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纳税评估案例与(DOC)
2025-09-29 02:37:41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对××贸易公司的纳税评估案例

 

一、确定对象: 

2008月5月,评估人员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时发现××贸易公司2007年度销售收入26386197.元,而2006年销售收入为32842394.37元,2007销售收入较2006年大幅下降,降幅达19.66%。而两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均在88000多元左右,相差不多,因此产生了该公司是否存在少计收入、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将该公司列为评估对象。

二、评估分析:

(一)了解基本情况

评估人员通过征管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查得,该贸易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注册资金100万元,自营和代理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业务。企业所得税实行查帐征收。通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表及财务报表了解到该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26386197.元,营业成本22020681.36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91.15元,销售费用3790120.31元,管理费用306943.57元,财务费用16928.67元,营业外支出15616.56元,利润总额269485.36元,应纳税所得额269485.36元,未有纳税调整项目。

    (二)分析比对

在征管信息系统内调阅该公司2006年度、2007年度财务报表,比较分析近两年主要税收和财务指标。

企业近两年税收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所属期

财务指标2006年

2007年

增减比
营业收入32842394.3726386197.-19.66%

营业成本28487250.1022020681.36-29.37%

营业税金及附加258.72291.1512.53%

销售费用3823997.983790120.31-0.%

主营业务利润530887.57575104.828.33%
管理费用265615.39306943.5715.56%

财务费用162.3916928.672.83%

利润总额268368.80269485.360.42%

应纳税所得额268380.79269485.360.42%

缴纳企业所得税88565.66830.170.41%

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16.68%15.46%-7.31%
所得税负担率33%33%0
通过分析,评估人员认为存在以下几个疑点:

疑点一:隐瞒销售收入

从上表中看出,2007年销售收入26386197.元,2006年产品销售收入32842394.37元,2007年销售收入比2006年减少56196.73元,降幅达19.66%。而2007年宏观经济态势良好,大多数公司的销售业绩都有所增长,而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却大幅下降,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隐瞒了销售收入呢?

疑点二:虚列支出,减少利润

从表中分析到,虽然2007年销售收入比2006年大幅减少,但是两年的销售费用却相差不多,2007年销售费用仅比2006年略减0.%,管理费用甚至增长了15.56%,主营业务税收负担率减少了7.31%。因此怀疑该公司可能存在多列支费用、减少利润的情况。

疑点三:个人所得税扣缴不足

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表来看,该公司有员工8人,全年工资薪金支出125370元,人均月工资收入1306元。从征管信息系统调取的缴税记录来看,仅在2007年8月入库一笔个人所得税80元。而该公司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33%,企业的业绩应该还是可以的,仅从工薪支出来看,员工的收入偏低了点,与企业实际业绩不符,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福利或分红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疑点四:少交市区综合基金和个人基金

从2007年损益表来看,2007年销售收入26386197.元,应交市区综合基金26386197.×1‰ =26386.20,而征管信息系统内反映该公司仅交纳了13193.08元,少交13193.12元。此外,系统内没有该公司缴纳个人基金的记录。                                                                                                                

三、询问核实:

针对以上疑点,评估人员发出《询问核实通知书》,与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进行了当面约谈,要求企业就上述疑点予以解释说明。

1、对疑点一企业财务人员解释2007年销售收入的减少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由于该公司主要从事商品出口业务,2007年由于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使得以人民币计算的销售收入大幅下降,而如果以美元计价的话,销售收入减少的幅度并没有这么大。二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给出口贸易带来了负面影响。2007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接近6%,而且人民币的升值有提速之势,为了防范风险,公司对交易时间过长、没有一定利润把握的订单能不接的就不接。三是公司主要以出口服装、玩具为主,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的棉花、化纤等纺织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减少,使得这些生产厂家不得不缩小规模,削减成本,随之带来贸易公司产品收购量的减少。四是公司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欧美国家,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美国的进口需求也随之减少。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2007年销售收入的减少。评估人员根据企业的解释,又结合辖区内同类型出口贸易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发现多数公司2007年的销售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认可该公司销售收入下降属正常原因,疑点一排除。

