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物专访写作
2025-09-29 02:38:56 责编:小OO
文档
人物专访写作

(2
人物专访写作

人物专访

专访,又称访问记。《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者贝内特于1839年首开记者单独采访总统的先例,并创立了问答式的记者访问记。我国写专访的开路先锋是黄远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访在我国报刊界迅速崛起,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其实,专访本是一种采访方法,现在则被当作一种相对的文体来使用,我国不少教科书把它与消息、通讯、特写并列为4种主要新闻文体。

人物专访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访问,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场合。人物专访内容集中且单一。在写作上,它把人物访问记、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三者融为一体,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个要素,突出“专”、“访”二字,用散文笔法,自由灵活地表达访问的内容。人物专访比人物通讯和特写更直截了当。通讯和特写中的描写、叙述比较细致、形象,专访则简明精练,要言不烦,接近于新闻(消息),又比新闻更舒展自如,更富有表情达意的色彩和感染力。

报纸上任何体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人物专访在前几年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

一是大量读者关心的人物需要登场,应该登场。报纸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打主动仗,增加了目的性很强的人物报道。如各届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负责人改选,新人物上台,他们有什么新打算、新思路,为众人所关注。许多政治、文坛、影坛、体坛的人物久违了,有的改行,有的出国,有的又回归,有的又有新动作……这些也为大家所感兴趣。上述这些人的家庭生活、业余生活也为大家所关心。与此同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许多新秀大量涌现,新闻媒介应为之张扬、赞颂、介绍。

二是深度报道被我国新闻界更加重视。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事实的新变动,还要求对某些新闻事实或人物提供背景和解释。这一类新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界兴起的竞争,也促使这种报道蓬勃发展,各家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专访的专,就是包含了“特”: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谁发现了,别人没有找到的人谁找到了,别人还不了解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谁了解了,就会随之产生“专访”。一篇专访往往能赢得一大批读者。

三是新闻需要鲜明的个性。新闻改革要求新闻报道摈弃大而全、小而全,减少总结性、概貌性、综合性的报道,要求一事一报,专一些、单一些、个性鲜明一些。新闻界对新闻事实的片断性和事件的连续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专访就以主题集中、突破口小、特色鲜明而取胜。专访常常取其一点,不写别的,如一个、、,只写他如何处理群众来信或如何教育子女等。

人物专访采写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准访问的对象

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物专访按内容分,有侧重于访问人物本身事迹的,有访问某个问题的,有访问某一新闻事件的,这些统称为人物专访。其访问对象为:

⒈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

事因人生,人以事显。名人多被认为有做人物专访的价值,因为他们做事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许多人物专访,其对象可能是社区中的普通一员。作为新闻人物,他们的经历、爱好、感受、见解以至于家庭状况,都是读者所感兴趣的。比如说,李宇春本来是四川音乐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因2005年在“超级女生”演唱赛中夺冠,受到许多青少年的喜爱。她本人也一时成为不少媒体报道的对象,因为读者、听众对她的事情感兴趣。时过一年后的2006年,《南方人物周刊》还以《李宇春一夜成名》为题,对她作了报道。人物专访紧紧扣住新闻事件写,从某一点或某一侧面进行开掘,就能深化事件报道,使新闻事件产生“立体感”。所以,专访的作者,眼睛要紧紧盯住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鲜的事件及其有关的主要人物,眼明手快,及时捕捉,从深处开掘,从侧面烘托,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⒉虽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

专访所具有的明确的目的性,使某些并非新闻人物的人也能成为访问对象。其条件是,他必须与某一事件、问题、人物有密切关系,能提供一般人所不能提供的情况。

专访常常是通过谈话来说明一两件历史事实,讲清一两个具体问题;或借助专访来纪念某个人和某个事件等。这样有关的知情人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是非他莫属。有些知情人是惟一的或是幸存者,这就具有特别的访问价值了。

⒊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和权威人士

这些人的谈话有权威性,能帮助、启发别人,读者自然感兴趣。这些人还能够针对某些问题提供新的见解、新的材料。如,1996年7月1日国内各报都发表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人物专访《历史的必然——访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当时再有整整1年,就要回归,在这重要历史时刻,由鲁平来谈回归的有关问题,是最权威、最切合时宜也最切合大众的需要了。又如,2006年5月,第九届科博会在京举行。25日,《参考消息》发表了记者对英国首相科学顾问戴维·金的专访,强调“科学和技术对良好的国家治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与关系密切的、以学术界为根基的顾问团,对所有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有些问题则只是传播一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知识、情况。当某一事、某一人、某一问题为社会所广泛议论时,人们很自然地想了解一下权威人士的看法。特别是社会上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有歧义、有谣传时,这种访问就更加迫切,更为必要。

