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XXXX休闲度假区位于XX市西部山前区,南临XX风景区,北与XXXX古村接壤,西至XX山余脉。规划区域东西长约370m,南北长约560m,总面积为204248.42m2。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与地质
XXXX休闲度假区目前主要为村落、果园及农田。规划地段西临太行山,地势呈西高东低,高差最大为60米左右,东部较为平坦。区域内有一条冲积沟经过。地质条件为冲洪积平原土体结构类型的湿陷性黄土状亚粘土,容许承载力180千帕。
二、气候
XXXX休闲度假区地处中纬度欧亚东缘,属于温暖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3.3℃,常年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全年无霜期197天,历年平均降雨量524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
三、水域状况
XXXX休闲度假区内有两条自然冲积沟,雨季有水。
四、资源情况
XXXX休闲度假区西部有大面积的山林,植被丰富。XXXX古村落位于规划区域北方,保存比较完整。南面与龙泉古寺相邻,有着浓厚的人文自然资源。
第二章 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第一节 规划依据
编制XXXX休闲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发布实施)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6、《住宅设计规范》
7、《XXXXX市西部山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8、《XXXX休闲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专家评审会会议纪要
9、开发单位关于XXXX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任务书、地形图及修测地形图
10、国家及XXXXX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XXXX休闲度假区作为XXXXX西部山前区的旅游度假休闲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XXXX古村和龙泉古寺为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营建自然、悠闲、浪漫的度假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带动整个XXXXX西部山前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度假区力求为人们的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参与性旅游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
二、规划原则
1、生态原则
根据度假区的资源特色,顺应XXXXX市发展趋势,营建完善的生态环境,突出西部山前区的自然风光,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2、以人为本原则
强调人居环境与建筑的共存与融合,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注重动态交通系统的建构,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不对当地自然生系统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有效合理、循序渐进的进行土地开发,并为未来建设留有充分的余地。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与物业管理中。
第三章 规划布局
第一节 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规划结构
根据XXXX休闲度假区现状地形,首先确定度假区的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带一环两片放射组团结构”。
1、一带
规划在度假区内部冲积沟位置结合冲积沟特有的景观特色建设一条景观绿带。
2、一环
根据规划地段的特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的设置了一条环度假区的主道路。并在主要入口等地设置开敞式休闲广场,同时在景观上也做了相当充分的考虑,使其成为度假区内部的一条绿色景观休闲环状走廊。
3、两片
根据自然地形,规划区域由中间一条冲积沟自然地分成南北两片,每片都有相对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4、放射组团
围绕着度假区内部环状主道路,放射型道路连接各个组团之间,使其紧密联系的同时又有保持了相对的。
二、规划布局
XXXX休闲度假区内的住宅均为独栋别墅的住宅形式,南北两个片区都配备的公建配套设施。会所设置在度假区入口处,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其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了视觉要求。
第二节 道路交通规划
一、交通规划原则
