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现当代文学考研梳理资料
2025-09-29 02:38:23 责编:小OO
文档
笔记2004年4月现文史串讲资料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

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1、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礼群著;

△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等著,大32开。(绿皮)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

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

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

一、历史发展进程:

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

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

1928-1937——“左翼”()时期的文学;

1938-1949——抗日战争与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到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党领导的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

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

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动而发展。

2、本质特征:

(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纵向)例如周作人

(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横向)例如鲁迅

(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十五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五四”文学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二讲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讲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讲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第五讲最初两个文学社团即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历史贡献

第六讲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第七讲文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第八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九讲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讲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

第十一讲抗战文艺运动和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第十二讲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第十三讲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讲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十五讲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九叶”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讲“五四”文学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口号的正式提出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论》,标志着“五四”文学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P.40)

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绿皮书P.50)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课本P.104)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1、坚持用白话写诗;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第二讲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

40年代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第三讲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二、史剧创作。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第四讲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创作的视点(视野)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了,是解剖图。

三、贡献(绿皮书P.202)

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第五讲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1921年1月和7月成立的两个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张,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各自显示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审美追求,文学研究会更多表现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问题小说……(此处未记全)。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思考:简单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一、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包括:

(一)叶绍钧,他的主要贡献和风格是对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课本P.361

1、他的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2、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紧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3、他是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上最具代表性,朴实、客观、准确、细腻。

(二)冰心,根本价值——对爱的追求,主要表现有两点:

1、冰心的作品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主要在作品中极力歌颂爱的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包括母爱、童心、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些构成冰心的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响曲。

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所以极力褒扬、歌颂爱,冰心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冰心体”

冰心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的社会矛盾,显示出一个初登文坛的作家的敏锐,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

2、在20年代中期,冰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找到了一个基本途径——用爱解决一切。

3、30年代初期,冰心的作品再次回到现实中,更深入地接触到普通人的命运,包括开始触及和考虑诸如阶级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有《超人》,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有《冬儿姑娘》、《分》。

(三)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特别关注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探讨,他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许地山是特别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宗教有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的倾向。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

(四)朱自清,以散文创作著称。(现代文学散文大家有两个半作家,鲁迅算半个,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周作人)

1、他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一方面即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背影》即是一种典范。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他把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朱自清的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的细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功能),但往往缺乏一种大气。

二、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

(一)郁达夫:

1、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风格,是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的补充和完善。(郭:诗、剧,郁:小说、散文)(绿皮书P.82)刘先生建议阅读《沉沦》

2、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上,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他的散文的日记体是突出的,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的互化现象。

思考:对小说、散文互化现象的解释、说明。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互化——郁达夫所根本追求的审美原则:(1)主观抒情,(2)强调表现自我。

(二)张资平: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绿皮书P.90)(三)成仿吾:理论家、批评家,以观点激烈著称。

第六讲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

带着对新诗要不要格律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新月社走上文坛,主张新诗要格律,所以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设者是闻一多,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行建设,即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闻一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月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死水》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的样子,起到了示范作用。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进行探索,在结构的完美、音韵的动听、节奏感的明显方面有完整的……(此处未记全),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子。闻一多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

新月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

二、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

1、不是严密的社团,是一批在《语丝》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家,形成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倾向的理论,集中表现在一致反对文坛上的学究气、学霸风,主张随意而作、率性而为,对现代散文的清新、活泼有重要作用。

2、在发表作品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接近的文体——语丝文体。(绿皮书P.48)

3、周作人充分体现了语丝风格,带来了小品散文的繁荣,推进了学者散文的成熟。

某个社团的贡献一般从两方面看,其一,理论;其二,创作实践。语丝社的文学创作——鲁迅杂文;另一方面是周作人创作的小品散文。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散文大家。

(一)周作人独到风格的形成。

1、丰富的知识性,反对学究气不代表反对知识,对知识的传达生动、自然、不卖弄。

2、写法独特——散文式的笔法,笔法清淡,蕴含丰富,文章表面非常质朴,但文章背后具有深厚的意味。

3、风格幽默、生活气息浓。

4、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重点是1、2)

(二)周作人代表的学者式散文流派的形成。掌握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眼界开阔、学识丰厚,达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杂家”,国学功底深厚,“五四”新文学的源流,精通外文,眼界开阔,其作品自然显示出丰富的知识性。

2、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大而化之,形散神亦散,彻底的散的艺术。不精心构造文章结构,不刻意描写某一事物,一切皆浑然天成,一切皆左右逢源,这种风格不仅一举奠定了他的散文大家的地位,还以他自己的创作和追求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作家,形成了“学者式”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人,在二、三十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三、其他社团:

(一)湖畔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四位年轻诗人组(形)成的文学流派。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被称作湖畔四诗人。湖畔诗派有如下特点:(课本P.74,绿皮书P.119)

1、专心致志地抒发爱情,也表露人生追求。

2、高度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他们描写渺小的事物,歌颂渺小的存在。他们自视为渺小的一群人,但正是由于渺小的存在和价值,他们从中感到轻松、自由、随意,其中汪静之最著名的小诗,只有两行:我是一只(?此处未记全,遗憾!)在空中漂浮的/无拘无束的灰尘。最能体现这种风格,是爱情诗派与小诗派的代表。

