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正确发声方法的训练步骤
2025-09-29 02:39:11 责编:小OO
文档
正确发声方法的训练步骤

2011.8.15

一、正确发声的基本姿势

身体直立,两肩下垂,两眼平视,面部放松(特别指面部及口唇要放松)。两脚前后分开半步。这种站法是为形成两个重心交替使用,以便于气息灵活地走动。 

注意事项:站好后,应马上进入歌唱状态。即把思想集中到发声的一系列准备动作上来。这种“意识先行”的准备非常重要,是解除心理紧张与形体肌肉紧张的前题。

二、吸气同时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上腭提起,下巴放松,喉头站稳,胸腹式混合呼吸,三分保持 。注意事项:

①吸气时应用口、鼻同时吸进。

②所谓“三分保持”的吸,就是说如果你能吸进十分气,只要吸进三分,不要吸得过满而使呼吸肌肉群失去灵活而使声音僵硬,没有弹性。

③吸气同时进入全面的歌唱状态。

三、呼气与开始发音

呼气是实现正确发声观念的具体体现。也就是真正实现哪里使劲和往哪里使劲的问题。用意念指挥发声生理肌能的调整与配合。呼气时——腹肌用力(初学时意念上保持尽量不能让气流快速流出,尽量用最少的气流唱出最美妙尽量长的乐句),胸腔保持站定——声带拉合(保持良好的闭合)——提起软腭——声带在意念的反指使下稳定均匀有控制地吹向声门——意想声音集中从某一高点唱出(做功点将根据个人的不同,和唱法需要,等因素,最好有导师的指点,意想位置不同,一般情况下先意想声音从眉心集中唱出)。

请注意:

①这些动作从吸气到发声都是连贯的,一气呵成,不能分节。

②软腭即是悬雍垂,俗称小舌头的前面。

③要“意想”着发出的声音要圆滑。

四、随着域升高,母音位置后移

由于音域逐步提起,柱肌应并笼,在意识上要感到母音位置渐渐后移,声音变圆,音色柔和,对比之前声音稍暗,所以有的导师也会说高音区时声音变“暗”。

请注意:

①送气时主要靠腹肌收缩牵动横隔上升,使气流均匀地吹向声门;“激起”时腹肌要急速收缩。

②发音时,喉结要站稳定,不要上下抖动,有很多学生因模拟泛音故意过分作波,那时十分错误的。(一些通属唱法中根据歌曲情趣表现需要稍作些波是有艺术价值的,但初练发声时本人坚决反对故意作波或错误的发音模仿)。

③软腭进一步提起,柱肌并笼,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关闭”。柱肌是小舌头左右两块肌肉,当柱肌并笼时,软腭便提到最高位置。加之梗脖子的动作,拉紧了二腹肌后腹,便可以不断拉着声音往后打向更高的位置。同时要感到整个声音是畅通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变圆”、“变暗”的,美好的,有弹性的声间。

④一定要放松下巴,平时可以用甩下巴的等方法来练习放松下巴,有的导师要求唱歌时不要下巴。

⑤发声时意念上是“吹”响的,声音是“圆”的,像挂上了筒仔,声间要有“弹性”,每个音像是一头从脐部拉着副有橡皮条的弹性。

⑥有的导师说要“吸”着唱,我最初未考入音乐学院前,也就是在读高中时带的学生,因靠的主要是以前自摸的方法,就是“吸”着唱,等别是高音时特别有效,其实“吸”着唱无非是要有控制地发音,是对“气”的控制,实际上气流是吹向声带作功的,“吸”与“吹”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相对上与下的角度不同,“吸”就是从上向下(腹肌),“吹”就是由下往上。不过在实际教学上,用“吹”比“吸”要科学的多,用“吸”着唱,学员很快可以理解,见效快,但假如不是急功近利的,先踏实地练好“气”,声气结合,那么“吹”着唱就显的轻松自如,这是因为强调“吸”,学生往往注意着面部(口与鼻),促使面部和劲部用力,且这种习惯(坏毛病)很难纠正。“吹”着唱用力作功点带劲在腹肌故而跟发声科学原理一致,所以开始时难了点但,只有越来越牢固。(可以开始时用“吸”的控制帮助找到控制的感觉。)

⑦唱歌发声要有正确的唱歌状态,即一开时吸气就全面进入歌唱状态,要有气息的支持和控制,这是协调统一自然的。

⑧声带的良好闭合和用声的卫生(科学用声)就是要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气息支持,开始时可以觉得腹肌很累,练一段后甚至觉得小腹无力了,这是正确的,请抓住良好的感觉。

