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2025-09-29 02:39:35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教学内容:

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数和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与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不等式。

重点、难点:

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理解、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教学具体内容: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

高中数学内容部分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如函数是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更加抽象;并增加了一些内容,如集合、立体几何、向量、平面解析几何、导数、微积分与定积分等等。从内容的量上,高中阶段比初中有长足增加;内容难度和思维层次当然更进一层。

二、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

(一)数和式的运算:乘法公式、根式和分式

乘法公式: 【公式1】

【公式2】(立方和公式)

【公式3】(立方差公式)

【例1】已知,求的值.

解:    

原式=

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中解出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

练习1、设,求的值.

解: 

2、化简

解:原式=

        

(二)因式分解与配方法

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和其他方法:配方法和拆、添项法。

    【例2】分解因式

解: 

    

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式,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然,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请大家试验。还可用十字相乘法。

练习3、分解因式

解: 

    

    

(三)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个数的判断式和求根公式

(1) 当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 当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

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那么:

【例3】已知关于的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值.

(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课后思考1:(2) 方程的两实根满足.

分析:(1) 由韦达定理即可求之;(2) 有两种可能,一是,二是,所以要分类讨论.

解:(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 

    所以,当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

    (2) 由得知:

        ①当时,,所以方程有两相等实数根,故;

        ②当时,,由于

          ,故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可得,时,方程的两实根满足.

说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应满足.

练习4、若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

分析:本题若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再代入求值,将会出现复杂的计算.这里,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答.

解:由题意,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 

(2) 

(3) 

(4) 

(四)二元二次方程组

【例4】解方程组

分析:注意到两个方程都有项,所以可用加减法消之,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即转化为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解:(1)得: 

    代入(1)得:.

    分别代入(3)得:.

    ∴ 原方程组的解是:.

说明:若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对应成比例,则可用加减法消去二次项,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把它与原方程组的任意一个方程联立,解此方程组,即得原方程组的解.

练习5、解方程组

分析:由于方程(1)是二元一次方程,故可由方程(1),得,代入方程(2)消去.

解:由(1)得:   (3)

    将(3)代入(2)得:,解得: 

    把代入(3)得:;把代入(3)得:.

    ∴原方程组的解是:.

(五)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6】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作出函数在所给范围的及其对称轴的草图,观察图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由此得到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函数取到最值时相应自变量的值. 

解:作出函数的图象.当时,,当时,.

练习6、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作出函数的图象.当时,,当时,.

课后思考2、当时,求函数的最小值(其中为常数).

分析:由于所给的范围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比较对称轴与其范围的相对位置.

解:函数的对称轴为.画出其草图.

(1) 当对称轴在所给范围左侧.即时:    当时,;

(2) 当对称轴在所给范围之间.即时:

    当时,;

(3) 当对称轴在所给范围右侧.即时:

    当时,.

综上所述: 

(六)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简单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号不等式的解法          

【例7】(1)求关于的不等式的解.

(2)    ;(3)解不等式;(4)。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 

    (1) 当时,,不等式的解为;

    (2) 当时,.

        ①时,不等式的解为;

        ②时,不等式的解为;

        ③时,不等式的解为全体实数.

    (3) 当时,不等式无解.

综上所述:当或时,不等式的解为;当时,不等式的解为;当时,不等式的解为全体实数;当时,不等式无解.

(2)不等式可化为        ∴ 不等式的解是

(3)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说明:(1) 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时,一定要先将右端变为0.

      (2) 本例也可以直接去分母,但应注意讨论分母的符号:

课堂总结:

一、要求了解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简单对比;

二、要求理解和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初中知识技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