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用好课后习题,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2025-09-29 02:16:11 责编:小OO
文档
用好课后习题,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作者:***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08期

        一、扎扎实实,语言积累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默读课文”等。由此可见,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因此教师要把读书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指导第三自然段背诵时,用填空法进行背诵,让学生边背边想象: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 )( )(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 )( )。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 ),( );流连其间,仿佛( )。而指导第四自然段背诵时是抓住“总——分——总”的段式特点进行背诵。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顺序,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品味,边读边想画面,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背诵的要求努力落实在课堂上,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由点到面,整体感知

        第三学段的课文较长,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而课时又较少,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突出重点,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课后习题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课后第二题就是和同学讨论:“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紧扣重点词“了不起的父与子”,由此辐射全篇课文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几个方面感受人物的特点,进一步深化对这对父与子的认识。

        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潜心会文,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阅读整体性更为凸显,课堂更为简约。

        三、品味领悟,内化方法

        就阅读教学而言,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就像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第三学段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每课课后都有与之配套的习题。教学时,我们可把习题有机地融入其中,引领孩子细细揣摩,领会句子独特的魅力。

        如《开国大典》的第三题: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再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人们强烈感情的句子讨论交流。这就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抓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台”,“一齐”意思是什么?多少人一齐干什么?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整合运用,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以对比、夸张和想象,写出了书的神奇:能开阔眼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书都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法,然后结合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正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愿意背诵的还可以背诵下来。

        课已尽而疑尚存,思考还在继续。此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已不再肤浅,在他们内心激起了深入探究的欲望。

        五、综合课外,巧设作业

        《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人物一组——“走进鲁迅”,借助这组课文,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课的课后第四题也围绕这一内容设计。关于人物描写,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设计综合性较强的练习。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练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车子,一个( ),一个( ),爸爸( )镊子( )出碎玻璃片,伯父( )硼酸水,给他( )干净。他们又给他( )药,( )绷带。当我问那车夫为什么要光脚在路上跑,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的脸上不再有那种( )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读了这些语句,我感到爸爸和伯父( ),文章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得多细致啊,请你也模仿这一段话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这道作业将动作、神态描写、语段感悟和写法迁移进行内容上的综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现了生活的场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当教师都来重视“课后练习题”教学,并且能够整合运用,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扎实、有效。因此,如何将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值得我们每位小学语文老师重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