五、发音练习

先用最基础简单的母音a 来找出气流的吹动和气息的支持作用。

1    3 │ 5    3 │   1  ─ ‖

a  ●●●●●●●●●●●●●●●●●●●●

发音时请注意:⑴吹气与开始发音是连贯的,一气呵成。 

⑵吹气时口与鼻要同时进行。 

⑶口不要张的很大,但一定要尽量提高小舌和软腭,也就是外小里大。 

⑷轻微台起笑肌,脸部肌肉稍微后拉。 

⑸本节尽情感觉用腹肌有控制地发声,尽量不要让气息流出来,而是用尽量少的气息吹向口腔上罩,均匀地发出声音。 

⑸意想着发出的声音是圆的。 

用ī音带出a音来找到高位置。

1    3 │ 5    3 │   1  ─ │   1  ─‖

ī ●●●●●●●● ya ●●●●●●●●

发音时请注意:

⑴我知道,一些有名的歌唱家或歌手,其总有自己的声音特色,有的歌者的声音总是好象带有一个焦点或有金属色的味道,其实就是发声有了集中点,本节就是让你也具有这样的声音色彩。 

⑵发ī音时意想着从眉心发出来。 

⑶在ī音的位置上发出ya,抓这种感觉。 

⑷唱歌除了(低音、特高音另讲)外,都在ya的位置上发出。 

⑸练习ya时不能抛开a 的要求,是承上的,是循序渐进的。

歌唱发声练习及练习曲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动人。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激起声: 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练习都必须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而且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的发声练习也是不同的,但一般情况下,开始的练习总是选择元音和比较平稳的音阶开始练声。一般来说选择“o”或者“u”之类的比较圆润的元音开始着手练习,因为这些元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间,比较容易保持喉咙打开的基本状态,也比较容易形成喉咙空间的状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唱歌者应根据自己的感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母音来练习。我们在练习中要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千万不能一个劲地傻唱。 

  1、“哼鸣”的基本练习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练习应有新鲜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

    4)练习时要多用慢的、短的乐句作为最初的练习。 

  声乐训练特别需要时间,奇迹是没有的。“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动人。  

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

内容摘要:本篇讲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合唱的分类、指挥拍子的图示、起与收拍、左右手的配合、合唱声音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合唱发声呼吸的运用、共鸣的位置、吐字咬字的规律和方法指挥的案头工作等。

一、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和谐的整体。

合唱包括了和声的功能、复调、转调等多种旋律织体的表现形式。它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于声音表现力。一个合唱团艺术水平的高低,预示了这个团每个队员的音乐功底、修养和文学造诣。因此合唱指挥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指挥的排练能给合唱队员留下最有价值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合唱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它是体现国风国貌的一个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合唱艺术最能够体现人民群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最能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合唱艺术是声乐领域中更高层次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演唱可以给人们多形式、多音色、多声部、多层次的艺术享受,同时陶冶人们灵魂,提高人们审美能力,使人的精神领域得到一种升华。因此合唱艺术有着它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合唱的分类               

合唱包括:1. 童声合唱。2. 女声合唱。3. 男声合唱。4. 混声合唱,即泛指男、女声或加入童声的合唱,简称混声合唱。

三、合唱的排列方式               

1. 一般左边为高声部,右边为低声部,可以排为前排为女高、女低,后排为男高、男低。

2. 如果是三个声部,可排为女高、女中、女低或前排女高后排为女中、女低,也可排为女高、女中,后边一排为女低。 

四、合唱指挥的拍子 

指挥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合唱队声音艺术表现的再创造者,同时他又是一个表演者,所以作为一个合唱指挥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文学造诣及较高的艺术审美鉴赏力,方能使合唱队的训练达到科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内在与外在的完美协和统一。所以指挥的动作要经过一定的手势——指挥的语言,来引导演员对音乐的表现,指挥的动作要省,即根据作品的内涵、语气速度、力度的对比准确而精炼地去设计每一个动作,做到动作大小适度。“点”到情绪到,不去浪费任何一个设计的动作。准,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各种起拍、收拍、呼吸点、换气点以及你的预示和眼神情感。美,即指挥的动作要协调、富于舞蹈性,动作要美观大方并有可欣赏性,将你内心的感情融会在你的动作之中,这样就会给观众留下美的享受。因此,指挥的动作姿态要端庄大方,雍容可亲,情感真挚,通过指挥的表演激发演员的情感,同时通过演员的演唱使观众得到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指挥的击拍方法有以下几点:

