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25-09-29 02:38:55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在我校进行的语文“高效阅读”实验,以及在近些年的高考卷中,名句考查题一直被沿用,且分值五分。考查内容涉及面广,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必背篇目和课外名篇名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获得这五分,用尽心思。尤其是语文早读几十分钟,把课内必背篇目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背诵,反复填写。但是,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早读效率低。

2、高中生对待语文早读课的态度与兴趣同初中、小学相比,反差极大。好多学生认为要重视思维训练,早读课不必太在意,所以高中语文早读的教室里不再是琅琅书声而是沉默的世界。实际上这是对早读的误解,语文本身是语言课,不大声阅读,就没有语感;没有语感好多理解的东西就很难把握。因此,高中语文早读课要适应高中生的特点,高中教学的实际,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积极探索和实践。鉴于语文早读课一直低效运作的事实,本课题组力图从存在问题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期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早读课的研究比较多的地方有:徐州市、鹤山市、海南省、四川省等地皆有研究,多从早读课的现状、组织形式、检测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现状多半不太理想,组织形式多为朗读模式的多样化,有个别研究涉及到背诵,检测模式也为抽查、课后了解等等。国外尚未见到对早读课的研究课题。杏南中学的田克云老师在他的课题《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中提到对早读文本的编辑——《早读古文选本》,即把必修一和必修五当中的重点古文选出编成文本,让学生通过重点篇目的诵读,从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重点词句,夯实基础,进而形成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启发。

拟创新点

(1)在查阅了众多的资料之后,我们发现多数研究只是强调朗读课文和课外经典篇章,但是忽略了课文的注释等部分,倘若学生忽视了这块内容,那么譬如读文言文读得再多,对很多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还有句式也只是一知半解,也就达不到对接高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重注释的记忆。

(2)强化背诵,多数研究只是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涉及如何利用早读指导学生背诵,使学生早读背诵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本课题将加强教师的背诵方法指导作用。

(3)早读应重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但是多数研究只是提到学生背诵时应该随手写写,增强记忆,但是对正式默写没有具体提到。故在研究中我们将加强在早读课中通过默写达到夯实学生字词基础,强化背诵效果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 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相当及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私塾教育中,背诵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手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的,背诵的文章多了,潜移默化中,就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材料,在驾驭语言方面就水到渠成进入自由的境界。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无序管理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把早读与高考考纲相结合,提升应对高考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课题的界定

早读课是早早读的课。高中早读课的有效性是指高中教师对学生所读内容加以正确引导,对读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对读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控制,并通过尽可能恰当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早读效果。日日利用一天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通过诵读或吟读等方式,可以储备让自己都佩服的难以估量、难以想象的海量语文资源,但错过了就很难追回。本课题着重于通过对早读课内容及方式方法的管理研究以达到有效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如此。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字,音、形、义皆美,需"读"来细细玩味其三美。汉语言作品,特别是古文学作品,大多长短相间,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说理形象,尤其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而对于诗、词、歌、赋、曲来说,"读"是必须的选择,唯有"读"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早读课利用好可以达到超越技巧、超越方法的效果,形成至美境界。学生将从题海中走出来,其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才能真正感悟到语文的大美、小美,发现和创造语文色彩缤纷的新天地。

本课题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段的效率来打造早读高效课堂,确保普通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各得其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以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想读、乐读、会读,既读得有兴趣,又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力,还能提高语文素养,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笔财富,那些良好的早读,是学好语文的开端。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造成学生早读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只重考点而不重能力训练

当前的语文早读,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者居多。教师为抓考试分数,课内必背篇目成了唯一背诵内容。让学生反复背诵,反复填写,甚至大量抄写。机械重复,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有的学生只是读背,并不了解该句说什么内容,考试时凭感觉写。即使写出也因出现错别字而不得分。例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烦”写成“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写成“常”,此句就不得分了。

(二)阅读内容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知识就学得快,容易理解,巩固得牢,在早读时内容如果局限于高中课内必背篇目,学生就不容易产生兴趣,这些篇目大部分是文言文,学生阅读起来有障碍,不顺口,也不容易理解,从心里上就害怕。背诵时不领悟它的含义,机械重复,几遍下来,产生了厌倦情绪。有时就开始打瞌睡,记忆效果肯定就差了。

(三)学生对名句考分结果期望值不高

大多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花许多时间去背诵,结果还是考不得满分。还不如多记其他内容,还能增加分数。的确,高中必背内容共六册,还有初中的,课外的,有关还涉及到小学的,如此宽的涉及面,却只考五分。错别字一个整句不得分。即使当时能背诵,时间一长,也会忘记。有的学生就不重视早读,导致记忆效率低。

二、提高早读效率的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在继承传统早读课优良做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主导下,根据学生心理和教学实际,把规定时间科学地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明确目标,自由朗读——②学生探究,教师点拨——③及时反馈,巩固成果。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紧张有序地贯串在整个早读过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段的效率来打造早读高效课堂。

(一、)明确目标,自由朗读(约25分钟)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放声朗读。早读前首先要明确目标,布置具体的任务,由科代表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章可循。早读任务一般为两条内容,既有硬性规定,人人都要落实,也有“自助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比如,在复习文言文《鸿门宴》时,我安排以下任务:1、熟读课文,识记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特殊句式;2、选读《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片断《垓下之围》或《古文观止》中苏轼的《留侯论》。显然,第一条属于基本任务,绝大多数同学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条属于延伸内容,供优秀学生拓展、提高。这样就兼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确保普通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各得其所。

