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5-09-29 02:31:38 责编:小OO
文档
2011年第6期(总第90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612011General 1No 190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123

 【教育教学】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国政,王纪忠,聂洪臣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摘 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与实施“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办学质量与规模得到提升,所培养的人才也取得良好示范效应。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G 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11)0620123202

收稿日期:2011203229作者简介:李国政(1955

),男,哈尔滨人,教授,从事经济学与农村经济研究。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依托行业办专业,携手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创新与实施了“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社会内化进课堂,课堂外延入社会”,培养“精于农业生产策划、掌握农企管理要领、擅长农产品营销”的农业经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多方合作,广泛调研,准确进行需求定位学校对部分市、地区、县(市)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部分农场和行业企业、协会、合作社等进行走访调研,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广泛征询意见。同时对本专业1987年以来历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职责需求及对学校改进专业教学工作的意见。经过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共同进行座谈分析,本专业毕业生服务对象概括为:农村社区经济管理部门、农村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本专业毕业生在上述就业单位中,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社区服务与管理人员、农产品营销与经纪代理人员。

21分段安排,三阶递进,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阶段:专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前4学期)。开设基本素质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基本素质课程分为公共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方案策划和课程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单项技能实训。

第二阶段:专业岗位能力综合模拟实训(第5学期)。开设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通过ERP 软件和企业经营运作、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农村经济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成本核算、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要素配置、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等技能融于一体,培养学生具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运作的综合管理能力。按照“兼职教师介绍经营组织背景,专职教师讲解软件使用,学生开展经营环境调研、制订生产计划、实施管理和分析经营效益,专兼职教师共同点评实训成果”的流程开展生产性实训。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协议办学的农业企业或农村社区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岗位进行实地顶岗实习,项目包括三部分:农业经济组织产前策划、产中管理和产后营销。实习具体内容有农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农村社区和农业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农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收购与推销、外贸业务处理、经纪与代理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本与收益核算,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运用,农业企业经营运作等。按照课程教学拓展到社会的方式,学院和实训单位共同委派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和管理。

31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改革进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思想、方式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对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

一是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主任、教学副主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全

疆经济与文化 2011年第6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6,2011

124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二是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确定试点班和对照班。

三是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行为准则,遵循I S 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班级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选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系部和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与教师、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时间投入明显增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主动学习的气氛强烈,业余时间有益性安排增多。试点班学生课余时间“蹲图书馆”,从事“跳蚤市场”销售

活动、假期打工人数明显增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使课程教法与学法发生转变。学生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表队在2009年省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竞赛中获二等奖,2010年获一等奖。

21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对资源组合方式的改进与改革,专业教学改革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经过三年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实践,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获一等奖3

项、二等奖4项。

31培养现代农经管理人才取得良好示范效应立足为本省三农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有益成果,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依托省农村合作经营管理部门,携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通过项目建设将学校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干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职教师资等培训基地。培养与培训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新型农民三千多人,为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提供了人力支撑。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遍布龙江大地,农民由分户经营走向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道路,增强了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适应力。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超千亿斤,出省商品粮总量超八百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初期的3221元提高到2010年的621017元,学校所在的牡丹江地区则达到9363元,连续7年名列全省第一,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牡丹江市所辖绥芬河、海林、东宁和穆棱4个县(市)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学校为全省及牡丹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

41调整服务范围,促进办学质量规模提升学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蝶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建设思路与措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各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与就业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专业办学方向,根据农村经济管理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适时对专业毕业生服务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和拓展。专业培养目标由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培养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改革为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与代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经营环节培养“知农事、会经营、懂核算、善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通过创新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专业改革与建设质量全面提高,促进了办学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2008届的9319%增加到2010届的9716%,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7%,“双证书”获取率由80%增加到100%。在校生总数由2008年的59人增加到180人,高考录取分数在本科三表线以上人数占6718%。

参考文献:[1] 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 ].高教研究,2006,(5).[2] 姜 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世纪桥,2007,(9).[3] 童乃诚.深化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黄锡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