1. 身体挺拔端正、两脚站稳、肩放松、腿稍分开,给人一种稳定感,达到一种外形和谐的美。

2. 指挥的动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地夸张,尽量减少多余的动作,做到准确而精炼。通常是右手掌握节拍,左手提示各种表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3. 根据作品的内容,指挥在处理作品强弱、动作上要有一种“重力向下、离心向外”,即重拍、强拍手势向下,弱拍、轻拍向外的动势规律。手臂不要抬得过高,基本上是在胸前,尽量减少大臂挥手,要以小臂带动手腕,肘关节作为上下运动的枢纽,手腕、手指的关节要灵活,并富有弹性,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要掌握动作的中心部分是手腕。一般指挥快速的动作,主要靠手腕去表现,速度越快,动作越小。大臂主要用于速度慢、力度大、较辉煌、声势浩大的作品。小臂则根据作品强弱快慢的变化起一个枢纽带动作用。

4. 指挥的动作线条要有一定的技巧,富有音乐性,而不能太平铺直叙,太常规化、简单化。在学会图式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一定的指挥技能,动作要做到和你内心世界是相辅的,感受和动作是统一的,这叫做手中有拍,心里有内容。

5. 指挥要善于调动每个合唱队员的积极性和挖掘出演员们最大的潜力,在作品的处理和表现上要有独到之处,从而体现音乐表现的最高意境。

6. 指挥的拍子有明拍、暗拍,明拍是眼能看得见的拍子,而暗拍则是“隐伏”在心里的拍子,这种“隐伏”拍是靠你的感觉和心里节奏,使“点”到位,使合唱队员不但理解明拍意图,也能意会你暗拍中的拍点、节奏及情绪。

7. 指挥要有案头工作,对作品要有分析能力,如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段落之间的变化、对比,作品的内涵节奏、速度、力度、强弱、快、慢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遍遍过、句句抠”,使演员对作品再也引不起新鲜感。这就是你排练的失败。

8. 简单地说,指挥的艺术就是起拍和预备拍的艺术,因为预备拍就给演员提示了速度、力度及情感。清晰的击拍点是指挥的灵魂,是音乐时值准确的体现。指挥的拍子、图形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但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和他巨大的潜能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无论快慢及各种复杂的拍子的交替,只要指挥能掌握好击拍点,合唱队就能达到统一整齐。

9. 起拍与收拍。

起拍:起拍是指挥音乐开始前的预备动作。无论作品是热情奔放,或抒情优美,或威武雄壮,或深情细腻,当它发出声音的一刹那,是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而引起这些情绪的力量就是音乐艺术所追求的最佳效果,“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指挥家们对起拍动作有以下几个内容:准确的速度,是慢还是快,还是中速鲜明的力度,是弱还是强,还是不弱不强。丰富的表情,是优美抒情还是坚强有力度。

起拍的预备动作是一个虚拍。这个虚拍是音乐开始的前一拍的图示,也是精确地给演员开始演唱的呼吸口,使演员们统一→吸气→张口→演唱,也就是预备→虚拍→实拍的过程。在某些多声部的演唱中它的声部是依次进入时,除了要给预备动作以外,还要绐其他声部进入提示。如《怒吼吧!黄河》它进入顺序是男高、女低、女高、男低……

收拍:就仿佛是话说完了,故事讲完了。那么无论是热情的、激烈的、宁静的、柔和的或是神秘的,等待的是指挥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观众以完美的结束感。反之,如果不确切、不干净、不适度、不恰当,你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你可能会使作品艺术表现前功尽弃,留下后悔和遗憾!所以收拍是作品表演成功与完美的关键。

10. 左右手的配合。一般是左手掌握感情,右手掌握拍子,要学会节省每只手的作用,如指挥单声部时,能够用单手完成的任务尽量不去用双手。右手准确地给予拍节,左手协助右手做起拍、止拍和加强音乐表情的作用,可协助某一声部延长而不影响右手的击拍,可协助指示各声部进入等。总之,指挥的双手配合应是均衡的协调、统一的完美。切记,虽然左手很重要,但右手准确的击拍仍占主要位置,两手的配合主功能仍属右手。