专访的记者,要关心社会上各种动态,关心国内外最新情况,多想、多探索报道的点子,一个点子就会引出一篇专访报道。有人曾问新华社记者郭超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三句话: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根本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只能当一般的记者;惟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你想到了、做到了,才能当一个好记者。

二、选准访问的场所和时机

专访的写作,要选择访问的最佳场所和最佳时机,这是增强专访的新闻性和现场感、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一环。这方面需抓住以下三点:

⒈选择与事件有关的现场

许多事情,可以说时过事过境未迁。当事人与有关的人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可以因境而忆事,触景而生情。有时,可以边谈边看,边回忆边联想,会讲得细致、真切、有感情。有时还可以现场表演,或展示实物,使谈话源源不断,丰富多彩。记者身处这种场合,可以更好地观察、感受,培养和激发感情,才能写得“如临其境”。在球场访问运动员,在书房访问作家,在机床旁向工人提问,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谈心,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说:“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台上约见政治家,在栏圈而不是在棚圈里约见野牛骑士……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

⒉选择与问题有关的典型场合

对于访问场合的选择,作者可把握一定的主动权。可以按照需要说明的问题,安排适当的场合进行谈话。比如说,你要写某某人的家庭生活,当然在他的家里谈话最好;你要写某某人的公关成就和思路,可以在社交场合谈话;你要写电影演员的见解和感受,不妨选择摄影棚。

⒊选择读者最关心和人物感受最强烈的时刻

有时,时机可以成为记者访问的主要理由和根据,成为新闻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时机错过,报道的新闻性也就随之失去。如,选择人物刚刚归国、晋升、获奖等时机,其感受最强烈。时间久了,一切就平淡了。此外,如改革者遇挫折,批评者受报复,先进人物遭讽刺打击,或在人物最需要关怀支持等时刻,也可以作为专访的根据和由头,通过专访报道来扶正祛邪。当有一些问题发生争议,有些事实被曲解,有些观念被搞乱,也是专访记者用武之时,可以通过专访报道介绍情况、澄清事实或树立某种正确的观点。

三、注意谈话纪实

专访,主要写访问的情况与谈话的过程、写现场活动,其中心是一个“访”字。并不注重写事迹,也不注重写历史背景,事迹和历史只能作为简要的背景灵活穿插。访问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话,主要表现方法就是纪实。过多地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都是不得体的。

⒈提出尖锐问题,抓住矛盾要害

人物访问的能手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以敢于和善于提出尖锐问题著称,往往能经过一番唇舌剑获得所需的材料。她的采访是十分紧张的,而不是松松垮垮的。她采访,第一个问题就出语不凡:“天安门上的毛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第二个问题又进一步说:“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后面,法拉奇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被碰倒过,这就是周恩来总理。为什么周总理一直在台上,一直在掌权,虽然有的时候他也处在很困难的地位,他又不能纠正当时那些错误?”可以说,法拉奇这些问题都十分尖锐重要,而且为世界所注意的。由于她发问前作了精心研究,问得很有质量。当然,回答得也是精辟而巧妙的。(见《文选》)

人物访问的提问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漫谈式的。气氛松弛,范围不限,主要请对方谈观感或想法。这种问题谈起来容易,但易问得笼统,答得也一般化。第二种是直指式的。目标明确,问题具体尖锐,不容回避搪塞,易于突破,但问得不得当也容易使对方“闷掉”,出现冷场和僵局。第三种是商量式的。问题具体明确,问在要害之处,但口气比较缓和,有点请教或恳求的口气,不至于逼人太甚。这三种方式应以直指式为主,与其他方式结合使用,这样才能提高访问的效率和质量,不至于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开“无轨电车”。

⒉保留谈话个性,体现人物风貌

采访对象的谈话,因人而不同,各有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庄重严肃,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富于哲理,有的热情洋溢,有的委婉细腻,有的粗犷豪放……写作时,要保留采访对象谈话的原貌,减少人工斧凿的痕迹。