1、对外交通突出通达性:度假区同外部环境联系及各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通畅,能快速方便地到达目的地。
2、内部交通讲究多样性:多种交通方式并举,可车行、步行等。
3、道路交通不能破坏自然景观、空间环境及应有的尺度比例关系,保持技术标准与艺术法则的统一。
二、道路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与出入口
为了保障交通疏散的安全,度假区共设三个连接城市干道的出入口。
2、道路系统与分级
度假区的路网主要顺应现状地形条件,采用自然式的结构形式。
区内道路系统分为主干路、次干路两个等级。主干路环绕整个度假区,次干路连接各个单体住宅,从而形成高效安全、顺畅便捷、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系统。主干路道路宽度为7m,次干路的道路宽度为6m。
第三节 绿地景观规划
一、绿地系统
绿地与景观设计不仅体现休闲度假区绿化环境空间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层次感,还强调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人生活的相协调。我们从人类“公共活动-私密活动”的不同等级的活动特征分析,采用“带状绿脉+环状绿廊+院落绿地”的三级布局方式。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二、景观节点
休闲度假区主入口迎面而建的是会所公建设施,该建筑采用造型别致的建筑外轮廓,使其成为度假区内的标志性建筑物。
度假区内部环状绿色景观廊在区域局部放大,形成景观节点,也是小区内公共开敞式的空间意向。
第四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单位 | |
| 1 | 规划用地面积 | 204248.42 | m2 | |
| 其 中 | 居住用地面积 | 32728.24 | m2 | |
| 公建用地面积 | 3285.12 | m2 | ||
| 道路广场面积 | 34216.95 | m2 | ||
| 绿化面积 | 134018.11 | m2 | ||
| 2 | 总建筑面积 | 42454.80 | m2 | |
| 其中 | 住宅建筑面积 | 37234.90 | m2 | |
| 公建建筑面积 | 5219.90 | m2 | ||
| 3 | 总占地面积 | 29492.58 | m2 | |
| 4 | 建筑密度 | 14.44 | % | |
| 5 | 容积率 | 0.14 | ||
| 6 | 绿地率 | 65.62 | % | |
度假区竖向规划根据基地的现状情况、地形地貌,以减少土方填挖量、做到土方平衡为依据,尽量创造一个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建设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环境。
第六节 建筑设计
一、别墅建筑设计
度假区内别墅建筑设计以创造具有实用性、美观性、超前性、示范性、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为指导思想,力争在住宅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设备的使用上有所突破。在保证安全、美观、实用、经济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新型建材,并达到别墅设计的先进性及新颖性,起到示范作用。
1、别墅户型设计
度假区内别墅户型应开发要求,为了体现其独特性、美观性,选用了四种别墅户型。其指标见下表:
别墅户型指标一览表
| 序号 | 名称 | 建筑面积(m2) | 占地面积(m2) | 数量(幢) | 
| 1 | A别墅 | 408.00 | 254.78 | 22 | 
| 2 | B别墅 | 327.32 | 337.58 | 23 | 
| 3 | C别墅 | 362.00 | 205.33 | 24 | 
| 4 | D别墅 | 415.26 | 272.76 | 29 | 
度假区内的公共建筑以2层为主,主体为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两个会所分别设置在规划区域的南北两个主入口处。具体指标详见下表:
南会所主要指标
| 序号 | 名称 | 用地面积(m2) | 占地比例(%) | 
| 1 | 总指标 | 965.52 | 100 | 
| 2 | 医疗 | 57.93 | 6 | 
| 3 | 文体 | 135.17 | 14 | 
| 4 | 商业 | 308.97 | 32 | 
| 5 | 市政 | 38.62 | 4 | 
| 6 | 教育 | 395.86 | 41 | 
| 7 | 社区 | 28.97 | 3 | 
| 序号 | 名称 | 用地面积(m2) | 占地比例(%) | 
| 1 | 名 称 | 4128.38 | 100 | 
| 2 | 医疗 | 247.70 | 6 | 
| 3 | 文体 | 577.97 | 14 | 
| 4 | 商业 | 1238.52 | 30 | 
| 5 | 金融 | 82.57 | 2 | 
| 6 | 市政 | 123.85 | 3 | 
| 7 | 管理 | 82.57 | 2 | 
| 8 | 教育 | 1651.35 | 40 | 
| 9 | 社区 | 123.85 | 3 | 
第一节 给排水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居住小区给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16-2006;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96;
