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药学知识点
2025-09-29 02:38:16 责编:小OO
文档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着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茎木类:秋冬季采收;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收;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

◆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

◆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20.?部分道地药材:

省份药材省份药材省份药材
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
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叁
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叁河南牛膝、地黄
山东北沙叁、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
浙江玄叁、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
广西蛤蚧
21.?四大怀药:牛膝、地黄、山药、菊花。

22.?产地:

?◆当归:甘肃岷县;◆砂仁:广东阳春;??◆广藿香:广东石牌;

?◆薄荷:江苏太仓;?◆石膏:湖北应城;◆血竭:印度尼西亚;

?◆金钱草:四川;◆槟榔:海南;◆木香:云南;

?◆龙胆:东北;

23.?中药分类:

作用作用类别代表药物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jīngjiè)、防风、羌(qīang)活、白芷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bàng)子、蝉蜕(chántuì)、桑(sāng)叶、菊花、柴胡、葛根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zhī)子、夏枯草

清热燥湿药黄芩(qín)、黄连、黄柏(bò)、龙胆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qiáo)、牛黄、蒲(pú)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

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叁(xuánsān)、牡丹皮、赤芍(sháo)

清虚热药青蒿(hāo)、地骨皮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芒硝
润下药火麻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suì)、巴豆

祛风湿药独活、秦艽(qínjiāo)、威灵仙、防己、桑寄生、五加皮、徐长卿(qīng)、木瓜

化湿药藿香、厚朴、苍术(cāngzhú)、砂仁

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yìyǐ)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滑石、川木通、茵陈蒿(yīnchénhāo)、金钱草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
理气药橘皮、青皮、枳(zhì)实、木香、香附、沉香、薤(xiè)白、川楝子

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大蓟(jì)、小蓟、地榆、槐(huái)花、白茅根

化瘀止血药三七、茜(qiàn)草、蒲黄

收敛止血药白芨(jí)、仙鹤草

温经止血药艾叶
活血化瘀药川芎(xiōng)、延胡索、郁金、丹叁、红花、桃仁、益母草、怀牛膝(xī)、莪术(ézhú)、虎杖、水蛭

化痰止咳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桔梗(jiégěng)、川(浙)贝母、瓜蒌、竹茹、海藻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苏子、百部、枇杷(pípá)叶、桑白皮、葶苈(tīnglì)子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牡蛎(mǔlì)、代赭(zhě)石

息风止痉药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蝎(jié)、蜈蚣

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远志
开窍药麝(shè)香、冰片、石菖蒲(chāngpǔ)

补虚药补气药人叁、党叁、黄芪(qí)、白术(zhú)、山药、甘草

补血药当归、熟(shú)地、阿(ē)胶、何首乌、白芍(sháo)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yínyánghuò)、肉苁蓉(cóngróng)、补骨脂、益智仁、续断、杜仲、菟丝子、蛤蚧(hājiè)

补阴药北沙叁(sān)、南沙叁、麦冬、石斛(hú)、黄精、枸杞(gǒuqǐ)子、女贞子、龟甲(guījiǎ)、鳖甲

收涩药五味子、山茱萸(zhūyú)、桑螵蛸(sāngpiáoxiāo)、乌梅、椿皮、赤石脂、莲子、海螵蛸

驱虫药使君子、槟榔(bīnglang)、苦楝(lìan)皮、贯众

涌吐药常山、瓜蒂、藜芦(lílú)、胆矾、食盐

外用药硫黄、雄黄、山药、轻粉、白矾(fán)、炉甘石、斑蝥(bānmáo)、蟾酥(chánsū)、

24.?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类

◆根:牛膝、银柴胡、赤芍、防己、板蓝根、黄芪、人叁、西洋叁、三七、当归、紫草、黄芩、巴戟天、党叁。

◆根茎:黄连、苍术、黄精。

◆根及根茎类:大黄、威灵仙、甘草、羌活、丹叁。

◆块根:何首乌、草乌、附子。

◆块茎:延胡索、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

◆鳞茎:川贝母、浙贝母。

(2)茎木类

◆心材:沉香。

◆带钩茎枝:钩藤。

(3)皮类

◆根皮:牡丹皮。

◆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干皮、枝皮、根皮:厚朴。

(4)叶类

◆小叶:番泻叶。

(5)花类

◆花蕾:辛夷。

◆花蕾及带初开的花:金银花。

◆花:洋金花、红花。

◆花粉:蒲黄。

(6)果实及种子类

◆成熟果实:五味子、补骨脂、巴豆、砂仁、女贞子、枸杞子。

◆成熟种子:葶苈子、苦杏仁、菟丝子、槟榔。

◆成熟假果:金樱子。

◆干燥果实:连翘。

(7)全草

◆草质茎:麻黄。

◆全草:细辛、金钱草。

◆地上部分:广金钱草、益母草、青蒿。

◆带鳞叶的肉质茎:肉苁蓉。

(8)菌类

◆菌核:茯苓、猪苓。

(9)树脂的分类

◆单树脂类的酯树脂:血竭。

◆油胶树脂类:乳香、没药。

(10)其它类

◆蕨类植物的成熟孢子:海金沙

(11)动物类

◆干燥全体:全蝎(xiē)、蜈蚣、斑蝥、土鳖虫(雌虫)、僵蚕(cān)、地龙。

◆动物的某部分:石决明(贝壳)、鳖甲(背甲)。

◆生理产物:珍珠。

(12)矿物药类

◆原矿物:石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