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新、朱新鑫
2012-02-17 23:52:32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9期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已呈现出多区域、多领域、多形式的局面,而与我国毗邻的中亚五国却一直没有真正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的区域。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我国农业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理想选择区域,加之的独特优势条件,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农业投资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中亚农业;合作前景
项目来源:本文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编号:09XJA790004)和国家软科学项目“构筑向西开放格局的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09GXS5D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加入WTO农业国际化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外向型农业。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区 域主要集中于南美、非洲、中东欧、亚洲的日韩和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亚、南亚开展较少。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不仅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丰富,而且农业资源也极为丰富,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与其开展农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一、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中亚选择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弥补我国耕地、水资源不足,促进农业国际合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 直接投资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方面的内容。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的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陈前恒等,2009)。
农业“走出去”在地区选择上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能力和贸易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据统计,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合作的领域涵 盖了农林牧渔。然而,总的来说中国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走出去”的地区选择上,一方面主要是选择有利于我国农业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外交的需要,选择需要开展农业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因此,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区域还主要集中于拉美、非洲、中东欧、亚洲的日韩和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走出去”已呈现出多区域、多领域、多形式的良好局面。
然而,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与我国毗邻的中亚五国却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提出“把能源、交通运输、电信、农业、旅游、银行信贷领域、水利和环境保护领域等定位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自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农产品贸易、投资还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06年“上合组织”级会议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然而,中亚五国都是不久的国家,我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程度低,而且合作的重点主要偏向于能源合作。同时,由于中亚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出于对自身农业的保护,部分国家甚至对我国心存戒备。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发展缓慢,双方潜在的互补性未能转化为现实的互利性,农业合作还远远没有达到期望的程度。
中亚五国地处亚欧腹地,光热资源、土地资源、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在世界上有“资源之乡”的美誉。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提供粮食、棉花以及畜产品等。以后,各个国家都进行了农业改革,农业发展较快,尤其在小麦、棉花、葡萄的种质资源、病虫害的生物和机械防治技术、优质品种的培育、机械播种与收获等方面颇具优势。然而,中亚五国普遍存在鲜活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和农业投资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中亚五国人口合计5929万(2007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选择中亚五国作为农业“走出去”的目的地,符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我国农业出口的战略目标。同时,通过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而能够带动双边在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科技、旅游、投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我国农业“走出去”,支持和帮助中亚国家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推动与中亚国家双边和多边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促进边疆稳定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亚五国农业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
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中亚五国农用地面积合计28246.0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84万公顷,永久性草地和牧场25094.32万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10.92%和88.84%,人均耕地面积0.52公顷,相当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倍。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土地资源最丰 富,拥有耕地2270万公顷,永久性草地和牧场18509.8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7公顷,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6倍。
(二)水资源
中亚地区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年降水量160~700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冬春两季,且多集中在山区。中亚五国整体水资源较为短缺,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是塔吉克斯坦,其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9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居世界第2位。中亚五国农业灌溉面积都较小,很多地方的农业生 产依然是“靠天”吃饭。2007年,乌兹别克斯坦配有灌溉设备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最高,为10.06%;哈萨克斯坦的比重最小,仅为1.32%。为此,哈萨克斯坦开始在全国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
