都非常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并勇

9

2

9于向大人建议,实施自己的爱心。《德行》篇33载: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奕对一个有罪过的老人处以酒罚,虽然可属“风流”之罚,然而在小小年纪的谢安看来仍是太过分了,他的一句童言———“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其中蕴藏着多少同情与爱心!他的话使谢奕猛醒,为之改容,立即放了老翁。

神童对人的爱心更多地体现在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爱戴上。一旦有人要损害自己父母的名誉,他们便会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使人不可小觑。如《方正》1中记载陈仲弓与人约好中午一同出发,可中午已过,友人未到,陈就先走了。客人后来到了,见到七岁的陈纪在门口玩,就问他父亲的行止,陈纪告诉他,父亲见他未来便先走了。客人非常生气,就说:真不是人,与人约好的,倒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陈纪马上回敬他:“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令客人羞愧万分,连忙赔礼道歉。陈纪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成为千古佳话。而八岁的范宣对父母的敬爱则有另外的表现。一次他在后园挑菜,误伤了手指,于是大哭起来。别人问他是不是痛得很,他答道:“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因为孔子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遗训,他小小年纪竟能领会此意,确实非同一般。

(三)技艺与胆识过人

《世说》中的神童还有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技艺与胆识过人。如王修十三岁时就写出《贤人论》,为当时的知名学者评为“足参微言”。江仆射年少时就擅长下棋,戴逵十一二岁就画艺惊人,邓艾十二岁时就揣摩行军打仗,与孩子们玩时,动辄作军事游戏,计划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安营,俨然是个小军事家。胆识过人的记载更加有趣,皇帝心血来潮,“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好多人都不敢去看,小王戎却去了,而且还仔仔细细地观赏了一遍,毫无惧色。晋武帝突发兴致,要见山涛的儿子,山涛不敢推辞,来问儿子。当时山涛儿子正坐在车・

3

上,因戴着便帽去了会对皇帝不敬,就不愿去见皇帝。通过这件事,都认为山涛的儿子识见胜过山涛,山涛也感叹自己不如儿子。这些以及前面提到敢于顶撞损害父亲名誉的大人的陈纪,都是很有胆识的。

(四)应对巧妙

伶牙利齿,应对巧妙,更是《世说》中神童的特长,几乎每个神童都是出语惊人。这些惊人之语又常常是出乎提问和发难者的意料之外,并且常有后发制人的效果,如孔融小时候在大庭广众中高谈漫议,引起在座众人的赞叹,可是却有一位不识相的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君必小时了了者”,令那人哑口无言。

再如孔坦去拜访梁国杨家,主人不在,九岁的儿子出来待客,孔坦指着果盘里的杨梅逗他:“此是君家果。”那小机灵应声便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坦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此儿的聪明机智、敏捷善对,甚至高大人一筹。

钟会,钟毓兄弟关于见皇帝时出不出汗的回答也十分巧妙有趣。魏文帝曹丕听说钟繇的两个儿子“少有令誉”,于是召见他们。见到皇帝时钟毓汗流满面,文帝便问到:“卿面何以汗?”钟毓对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卿何以不汗?”钟会的回答是:“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段妙对,不仅反映出小兄弟俩才智过人,而且犹如顾恺之的传神之笔,画龙点睛般勾勒出两人的不同性格特征,钟会虽然并没有害怕,却把这种不出汗的原因也说成害怕,可见他从小便比较滑头,是个善于奉承应酬的人。

应对最妙的要数“日近长安远”的故事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涕,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夙惠》3)

1

3

这则故事之所以大为世人传诵,有它多方面的原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晋元帝偏安于江左,名士大族皆从北方迁来,他们的心理非常复杂,亡国之痛还时时从心底泛起。元帝关心故土的情况,见有人从北方来,便仔细询问,并伤心流泪。就自然引起儿子的提问,也自然地转入问儿子长安与太阳哪一个更远。儿子的回答使他转悲为喜,充满了希望,于是他特意召开盛大宴会向群臣昭示小太子的英明。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着所有文武大臣的面,儿子似乎有意给父皇难堪,回答与昨天完全相反,使得父亲大惊失色,然而正在父皇无脸下台时,儿子解释道:“举头见日,不见长安。”真是一语惊四座!今天看来这句话虽然是不科学的,然而却大大地超出了所有人的意外,并迎合了当时人的胃口。当时清谈之风正盛,对人的才辩能力极其重视,甚至大有庄子诡辩之遗风。“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这种虽不科学又近于幼拙但颇得玄风之旨、诡辩之趣的妙语,得众人之盛誉是理所当然了,从这段对话,太子的睿智敏捷和善思令人赞叹。

二、神童之“神”从何而来?