(二)乡土文学1、受鲁迅的影响而形成,鲁迅可以说是乡土文学的鼻祖。

2、作家和作品多数是在城市创作,多数是在都市产生怀乡之情,表达对农民的同情。

(三)沉钟社其前身是浅草社,由一批青年作家组成,形成多方面的文学理论,创作也是多方面的——诗歌:冯至;小说:陈翔鹤、陈炜谟;戏剧:杨晦。主要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鲁迅称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蛇》表达对爱情的感受,意象奇特、丰富、新颖。(指其诗中所使用的意象,并非特指《蛇》)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四)象征诗派:(又称早期象征诗派、早期现代派)

早期是指二十年代。李金发的探索与尝试,他是中国最早尝试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创作诗歌的人,如果没有他的尝试,就不会有在他之后三十年代戴望舒现代派的成功。

第七讲文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一、文学的兴起文学的兴起是在1928年前后由太阳社和创造社正式提出和发起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从五四文学到1928年文学进入到一个从文学形式向文学内容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文学与时代、社会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当时风起云涌的生活,就是最现实的生活。三十年代初期,“左联”的成立标志着文学进入了高潮,文动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更加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还造就了一批作家、作品。太阳社代表作家有蒋光慈(赤),创造社代表作家是郭沫若。而鲁迅、茅盾因支持文动,所以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看成是文学的成果。“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殷夫、胡也频较著名,此外还有叶紫、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由于文学的浩大声势和正确方向,形成了强大的文学主流。三十年代是文学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左翼”文学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形成了其他几种文学创作潮流,其一,民主化、自由化,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他们坚持思考,追求个性化风格,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独特领域;其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受外国现代主义影响,又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根基,还有一部分作家苦闷的情绪形成现代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穆时英的小说即新感觉派;还有施蛰存等主编的《现代》杂志,在推行现代主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发表了国内外许多现代主义理论文章和重要作品。此外还有各种文学流派,京派(课本P.366,绿皮书P.234)——北京各大学中的教授、学者组成的作家群,包括老舍、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周作人,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

思考:简述三十年代多元格局的文学形态。

二、蒋光慈(赤)在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他是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最积极、作品数量众多,其创作在早期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1、作品有高昂的激情,描写斗争的自觉意识,客观上是他最早塑造了一批者的艺术形象;

2、作品明显表现出激情大于艺术的倾向,所以他的作品缺乏精细的艺术描写,有粗编乱造的现象,缺少生活底蕴,以致形成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恋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鲁迅批评他的作品“革革革革革”,其特点高度代表了文学初期的现象。

三、萧红

既是一个典型的作家,又是非常独特的,极具个性追求,她的存在使文学本身趋于复杂和多元化,她的创作从东北流浪到关内到上海,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第一部轰动文坛的《生死场》,由鲁迅亲自作序。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色彩,反映东北人民的沉重苦难,对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都有所表现,但其中不乏作者个人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思考民族的性格、人性的弱点,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在其后来的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一系列作品中,更显示了萧红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的深度——始终关注人性的弱点,始终开掘人性的深度,《小城三月》把作家自己对人生最真切的体验投入到作品中,达到了充满诗意、象征的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追求。

第八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一、巴金:

(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

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基本追求是:

(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

(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

(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

(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

(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绿皮书P.13)

(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

(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四十年代,汪文宣也是年轻知识分子,在社会重压下苦苦挣扎,结果以自己个人的毁灭,预示着社会的必然灭亡,揭示出只有整个社会发生改变,知识分子才有出路。另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是以觉新为代表的长房长孙形象,让人看到长房长孙形象所具有的家族文化意义和高度的文学审美意义——充满矛盾,特别复杂,由其地位决定,矛盾——真实——生活感,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觉慧。

概括地讲,文学就是“五四”运动加“鲁、郭、茅”加四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文学就是“巴、老、曹”加一系列文学思潮。

二、老舍(一)简单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

1、早期创作: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示出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首先是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此外,他的幽默讽刺的笔法也显露出来。

2、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等,而《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达到高峰及成熟的标志,《离婚》则标志着老舍作品幽默风格达到成熟。《猫城记》则是一部寓言体小说,政治色彩较浓。在这一阶段,老舍对市民化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

3、后期作品《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体系,构成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化转变为揭露和批判。综观老舍整个创作,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老舍的作品显示出浓郁的北京京味地方色彩——风俗民情、语言文化,这是贯穿老舍创作始终的特点,显示出老舍创作的特殊价值。

(二)老舍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一般来讲,分析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从三点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2、艺术结构,3、语言特色,个别作家在这三点之外还有特殊追求。

1、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塑造了市民形象的体系(着重从《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两部作品分析),《骆驼祥子》主要对社会底层的市民命运进行思考,他们有什么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实现不了怎么办,就这样以底层市民的命运为视角,揭示出底层市民与社会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腐朽。祥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底层市民的缩影。《四世同堂》是以北京为背景,塑造了更多、更广阔的市民形象和阶层,如果说在祥子身上看到了底层市民的悲剧结局,那么在《四世同堂》中更多地看到了底层市民形象群体的性格特征,富有相当复杂性和变化性——生活艰难、地位卑下、生存态度务实。作品虽然以北京为背景,但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蕴含——抗战时期沦陷区,在特定的时空下,老舍刻意描写在市民身上显示出的民族精神的变化,使读者进一步看到市民阶层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是老舍独特的贡献,这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一直影响到当代作家。