中亚五国人口规模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家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余三国人口均在400~700万。从农村人口来看,乌兹别克斯坦的农村人口最多,据2004年统计资料表明,农村人口为1625.6万人,几乎相当于其他中亚四国农村人口的总和。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塔吉克斯坦的比重最高,占总人口的75%以上,哈萨克斯坦的比重最低,还不到50%。中亚五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约占总人口的1/4。
(四)农业投入和物质装备
自以来,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满足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中亚各国都实行了农业改革,不同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2003—2009年,哈萨克斯坦已在发展农业方面投入了5000多亿坚戈的资金,而且采取了许多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包括引进农业保险等,确保农业生产者在遇到自然灾害的年份也能有一定的收入。在物质装备方面,中亚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使用的农业机 械设备大多数还是前苏联时代的产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维修,许多设备老化和报废,90%的技术设备在超期使用,单机负荷达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
三、中亚五国农产品生产、消费与对外贸易现状
(一)中亚五国农产品生产现状
中亚五国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生产谷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皮毛和鲜奶。中亚五国普遍都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除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三国粮食都能够基本自给。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中亚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哈萨克斯坦是全球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年生产小麦超过1500万吨;水果和蔬菜是中亚国家比较短缺的农产品,只有乌兹别克斯坦能够为周边邻国和俄罗斯提供水果和蔬菜;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葵花,中亚五国油料基本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经济作物以棉花、甜菜和烟叶为主,其中棉花是最突出的经济作物,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出口国,年产皮棉100万吨以上, 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表1 2007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产量 (万吨)
| 国家 | 谷物 | 水果 | 蔬菜 | 油料作物 | 经济作物 | 肉类 | 奶 | 
| 哈萨克斯坦 | 1920.25 | 10.17 | 295.68 | 56.31 | 11.05 | 72.70 | 503.81 | 
| 乌兹别克斯坦 | 132.77 | 166. | 539.49 | 225 | 115 | 59.12 | 506.10 | 
| 吉尔吉斯斯坦 | 116.96 | 12.20 | 96.45 | 6.30 | 27.04 | 17.03 | 15.60 | 
| 塔吉克斯坦 | 83.15 | 25.71 | 106.47 | 23.93 | 13.90 | 5.36 | 58.36 | 
| 土库曼斯坦 | 281.09 | 25.66 | 73.97 | 62 | 54.40 | 21.05 | 133.28 | 
| 中亚五国合计 | 2534.22 | 240.38 | 1112.06 | 373.54 | 221.39 | 175.26 | 1217.15 | 
(二)农产品消费现状
食物平衡表和农产品自给率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主要农产品消费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满足消费的程度。
从2003—2005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来看,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95%的安全标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能自给,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粮食自给率达到148%,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需进口5%的谷物,土库曼斯坦粮食自给率最低,仅为62%,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隐患。从含淀粉块根类食物来看,中亚五国自给率都超过了95%。从肉类消费来看,只有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不能自给,其余三国都达到了安全标准。糖和甜味剂方面,中亚五国自给率普遍偏低,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自给率仅为2%和1%。植物油消费方面,中亚五国不能自给。在奶类消费方面,中亚五国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自给率均在95%以上。
表2 2003—2005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自给率 (%)
| 国家 | 谷物 | 块根和块茎 | 肉类 | 糖和甜味剂 | 植物油 | 奶类 | 
| 哈萨克斯坦 | 1.48 | 0.99 | 0.87 | 0.10 | 0.67 | 0.96 | 
| 乌兹别克斯坦 | 0.97 | 1.00 | 0.97 | 0.02 | 0.91 | 0.99 | 
| 吉尔吉斯斯坦 | 0.90 | 1.00 | 0.97 | 0.73 | 0.54 | 1.02 | 
| 塔吉克斯坦 | 0.62 | 1.00 | 0.71 | 0.01 | 0.41 | 0.98 | 
| 土库曼斯坦 | 0.99 | 0.98 | 0.97 | 0.71 | 0.62 | 1.00 | 
(三)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种类比较单一,纺织纤维(包括棉花、羊毛、蚕丝)和小麦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出口农产品,其中尤以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出口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出口最具特色。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植物油、糖、肉、瓜果蔬菜等。
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最大,2007年,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5.3亿美元,占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小麦及其制品是哈萨克斯坦最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出口小麦和小麦粉15.1亿美元,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以上。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中居第二位,棉花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2007年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皮棉9.88亿美元,占其所有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4.5%。吉尔吉斯斯坦能够大规模出口食糖和蜂蜜。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是棉花,2007年土库曼斯坦出口棉花的直接产品和相关产品占其农产品出口的90%以上。中亚五国最为紧缺的就是食品、水果、蔬菜、糖、植物 油等农产品,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的不足。