《世说》中这些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工培养的?如果培养,又是怎样培养的呢?这些都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世说》中的例子,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当时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的氛围之中,知识与智慧受到尊重,人的个性与才华受到欣赏与重视,热爱人才,尊重人才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聪明过人、口齿伶俐,然而又不失孩子气的小神童更是大家精心呵爱的重点对象。上至最高层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对神童的喜爱和关注都是一致的,且都是发自内心的。就连平素以心狠手辣著称的曹操也是如此,《夙惠》篇2载: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何晏的喜爱程度,恨不得让他天天都在自己身边,甚至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这可真是天大的恩宠!・

2

3

然而何晏却并不乐意留在宫中,又不能明白地“抗旨”,他便采用了图解的方式,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说这是自己的家,其实是说自己像囚犯一样,因为人在框中正是一个“囚’字。曹操一下子便明白了何晏的意愿,送他回家了。曹操爱神童确实是出于真爱,这种爱不仅表现为对神童的欣赏重视与物质上的关怀备至,而且没有因为他是小孩子,自己是一国之尊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十分尊重神童的人格和意愿,这就是真正的爱才。

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可以说已经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神童更是为大家津津乐道、关爱非常。如许多神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参与到当时的士人清淡圈中,并且受到大人的热情鼓励和赞赏。谢尚八岁时就“语已神悟,自参上流”,当时的人都交口赞叹道:“年少,一坐之颜回。”(《言语》46)对于这些神童,人们甚至用当时品评名士的标准来一一鉴赏、分别高下。如郗超见到傅瑗的两个儿子很可爱,观察了很久,品评道:“小者才名皆胜,然保卿家,终当在兄。”(《识鉴》25)《言语》51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懕。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顾和的一句问话终于试出了孙子与外孙的高下,证明了自己原来推测的正确。当时的爱才之风之盛,甚至到了连神童的影子都欣赏的地步,如任育长年少的时候就“甚有令名”,名士王戎挑女婿,数百人只选中四个,任便是其中之一,其“神明可爱,时人谓育长影亦好”(《纰漏》4),真是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次从小环境来讲也是十分有利于神童的出现与培养的。这个小环境指的是家庭。从刘义庆记载来看,这些神童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诞生于士门大族之家,父母兄弟亲属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高,如王、谢、张、桓、陈、孔、钟等都是当时的大姓贵

3

3

族。王戎的父亲王浑在当时就是名人,又是大官,影响和势力都很大;陈纪、陈谌兄弟俩的父亲陈仲弓既是大官又是学者,德高望重,孔融为“圣裔”更是众所周知,钟氏兄弟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钟繇,他高居太傅之职,不仅是大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书法家,他首倡的楷书使他名垂千古……至于神童的亲戚朋友中名人雅士就更多了,他们不仅自身文化层次高,而且极其重视文化、重视教育,对于子女的教育自然更是尽心尽力,丝毫也不放松。如高居太傅之位的谢安平时在家里就经常给儿女们上课,在下雪天还把儿女们召集起来,与他们论讲文义,后来看到雪下大了,便以雪为题,让儿女们即兴吟诗作比。所以,从这样的家庭中出几个神童是很正常的。就连在这些家庭中的奴婢也都是有些教养的,甚至也读过不少书,如郑玄家的奴婢不仅熟读《诗经》,而且还会活学活用,有一次,一个婢女犯了错误,被罚站在泥水中。另一个婢女正好路过看见了,便问道:“胡为乎泥中?”那个被罚的马上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文学》3)“胡为乎泥中?”和“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都是《诗经》中的句子,不熟读《诗经》或是熟读了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根本想不出这么绝妙而有趣的应对的,由此可见郑家人水平之高,奴婢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的人呢?

