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2025-09-29 02:30:57 责编:小OO
文档
名词解释:

1.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律规范 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忠诚、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意志、信念和思想境界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 

5、知识陶冶法指在思想道德修养中,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马克思注意指导下,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原理、观点。其次,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读相关的书籍,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青年学、心理学、人才学美学等,构建合理知识结构,为深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基础。

6、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以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故又称“制定法”。

7、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到具体的主体或场合,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

8、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反映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即品德。 

9、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0、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一般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或指在人的各种属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信念指对某种学说、理论、思想极度信服而树立的牢固的观念。 

13、自我修养自我修养,亦称修养,即通过内心的不断反思、反省、社会实践的不断磨练,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人格。用当代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协调、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超越,锻炼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优秀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简而言之,自我修养是个体为获取某种素质而自觉履行的行为。 

14、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15、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6.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即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 

17.法治是指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法律要体现统治阶级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同时全社会必须服从的普遍守法原则。或者法治是奉行一种以法律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略,是按照依法办事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法律秩序和社会生活方式。 

18、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最根本、最普遍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人生所持的基本态度。 

19、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切言论和行动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它与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的基本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集体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20、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或“公共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

1.理想: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4.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他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6.人生价值:属于价值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说一个人一生所作所为对社会多数人、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所起到作用。

7.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指有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作为评定标准,通过社会、风俗习惯、内心信念,来调整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总和。

8.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的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9.法律: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行为规范总和。

10.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11.民事诉讼时效: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

12.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3.物权:是指权利主体直接支配财产的权利,它既具有人对物的内容,同时又具有直接对抗一般人的效力。

14.债权:是指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给付)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15.法定继承:指对于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及遗产的分配办法都依照法律规定来进行的继承方式。

16.遗嘱继承:指通过被继承人所遗留的合法有效遗嘱,来确定遗产的分配办法的继承方式。

17.(1)刑罚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用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

(2)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18.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集体、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而对加害人的人身造成一定损害,制止不法侵害行为。

19.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