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2025-09-29 02:40:43 责编:小OO
文档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及其激发途径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它是大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是直接的学习动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动机从心理态度上反映了其学习需要。它驱使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和特点是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的重要前提。因此,某一心理研究所对一所高等本科师范学院某系1999-2005年级的164名大学生,采取了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我根据此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谈几点认识,并探讨一下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途径,从而强化和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而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随着校园生活的多样化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调查来看,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跳出农村,在xx工作;

(2)做一个大学生有较高的声誉,能被人尊重;

(3)能够获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得到较好的物质生活待遇;

(4)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5)不甘人后,超过别人,使自己在同龄人中保持强者的地位和形象;

(6)自己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深造发挥自己的才能;

(7)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实现亲人的美好期望;

(8)对周围事物和自身有更多的了解;

(9)做一个有用的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0)学业和就业压力;

(11)为了逃避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希望从书堆中找到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12)为了自我设计,体现出自我奋斗的决心;

(13)为将来考研做准备,把本科学习当成考研的跳板;

(14)拥有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15)青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了研究方便,我从中选择九项进行调查.

如调查结果所示,在大学生中,正确的学习动机还是占主导地位。

调查结果从答卷反映出来的各种学习动机中选择了5种比较正确的动机,约占总数的67%,这些学习动机大都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属于远景性动机。在大学生中,近景性的动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为5%,不甘人后的7%,学习和压力的为13%,希望得到铁饭碗的为8%。当然,这次调查只能反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一般情况。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往往在一个学生身上也会有几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存在,而究竟哪一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又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就大学生来说,近景性学习动机与远景性学习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一个学生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满足时,这时近景性学习动机就可能升华为远景性学习动机。例如许多大学生在入学时的主要动机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入学之后,当这个问题已经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解决时,对专业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为专业贡献自己的才华就可能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原来为就业而学习的动机被在专业上取得成就的学习动机所代替。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把近景性学习动机与远景性学习动机结合起来,并逐步提高学习动机的层次。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的关系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在回答:

"学习有无计划"、"课外大部分时间花在哪里"、"对学习有无兴趣"等反映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时,有62%的人选择"学习有计划"、"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对学习有兴趣"答案,其中指向个人学习动机的一类人中,有77人,约占总人数的47%;在指向他人学习动机的一类人中,有16人,约占总人数的10%;在指向社会学习动机的一类人中,有6人,约占总人数的4%,上述数字表明,学习动机越接近个体,越明确,越具体,其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而不是学习动机的层次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习动机是由个人的学习需要所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在满足需要的时候,总是按层次的发展,由低到高逐层去实现,并且通常总是在个体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贬低个体的需要,而不切实际夸大和抬高社会需要的价值。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不符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事实上,个体在实现自己的需要时,离自己的距离越近的需要,行动起来,动机就越强,兴趣就越浓。因此,当大学生把学习动机指向个体的需要时,就必然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这表现在他们对课程类型的选择上就是注重实用课,因为实用课对满足个体日后的需要会起到更直接的作用。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就是应用性学科(包括外语),人数为115人,约占总人数的70%;其次是实验课,人数为33人,约占总人数的20%;最后是专业的基本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人数为16人,约占总人数的10%。表现在就业态度上,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尽可能早地走上工作岗位,出人意料的是,对于考高分、评三好学生等通常认为很有刺激性的东西,许多学生认为是虚的,兴趣都不高,如在调查统计结果中,考试想得高分的人数为34人,约占总人数的20.7%,想被评为三好学生的人数为26人,占总人数的15.9%。

当然,我们肯定近期低层次的学习动机,并不忽视远期的高层次学习动机。高层次的学习动机虽然对学习兴趣的激发要缓慢一些,但维持的时间却较长;而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虽然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快一些,强一些,但维持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尊重并承认大学生近期的具体的低层次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近期的低层次的学习动机自然地融合到远大的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中去,从而更为强烈持久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途径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打算从下列四个方面作些初步讨论

1.明确学习动机的转化,努力将学习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由于学习动机越接近学生个体就越明确具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因此,要尽量让学生明确个体学习动机,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习动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在解释学习某一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和其自身发展的联系,最终使得他们将学习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有一些课程,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它们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这时候,老师应尽可能挖掘出它们对学生产生的潜在影响,也可列举生动的实例加以佐证,使学生较为形象地感受到课程的"远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也是学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大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主动地摸索钻研,并伴随着愉快肯定的情绪体验,产生持久的意志力,兴趣使其知、情、意、行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唤醒学习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须唤醒其学习需要,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神圣职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除内在需要外,还须一定的外部刺激,在此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榜样激励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情绪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总有一二位教师的理想品质是其极力效仿的,这时教师成了学生模仿的榜样。大学生不仅模仿教师的治学方式,还会遵循其思想模式,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由此形成的学习动机一般也有肯定的价值。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应努力创设一种利于激发动机的外部气氛和情景,使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有了自觉、能动的学习动机,才会有成功的学习。

3.激发求知欲,注重心理修养。

大学生正处在求知的黄金时期,他们主观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首先应鼓励交互式的学习提问。提问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表现方式,教师的提问范围不应仅仅限于复述课本要求的内容,应有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提问最好能引出多种答案,并促使学生长时间思考,教师不应回避学生的任何问题,同时对问题不宜过早地判断和下结论。其次应鼓励大胆质疑。青年时代是质疑、求索和发现的时代,学生对新事物是敏感的,教师应保护这种敏感性,要善于"激疑"(启发学生发现疑问),帮助学生科学地"解疑在这种不断地"激疑"和"解疑"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态度,学习动机的优劣、强弱与心理素质紧密相关。心理素质越好,对行为的控制力、推动力越强。只有求知欲强烈、热爱学习、意志坚定、不畏困苦、百折不挠的人,才能使积极的学习动机稳固地维持下来,使学习活动始终充满愉快和活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心理的不稳定、不健全会影响着其学习动机的顺利形成,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从大学生本人来说,应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参加各种智力竞赛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以培养美感,并在军训、劳动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砺身心意志。作为教师则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灵素质持久地处于积极的常态之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因为大学生心理正处在逐步成熟的阶段,冲动还是大学生的主导心理历程,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4.调整现有课程设置,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

为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和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在课程内容方面尽量体现综合化,文、理科互相渗透,例如,为加强大学生的公识、社会责任感,开设"职业与文明"、"人与自然"等课程,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完善人格的人;在课程结构方面应体现多样化,课程设置既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又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智力、道德和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主要做法是:

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适当精简分科课程;倡导开设综合课程和系列课程。对现有课程的调整,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从以上论述的学习动机的内容,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依据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探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途径保证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向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正确的学习动机会引导一个人走向新生,而错误的学习动机会导致一个好的大学生走向罪恶的深渊,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扶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