(8)国家有关规定、法规及相关资料;
二、工程现状
XXXX休闲度假村小区总规划建设用地20.42ha,总建筑面积42454.80m2。居住人数315人,共98户,每户以3.2人计。
小区及周边现无完整给排水系统。
三、规划内容
规划区内给水、污水、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系统规划。
四、给水规划
1、水源
考虑到规划小区层高比较低,最高为2层,市政给水管网可满足最不利点水压的要求,因此规划小区采用城市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的方式。
规划由愿景路和南二环西沿线规划市政给水管道分别引入给水管道,把小区沿排洪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引入管管径为DN110毫米,小区内内形成环状管网,满足小区的室外消防要求并负责南区单体及公用建筑供水。在北区区域的中部引管径为DN110毫米的管道,分别给沿线的会所和居住区供水,同时满足此区域的室外消防供水。
2、小区用水量
(1)生活用水量标准及主要设计参数:
住宅: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取350l/p.d,居住户数98户,每户2.5人计,共250人。
(2)主要公共建筑用水:
公共建筑为两座会所,占地面积为5219.90 m2,根据总体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取0.50/ 1.00万m3/km2.d。
(3)浇洒绿地和道路用水量
绿地:面积134018.11m2,标准:2.0 l/m2,1次/日;
道路及场地:面积34216.95m2,标准:2.0 l/m2,1次/日。
(4)管网漏失量和未预见水量
管网漏失量和未预见水量以前三项的10%计。
(5)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防用水量10 l/s。
(6)小区用水量
最高日用水量:753.5 m3/d
3、给水系统
(1)系统简介
管网系统直接与相连,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可满足单体的生活用水、室外消防用水及公用建筑用水等的要求。
(2)管网规划:
小区由愿景路和南二环西沿线规划市政给水管道分别引入DN110mm给水管(设总水表)进入小区,小区南、北两区主干管道分别布置成环状,南北两区管网由DN110mm给水管联通,由小区给水支管及接户管采用枝状,充分保证了用户的用水安全。
室外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接消火栓支管不小于DN100毫米。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具体布置见图。
五、室外排水
按照西部山前区工程规划,本次规划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1、污水规划
(1)污水排向:
根据小区地形污水汇集后排入小区南侧南二环西沿线规划污水管道。
(2)污水量
小区内污水量包括居民生活污水量和公建生活污水量,生活污水及公建生活污水排水定额同用水定额。
小区最大日污水流量为:0.5m3/ d
(3)污水管网规划:
小区内建筑的生活污水先由化粪池处理,再排入南二环西沿线规划市政污水管。小区内室外污水管最小管径DN200mm,干管管径DN300mm,化粪池共设三座,管材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
2、雨水规划
(1)雨水排向:
规划小区北区收集后就近排入穿越小区的排洪沟内,南区部分区域地表径流排至排洪沟内,其余部分收集后就近排放至排洪沟。
(2)雨水流量:
小区内雨水量计算采用XXXXX市暴雨强度公式:q=16(1+0.8LgP)/(t+7)0.729 (l/s.ha)
Q=ΨqF
式中:
TE ——重限期,取P=0.5a
Ψ ——径流系数,取Ψ=0.6
q ——暴雨强度(l/s.ha)
F ——汇水面积(ha)
Q ——设计雨水流量(l/s)
t ——设计降雨历时,t=t1+mt2(min)
t1 ——地面集水时间,t1 =15(min)
t2 ——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m ——折减系数,暗管m=2
(3)雨水管网及附属构筑物:
小区内因有排洪沟穿小区而过,故排洪沟周边建筑物采用漫流排放,雨水直接排入排洪沟,其他区域沿小区干道铺设雨水管,然后就近排入其它水系内。雨水管材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管网布置见图。
六、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1、系统简介
结合小区用地布局以及污水再生管网布置,规划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主要用于规划区景观水系的补充用水,并在小区规划中水回用提升泵站一座。
2、中水用水量
为保证枯雨季节,排洪沟内景观水系用水需要,经核算中水用水量按照300 m3/ d考虑。
3、管网系统
由南二环西沿线规划中水管线引入DN150mm管进入中水泵站,泵站出水管采用PE管,管径DN100mm,最终排入小区中部的排洪沟内。
第二节 电力规划
一、供电方案
本工程高压采用环网开环式供电,在小区内设两台箱式变。高压电源引自该小区电力规划图中的10KV开闭所
二、用电指标
本工程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总用电负荷为505.4KVA.