2、艺术结构上的独特贡献。老舍善于讲故事,其作品传统文学特色浓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舍从早期到《骆驼祥子》,作品结构单一,呈现出单线索发展的结构形式。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艺术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其标志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改变了老舍以往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方式,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网状结构方式——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线索发展,显示了长篇小说对生活容量的扩大,展现空间非常开阔,这种结构方式对老舍自己,对现、当代作家都有重要影响,如《茶馆》就是一种开放式的、人物展览式的框架结构,《四世同堂》也显示了老舍小说叙述性的成熟。

3、语言艺术:对北京方言土语的纯熟运用。从初期至后期,这个特点贯穿始终,无愧于“京派语言大师”的称号,这个特点表现在小说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家本人的叙述语言,也包括人物形象的语言。小说中的语言得益于对北京风俗的描写,创造了特殊的语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显出语言的自然、和谐,以及语言与环境的相得益彰。

思考:★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描写有什么意义(即其根本价值)

(答题基本思路)老舍是北京人,是穷人,老舍将自己生活基础的自然条件和自觉追求结合在一起……

三、沈从文(创作道路不考)

△(一)创作的独特追求: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的湘西风情。远离都市,有鲜明的针对性,充满野性,充满原始味道。

1、执著性。沈从文人生阅历丰富,作品题材广泛,对当时中国社会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对湘西

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追求,既是审美的理想,也是生活的理想。

2、独特性。在了解、考察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他的审美眼光落到了湘西这块土地上,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构造作家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情,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这样的情境。

★(二)作品的风格:(考试意义重大<刘先生原话>)

风格多样化,京派、乡土田园派、自由作家派(自由主义作家)、新月派。乡土气息浓厚,同时又很洋;作品很通俗,同时又很高雅,考试时可以从一两点出发,自由发挥。多样化、难以概括也是风格。

四、其他作家:

(一)李吉力人及“大河小说”(课本P.408,绿皮书P.215)

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其中《死水微澜》最好,因为这部小说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很好地结合,未受历史史实的,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大量给予现实创造。

(二)张天翼:讽刺、幽默、批判构成张天翼特殊的冷峻风格——冷面幽默。批判成分较重,《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简单把握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的独特之处。(课本P.352)(三)沙汀、艾芜:(课本P.354)

简单比较二者风格的异同,着重对他们作品本身异同分析。

(四)新感觉派小说(课本P.367)

思考: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出现的原因及特征是什么?(绿皮书P.192)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特征是1、快节奏,以穆时英为代表,特点是作品是一种扩大的生活画面,成为一种镜头切换。

2、心理分析,潜意识的开掘,以施蛰存为代表。

原因:

1、新感觉派小说及其特征明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三十年代是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泛滥。

2、新感觉派小说及其特征也受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在社会发展中突然加快步伐,同中国乡村、城镇拉开了距离,带来现代人生存的困惑:生活节奏的加快、内心深处的烦乱,都很自然地转换为新感觉派小说表现的内容,这些小说虽然不是现实主义的,但同样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采用一种变形、夸张的手法,因为生活本身发生了夸张与变形,所以这些小说还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

第九讲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话剧是由外国移植、引进我国的,发展缓慢,成就不稳定,话剧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是从曹禺出现后开始的。

△一、曹禺出现的价值和意义:

1、中国现代话剧从世纪之初引进一直到曹禺的《雷雨》、《日出》的问世,人们才真正领悟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可以说曹禺是现代话剧真正的奠基人。

2、曹禺的话剧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独特的价值,这些都在于曹禺真正懂得中国戏剧和外国话剧的精髓,曹禺的话剧是最中国的又是最不中国的,因为他的话剧的剧情是中国的,而同时继承了西洋话剧以语言为主的特点。

3、曹禺的话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中国话剧引入正规、推向成熟,曹禺集编、导、演于一身,是一般剧作家不具备的,曾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3年专攻话剧,特别喜爱古希腊悲剧理论,是第一个将古希腊悲剧理论引入中国话剧创作的人。鲁迅说:“曹禺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曹禺一出现就是成熟的”。

△二、《雷雨》、《日出》在话剧创作中显示的艺术魅力及曹禺的独特风格。

曹禺的作品有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及根据《家》改编的同名话剧。《雷雨》、《日出》是曹禺最初的两部剧作,相差一年(1933、1934),一举奠定了曹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绿皮书P.237)

★1、突出显示了曹禺善于在剧本中结构剧烈紧张的戏剧冲突,通俗地讲就是让人觉得好看,悬念众多,高潮迭起。虽然《日出》的结构比《雷雨》平静一些,在艺术视野上开阔一些,戏剧冲突的偶然因素减少了一些,但依然表现出非常吸引人、耐人寻味的剧情发展。

(1)话剧首先讲究冲突、结构,曹禺的话剧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2)曹禺戏剧创作的审美追求恰恰主要体现在结构艺术上。从根本上看,曹禺的话剧中的冲突是人物命运的冲突。从《雷雨》到《日出》显示出作家的根本追求——表现人的命运之迷,探寻人的命运的困惑,但现实告诉人们,命运的把握是极其艰难甚至不可能的。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把握的艰难构成了一种根本矛盾,这是曹禺的话剧中根本追求的。曹禺说他对宇宙间的神秘事物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结构是曹禺话剧最大的魅力,体现了曹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根本追求。