五、合唱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1. 轻声训练。首先是让队员们学会有控制的歌唱技能,它能起到很快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并能使喉头松弛,起到保护嗓子的作用。大声的弊病是普遍存在的“通病”,声音出来发白、发散,没有穿透力,声音不集中,一般在没有受到相当好的头声训练时,一定严禁大声唱,否则美好的声音将会被错误的喊叫而毁掉。也就是说把发野的声音“管制”起来,用吟着的感觉唱,喝气的感觉唱,让声音在“楼上”响,即眉毛上,也就是头声,而不要在“楼下”唱,即脖子,也就是喉音和过多的胸声。我们所讲的轻并非松垮无力,而是有气息支持,积极主动的有相当兴奋状态的一种歌唱。

2. 歌唱的状态。歌唱状态应是兴奋的,歌唱的艺术是微笑的艺术。但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各种腔体的兴奋。简单地讲就像打哈欠的一刹那,更形象一点地说是用你的上唇去够你的眉毛,使你的上齿露出来,唇和齿离开,这就形成了兴奋状态。兴奋才能保证声音通畅,微笑的歌唱才能发出最美的音质。合唱需要的是音质而不是音量。

3. 吐字。字正是前提,以动人的语言达到优美的声腔,字清声美为一体。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把声音送向头腔面罩,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4. 呼吸。独唱讲究个性,而合唱要求共性,在用声、用气上要受多方面的制约,既要有统一规定的气口,又要有不减低音量为原则的循环呼吸,还要控制各种音量的变化,有时轻得扣人心弦,如《摇篮曲》,有时重得激动人心,如《怒吼吧!黄河》。有群体吐字唱词的一致性,和各种对比的默契感。所以习惯性的东西往往是达不到艺术的效果的。虽然合唱训练难度大,但乐趣也在其中。因此,呼吸是发声的动力,说话用气是无意识的,而唱歌则必须根据乐句的长短、强弱、快慢呼吸量的大小做到有意识地控制使用,如整体呼吸、声部间轮流呼吸、循环呼吸等。

5. 声音的共鸣位置。合唱艺术的共性在于共鸣的位置的统一。解决好各声部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队声音的统一。合唱的基础是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是个人基本功的提高,在合唱队的用声上必须服从整体,而适当地淹没自己。好的声音位置和好的音质来自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兴奋的歌唱状态以及统一的头腔共鸣声区,松懈声音易偏低,喉头发紧易偏高。我们常用哼鸣练习来体会声音的共鸣位置。

六、合唱是整体素质的体现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面对现代化的未来,更需要民众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同志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的人民假若能多方面发展艺术才能,就能在经济上比其他国家占更优越的地位……”

    综观合唱发展历史,它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估量的,合唱所体现的音乐精神,也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价值的缩影。

什么样的歌唱才是良好的歌唱

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无论是独唱、齐唱还是合唱都要有。第一,正确的姿势;第二,正确的呼吸支持;第三,良好的起声;第四,准确的母音状态;第五,圆润的音色(不是明亮,或大嗓门)。第六,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第七,清晰的语言;第八,准确的感情表述。

整个歌唱过程应处于兴奋状态,它能带来好音色,以及好的感情表述。休息太多容易松弛。

真正的演唱并不是唱一系列的母音,于是存在声音与字的结合,不同字组合成词,不同词组合成句,字的不同母音状态使音色发生变化。不同母音的发音和共鸣部位是不同的,但都要以起声作为基础。

在歌唱过程中,气起着重要作用:气与声、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等都是息息相关的。歌唱就是要解决好这些气与字、字与声等等的对立统一关系。

起声(即气与声带撞击的瞬间),起声的关键是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短音是长音的基础。字正腔圆是目的,不是手段,许多歌唱者重声不重字,不懂各种语言的发音特点。

呼吸的重要性:“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国外有歌唱家夸张为“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不能指望声乐指导提高合唱队水平,因为合唱强调共性,作为合唱指挥要有选择地吸收适用于合唱的声乐技术。

呼吸训练要解决的问题:

1、吸气量:首先要打破气吸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的观念,应在自然呼吸基础上适当加深,适当加大,以需要为准。

2、控制机能:主要指吸气后的保持和控制,不应对立生活与歌唱中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平时生活的呼吸差别在于生活中的呼吸是下意识的,而歌唱中是有意识的,并且主要不同点在吐气,歌唱时的吐气是有控制的。自然吸气、吐气:呼与吸的时间基本一致。在歌唱中的呼和吸并不都是一样长,但是吸气后的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6秒钟,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