住宅用电负荷预测表
| 序号 | 用地名称 | 户数 | 每户用电量(KW/户) | 需要系数 | 用电负荷 (KVA) | 
| 1 | 高档住宅区 | 83 | 8 | 0.60 | 280.2 | 
| 2 | 合计 | 280.2 | 
| 序号 | 用地名称 | 建筑面积 (万㎡) | 用电指标 (W/㎡) | 需要系数 | 用电负荷 (KVA) | 
| 1 | 会所 | 0.51 | 60 | 0.7 | 225.2 | 
| 2 | 合计 | 0.51 | 225.2 | 
10KV高压电缆采用直埋敷设的方式,0.38/0.22KV低压电缆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YJV22),电缆采用直埋或电缆沟敷设方式。电缆直埋时埋深在路面以下不小于0.7米。电缆通过机动车道时加穿钢管保护,套管两端要伸出路缘石线0.6米,高档住宅区内各配电箱挂墙安装。
四、道路照明
路灯引自物业箱式变电站,路灯采用分区集中控制。箱式变电站可设在人行道外侧的绿带内或户内。照明电缆采用四芯铠装电缆直埋敷设,埋深0.8米,过路穿保护管。主干路路灯采用LED灯,路灯间隔30米,功率为30W,灯杆高5米。次干路路灯采用节能灯,路灯间隔20米,功率为24W,灯杆高3.5米。
五、节能
(1)考虑节能措施,主干路路灯采用LED灯,功率为30W,次干路路灯采用节能灯功率为24W。
(2)变压器采用低损耗节能干式变压器。
(3)无功功率采用低压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集中设在箱式变内。
六、设备表
| 序号 | 设备名称及技术规格 | 型号或图号 | 数量 | 单位 | 
| 1 | 箱式变 | 200KVA | 2 | 个 | 
| 2 | LED灯 | 30W | 50 | 个 | 
| 3 | 节能灯 | 24W | 149 | 个 | 
一、现状及概况
XXXX休闲度假区总规划建设用地20.42万m2,总建筑面积4.25万m2。共83户,别墅区以每户两部电话及两台电视计。
二、规划依据及原则
1、规划依据
(1)《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YD/T5097
(2)《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及其它专业条件。
2、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推进信息网络产业化改造和资源优化整合,实行公共资源的集约化建设和管理,提倡协调下有序竞争。
(2)远期,随着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形式、电路交换逐步过渡到ATM/IP为基础的分组化数据网络、宽带分组交换模式的IP网骨干网将成为核心网络,用户通过固定接入、蜂窝移动接入、无线本地环路不同接入设备接入到核心网。
(3)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建设灵活、可靠、便捷的宽带多媒体信息平台、形成交互式网络社会构架。
三、电话装机预测
参考有关规范、手册推荐的市话用户密度规划指标和本次规划的用地布局,秀山花园范围电话用户预测见下表:
电话用户预测表
| 序号 | 用地名称 | 用户数 | 电话 | 电视 | 
| (部) | (台) | |||
| 1 | 别墅区 | 83 | 166 | 166 | 
| 2 | 公建 | 2 | 26 | 公建 | 
| 合计 | 85 | 192 | 166 | 
所以,规划区电话信息点192个,电视166个。
四、电讯设施规划
电话装机192部,电视共166台,实装率按80%考虑,所以,为XXXX休闲度假区的交换机总容量规划为154门,电视实装133台,一共设置交换机2台,电视光接收机1点。根据XXXXX西部山前景观区青银高速以西工程规划电讯工程规划图,在南二环西沿线以南规划有1座规划电话接入网点,从该市话汇接局引入小区物业,再由物业分支至各用户。接入网机房一般附设于有关单体建筑中。