从农产品贸易对象来看,中亚五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同俄罗斯进出口额一般都占各国的30%左右。其他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欧洲和亚洲。欧洲的贸易国主要有瑞士、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亚洲主要有韩国、伊朗、土耳其和中国。中国是中亚五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中哈农产品贸易额超过了1亿美元,是2002年的3倍。中国主要向中亚五国出口粮食、水果、蔬菜、禽蛋和一些小型农机具,进口棉花、羊毛、皮革原料等。
表3 2005—2007年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亿美元)
| 国别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 出 口 | 进 口 | 净出口 | 出 口 | 进 口 | 净出口 | 出 口 | 进 口 | 净出口 | |
| 哈萨克斯坦 | 7.21 | 8.72 | -1.52 | 11.12 | 11.54 | -0.42 | 20.27 | 14.99 | 5.29 | 
| 乌兹别克斯坦 | 14.47 | 3.69 | 10.78 | 15.96 | 4.17 | 11.80 | 13.26 | 4.28 | 8.98 | 
| 吉尔吉斯斯坦 | 1.21 | 1.62 | -0.42 | 1.29 | 2.08 | -0.79 | 1.57 | 3.16 | -1.59 | 
| 塔吉克斯坦 | 1.96 | 2.50 | -0.53 | 1.73 | 2.95 | -1.21 | 2.36 | 3.16 | -0.80 | 
| 土库曼斯坦 | 1.73 | 1.04 | 0.69 | 2.46 | 1.04 | 1.43 | 1.78 | 1.04 | 0.74 | 
| 中亚五国合计 | 26.57 | 17.58 | 8.99 | 32.57 | 21.77 | 10.81 | 39.24 | 26.62 | 12.63 | 
(一)中国具有开拓中亚市场的独特优势
中国和中亚五国类似,同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同属典型的性气候,地理条件和地质结构相近,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向西开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又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三国接壤,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相望。与中亚开展农业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还具有有利的口岸优势,目前,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是全国口岸最多的省份之一。与中亚五国运输线路最短的新 疆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仅380公里,其他口岸与相对应的较大城市也都在200~500公里。此外,与中亚国家在民族构成、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及经济制度的变迁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化的认同感在与中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由于文化的相似性使区域间的需求结构具有相似性,按照需求相似理论,同一产品在建立贸易基地或加工基地可以同时面对两个市场,这便可以将中国内地与中亚通过联结起来(催炳强,2006)。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能够成为我国与中亚 五国农业合作的桥梁和先锋。对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的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最明显。与中亚农业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本、实用技术和生产经验,而且还可以利用中亚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
此外,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领域也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尤其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如海南的茶叶、香蕉、芒果、胡椒、菠萝、海产品等热带农产品在中亚各国就颇受欢迎。借助的转运基地,中国内地的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可以运至,再从运往中亚国家及俄罗斯乃 至欧洲,同样,中亚国家农产品又可以通过到达中国内地,能够成为中国内地省区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重要桥梁。
(二)农产品贸易合作领域
长期以来,中亚国家在粮食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出口比较优势,而在以劳动和资本集约型为主的加工食品、糖、油料、水果和反季节蔬菜方面较为紧缺。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的油料作物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75%,水果仅能满足30%,反季节蔬菜仅能满足4%,甜菜仅能满足6%,67%的肉类依赖于进口。国内的蔬菜生产主要有土豆、莲花白、西红柿、黄瓜、洋葱等,其他夏季时令蔬菜以及反季节蔬菜主要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水果品种也仅限于葡萄、苹果、石榴、西甜瓜、柿子等,每年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苹果、柑桔、梨、红提葡萄。果蔬的批发价格较高,普遍是同期价格的2~5倍,肉类价格约2倍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国人民越来越青睐于以绿色蔬菜为主的消费方式。然而,该国本身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国内生产能力非常有限,由此造成了巨大的需求缺口。以反季节蔬菜为例,2006年哈萨克斯坦消费反季节蔬菜超过48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1公斤,而国内同期生产量仅能满足消费量的34.3%,需求缺口高达60%以上,预计到2015年这一需求缺口将增加到61万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农产品加工、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等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在蔬菜和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方面中国可以向中亚五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出口进而带动中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系列农产品走进中亚,占领中亚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可以从中亚五国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粮食、棉花和畜产品。总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十分明显,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三)农业科技合作领域
中国和中亚五国在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同样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亚五国均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国家,具备较高的种植、养殖技术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储备,尤其是在棉花种植技术方面,中亚五国在棉花品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方面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棉花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灌溉制度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尤其是在棉花优质品种的培育与推广、棉花的科学种植技术、棉花病虫害的生物与机械防治技术、轧花设备与技术、纺织工业技术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优势。另外,由于降水量较 少、自身水利资源又有限,中亚五国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强的需求。中国在地膜覆盖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尤其是天业集团的节水灌溉产品,经过多年不断的创新和研发,技术性能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 /8。目前该技术已经走进中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如在塔吉克斯坦已推广应用14985亩,使作物单产由原来的每公顷1.1吨提高到3.5吨。除此之外,中亚五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偏低,农业机械制造业相对滞后,急需进口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而中国在农业种植和收割的机械生产、小型农机具、特种变压器、农产品加工设备等方面技术水平较高。