2、对疑点二,企业财务人员解释虽然2007年的销售收入下降了,但是为出口贸易而发生的相关费用还是必需的,费用并没有因为销售收入的减少而减少。评估人员认为财务人员的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于是又查阅了财务人员带来的凭证,结果发现2007年12月169号凭证“管理费用—其他”中列支会务费6560元,55号凭证“销售费用—其他”中列支会务费13000元,开票单位为某中介公司。评估人员询问该公司为什么在中介公司开会务费,会计解释说是业务员招待客户发生的费用,因没有正式,就在中介公司代开的。2007年该公司已经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明细帐中列支了业务招待费106559.96元,加上上述两笔所谓的“会务费”,共发生业务招待费126119.96元,公司可税前列支业务招待费109158.59元,多列支16961.37元,应调增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在“销售费用—服务费、跟单费”明细帐中,公司共列支230723元,翻查原始凭证,评估人员发现都是在一些中介公司、劳务公司开具的。为了查证业务的真实性,评估人员找了几个开具这些的公司进行延伸调查,经查,这些公司营业执照中没有开展外贸跟单等服务的经营范围,实际也没有为外贸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在证据面前,××贸易公司只得承认是一些业务员发生的跟单、检验、搬运等费用,由于无法取得正式,就委托这些中介公司、劳务公司开具通用服务入帐。对上述情况,评估人员对该公司法人代表及财务人员进行了警告和批评,要求该公司以后不得再在这些中介公司、劳务公司开具,同时对2007年已列支的230723元进行调增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两项共应调增该公司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247684.37元,补交企业所得税81735.84元。疑点二予以确认。

3、对疑点三,公司会计解释该公司是上市公司江苏弘业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人员工资是由集团公司总部核定的,2007年8月缴纳的一笔个人所得税系集团分配给员工的分红收入所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评估人员又询问该公司会计,除工资和分红外,公司有无其它发放给员工的福利支出,包括发放给员工的实物。会计承认该公司在“应付福利费”中支付发放给职工的色拉油、洗发水共21178.22元,未并入当月职工工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疑点三因此得到确认。

4、对疑点四公司会计解释说是由于该公司销售收入较高,根据南通市的有关基金减免文件规定应可以享受减半征收基金。但该公司却提供不出基金减免的批复,原来公司以为不需审批就直接按照文件规定减半缴纳了基金。对此,评估人员告诉该公司凡涉及税款、基金的减免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才能减免。而且该公司并非经营大宗物资的出口,也不符合基金减免的条件。公司对此予以了认可。此外,公司承认由于疏忽2007年个人基金也未交纳。疑点四确认。

四、评定处理:

经过上述评估分析和询问核实,公司会计认可评估人员的分析意见,表示今后将积极学习税法,努力做到诚信纳税。评估人员据此制作了纳税评估报告,作出差异符合性结论,并向评估对象发出了《纳税评估建议书》,建议评估对象补缴2007年企业所得税81735.84元,补代扣代缴职工福利支出部分的个人所得税18.71元,补交2007市区综合基金13193.12元及个人基金456元。

五、管理建议:

1、评估人员在对某个评估对象进行评估时,不仅要掌握该评估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还要由点及面,对该评估对象所属行业的经营情况有大致的把握,对宏观经济走势及对哪些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从对一个对象的评估延伸到整个行业,发现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纳税异常情况,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放大纳税评估的效应。

2、在该案件的评估中,评估人员发现××贸易公司用在中介公司、劳务公司开具入帐、列支费用的情况非常严重。在社会上,各种代开票的广告经常能够见到,一些中介公司、劳务公司超范围开、随意开票、乱开票的行为依然猖獗。虽然通过评估,能够杜绝一、两个单位以后不再在这些中介、劳务公司开票,但作用毕竟有限。希望上级能够对此引起重视,通过征管措施和稽查手段对这些开票公司进行整治,并予以曝光,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3、加强对纳税人的日常税收辅导。由本案例看出,公司财务人员在个人所得税的扣缴范围、税(费)减免审批程序等掌握不够以致少交了税款(费)。因此税务部门应做好对企业的日常辅导工作,加强提醒服务,在地税网站上将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稽查中发现的企业易发生的问题汇编成案例予以警示,同时还要做好评估后的后续跟踪管理。

4、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对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利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数据来源,尤其是我局数据管理三期的推出,为纳税评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税收管理员如能平时注意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对纳税人进行分析和比对,就能从细微处发现疑点和线索,从而对纳税评估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也能从中发现不少新的问题。从目前对数据管理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管理员对数据软件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亟待加强。同时纳税评估后还应该对系统内原来的异常数据及时进行修改,新发现的数据要及时在征管信息系统内补充到位。

            

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 

1、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 

(1)税负类指标 

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0.5%),或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等于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本期营业收入取自主表第1行。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按行业明细分类评估税负状况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程序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对象、实施分析、约谈辅导、调查核实、评估处理、反馈建议和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等环节。简述如下:    

(1)确定评估对象。包括连续3年以上亏损企业以及上级机关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 

(2)评估要求。对连续亏损的纳税人应加强对影响企业亏损或微利的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情况审查,重点审查成本、费用扣除凭证的真实性,成本费用分摊的合理性,分析连续微利或亏损的原因,并加强与同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比较,与税负紧密联系。对达不到税负预警值且连续亏损的企业,要实行定率或定额征收,不能在所得税和都钻空子。对涉税事项、税收运用、资产计税成本是否正确,有无故意避税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核查。    