2、《雷雨》、《日出》和曹禺的话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显示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曹禺善于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物的生命内涵;其次,曹禺善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通俗地讲即他善于把人写活,人物在动态中发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让读者、观众完整地了解一个人。曹禺的话剧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而且是充满诗意的。

3、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等,还显示了曹禺话剧中高超的语言艺术,语言极富感染力、表现力,准确且特别具有一种戏剧性,曹禺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他真正懂得把文学剧本语言和舞台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

三、夏衍:简单了解夏衍话剧的风格及追求。(课本P.426)

夏衍人生经历复杂,追求、追求进步,他的创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把一个作品的时代性、性、艺术性完美结合,这显示了夏衍话剧的独特风格。

1、夏衍的话剧有明确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揭露性和批判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4月,写重大社会变化之前时代社会的气氛,但并未写成简单的宣传,隐含在巧妙……(此处未记全)

2、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善于写出普通人当中的崇高,同时又突出写出者的伟大情怀,突出者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注意局限性和弱点,感到人物形象真实、具体。

3、追求戏剧结构的平淡、生活化。

四、简单了解田汉话剧的独特风格。

田汉与洪深、夏衍、欧阳予倩都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1、早年参加创造社,所以在创作中始终带有某种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2、人生经历始终与演艺界保持密切关系,对艺人生活特别熟悉,所以田汉的话剧特别善于表现艺人形象和生活,始终有一点浪漫色彩。

田汉话剧的浪漫风格具体表现在:

(1)语言的抒情性。

(2)情节的传奇性。

(3)人物形象的戏剧性,笔下人物总是生活在戏剧中,呈现出演员演演员、戏中又有戏的特色。

(4)形式多样性。

洪深:了解早期与后期代表作(课本P.424,绿皮书P.138)

第十讲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一、诗歌

(一)诗坛概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多元并存

(二)现代派诗歌全面兴起,走向成熟。了解现代派诗歌产生的原因。包括艾青早期创作,还有卞之琳、何其芳等。

△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1、多种因素下形成,一个最强烈的时代情绪——寂寞造就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因为已远离“五四”时期的文学热情,作家们特别是诗人感到难以与时代适应的寂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使得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向诗歌回归,追求诗歌的纯粹性,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这种追求与定位使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很自然地使自己的眼光和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联系在一起,看到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意境的追求的宝贵;另一方面和世界范围的现代派诗歌结合在一起,从中看到诗歌本身的价值。传统的与外国的两种影响集中在一起,朦胧的意象,象征手法的应用……(此处未记全)

2、现代派诗歌创作,以戴望舒为代表,特别注重把意象和象征,把朦胧和清新融合在一起。

3、非常注重把新月社强调的新诗格律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派巩固和加强了现代新诗的规律美、音韵美。

4、现代派诗人在思想情绪上执著地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疑虑,对自身价值的怀疑,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悲观情绪。戴望舒有一句诗:“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戴望舒代表的三十年代现代派是对二十年代李金发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其影响明显延伸至四十年代,为四十年代新现代派诗歌即以穆旦等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和……(此处未记全)(三)两个代表作家:臧克家、田间。(课本P.453)

臧克家对各个流派特点的吸收独成一格,田间是街头诗歌运动的发起人及代表作家。

1、臧克家诗歌作品,简单了解臧克家诗歌风格。(绿皮书P.128)

特别善于广泛吸取各个流派,并不偏重任一流派。

2、田间,特定诗歌运动的代表——街头诗歌,战斗性、实用价值明确——抗战。

自己的个性与特点:用诗歌、用形象进行宣传,运用诗中特有的节奏感与韵律,节奏强烈,韵律急促,受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很大,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是战斗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四)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群体,明确的追求、明确的组织。

名词解释:发起人、时间、地点、追求……(课本P.450,绿皮书P.172)

二、散文:

(一)鲁迅后期杂文为代表的杂文创作,出现了几乎进步作家无人不写杂文的局面,出现了杂文与反杂文运动。

(二)报告文学走向成熟,夏衍《包身工》,宋之的《1936年春在太原》。

(三)在新老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品散文向纵深发展。

(四)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科学小品、历史小品,进一步丰富了散文的品种。

附:

过时戴望舒

说我是一个在怅惜着,怅惜着好往日的少年吧,我唱着我的崭新的小曲,而你却挪揄:多么“过时”!

是呀,过时了,我的“单恋女”都已经变作妇人或是母亲,而我,我还可怜地年轻——

年轻?不吧,有点靠不住。

是呀,年轻是有点靠不住,说我是有一点老了吧!