五、电讯线路
电讯线路以管道电缆埋地为主,敷设电缆距建筑物0.5m。为节约有限的地下空间,各家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线路及有线电视线路等应采用同一管道群敷设,分占不同管孔。新建管道以内径32mm的7孔蜂窝管和大孔径单孔塑料管组合建设,其中蜂窝管一般不少于管孔容量的1/2。大孔径塑料管用于穿放大对数电缆,7孔蜂窝管用于穿放光缆或同轴电缆。电讯管道上皮埋深0.7米,管道穿过道路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包封。电讯管道在楼旁、交叉道口、分支处、拐弯处等设置人孔,保护管向人孔井侧应有不小于0.2%~0.5%排水坡度。(具体见剖面)
第四节 供热规划
一、采暖热负荷
随着节能住宅的大力推广,节能设计标准和节能技术规程的颁布,建筑物的采暖热指标已大大降低,依据《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规程》(DB13(J)24-2000)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2005),规划XXXX休闲度假村居住建筑采暖热指标取40W/㎡,公共建筑采暖热指标取45W/㎡。
各建筑物建筑热负荷表
| 建筑物性质 | 建筑面积 (万㎡) | 建筑热指标 (W/㎡) | 建筑热负荷 (MW) | 
| 居住建筑 | 3.72 | 40 | 1.49 | 
| 公共建筑 | 0.52 | 45 | 0.23 | 
| 考虑10%管网损失 | 0.17 | ||
| 合计 | 4.24 | 1. | 
小区所有建筑物采暖用热由市政热网提供。根据《西部山前景观区工程青银高速以西工程规划》,在南二环西延线上规划有高温热水市政供热管道,热源为XXXXX市西郊热电厂,供热介质为130~70℃高温热水。
三、供热规划
规划在小区中部、北会所南侧位置建设一座1.MW水-水换热站,将从南二环西延线上引入的130℃~70℃的高温热水置换为95-70℃低温热水,通过小区内二级供热管网送入各建筑物采暖使用。换热站站房建筑面积50㎡左右,站内设置热计量、换热机组、软化水、调节及管网定压等装置。高温热水引入管道管径为DN200。
小区内二级热网布置采用枝状形式,在主干线分支处设调节检查井,以调整各分支环路的阻力平衡。供热管道皆采用整体式预制保温管直埋敷设方式,管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外壳聚氨酯保温直埋管。
供热管道埋设于车行道下,覆土不小于1200mm,埋设于非车行道下,覆土不小于800mm。管道应保证不小于2‰的坡度,高点设排气设施,低处设泄水设施。
四、管材和补偿
管道采用无缝钢管,材质20号钢。
热水管网的热补偿,尽量利用地形及道路的变化,采用加长弯管自然补偿,对于长直管段,采用无补偿或一次性补偿预热安装,个别地段采用波纹管补偿器有补偿敷设。
五、阀门及管件
管网的关断阀门均采用多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直埋管网上的阀门与管道连接均采用焊接连接。换热站内的阀门均采用法兰连接,管网上的放水阀门,采用柱塞阀或截止阀,管网上的放气阀门,采用球阀或截止阀。
管道的弯头、三通、变径管均采用标准成品件、弯头弯曲半径R=1.5D,无补偿冷安装时,弯头弯曲半径R≥2.5D。
第五节 燃气规划
一、气源
根据《西部山前景观区工程青银高速以西工程规划》,在南二环西延线上规划有天然气供气管道,燃气气源来自上庄镇中压天然气管网。该天然气低热值为35.11MJ/Nm³,压力0.4Mpa。
规划天然气管网采用中压一级分散调压系统。大型公建用户及密集的居民小区采用柜式调压装置,小型公建用户及分散的居民用户采用箱式调压装置。
天然气管网参数如下:
