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报告
目录
一、Coca-Cola的产生及发展
1、Coca-Cola的产生
2、Coca-Cola公司的全球业务发展历程
3、Coca-Cola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二、Coca-Cola公司的现状
1、Coca-Cola的全球现状
2、Coca-Cola在中国的现状
三、Coca-Cola的发展战略
1、Coca-Cola的全球发展战略
2、Coca-Cola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四、Coca-Cola的营销策略
1、Coca-Cola的基本策略
2、Coca-Cola的营销策略
五、Coca-Cola之营销
1、Coca-Cola的营销运作过程
2、Coca-Cola的主要营销策略、手段
3、Coca-Cola成功的典型营销个案,不足之处与问题分析
六、Coca-Cola之广告
1、Coca-Cola的广告运作过程
2、Coca-Cola的主要广告策略、手段
3、Coca-Cola成功的典型广告个案,不足之处与问题分析
一、Coca-Cola的产生及发展
1、Coca-Cola的产生
可口可乐这风行世界一百余年的奇妙液体是在1886年由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博士( John S. Pemberton)在家中后院将碳酸水和糖以及其它原料混合在一个三角壶中发明的。
「可口可乐」的英文名字是由彭伯顿当时的助手及合伙人会计员罗宾逊命名的。罗宾逊是一个古典书法家,他认为“两个大写C字会很好看”,因此他亲笔用斯宾塞草书体写出了“Coca-Cola”。 “coca”是可可树叶子提炼的香料,“cola”是可可果中取出的成份。「可口可乐」的商标百多年来一直未有改变。
12年,商人坎得勒以二千三百美元买下可口可乐秘方的所有专利权,并创立可口可乐公司。在他的领导下,不足三年便把可口可乐推广到全美各地。
19年,本杰明· 富兰克林· 托马斯和詹姆士· 怀特黑德与坎德勒签订了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发展装瓶业务的合同。此后其发展的势头便不可阻挡,1904年发展为120家装瓶厂,到了1919年发展为1,200家装瓶厂。
1916年在坎得勒“瓶子外形需独树一格,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辨认出是可口可乐,就算摔破了,人们也可以一眼就认出它是可口可乐”的指示下,创造了为全球所熟知的曲线造型玻璃瓶。
1919 年,坎得勒以二千五百万美元,将可口可乐公司售予亚特兰大的财团。
2、Coca-Cola公司的全球业务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23年到二战前,是可口可乐公司谋求全球化发展的初始阶段。1923年,罗伯特·伍德夫当选该公司总裁。“可口可乐”能够成长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品,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伯特·伍德夫上任后就着手成立可口可乐“海外事业部”。此外,他还刻意提高“可口可乐”在品质方面的控制,并在全球各地大力增强推销及宣传广告计划。至1929年,“可口可乐”已分别在二十八个国家,拥有六十四个特约监制商,并于当年成立可口可乐海外发展公司,专门处理国外事务。
第二阶段,二战期间,是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使得长期远离家乡的士兵们能够通过饮用可口可乐的方式延续其美国式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士气,在美国和的积极要求和全力支持下,罗伯特·伍德夫承诺要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为美军三军人员生产5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从而开始了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大力发展装瓶业务,销售可口可乐系列产品的过程。伴随着美军士兵的足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可口可乐年销量已达50多亿瓶,仅在世界各地可口可乐装瓶厂就增加到了家。
第三阶段,二战结束后,是可口可乐调整公司策略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阶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大批参战美军的回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铺下的大摊子也将从战时以美国国防部的人力和财力作为军需生产维持,转变为必须依靠公司的自身力量支撑。可口可乐的海外市场面临着迅速萎缩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伯特·伍德夫及时发展了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从而将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2003年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海外建立了1200多家装瓶厂,销量达到194亿标准箱。
3、Coca-Cola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第一阶段,前,是可口可乐在旧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最早起源于1927年。当时,可口可乐来到中国并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到1930年,可口可乐已经在中国青岛建立了第三个装瓶厂。1948年,上海已经成为了美国境外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00万箱的重要市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口可乐公司停止了在中国的业务。
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可口可乐重回中国市场发展的阶段。1978年,就在中美宣布建交的当天,可口可乐公司就宣布为首家重返中国的国际消费品公司,并于1981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装瓶厂。1981年4月,在北京成立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2000年,可口可乐将中国区总部从迁移到了上海,回到阔别54年的中国原籍。至2003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11亿美元,年销量已经超过6亿标箱,并且可口可乐系统在中国市场雇佣员工共计二万余人。可口可乐2003年在中国已经建立了23个装瓶公司,28个生产厂,其中的绝大部分由中资或华人企业控股。
二、Coca-Cola公司的现状
1、Coca-Cola在全球的现状
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又是全球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独自拥有世界最著名五大软饮料品牌中的四个: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芬达及雪碧。全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消费者可以在当地享用这个公司提供的各种饮料。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日饮用量已经超过10亿杯。(注:每杯8盎司)