比如说,你访问一个诗人,他的谈话往往会有诗的语言喷涌出来,也往往有诗的意境拨动你的心弦;你访问一个老科学家,他的语言就可能十分精练和严密;访问电影演员,可能他的谈话、动作和神色一起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访问一个前辈,则可能是严肃而又亲切,谈话语重心长。这些谈话个性和人物风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助于读者理解谈话内容,有助于表现专访的主题。

有些人写人物专访,往往只注意从某种报道意图出发,而不注意理解和表现人物的个性,反映人物特有的精神风貌;有些人习惯于用自己的一套语言去概括人物的谈话,结果写出来缺少个性,为读者所厌弃。

⒊巧妙穿插第三者谈话

人物专访如果老是两个人一问一答,有时会显得枯燥单调。如果偶尔有次要人物参加谈话,就在舞台上起了“配角”的作用。次要人物的插语一般不多,但往往是在关键之处,或恰当之时,而且是非说不可的话或能引起特殊效果的话。如在学者家中谈话插入学者的夫人或子女几句话,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这位学者的某些个性特点,人们就会爱看、爱听。适当穿插第三者的谈话,情节就丰富了,形式也活泼了。

⒋记者参与事件发展,为专访增色

在人物专访中,记者是活跃的一方,可以用各种方式使访问更活泼,内容更充实。如邓拓写《访“葡萄常”》,在结尾处说,离开常家,由衷地祝福他们,并且用“画堂春”的调子写了一首词送给她们。这首词是这样的:“常家两代守清寒,百年绝艺相传。葡萄色紫损红颜,旧梦如烟!合作别开生面,人工巧胜天然;从今技术任参观,比个媸妍。”由于词的内容和形式都好,对表达主题很有助益。这里,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专访中得到了很好发挥。

专访要访,要有记者形象。有访有问,有动态感,有生活气息,有感情交流,让采访对象、记者、读者三者沟通思想和感情,产生心灵的交感。但要注意,记者不可突出自己,要恰如其分,要得体。记者在专访稿中,不可无知、无礼,也不可无自尊。要不亢不卑,落落大方,亲切自然。自我描写过多就会喧宾夺主,破坏效果。

四、写好现场和人物

⒈气氛的渲染

谈话要有好的气氛。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地谈起来,无拘无束……”这种气氛也应该反映到作品中,使作品更有感染力。没有气氛的专访是死板的,缺少生活气息的,因而也是缺少可读性的。叶永烈写的关于数学家苏步青的专访《数学诗人》一开始写道:

……很有意思,我们竟从他的名字开始谈起。在过去,我曾听到过这么一种传说:苏步青的谐音是“数不清”,这是他立志要攻克数学堡垒而取的名字,但又自谦“数不清”。

谁知苏老一听,爽朗地大笑起来,说道:“根本没有那回事情。我一生下来,父亲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那时候,怎么会知道我长大后研究数学呢?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含义是清楚的,‘平步青云’嘛!那是一种旧意识。我哥哥叫苏步皋,‘步步高升’的意思。”

这样写来,读者也饶有兴味地被带入当时的氛围中了。

⒉实物的引发

一件实物往往可以引出一段故事。采访、写作人物专访时,要注意这种实物的引发。采访对象睹物思人,见物忆事,触景生情,由此及彼,思绪不断。有一些生动的故事,前前后后可以用一件实物作线索串连起来。写作时,要让这种实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让实物“说话”。这种形象实在的东西,会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人民日报》记者柏生采访邓拓夫人丁一岚时,发现她客厅的东墙上挂着邓拓的遗像,旁边是一幅隶书对联:“又闻子规啼月夜,独骑马总马入深山。”柏生采访时就抓住这一实物作引线,引出邓拓的许多事迹来,包括他的爱情故事。专访的题目就是《写在绢帕上的诗》,把绵绵情意和豪情都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专访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是向读者具体介绍访问对象的状况。人物描写要有特色,符合人的身份;要简约,以粗笔勾勒为主;要紧扣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要有深度,有感情,尽可能从外表深入到内在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中去。专访中人物的出场也要讲究。可以依时间顺序请出人物,发表谈话;可以按读者心理要求介绍社会名流;可以通过背景穿插,使特殊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出场;还可以运用场景、场面描写,托出人物。在考虑谈话个性和环境烘托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过分铺张或展开。因为人物专访毕竟不是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仍需要有新闻的简练朴实。有时,不仅需要具体,也需要概括。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