合唱发声训练最基本的要求:齐、准、合。

1、正确良好的起声(即气与声带撞击的瞬间),起声有硬(急)起声(attack)、软起声(soft)、缓起声等几种情况。

2、正确良好的基音

3、正确良好的扩大

硬起声:

吸气后稍加停顿再发音,开始练习不要带音乐,不要用乐音,合唱队员以最低、短、轻的音发声,即基音,牙齿不要咬住,要求声音有颗粒状,有弹性,要能听到气与声带的撞击声。

软起声:

比硬气声较深的吸气量,发音时要保持一种吸气状态,不是松驰而是控制,发音前有气保持,吸气要足,无重音。软起声的价值在于音乐作品中的大量歌唱性旋律。

一、关于弱声唱法训练

人声的各个共鸣区是可以调整的,这不同于乐器,要使各个共鸣区的发声平衡且有圆滑的过度,用弱声唱法训练。弱声唱法必须从中声区开始,然后逐步向两端扩展。弱声唱法最好先用u 和 u母音唱。i母音易阻住通道。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

二、哼鸣唱法训练:

可以建立一种混合共鸣区,它是造成合唱色彩变化的手段。

要求:

1、牙不要咬紧,

2、力度不要太强,

3、不要穿鼻而过舌根放平,牙齿不咬,嘴唇放松,声音从鼻腔发出。音量不强,音过眉心。

哼鸣唱法可以建立混声及头声之感,声气平衡,肌肉放松。关于调节变化:共鸣器官的调节在口咽腔,并不要有“换声区”的感觉。而要作到舌根放平、提软口盖、喉头向下。口腔内利用母音变化,唱高想低、唱低想高、唱跳想连,唱连想跳。

扩展音域的训练:

用一个八度站稳后适当向上延伸,类似管乐器超吹,延伸后的小音符要有弹性。Mi-Ya中Mi用假声,带出的Ya就可以是组合声,有利于变声期学生。

几种基本唱法:

一、连音唱法(基础是跳音唱法)适合用级进方式,且不用重音。

二、跳音唱法(是连音唱法的基础)要求轻巧灵活,起声要用急起的硬起声,声音要颗粒状,

三、加强音唱法(是跳音的加深)一定要以弱声唱法做基础才能得到加强音。

和 谐 的 歌 唱

一、“呼吸”的和谐

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唱歌。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即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唱歌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靠气转”。对于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合唱队员,给他们训练气息、吸气状态时,我基本不用解剖学上的专业名词,像“横隔膜、肋骨”之类的语言,“喉头、软腭、咽壁”也用得很少。我用最通俗的、更生活化的、具有直观性的语言来表达,如裤腰的一圈的鼓胀感,打哈欠的感觉等。

二、“歌唱”的和谐

如果有人问我合唱和独唱哪个要求更高?我觉得是合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发声习惯及个性。一个人唱只需以“我”为主,众多人一起唱要顾及的是共性。

1、歌唱的预备:要求和唱音响起声的统一是很重要的。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鉴别一个合唱队的好坏,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的方法。保持兴奋(打哈欠的状态)吸气,并在此状态下开始歌唱。

2、歌唱中:歌唱的状态从开始到句尾始终一致。保持气息稳定(裤腰这一圈的鼓胀感),声音才能保持在同一共振点。

3、尾音:每到长音、句尾时,则要求“声断气不绝”,即先收声,再收气。

三、“语言”的和谐

歌唱者不仅要掌握完好的发声技巧,还必须具备音乐和文字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要注意生活的积累,内心越充实,表现出来的内容就越丰富。生活语言和歌唱语言在发音上是有区别的,我们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使歌唱的元音清晰去接近语言。

1、咬字:快速咬字。字头短,声音才能快速到达元音并进入共鸣点。咬字速度不一致,就会有个性声音,这不是合唱的要求。

2、吐字: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每一个字的元音上。进入共鸣腔体后,气息平稳,保持状态不变。

3、句尾收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结束,最终都是关闭嘴型来收音,唱歌也不例外,但这样唱合唱,每个人在元音的收束速度上都有差异。为保持合唱中的音色共性,句尾音尽量在元音上停留不变。

对合唱的语言寻求共性方面,可归纳成八个字:“快速咬字,尽量不收”。例:瞿希贤改编的《牧歌》第一句“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的“云”字,从辅音y到元音un,中间的过渡要尽量快速到元音u,并保持元音u直至收声都不落到n,下一句继续在此状态咬字。