你只看我拿手杖的姿态它会告诉你一切,而我的眼睛亦然。

老实说,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了:

对于秋草秋风是太年轻了,而对于春月春花却又太老。

第十一讲抗战文艺运动和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抗战文艺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的背景和发生

1、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极具变化的政治形势,文学随之改变了原有发展的轨道,反映时代感、使命感。

2、1936年前后已经形成全国范围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口号的论争”。(课本P.297)

(二)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全国文艺界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最大范围团结了全国广大作家。

2、把文学的宣传、战斗功能提高到空前的地位,调动一切文学的手段为抗战服务。

(1)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

(2)文学形式:街头诗、街头剧、大型报告文学,特定形势下出现,尤其诗歌起到巨大作用。

3、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在地域上扩大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实际影响。

(三)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二、前文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主要标志,鲜明地提出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保证这个方向的途径两个根本问题。由于鲜明地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提出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造成了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又一次根本变革。

2、改变了作家的创作姿态和创作方式,明确强调作家的世界观改造,强调作家感情立场的转变,强调作家要无条件地深入生活,对中国文学现、当代的影响深刻、巨大。

3、在创作实践上的确出现了一批以描写农民、农村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成功的作品。

意义:实际上打开了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发展的道路。

第十二讲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艾青作为郭沫若之后中国诗歌的第二个高峰,其主要成就是在抗战爆发之后,他接连创作了九部诗集,一部诗歌理论《诗论》,把诗歌创作直接融入抗日民族战争中,他的诗歌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达到一种艺术的升华。

△从现代诗歌的历史进程论述艾青诗歌的审美追求。

首先回顾现代新诗的发展线索,从胡适、郭沫若“五四”白话自由体新诗开始,显示了新诗对传统旧诗的挣脱,对外国诗歌的吸取;而到了新月诗人,又显示出新诗对传统诗歌的某种回归,以及在回归中的发展。从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的诗歌还不断地受到外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先后出现了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中期现代主义诗歌,都显示了中国新诗在探索中艰难挺进的步伐,还出现了臧克家、田间、殷夫等不同风格诗人多种形式的探索。上述诗歌发展的线索,在抗战时期在艾青手中得到一个集大成的机会,艾青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五四”以来新诗的发展,新诗的种种探索融会贯通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继承中独创了以散文美和散体化为主要标志的新诗的发展形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继续推进了新诗自由体的形式,巩固了这种形式;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也同时推进了诗歌的规范化,他注意到新月诗人的追求,把诗歌的格律化更多地熔化到诗歌内在的韵律、节奏中。

第二,艾青的诗歌还显示了很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这种融合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非常突出。艾青的诗歌始终关注本民族的命运,始终关注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的命运,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但艾青的眼光是宏大的,是由本民族的命运向世界、向整个人类命运自然延伸的。艾青是实实在在受外国诗歌艺术滋养的人,吸取多种外国诗歌艺术技巧,甚至是美术方面的艺术技巧,他把外国的现代主义技巧与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揉合在一起。以上共同构成艾青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中国诗坛泰斗。

第十三讲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区文学创作的总体特点

1、区文学创作的确带有明确的追求——民族化、大众化。

2、由于工农兵方向的影响,在区创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农民命运的深切的关注,都是以整个中国的历史为底蕴,积极地把农民命运与中国前途联系在一起。

3、区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个特殊的地区,虽处于现代文学阶段,但性质不同,而与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性质相同。

二、重点作家:

(一)赵树理:从小二黑到李有才到李家庄,都是以农村变革、农民命运为主要题材的。

阐述赵树理小说的思想价值。

首先,赵树理是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

1、赵树理对农民命运的描写中显示出高度敏锐的政治眼光,他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农村中的风俗民情中敏锐地感受到区时代变化了,甚至政权也改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变化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赵树理的作品告诉我们,从鲁迅开始的对农民愚昧落后的思想启蒙、思想改造的思考,依然是区作家的重要任务。

2、赵树理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赵树理在作品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农村中当时残存的封建势力只是一小撮,而象小芹、二黑这样的先进农民也为数不多,而多数是比较愚昧落后的农民,暂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已在变化之中、转变之中,赵树理对这一部分农民给予热切的期待,所以赵树理对他们只是进行善意的讽刺,没有无情的批判,这一点是与鲁迅的根本不同、根本变化。

以上两点构成赵树理作品的思想价值。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农民命运的变化,并由此看到中国的前景。

第二,在民族化、大众化审美情趣上显示自己的独特追求,特别是对传统文学手法的继承上,在现代作家中是非常突出、非常集中的。

1、人物描写,注重表现人物的动作、性格,让人物在故事中显示自己的特点,尤其符合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

2、小说结构——章回体,情节完整、连贯。

3、赵树理的作品更多是对民族化的追求——语言,大量的方言土语,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二)孙犁

区创作丰富,多种审美追求,赵树理并非区唯一代表。孙犁与赵树理有很多相同的背景、相同的生活基础,即都在区、在广大农村中体验生活,生活对象是农民,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命运,但又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审美追求。

1、孙犁自身的文学价值、审美追求。

(1)孙犁作为区的作家,生活环境在冀中平原,作品反映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岁月,孙犁所触及的生活是开阔的,所处时代背景是宏伟的。孙犁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区最普通的农民,没有炮火连天的战场,都是普通、平静甚至充满诗意的现实和人生画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追求。(选材)

