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汉语通论十一
2025-09-29 02:18:56 责编:小OO
文档
古漢語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一、定義:某個詞臨時用作其他詞類。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如這個人真夠阿Q的。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相對少見的多。

二、常見的活用類型:名詞用作動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動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對動用法;

三、活用情況分析

(一)名詞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動詞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2名詞的使動用法

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如: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史記·淮陰侯列傳)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詩經·小雅·斯干)

3名詞的意動用法: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附: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判斷方法:

(1)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戰國策·趙策)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2)名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作動詞

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3)名詞出現在助詞“所”後面,活用作動詞。

寡君未知所過也。(韓非子·難四)

乃丹書帛,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4)名詞出現在助動詞能可敢欲等後面,活用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名詞出現在副詞後面,活用作動詞。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秦人聞之,悉甲而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意: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此句為判斷句,故“兄弟”並未活用。

(6)名詞後帶有一個介賓結構,構成一個組合,活用作動詞。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7)名詞出現在“而”前或後,活用作動詞

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公下)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4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名詞一般充當主、賓、定語,用作狀語是一種臨時性的用法,從其表達意義來分有以下幾種:

(1)表比喻:即用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為特徵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其後秦稍蠶食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宜·過秦論)

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嫂蛇行匍伏。(戰國策·秦策)

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於前。(聊齋志異·狼)

(2)表對待人的態度:即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作用作狀語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來對待。

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下)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3)表示處所或工具。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國語·魯語上)

童子隅坐而執燭。(禮記·檀弓上)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

君王宜郊迎。(史記·陸賈列傳)

徒多道亡。(漢書·高帝紀)

(4)表示時間。這在現代漢語中也很常見。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注意一些用法的特殊意義,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歲歲、月月、日日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日”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

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田單列傳)

賤妾守空房,相見常日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賓語發出某種動作行為,使賓語具備某種性質,或使賓語成為某種人或事物。

(1)不及物動詞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罃。(左傳·成公三年)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我能起死人。(呂氏春秋·別類)

買臣深怨,常欲死之。(史記·項羽本紀)

(2)及物動詞

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傳·宣公三年)

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於掌。(孟子·公孫丑上)

於是信、張耳佯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齊策)

2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賓語發出某種動作或行為

伯夷死名于首陽山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莊子·駢拇)

墨子見歧道而哭之。(呂氏春秋·疑似)

伯氏不出而圖吾君。(為吾君謀劃)(禮記·檀弓)

3對動用法

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對士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項伯素善留侯張良。(與……善)(史記·項羽本紀)

4動詞作狀語:一般只限於及物動詞

廣……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

動詞用作狀語之後,用“而”字或“以”字和謂語動詞連接是比較常見的。如:

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坐而假寐。(左傳·宣公二年)

子路拱而立。(論語·微子)

(三)形容詞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動詞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列傳)

2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具有某種性質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戰國策·趙策四)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論語·子路)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孟子·滕文公下)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公孫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漢書·霍光傳)

3意動用法:認爲賓語具有某種性質

齊君弱吾君,歸弗來矣。(左傳·昭公十二年)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古漢語通論十二 代詞

一、代詞的分類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

二、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吾、我、予、余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論語·子路)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上)

啟予足,啟予手。(論語·泰伯)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孟子·公孫丑下)

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左傳·成公二年)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楚辭·離騷)

注:予、余同,另上述第一人稱代詞都可作主、賓、定語,只是“吾”在上古一般不直接置於動詞或介詞後作賓語,作賓語要前置。魏晉以後“吾”才可自由作後置賓語。如:

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東野與吾書。(韓愈·祭十二郎文)

另第一人稱代詞還有“朕”,在秦以前,是一個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如:

朕皇攷曰伯庸。(屈原·離騷)

朕又何知。(莊子·在宥)

(二)第二人稱:女(汝)、爾、若、而、乃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誨女知之乎?(論語·爲政)

爾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孫丑上)

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

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史記·齊世家)

吾翁即若翁。(史記·項羽本紀)

吾語若。(莊子·人間世)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論語·微子)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籍傳)

從上舉文例可以看出這些代詞的用法特點:女(汝)、爾、若可自由作主語、賓語、定語。“而”、“乃”而一般只作定語,不作賓語。作主語也非常少見。

(三)第三人稱代詞:之、其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分二年)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孟子·公孫丑上)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左傳·成公三年)

看下面的例子:

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梁惠王上))

“其”在上古不作主語,只作定語,雖然有時很象主語,但實質並不是。

有时“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樣、那樣的,這種“其”是指示代詞,如:

臣竊以爲其人勇士,有智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孟子·公孫丑上)

(四)人稱代詞的複數表示法

上古漢語,單複數同形,如:

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昵也。子若不許,仇我必甚。”(左傳·成公二年)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論語·子張)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另人稱代詞後可加儕、屬、輩、曹等構成複數,如: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天生汝輩,固需吾輩食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後漢書·馬援傳)

三、指示代詞

(一)近指和遠指

主要由此、是、斯、茲、彼、夫構成。前四個是近指,如: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丑下)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

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有美玉如斯。(論語·子罕)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

後兩個是遠指,如:

挹彼注茲。(詩經·大雅·泂酌)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賢)

“夫”還可以修飾很複雜的謂詞性結構,仍起指示作用。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論語·季氏)

(二)特指和泛指:其、之

其特點不在於近指和遠指,在文中可譯爲這或那。如: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司馬遷·報任安書)

至其時,往會之河上。(史記·滑稽列傳)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游)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三)旁指代詞,表別的其它的,主要有他(佗),如:

佗邑唯命。(左傳·隱公元年)

親戚或余悲,佗人亦已歌。(陶潛·挽歌詩)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巧言)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魏晉以後,“他”發展爲第三人稱代詞。如:

某得此恩,性命昔在他手。(太平廣記·豪俠三·義俠)

(四)無定代詞:或、莫,這是古漢語特有的一類指示代詞,沒有確定的對象,或表肯定,莫表否定。如: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史記·陳涉世家)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論語·爲政)

宋人或得玉。(左傳·襄公十四年)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梁惠王上)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韓非子·五蠹)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

過而死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八年)

(五)特殊的指示代詞“者”,通常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詞組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表示……人、……的事物。如: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飢者易爲食,渴者易爲飲。(孟子·公孫丑上)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下面各例中的“者”,本教材當作語氣詞,但也有將它看作複指代詞的。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三子者出,曾皙後。(論語·先進)

所爲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戰國策·趙策)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檀弓下)

(六)“所”字。通常用在及物動詞的前面和動詞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如:

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戰國策·趙策三)

管仲,曾西之所不爲也。(孟子·公孫丑上)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所”和“者”的組合的異同: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莊子·養生主)

見者驚猶鬼神。(莊子·達生)

“所”還可與“者”組合使用:

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滅之。(史記·酷吏列傳)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所”字又常常與介詞從、以、爲、與連用,表特定的含義: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荀子·議兵)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左傳·成公三年)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韓非子·五蠹)

上古漢語中的這類介詞也可以不用,如: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左傳·昭公四年)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諾,恣君之所使之!(戰國策·趙策四)

注意:

這類結構的含義,“所生”常義指所生之物,而在這裏是所生之處。

有所、無所、何所的用法:

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戰國策·趙策三)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記·禮運)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爲也。(戰國策·趙策三)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論語·子張)

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誅。(史記·淮陰侯列傳)

請大家分析三種用法的結構。

“有所……”、“無所……”是動賓結構,而“何所”是主謂倒裝結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