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2025-09-29 02:17:09 责编:小OO
文档
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

专业培养规格主要分“研究型”和“技术型”两大类。“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允许学校在这四个专业方向外的能源与动力领域如可再生能源、能源环境工程等设立新的方向。所有方向必须具备本规范规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院校能源动力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规范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1. 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1.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

我国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受苏联教育的影响,专业分割很细。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就先后包括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引导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格局,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时的发展相互适应。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 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为1个,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从原来的几十个专业合并为1个专业,全国现在有120多所高校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3年,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浙江大学率先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得到广大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4年,清华大学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造成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计划将专业范畴作更大的拓宽,一场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酝酿。

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十年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力度巨大,成绩斐然。

经过教育改革,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大大拓宽。学生基本知识面得到拓展,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大大加强。因定位、地域分布、历史继承和社会和国家需求等具体情况不同,本专业形成了各高校间课程设置、专业重点的各有特色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态势。

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他们是我国国家建设尤其是能源动力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2 影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本专业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经费、实验室设备、教材、教学思想、教授科研方向等。办学应当与时俱进,培养人才的模式应当转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对这些影响因素,都存在着与当前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材、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改革,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必须予以重视。

本专业涵盖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能源动力领域人才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需求和经济分配状态的变化、科技发展的趋势、对本专业的生源、就业等形成了挑战,更是热能动力专业教育的关键。

2.培养目标及规格

2.1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2 人才培养规格

2.2.1 学制 4年。

2.2.2 学位 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2.3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四个专业方向

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国家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各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 

专业培养规格主要分“研究型”和“技术型”两大类。“研究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技术型”培养计划的学时分配应适当向传授专门应用技术的专业课倾斜,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允许学校在这四个专业方向外的能源与动力领域如可再生能源、能源环境工程等设立新的方向。所有方向必须具备本规范规定的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研究型人才培养规格

本培养模式按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可以进一步深造,成为能源与动力学科的专门研究人才和师资,也可在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相关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及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

本培养模式依托某一个工程领域,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毕业生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

2. 2.4 专业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2.2.4.1 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专业素质

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 ,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

文化素质

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身心素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4.2 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 。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

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分析和解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工程设计和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工程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

有创新意识,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敢于涉足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 。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2.2.4.3 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本原理,具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思想概论、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等。

经济管理知识

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概论等。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资料: http://www.edu.cn/20051121/3161838.shtml

问:

工程热物理  动力机械工程  热能工程   制冷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这五个中那个的发展前景更好呀?   谢谢大家!!! 

(提问者:应届毕业生网友,提问时间:2010年05月22日)

答:

如果你不是秉着兴趣只为就业,任一都可,但要考牛校。至于发展前景,个人能力暂且不谈,首先跟所读学校档次有关,其次跟导师实力有关,最后跟专业有关。招生简章注明的专业太笼统。流体机械可以是汽轮机、水轮机、水泵。制冷专业可以是空调制冷机、食品冷冻、也可是低温工程。选报学校时,注意学校的研究强项。电厂热能:清华、华北电力、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交大、浙大、武大(水电)、华科。落榜往东北电力调。内燃机:天津大学、西交、清华 上交 北理 大连理工制冷:上海交大、浙大、华中科技大、西安交大。或者同济的暖通。落榜往上海理工、天商调。 如家里有门路,这个。。自己决定。如没关系又考不上牛校建议别调剂先工作,以后再考。二流学校,上了也少有机会进大型国企。看看相关大型国企只在哪些学校招人就明白了。最近就业不景气,牛企招聘的内部文件通常限定学校+专业。想评个人能力进外企??先在网上搜搜通用、大众,开利、英格索兰等等公司的宣讲会设在哪几所。 想以后创业,大企业里接触的人档次应该高点吧!想做学术进研究院留高校?更得考牛校才有机会(注意是有机会)挤到上层学术圈,且得跟个实力派导师,海外深造那是后话。

该信息出自应届毕业生求职网YJBYS.COM:http://www.yjbys.com

发表于 2009-11-03 04:55:53  引用 1 楼 摘要:该专业下设5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 ...-

 

该专业下设5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热能工程专业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间技术、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培养从事热能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的研究、设计、运行治理、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方向对应热能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热力发动机主要研究高速旋转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涡喷与涡扇发动机、压缩机及风机等的设计、制造、运行、故障监测与诊断以及自动控制。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及轻工等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的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2000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发电设备与大型电站、航空与航天发动机、船舶发动机与系统动力设备研制、生产、运行等工作。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流体机械及其工作系统自动化,流体循环系统节能等,在水电水利、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工程机械、食品纺织、航天航空、舰船武备乃至市政设施、工民建筑等部门都有广泛的应用。该专业方向包括流体机械及各类流体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及其自动化管理、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培养从事叶片泵、水轮机、风机、液力、流体传动及控制、湍流控制、微尺度通道流动、粘弹性非牛顿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及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空调与制冷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制冷与低温技术。它广泛应用于能源、航天、航空、汽车、石油化工、食品与药品的生产、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设备的生产等领域。本专业方向培养从事空调制冷工程与设备的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大气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市政等领域的大气环境保护事业。该专业培养从事大气环境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及从事环境管理和规划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方向对应热能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考研方向

热能与动力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 

专业实验: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前景:主要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的安装、开发、营销等工作。 

分布院校: 

【北京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市】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学院、天津商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燕山大学、华北工学院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工业大学、包头钢铁学院 

【辽宁省】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鞍山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学院 

【吉林省】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江苏省】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工业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省】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福建省】集美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 

【山东省】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河南省】河南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焦作工学院、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平顶山工学院 

【湖北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化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省】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五邑大学、湛江海洋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 

【重庆市】重庆大学 

【四川省】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贵州省】贵州工业大学 

【云南省】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省】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推荐报考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 

-

关键词:工程  考研   上一篇: 海昇IC自助洗衣机全国部分客户案例  下一篇: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影视协会  

2009年 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排名

1 西安交通大学 A   

2 清华大学 A 

3 上海交通大学 A 

4 华中科技大学 A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6 浙江大学 A   

7 东南大学 A 

8 天津大学 A 

9 华北电力大学 A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1 重庆大学 A

12 大连理工大学 A 

13 上海理工大学 A

14 山东大学 A

15 中南大学 A

16 江苏大学 A

17 北京科技大学 A

18 哈尔滨工程大学 A

19 东北电力大学 A

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21 同济大学 A 

22 北京理工大学 A

23 内蒙古工业大学 A 

24 兰州理工大学 A

25 山东科技大学 A

B 等 (38个):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中北大学、邵阳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大连水产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集美大学

B等 (38个):兰州交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贵州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烟台大学、茂名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燕山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南昌大学、郑州大学、佳木斯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青岛大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