(2)孙犁的作品在挖掘题材、形成主题过程中的追求。孙犁着重表现在普通人物身上体现的非常美好的人情、人性,选出的人和事是很小、很平常的,表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崇高和伟大,显示出他们的纯朴和自然,如在侵略者打到家乡时,水生能够拿起武器走上前线,这就是一种伟大。表现出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妇女的……(此处未记全),显示出她们顾全大局,在战斗中的智慧、胆识,让人们看到这些普通妇女的确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孙犁通过水生们、水生嫂们这些普通人的命运、成长,通过在这种成长中的性情、胸怀,形成孙犁作品崇高而深远的主题,即我们民族充满美好的人情、人性,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而这些都通过这些普通的农民显示出来。孙犁由描写平常到主题崇高两者之间有骤然升华和巨大飞越,并且这种升华与飞越是自然和平常的。正是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得到锻炼,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我们的民族。战争锻炼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3)孙犁的作品选材、主题、艺术手法、艺术表现有如下特点:

①把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把写实、抒情结合在一起,孙犁的小说的着眼点让人从现实看到理想,感受到作家情感的抒发,对美好气氛的烘托与写实交织在一起,在把握理想与抒情的分寸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追求,有分寸,有尺度,始终未离开农村、农民,与郁达夫等人的抒情明显不同。

②孙犁的作品特别善于在虚实之间完成自己作品的结构。孙犁的小说结构非常放松,小巧、灵活,没有完整叙事的负担,没有故事严格按情节发展的沉重,多是一种生活片断的相互穿插,有无之间,虚实之间造成散文的美、诗意的美。有跳跃性,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给人回味的余地较大,形成了散文美、诗意。与此同时,语言上非常纯朴、生活化,但同时又是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在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诗意,特别有情调、有味道。

2、孙犁、赵树理审美追求的异同,风格的比较。

(1)孙犁与赵树理在选材、主题和艺术手法上都很推崇鲁迅、追随鲁迅,但二人对鲁迅精神的体会是不同的。赵树理对鲁迅的继承与理解更多地是鲁迅的现实战斗精神;而孙犁更多地是看到鲁迅作品的思想魅力,对人的精神层次进行的深入的剖析。他的作品也注重对人、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剖析。

(2)从郁达夫到孙犁,简述现代抒情小说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作家主观感受的投入,情节的淡化。

不同点:郁达夫以纵情、放情见长,肆无忌惮,夸张情感,把抒情放在第一位,一切服从主观抒情,形成小说诗歌化。

孙犁注重分寸、节制,抒情恰到好处,形成散文美和诗意。

萧红既有较强的主观情感,又有较清晰的客观描写;抒情既讲分寸,又有大胆、狂放的风格,形成小说散文化。

以上三位作家分别显示了抒情方面的各自追求,也显示了不同的风格。

(三)丁玲、周立波

1、丁玲小说的创作道路(课本P.357)

(1)初期:20年代,丁玲主要发表以个性、妇女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突出代表,已基本显示出她的特点,虽然是女作家,有细腻、敏感的神经,但显示出敏锐的

政治眼光。

(2)中期:30年代,包含两部分,其一是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的命运;其二是到区后,反映知识分子、农民,特别是女性的命运,显示了很强的过渡性,体现了她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3)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代表,显示了丁玲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高峰,思想深刻、艺术成熟。

以上共同体现了丁玲创作的总体特点:

①丁玲始终拥有细腻的眼光,同时又拥有深刻的政治眼光。

②三个阶段始终感应着、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始终在积极地思考不同时代最重要、最敏锐的问题。

2、丁玲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显示了什么样的思想深度?(丁玲的作品的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是什么?)

丁玲作品的敏锐性体现在丁玲始终对时代有一种感应,《莎菲女士的日记》集中表现个性、妇女,对文学、左翼文学、知识分子、农民都有积极的思考。在来到区后,面临天翻地覆的变化,丁玲写出了以土改为题材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深刻体现在……(此处未记全)。《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思考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还是深刻的,丁玲对区的一些问题提出的独特见解也很深刻,如《在医院里》、《我在霞村的时候》,集中表现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当时土改题材作品思想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是获斯大林文学奖级别最高的,对农民命运乃至对民族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充分揭示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复杂的阶级关系,把农村中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揭示出来,尤其让人们看到阶级斗争决不是简单的两个对立阶级你死我活的搏斗,掺杂着各个阶级复杂的态度,纠缠着各个阶级生存的态度。

(2)写出了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丁玲通过写土改,坚定不移地看到中国农民的翻身,必然带来中国的变化,从土改看到新中国光明的前景。在预见的过程中,丁玲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成为主人,斗倒地主分到田地,这个胜利固然伟大,但农民还有一个更大的胜利必须取得,即必须不断地战胜自己,只有这样,农民才有真正的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

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丁玲作品的思想的深刻性。

丁玲的创作从早期到后期,始终有一种政治眼光,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而张爱玲是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对人性的痛切的体验,显示她作品的深度。第十四讲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揭露、批判、讽刺的创作基调,其艺术风格较深沉、冷峻,经常表现出含蓄、幽默的特点。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

张爱玲:《传奇》(小说集),《流言》(散文集),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

七月派诗歌(胡风、绿原、牛汉)

小说(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无名氏(卜宝南),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课本P.154)

一、《围城》——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

背景:出版时间在1947年,说明从鲁迅在现代文学史的最初就关注的知识分子命运,发展到钱钟书带有某种总结和反思的意味,即知识分子的命运是贯穿于整个现代文学史的问题。《围城》所描写的是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

(一)

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充分注意到知识分子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知识分子身上蕴藏着很大的知识和智慧,他们往往是最先觉醒和觉悟最高的一群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首先是对作家的自我剖析。