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们不仅极为重视,而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首先针对儿童的特点,他们采取的是以鼓励引导为主的方针,从不采取硬灌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也从不打骂和惩罚孩子,哪怕他们真的犯了错误。他们努力营造的是一种非常宽松和自由的教育环境,没有一定的成法和戒律,这样的环境十分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有助于他们想象力的发达和思想的活跃。陈仲弓的两个儿子因偷听大人谈话而把饭烧成了饭糜,陈仲弓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而是马上问你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当兄弟俩几乎一字不拉地把宾主双方的话复述出来时,陈仲弓欣喜若狂,说道:“如果这样的话只要饭糜就可以了,何必要烧饭呢!”可以想见这样的一句话对小兄弟俩是多么大的鼓励啊!在这样的家庭中没有专横的权威,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有的是一种民主的气氛,小孩子与大人一样受到平等的待遇,他们甚至被鼓励着参与家政乃至国・

4

3

政。如谢安八岁的时候就被哥哥谢奕抱着一起去审案,看到不当,连忙劝止。难能可贵的是,谢奕竟为之改容,立刻“纳谏”,一点也没有当作是“童言”置之不理,而是立即改容照办,这就是当时的“家风”。

他们不仅在家里积极鼓励“神童”的成长,还努力地向外人宣传自己家“神童”的神异之处,目的在于把“神童”由家庭推向社会,获得良好的声誉,为子女将来成为国器铺平道路。晋明帝因为儿子的一句关于太阳和长安谁近的回答,竟然想到要开一个盛大的宴会来展示一番,昭示太子的英明,为太子以后登基奠定基础。至于一般的士族家庭虽不会如此张扬,但是他们或让孩子直接参与士族的聚会和演讲,让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去获得美名;或是自己向亲朋好友宣传,扩大其知名度,总之是千方百计地想让“神童”为社会所承认和接纳。如王澄给别人写信,把自己的儿子王微大大地称赞了一番,说他是“风气日上,足散人怀”(《赏誉》52),王应也向别人夸他的儿子“其神候似欲可”(《赏誉》49)。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虽然“神”过大人,然而却没有大人的那种老成气,而是身心自由,天真活泼,他们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个性鲜明,自信心和参与意识都非常强。

这些家庭的学术气氛都非常浓厚。这些家学深厚、世代书香之家,不仅有着丰富的藏书,优越的读书条件和环境,而且有着一种读书求学的气氛,平时与父母往来的也都是士族名家,他们一见面便是讨论文义、清谈玄理,就连家里的仆人都深受影响,更何况那些求知欲极其旺盛、好奇心和模仿力都特强的孩子呢。他们天天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学起了他们父辈的样子,甚至把清谈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来演习,如前面提到的张玄和顾敷在家里客人走后便模仿大人的样子清谈,学得维妙维肖,分毫不差。让孩子们有意无意地接触学术讨论,在耳濡目染中发生兴趣和增长知识,是当时人教育子女最常用的。谢安夫人有一次责怪丈夫不太管教孩子,谢安回答说:“我常自教儿。”(《德行》36)意思是说我每天的言谈举止都是在教导儿子。这种不直接训导,而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和诱导的教育方法,是当时家教的一大特色。

再次,神童的大量出现恐怕与道家房中术还有一定的关系。六朝

5

3

道教方术十分盛行,人们非常重视延年益寿之道,号称能够使人长寿登仙的房中术自然受到名士们的青睐。在这些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讲到了受孕的选择、孕期的护理和优生,虽然里面掺杂着一些神仙迷信和不科学的成份,然而有许多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科学性,如六朝人所著的《洞玄子》书中就有:

凡女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色,勿听恶语,省淫欲,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令男女如是,聪明智惠,忠真贞良,所谓“教胎”者也。

由此可见,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胎教”一说,而且其中的许多观点即使用我们现代医学观点看来都是有道理的,符合现代优生学的原理。用道教这种“教胎”之法养出的孩子虽不一定个个都是“聪明智惠”和“忠真贞良”,然而它确实能保证母子平安,有利于胎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然神童的出现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如遗传的因素、个人后天的努力等等,然而在这种对“胎教”重视,对子女教育重视,对文化重视的时代,产生大量的神童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所以社会好,神童才会多,神童之“神”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这大概就是刘义庆的“神童观”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倪惠颖・

3

6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