对于早读内容,教师要精心策划,统筹安排。高中生视野开阔,学习潜力大,支离破碎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整合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特别是根据高考复习备考的需要,精心选材,系统筹划,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选择文质兼备、适合学生诵读或识记的材料,可编制一套系统的语文早读教材。这个工程浩大,最好由语文组老师全体参与、共同攻坚。我校语文组统一编印的语文早读材料,包括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经典作品、语文基础知识、学生范文等,供学生早读时读、记、悟,学生很是喜爱。很多学生反映,读了这些内容,心里有底了,踏实了,面对考试也更加从容自信了。

自由朗读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教师要给出方法指导,同时要加强过程。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进而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风格。教师参与早读,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极大地提高学生早读的积极性,通过示范可以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如果还能够个性化地诵读某一作品,必能使学生心悦诚服,群起效仿,让学生不知不觉爱上早读,爱上作品。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室里巡回走动,防止学生走神。巡视中要特别注意细节问题,如书本是否翻到朗读的那一页,学生的眼神是否注视内容,朗读时有没有发出声音来等,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不够专注的同学要及时提醒、指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

(二、)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约10分钟)

新课标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高中生善于理解性记忆,追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喜欢哲理思辩类作品,一味地读是乏味的、徒劳的,也是学生厌恶的,而且背得再熟,最终还是要反映在卷面上;如果对所读内容不理解,不能灵活变通,考试也难以获得高分。经过第一阶段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完成基本任务,自行解决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时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阶段。

事实上,对于识记性的知识,比如名句名篇,许多学生都会背诵,可是一旦落实到个别字句时,往往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错别字,或是把语句的顺序弄颠倒,而对于语音、字形、病句等知识,许多学生一遇到题目就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必须对所读内容作一个探究,在读的过程中要关注文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比如形似字、同音字有何区别,生僻字该怎么写,不妨动手练一下。特别是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对古诗文,在吟诵中体会了其情感、节奏、韵律后,借助沉思,才能够走入诗境,加深理解;品读散文过程中要思考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是什么,遇到重难点词语、句子时要思索其含义,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因为只有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思结合,才能有质的飞跃。有时候为了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培养认真的习惯,可以边读边写某些难写的字或摘录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做到了“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目标自然也很容易达到。学生经过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巡视中给予点拨,个别辅导。

(三、)及时反馈,巩固成果(约5分钟)

早读快要结束的时候,不少学生往往显得心浮气躁、急不可耐。这时如果能及时来一次测评、反馈,检验、巩固一下早读成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题目,完成之后,自行核对、查证,也可以通过统一发放复习资料的方式进行。对于高三复习备考而言,后一种方式非常实用。测评最好结合早读内容设计,以适量的客观选择题、文字表述题为宜,比如字音、字形、病句、文学常识、名句默写、语言综合表达应用题等,这些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紧张有序地完成,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达到高效的目的。

科学布置早读任务,合理划分早读时段,充分利用单位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早读特别是复习备考的效率。

七、实验研究方法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结合我校正在进行的“语文高效阅读”实验,本课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总结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2、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3、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收集、研读《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作者贝蒂娜.苏雷,译者杨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作者:王尚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文献资料。

4、行动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通过共同研究,并在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的指导下,针对高中早读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出研究结果。参考高考大纲,将早读与高考紧密结合。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研究预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

2、设计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班级,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3、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著、文章,提高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1、落实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通过学习理论、进行工作实践,积累经验,讨论完善理论框架,为课题的全面实施作好辅垫。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分析本校早读课的现状,基本探究出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效率的模式和策略。

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完成各负责工作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进行课题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

2、以高中课本和高考考纲为基础,整理早读课资料。举办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3、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提交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的总结提炼,申请课题鉴定。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该课题已经酝酿了较长时间,与同事做过多次切磋交流,并请教了中国教育学会语文高效阅读专家组的专家,通过对高中语文早读课的密切关注,现已具备较为充足的实施条件,主要有:

1、本课题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正在我校进行的“语文高效阅读”的大课题背景下提出的,全体教干教师热情高涨,全体同学劲头十足,具备优良的研究氛围。

2、语文开设早读课,由来已久,普遍认为,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明确认识到语文早读课的重要性。

3、我校属市教学示范性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省、市、区级课题多,质量好,推广范围广;校级小课题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做到了“人人都有小课题,各科都有小课题”;学校与中国教育学会签约成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并切实指导教师做好课题实施工作。所有这些,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为课题研究的进行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4、我们语文组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及科研能力,陈宗理老师、张艳玲老师在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为本次实验奠定了初步的人力基础。

十、预期的研究成果

1、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效率的模式和策略。

2、关于高中早读优质课、公开课的推广

十二、参考文献

【1】魏吕成   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考 [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2】王心敏   语文素养启示录[J]文学教育(下);2010年02期 

【3】韦美日   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吕美云   论《项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嬗变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李  薇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教师构建开放课堂  [J] 才智2010年05期 

【6】赵学海  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谈文言文教学[J] 成功(教育)2010年02期 

【7】徐志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文教材改革需要准确价值定位  [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康  丽   重庆綦江区域推进课改四人谈  [N]中国教师报 ; 2010年 

【9】国  娜   教育发展 教师是关键  [N]衡水日报;  2010年 

【10】费文娟   语文学科如何迎战高考  [N]泸州日报 ; 2010年 

【11】王凤霞   聚焦课堂我先行  [N]天津教育报 ; 2010年 

【12】胡芳华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09年 

【13】沈万凤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 2009年 

【14】张后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5】李海涛   高中语文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一体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6】梁 蓉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7】尹逊荣   新课程高中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09年 

【18】魏红梅   新课程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9】张同杰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 

【20】伍  丹   语文网络课程的生成性研究  [D]首都师范大学;  2009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