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有较深切、清醒的认识,充分地看到了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缺乏信念,缺乏真正投入社会的勇气,总是把自己的智慧、力量估计过高,把自己的追求超过社会的追求,理想大于行动。此外,《围城》还进一步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位置又始终不满意。

3、从鲁迅到钱钟书的《围城》,特别是在《围城》中,作家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的某些重要弱点其实不仅仅属于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本身,而往往是和时代社会的弱点结合在一起,甚至与整个人类、整个人性的弱点联系在一起,显示了对知识分子命运思考的深度,向前有所推进、有所发展,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着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有一种“围城”情结,不断地从这个围城走到另一个围城。同时,显示出这种弱点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弱点,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整个人类共有的弱点。所以说钱钟书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具有总结和反思的意味。

(二)《围城》显示的讽刺、幽默特色有什么独特之处?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幽默是由其思想的深刻所带来的;老舍作品中的讽刺、幽默是来自于北京的语言、北京的风俗民情、地方色彩;张天翼以其对社会批判的锐利、尖刻以及彻底暴露而形成一种冷面幽默;钱钟书则以其学者式的智慧、广泛的阅历、古今中外渊博的学识显示出一种高雅的幽默。

二、张爱玲作品的独特贡献

1、张爱玲的笔下直接地、毫无保留地把人性和金钱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写出了金钱对人性的诱惑、腐蚀、毒化,同时写出了人性在金钱面前萎缩、变态和……(此处未记全),在这方面张爱玲是最深刻的,(在描写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最锐利的。

2.在描写某一个体的人物时,描写某一具体的人性时,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对社会本质问题的揭示上,显示出张爱玲对人生、对人性以及对社会思考的深度。

张爱玲特别善于选用婚恋题材,揭示金钱和社会的本质,在这方面最能体现人性深处。又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同样也很深刻,更多地是写人物的想法。还善于营造奇特的气氛,令人深思。张爱玲有很强的语言修养,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同时又非常世俗化,直逼人性深处,显示出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的特点。

三、现代文学史上四位女作家的比较

(一)冰心与萧红分别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冰心追求讴歌人类之爱,最大程度地颂扬人性的美好,把爱当做拯救社会的一切的神奇的力量,《超人》几乎是一个象征,一方面由于心灰意冷,超越一般社会而变为病态的人,但同样因为爱,又超越一般社会而被爱感化。冰心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作家,虽然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但她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浪漫的色彩和情调。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相反她认为世界上缺乏爱,所以她在作品中追求、颂扬、表现爱。萧红与冰心相反,她的作品中极力表现人世的痛苦、悲哀、失望乃至绝望,萧红无情地揭露人世的丑恶和血淋淋的场面,更多地看到惨痛、饥饿等等,这些直接来源于她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警醒。萧红的《小城三月》是整个人生感受的象征,对悲苦人生的象征。两人的审美追求不同,但都是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由于受到鲁迅的影响,萧红更倾向于清醒的现实主义。

(二)丁玲与张爱玲所描写的内容差异很大,一个是描写农村,一个是描写大都市;一个是以农村中的阶级关系为主,一个是以大都市中的人性关系为主。但两人都是以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把握而达到一种深刻的思想境地。丁玲准确地抓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包括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成为土地主人这两个层次的关系,土地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是否能够长久成为土地的主人是农民自己的问题,丁玲对后一个问题看得更深刻、更准确。张爱玲在对都市社会的描写中,准确地抓住了人性和金钱的关系,其一是写出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和腐蚀,而更深刻、更准确的是看到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深刻的变异,对后一方面的描写使其达到深刻的程度。二人都善于描写人的内心深处。第十五讲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九叶”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一、九叶诗派的创作:

40年代后期出现,在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诗歌流派,又称为新现代主义诗派。“九叶诗派”是在80年代确立的名称,是西南联大一群校园诗人,特别是在1948年9位年轻诗人在上海《现代新诗》杂志上共同发表诗歌作品和理论主张,他们具有共同的风格和审美追求。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郑敏、袁可嘉等,他们的风格与追求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特别注意诗歌本身的价值,在现代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把对“纯诗”的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诚如辛笛所讲:“我的诗宁愿让

第二,他们追求个人与时代社会的融合,特别强调诗人的深刻的思考,认为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即必须以血肉的感情来诉说思想的本质,首先是思想自己,然后是思想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的联系,在诗歌中既要有深切的、深沉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越的目光。

第三,特别强调诗歌感受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无论听觉、视觉、内在、外在都应真实、深刻,“现代的诗更应着重于人性和科学的真实,现代诗要扎根在现实中,又不要被现实绑住”。

二、穆旦是九叶诗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比较多地接触到现代派作品。抗战的爆发使他更接近现实、接近社会,在作品中透出更多的民族气息和泥土气息,特别是在西南联大时,特别受到外国现代派诗人燕卜荪教授(英国)的影响。穆旦先后出版过三本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穆旦首先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开掘诗的内容,知性(相对于感性)成份较重,是感情煎煮思想的产物(课本P.192),是苦苦思索、通过各种亲身感受而升华为思想,比较内向、厚重、深沉。