总之,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棉花、粮食等作物的品种资源搜集与栽培、良种引进与选育、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种植、节水灌溉等农业科技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四)农业投资合作领域
农业“走出去”不仅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前,中亚的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冲突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到中亚投资的信心。事实上,中亚五国迫切希望国外投资者来中亚投资,并为此制定了许多鼓励投资的法律和。如《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享受投资优惠的优先投资活动种类清单》、《塔吉克斯坦对外经济活动法》、《土库曼斯坦外国投资法》、《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投资法》、《乌兹别克斯坦外国投资保》等。另外,部分国家还出台了许多简化外国企业注册和投资的特殊规定,如简化外国公司及办事人员的出入境许可手续,实施专门的“投资签证”,持证人有权简化护照和海关检查手续,不必到内务机关登记。
由于中亚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在中亚投资食品加工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双方的农业投资合作存在着互利共赢。一方面,站在中亚国家的角度,中国企业走进中亚投资农业是符合中亚国家利益的。如投资食品加工业和畜牧养殖能够丰富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投资种植业,尤其是粮食和棉花的综合生产与开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站在中国的角度,企业走进中亚投资农业有利于抢占中亚出口市场,并为长期发展做准备,达到扩大出口西亚、南亚、俄罗斯和欧洲市场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中亚投资农业,建立海外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的生产基地,对于中国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建议
(一)借助“上合组织”平台,建立全面农业合作长效机制
“上合组织”给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目前,中亚五国除土库曼斯坦外均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必须积极利用好这个有利平台,促进双边农业合作的深入开展。当前,合作面临最主要问题是中国与中亚五国至今尚未签订《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也没有建立涉及农业合作以及农产品贸易的高层对话机制,仅个别地区签订了地区性合作协议,如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签订的地区级《农产品贸易协议》,海南省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委员会签署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设立专门的农业合作协调小组,积极寻求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投资与贸易协定方面的谈判,争取早日签订双边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进而建立持续长效的农业经贸合作机制。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强化协调服务
要充分认识到与中亚五国开展农业合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要加强与中亚各国间的互访交流和高层会晤,尽快推动建立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间高层对话工作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在农业合作中存在的技术壁垒和“灰色通关”等问题,从而形成规范有序的合作环境。
(三)合理制定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规划
中亚五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资源的开放利用程度差异较大,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从中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与中亚五国开展农业合作必须就农业合作的对象、领域、方式、途径、重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对中亚五国的调查研究,了解各国的实际需要,掌握各国农业开发环境、市场和资源,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合作的年度规划和中长期规划,以保障双边和多边农业合作稳步、有序地推进。
(四)制定相应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
目前,中亚各国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非常缺乏,因此非常期望国外的企业到中亚投资。为鼓励企业到中亚投资,建议中国划拨专项资金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中亚国家投资办厂,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对“走出去”企业在项目审核、金融服务、通关便利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组织企业到中亚各国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参加交易会、博览会,进行商品展示、展销和推介。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衡量标准有3个:一是国家粮食的自给率必须达到95%以上;二是年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以上;三是粮食储备应该达到本年度粮食消费的18%,而14%是警戒线。
参考文献
1.陈前恒,张黎华,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9(2):9~12
2.李鸿林.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简况.中亚信息,2008(6):3~9
3.张海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战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1~48
4.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5.王钊英,郭文超,赵利新,戴俊生.中国与中亚五国发展农业经济合作潜力分析.世界农业,2009(3):37~40
6.王钊英,郭文超,马小平,戴俊生.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及其展望.世界农业,2009(4):14~59
7.崔炳强.关于正确看待对中亚国家比较优势的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8):12~15
8.关锐捷,王平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市场考察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8(4):101~105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石河子,832000)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