(3)做出结论。对于一般性申报问题,通知纳税人及时纠正、补缴税款;对一般性违法,依据税收征管法有关条款按程序处理;对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4)总结上报。及时进行工作汇总统计、分析总结,为今后评估工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2、 当前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我局今年开展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评估人员对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且日常税收工作片面注重税务稽查和征收环节,个别分局对评估工作重视不够,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实际工作仅停留在表面或根本未开展,未取得应有成效,更谈不上发挥纳税评估应有的作用。      

(2)人员素质与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技能需求不适应。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要求高、技术要求精的管理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会计和税收业务知识。但是,目前我局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税收、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税源变动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够,不善于从掌握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表、翻帐、核数的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方法、手段不科学。只求评估户数,不求评估质量,轻率出具评估报告,以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将评估简单化、程序化、任务化。评估前调查分析不细,评估中习惯就企业提供的数据开展纳税评估。未针对不同行业的评估对象,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评估方法、运用行之有效手段。有的约谈记录只记几行字,有的甚至直接问纳税人有没有偷税。还有一些税务分局没有充分利用税负预警值提供的重要线索开展纳税评估、解剖税负异常原因,而是一味地要求纳税人“自律”,使一部分存在偷逃骗税侥幸心理的纳税人蒙混过关。 

(四)所得税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不畅。      

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五)对大型企业的评估难以开展。       

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较为复杂,对其实施纳税评估需要制定专门的评估方案和应运用更为规范的技术手段。此次评估共安排了2户大型企业,主要是对2户企业归并、整合进行的前期评估核查。根据评估结果来看只是对企业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申报资料是否完整、齐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附表及项目、数据填写是否完整、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税率及各项数据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等内容进行了浅层次的评估核查。对审核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等更深一层的评估,仅凭我局现有的力量无法做到。      

三、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提高对业所得税实行纳税评估的认识,并从评估机构上予以加强。一是要正确理解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涵义。二是要充分认识纳税评估工作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力度,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依法治税的有效途径。三是市(县)局成立所得税专门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纳税评估专业队伍,让一批懂所得税及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充实到企业所得税管理队伍中来,以此解决制约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加强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抓好培训,强化业务是开展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必要环节。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明显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笔者认为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是前提,一是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干伍。二是狠抓参评人员专项业务知识的评前培训,对各类企业可能实施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辅导相关的会计和税收,才能使每位参评人员专项业务知识技能和水平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提升,才能使参评人员迅速进入角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建立纳税评估典型案例评析制度。要定期召开纳税评估案例分析会,通过典型剖析、行业解剖,掌握企业(行业)财务管理、税收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对纳税评估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汇总、分析、交流和推广,不断积累行业所得税税源控管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税收管理部门的日常税源监控水平,堵塞管理漏洞。   

(三)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所得税纳税评估要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或人工进行纳税评估。如:通过纳税申报表与其附表、附列资料、财务报表等报表的数据进行逻辑关系分析;与同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与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与类似或相近行业进行配比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数学模型分析;税收管理员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经验分析;项目评估、整体评估或分行业评估等等。

        

(四)依靠科技手段广泛采集各方的信息。

在现有征管资料的基础上,要重视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进一步拓宽资料的来源渠道,加强与地税、工商、银行、等部门的横向联系,获取最新数据;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和资金投向等信息资料;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信息,了解结算资金变化情况,实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全方位监控,为评估工作提供有效的核查证据。       

(五)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制度,加大核定征收力度。

对微利企业和连续几年亏损,且达不到预警值的企业实行定率或定额核定征收,包括一般纳税人。我们确定一户一般纳税人从2009年开始定率或定额征收,要求企业健全帐簿,辅导企业的财务核算,逐步规范,最终达到查帐征收的目的。这无论从增强纳税人的税法意识还是增加税收收入、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诸方面看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六)对玉门油田分公司、玉门石理局的所得税评估需要更高层级税务机关组织实施。在我局实施初评的基础上,应由更高层级的税务机关和我局一道,并结合一并进行评估核查和清查。    

 

1. 纳税评估的意义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搞好纳税评估,是基层税务机关和管理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和相关信息数据,并辅之以必要的日常检查,了解情况,分析企业销售(营业)、库存、成本、实现利润、实现增加值等指标与其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的关系,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通过分析比较,摸清规律,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增值率和各税种相对于其税基的平均税负等评估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评估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2. 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  

主要掌握纳税评估指标的含义、分类、分析指标及其预警值的设置方法。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特定分析指标两大类。  

(1)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营业外收支增减额,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付)账款变动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资产负债率等。上述指标可分为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和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五大类。  

(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由国税机关和地税机关根据各自征管范围设置。国税机关主要设置、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特定分析指标。 评估分析指标有:税收负担率,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进项税金控制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