其次,他的诗又不是纯内向的,有一种由内向外放射的特点,是对生活的概括。因此,穆旦的诗既热烈又冷漠。例如《赞美》。第三,穆旦有着非常敏感的气质,这种敏感首先是针对自己,他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相当一部分诗歌是非常细腻地审视自身的内在的状态,他的诗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痛苦的、焦虑的、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穆旦诗歌最主要的不足是由于过于强调思想存在,诗作免不了在比较抽象的现象,由于他的诗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所以缺乏某种含蓄。

穆旦以及九叶诗人的诗在40年代显示了中国新诗一种新的发展和超越,明显地与五四以来新诗的传统诗情、诗意不同,首先注重新鲜的感觉和新颖的思想,以此代替以往诗歌中某种模糊不清的诗意;在诗歌的形象性、语言上、韵律和格式上都和以往的诗歌有所区别:九叶诗派经历了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体诗歌、早期象征主义诗歌、新格律诗歌、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以及以艾青为代表的散文体新诗创作,九叶诗派有所跨越,有所推进,在朦胧和清晰之间、在感情和思想之间、在个人与时代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三、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创作。(课本P.205)

陈白尘的《升官图》把中国的讽刺喜剧创作推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

首先,这部剧采用奇特的构思,达到了一种特殊的效果,主要表现为陈白尘巧妙地把内容、时间向前推到初年,同时,利用两个强盗所做的梦作为戏剧的情节加以表现,但是使人看到的就是40年代的社会现实,显示出荒诞与真实、梦境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真真假假,假中有真。

其次,主要塑造的都是反面人物,描绘了一幅百丑图。但作者并未把反面人物脸谱化、简单化,特别是未加以丑化,而是让演员严肃认真地扮演滑稽的角色。

第三,语言方面运用大量的反语和潜台词,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构造出一种喜剧的气氛。总之,陈白尘通过奇妙的构思、独特的语言和内容,把中国现代喜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结

一、选择、名词解释。

(一)基本知识比较注重时间性。例如:《随感录》、《终身大事》、《尝试集》、《沉沦》。

(二)作家代表作品。

(三)理论主张、创作风格特色。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街头诗运动、中国文学史发展三阶段即五四文学、文学、抗日文艺运动。

二、简答、论述。

(一)现代文学史发展进程问题。现代文学发展三阶段、特点、内容、重要文动。

(二)现代文学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体的发展。各自特点:四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三)从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看文学类型的发展,如《围城》。

(四)作家相互间比较,包括社团流派间的比较。

(五)以某个作家为重点,说明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如:巴金、老舍、沈从文。

《中国当现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大版)复习重难点提示

第一章绪论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1949年-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1949-1965年文动概述

了解第一次文代会;1949-1965年间的文艺思想论争;"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的调整。

重难点:"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的调整。

第二节土地之歌

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准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李准创作的变化趋势;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及"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

重点:农村题材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1958年赵树理的《锻炼锻炼》。

第三节战斗中的诗情

了解以杜鹏程、吴强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红日》在战争观念及美学上的开拓;《百合花》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红岩》及《青春之歌》历史小说的特点及英雄形象的塑造。重点: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难点:《青春之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

第四节早春的气息

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重点:干预生活题材及人情人性题材。

难点:刘世吾典型分析。

第五节诗歌、戏剧、散文

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潮流及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茶馆》及老舍式的戏剧结构;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重点:《茶馆》的艺术成就。

难点:《茶馆》的艺术结构。

第三章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1966-1976年文动概述

了解《文艺座谈会纪要》;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

重点:《纪要》的出笼及危害。

第二节潜在写作

了解时期潜在写作的概况;《缘缘堂续笔》、《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青年一代的思考及知青小说。

重难点:《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了解五四精神的复兴;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在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当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重点:新时期十年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二节心灵的伤痕与归来的歌

了解伤痕文学及政治社会批判特征;分析卢新华的《伤痕》的悲剧意味主其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掌握巴金《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分析《鱼化石》、《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变化。重点:伤痕文学;《随想录》。

难点:《随想录》的忏悔意识。

第三节历史的沉思及人的觉醒

了解反思文学及创作的基本特征;《内奸》对历史的整体反思;《杂色》对历程的理性主义的反思;《爱,是不能忘记的》对婚姻道德的质疑和《方舟》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哦,春雪》的的创作特点。

重点:反思文学;杂色。

难点:张洁的女性意识。

第四节沉重的翅膀与文学寻根

了解改革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乔厂长上任记》的特征;掌握《陈奂生上城》与高晓声对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追踪式描写;谌容对改革现实的忧虑和困惑的代表作品《人到中年》;分析路遥的《人生》对于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了解寻根文学的基本特征;《棋王》与阿城以非社会政治视角对人生的观照;《爸爸爸》中所体现的韩少功的文化批判意识;《黑骏马》及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

重点: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爸爸爸》。

难点:《棋王》儒道合壁的艺术特点。

第五节朦胧诗及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表现

朦胧诗;舒婷、顾城的诗歌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在同一地平线上》存在主义意味;《山上的小屋》现代主义与现实战斗精神的结合。重点:朦胧诗。

难点:《在同一地平线上》存在主义意味。

第五章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了解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的异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重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第二节今日先锋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风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

重点:先锋小说

难点:《风底斯的诱惑》、《我是少年酒坛子》小说的审美特点。

第三节人生写实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重点:新写实小说。

难点:《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第四节民间的历史

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红高梁》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重点:新历史小说;《红高梁》。

难点:《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