低热值:Q=35.11MJ/Nm³
压力:0.2MPa
二、燃气负荷
1、供气范围
对小区内所有居民生活用户和各类公共建筑商业用户进行供气。
小区内规划居民98户,居住人口为250人。
2、耗气定额
居民耗气主要用于炊事与热水,对于不同生活水平的用户耗气量不尽相同,规划居民耗气定额为2600MJ/人*年(63万大卡/人·年),折合天然气用量74.05 Nm³/人·年。
用气高峰系数:月高峰系数取1.3,日高峰系数取1.15,时高峰系数取3.2。
供气分配比:参照相应性质区域供气经验和指标,确定商业用气量取居民用气量的20%,未可预见量取前两项的5%。
3、耗气量
(1)居民生活耗气量
居住人口
| (人) | 人均年耗 燃气热量 (MJ/人·.年) | 年耗 燃气热量 (万MJ/年) | 年耗 天然气量 (万Nm³/年) | 年平均日耗 天然气量 (Nm³/日) | 
| 250 | 2600 | 65 | 0.19 | 50.72 | 
公共建筑及商业年耗气量为0.04万N m³/年,年平均日耗气量为10.14N m³/日。
(3)总耗气量:
总年耗天然气量为0.24万Nm³/年,总年平均日耗天然气量为63.90 Nm³/日。
(4)灶具同时使用系数:
依据《煤气规划设计手册》和小区内使用灶具数量,灶具同时使用系数取0.18。
三、输配系统
1、管网系统
根据目前天然气利用技术经验及常规做法,同时,考虑到本小区的综合性特点,规划小区天然气输气采用中压管网。中压天然气通过设置于楼栋间的楼栋式调压箱将中压燃气调节降压后,由低压配气管网低压输送至各户及各公共商业用户使用。楼栋式调压箱原则上数栋楼设置一座,依据各栋楼具体位置组合配置,设于绿化带内或依楼房山墙挂装。低压管网起点压力控制不高于3000Pa,灶前压力控制在2000Pa。
小区中压天然气管道从本小区南侧、东侧分别引入,相交成环。引入管及环路管径均为De100。
2、管材与敷设
室外天然气管道采用聚乙烯管,聚乙烯燃气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燃气用麦迪聚乙烯管材》GB 15558.1和《燃气用埋地聚乙烯管件》GB 1558.2;直埋敷设,室内管道采用镀锌钢管。
地下燃气管道埋设的最小覆土厚度(路面至管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埋设在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9m;
(2)埋设在非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6m;
(3)埋设在庭院时,不得小于0.3m;
(4)埋设在水田下时,不得小于0.8m。
地下燃气管道的地基宜为原土层。凡可能引起管道不均匀沉降的地段,其地基应进行处理。
3、阀门及管件设置
为了便于管道吹扫、试压及维修,在环管或分支处设置阀门及阀门井。
为了保证燃气管道系统在启动时置换系统内空气,检修时放散系统内煤气,室外管道在系统最高处或支管阀门井中内设置放散管。
室内管道在每根立管上、下部均设丝堵,以便于置换空气、放散燃气和清除管内的杂物。
第六节 综合管线规划
本次规划共涉及八种工程管线,包括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污水再生利用管线、电力线路、电讯线路、燃气管线及供热管线,另外还涉及了部分设施的设置。
在主要道路上,各管线按照从建筑物到道路中心线方向的埋设顺序基本按照如下顺序:
道路西北侧 道路东南侧
(1)电力管线 (1)通信管线
(2)给水管线 (2)燃气管线
(3)供热管线 (3)污水管线
(4)雨水管线
在楼前,各管线按照从建筑物向外方向的基本埋设顺序是:
(1)电力管线
(2)通信管线
(3)燃气管线
(4)污水管线
(5)给水管线
(6)供热管线
上述埋设顺序为基本埋设顺序,个别地区由于位置紧张,按具体情况调整。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