四、“神”的和谐

指挥在前面划拍,合唱队员脚在打拍子,或点头、拍腿等,像这类情况在很多合唱队(甚至专业合唱队)都有。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动作。这不仅说明这些队员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并未与指挥保持一致,还会影响其他速度不稳定、节奏有误的队员。合唱队“一切行动看指挥”最关键。如何看懂指挥的手势?首先,指挥一定会有一个预备拍,而在预备拍中往往蕴含着歌曲的速度和情绪。其次,歌唱中要会看拍点。节奏重音一定要和批挥同步。另外,指挥手势的幅度是传达作品强弱的信号,合唱队员要严格按照指挥的手势掌握和控制音量。

五、合唱评价误区

1、越唱得高越有力。合唱是男、女声部高低和谐的艺术,不是突出个人技术。根据合唱队音区特点,合理选择作品,认真处理作品并严格训练合唱队,是体现合唱队水平的途径之一。一味追求唱高音,只会使合唱队误入歧途。

2、能唱快歌、唱得响、有亮音,就有实力。歌曲速度快,对于吐字、咬字要求当然高一些,这类歌曲多半也要求唱得响亮。但最终并不是以这些来作为衡量标准。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合唱作品更多的是要求合唱队用半声演唱(如:前苏联《大马戏团》中的《摇篮曲》)。这类作品对于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要求更加严格,既要控制音量,又要保持音色不发虚、不颤抖,这更是需要相当实力的。  

演唱技巧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声、轮声、领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常见的合唱有同声合唱(男声、女声、童声),混声合唱(男声与女声、童声与男女声),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合唱、无伴奏合唱。合唱有声域更宽、气息更长、力度更大、音色更多的特点。好的合唱应该是均衡而协调。合唱的均衡取决于声音的音量、音色的平衡。合唱的协调取决于声音的谐和、音准。混声合唱一般为男女声部混合,如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E,男低音BASSO。女高音:明朗、轻柔、柔和。女低音:充沛、坚实而圆润。男高音:柔和、明朗、清晰、坚实。 男低音:坚实、有力、充沛而宽厚。

合唱的呼吸

  1、整体性的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   2、声部性的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   3、循环性的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

合唱的发声

  要求合唱音响起声的统一是很重要的,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鉴别一个合唱队的好坏,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的方法。   激起——合唱的主要起声法。声带是非常紧迫靠拢。、发声前准备好气息的支持,声带的闭合,共鸣腔的打开,意识中想好所要发声的音高、音量、音色并作好相应的器官状态的准备,以横膈膜的突然向内挤压,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而发声。发声干净、整齐而有弹性并带有音头的声音。   舒起——声带并不靠得太拢,发声前先出气再发声,无音头,音质较暗而沙,发声时有声母“h”的声音。   为了对合唱队音量的统一,轻声、半声、抑制声的歌唱方法是合唱队员必须具备的技巧。这种音量小的弱声不等于松弛的轻声,相反要求更集中,更有力。   半声——指演唱设较少使用本嗓,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制声音。这种声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   轻声——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的含蓄。   抑制声——更恻于表情意义,用有力的气息支持着每个唱词的始终,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往往表现悲伤,愤怒,痛苦这类感情。   直声——发声后不让声音波动。现代偏向灵活。但以少波动为好。

四种基本唱法:1、连音唱法 2、跳音唱法 3、重音唱法 4、保持音唱法   合唱的音准和谐基本法 :1、一、四、五、八度音程要纯   2、大调的三、六、七级音在旋律中要“扬”。在和弦中要“和而偏扬”   3、小调主、属音要“托”。   4、大音程单面扩展;减音程单面收缩。   5、增音程双面扩展;减音程双面收缩。   6、同各半音远;异各半音近。   7、改变调性的临时变音,要较夸张地强调。   8、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保留主要的。   咬字与吐字   合唱队员在咬字和吐字上应当养成一种喷吐有力良好的归韵和收声的习惯。抒情作品,吐字应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就应该强声母,并尽力保持韵腹和韵尾的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编辑本段合唱教育

  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 ,合唱教育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大力开展合唱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能启迪心智、净化心灵,使学习更富有实效。

合唱教育的信息,可以查询中国艺术教育网或者在百度查询 “合唱教育”、“合唱团队”就能找到相关信息。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