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
2025-09-29 02:18:50 责编:小OO
文档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所反映的实质:

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

李约瑟难题“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换个角度提出也就是钱学森之问,欧洲能从中世纪的千年落后背景下创建近现代科技,为何近代落后的我国却不能急起直追,培养出自主创新型杰出人才,从而再度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国呢? 

为何落后?封建的自然经济,官办的手工业,大一统的封建主义,周期性的战乱,崇尚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性质的中国文字。追根溯源,说到底,可以归结为文化问题,说明我们的文化是有缺陷的。

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原始的和谐;近代的分离;现代的融合

古希腊时期,哲学和科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少哲学家在潜心研究哲学之外,仍然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质”,把万物的本原解释成数,一切由数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数学家。而后文艺复兴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也是科学与人文紧密联系的有力证据。文艺复兴不仅表现为文学与艺术的复兴,同时也表现为科学的高涨。人文主义的出现与传播使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目的,并开始颂扬人的尊严,激发了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成为“巨人”的热情。最著名的例子当然要数达·芬奇,他不仅是伟大的画家,同时还是伟大的科学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   然而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等等,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自然的观念,促使科学开始变得比较,并在社会发展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理性”的旗帜,人们在推崇科学的氛围中不断前进,但也没有与人文主义发生激烈的冲突。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经济发展变得异常迅猛,并使得西方在世界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已经时刻离不开科技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他们崇拜科学万能。胡塞尔在其《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在谈到欧洲的科学危机时说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对科学的总估价出现了转变……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公众的价值判断的转变,特别是在战后,已是不可避免的了。我们知道,这种转变在年轻一代中简直发展成为一种敌对情绪。”科学与人文对立的根源   科学与人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是二者对立的根源之一。科学侧重于事实,强调用理性、逻辑和精确的实证看待世界;而人文侧重于价值,强调世界的多样性,人的情感的丰富性。二者并不是一种世界观上的对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方法上的对立,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自然和人文,一种是事物的感知,一种是表达的感知。   教育的高度专业化和专门化也是二者对立的重要根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得到了巨大的变革和飞速的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使物理学由牛顿力学发展到了一个更加专业的高度,这使得不少对物理学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这在当代中国表现得特别明显。文科和理科基本上对对方的专业知识、方法甚至是价值评判标准采取一种无视、排斥甚至否认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科学与人文的距离。

2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是提高人的素质的综合要求

培育人性 开发灵性 提高人格 加强涵养 培育精神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于实践,同源于人脑;正因所有文化均源于实践,就往往不可能不体现客观实际的真实;又正因所有文化又均源于人脑,就往往不可能不体现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此即,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三层:基层,是实践,是大脑对实践的反映,两者完全一致。中层,知识层,包括思维、方法等在内,这就是作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存在的形式这一层,两者互异。正是这个互异,才将文化划分成不同的学科。然而两者之中,仍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顶层,是精神层面,两者又完全一致;两者都对已有的文化反思、怀疑、批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以达到更深刻、更普适、更永恒。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人文贯穿科学的始终,为其导向,提供动力,开辟原创性源泉,开辟其发展的广阔舞台;科学也贯穿人文的始终,为其奠基,提供素材,避免误入荒谬,提供其表现的强力手段。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则两利,分离则两弊,交融不仅有利于两者的发展,而且根本是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既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负责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从而可能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达到求真、务善、完美、创新。第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方法、精神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没有完备的知识基础,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交融,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一要正确,二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提供思维的原创能力。第四,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交融,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第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关系。科学文化承认客观,人文文化关怀客观;既承认,又关怀,就可能同外界和谐相处。第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科学文化主要解决生理健康问题,人文文化主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往往严重影响生理健康,起着主导作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