2001年,在世界著名的“国际品牌”顾问公司发表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排名中,“可口可乐”以6.5亿美元名列榜首。2001年11月,著名的全球消费者行为与市场资讯调查机构AC尼尔森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迈向10亿———当今全球品牌回顾》。该报告显示,在国际市场上只有43个消费品品牌每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同时达到真正全球化。其中,可口可乐在截止到2001年3月的过去12个月里的全球销售额超过了150亿美元,其中在亚太区的销售就超过了15亿美元,可以说是10亿品牌中的巨无霸。而它旗下的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品牌本身也均达到10亿美元。
可口可乐公司销售的饮料主要包括四类:以口可乐为商标的碳酸饮料产品;饮用水系列产品;有咖啡因和维他命的功能性饮料;有益于健康和营养的果汁和含乳饮料。
至2003年,可口可乐公司总共拥有370多个品牌。 除了可口可乐外,其它三个主要国际品牌和众多其他品牌的产品包装下都注明“可口可乐公司荣誉出品”字样。可口可乐公司的这种多品牌战略是以可口可乐这一强势品牌为核心,雪碧、健怡可口可乐、芬达为二线保护品牌,其它品牌为第三线的补充品牌,组建其品牌家族。这种品牌结构的主要优势在于三线品牌之间保持着相对合理的品牌距离,使得他们既可以相互支持和保护,一荣俱荣;又可以适当的规避品牌间的连带风险,不至于一损俱损。
2、Coca-Cola在中国的现状
可口可乐已经连续成为中国最著名商标之一,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中国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牌号,并且连续9年被权威机构评选为“最受欢迎饮料”。
可口可乐目前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饮料,公司拥有中国软饮料市场9%市场占有率,以及中国碳酸饮料市场33%的占有率。可口可乐长期拥有中国碳酸饮料最知名四大品牌中的三位。可口可乐公司目前的国产化率高达98%,浓缩液在上海生产,并且以人民币销售。可口可乐公司每年还会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价值超过60亿人民币,并且每年上缴给国家税款达16亿人民币。
三、Coca-Cola的发展战略
1、Coca-Cola的全球发展战略
“本土化”是二战结束后可口可乐公司推行全球化发展策略,也是可口可乐能够逐步摆脱地域特点,被更为广泛的全球消费者接受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几十年来,可口可乐已经在全球利用“本土化”的策略建起了1200多家装瓶厂。
当然,可口可乐公司的“本土化”策略是随着企业及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最初,本地化策略的核心是“2L 3O”,即长期(Long term)、本地化(Local)、信心(Optimism)、机会(Opportunity)、公民责任(Obligation)。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本地思维,因地制宜(Think Local, Act Local)”的思想,其要点是要可口可乐公司能够因应各地的需要作相关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各公司的行动也并非完全,各分公司之间也可实行资源共享,对开发成功的产品都可以互相引进,并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习惯进行调整,从而使系统内成功的好产品与全世界的消费者共同分享,最大限度的保持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一致,如目前畅销中国市场的“酷儿”就是1999年由可口可乐日本公司研制并推广成功的果汁饮料。
2、Coca-Cola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与其全球发展策略一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同样是“本土化”战略。
作为全球性的企业,本土化战略本身并无什么新鲜的,但像可口可乐公司这样将本土化战略展开得如此坚决和彻底的则并不那么多见。2000年,可口可乐将中国区总部从迁移到了上海,从而为更近距离的感受中国本土的气息创造了条件。同时,可口可乐在人才的使用和提拔上面也同样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2002年,首次任命了三位中国本土人士担任副总经理。在加快内部管理本土化的同时,可口可乐在营销工作方面的本土化工作也在不断强化。例如,近几年,可口可乐通过春节期间的“阿福”包装及十二生肖将可口可乐与中国文化巧妙的融合了起来。
四、Coca-Cola的营销策略
1、Coca-Cola的基本策略
①以可口可乐为首,加速碳酸饮料的增长;
可口可乐是可口可乐公司永恒的主题,也是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维持可口可乐及其类别碳酸饮料市场基础的不断扩大是其公司的首要策略。
②选择性地扩大我们的饮料品牌系列,以促进利益的增长;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正努力向一个全面型饮料公司的方向发展,而不甘心仅仅是碳酸饮料的提供者,因此它在保持有效盈利的前提下,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它的饮料系列,不断地开发新的饮料产品。仅在2000年,可口可乐在45个亚洲国家推出了15种新饮料品种。
③ 与装瓶伙伴共同提高产品体系的盈利率和生产率;
特约装瓶商系统是可口可乐公司实现其全球化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关注并维持其装瓶伙伴的运作状况,也是保证可口可乐公司自身利益的重要内容。
④ 以创新及一贯的精神待客,以求在各方面共同增长;
“共富”思想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哲学,也是其能够成长为全球企业翘首的内在因素之一,而创新则是可口可乐公司实现“共赢”的主要手段。
⑤ 把资金投放于各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领域;
⑥在各方面提升效能和经济效益。
2、Coca-Cola的营销策略
长期以来,可口可乐公司奉行营销三环,环环相扣的策略:
1984年以前,三环代表的是3A,买得起、买得到和乐得买,其中:买得起(AFFORDABILITY):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零售价格适当,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得起;
买得到(AVAILABILITY):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市场铺货率高,确保消费者只要想买,总能够买到;乐得买(ACCEPTABILITY): 则是力争使得消费者接受并喜欢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乐于购买并饮用它。
随着市场及消费者消费特点的发展和变化,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依据销售实际并结合公司条件,将营销策略由3A发展为3P,物有所值、无处不在、心中首选,其中:
物有所值(Price to Value):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仅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而且必须力争使消费者获得的回报价值符合甚至超过他的付出。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必须渗透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的购买到。心中首选(Preference):则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仅能够被消费者喜欢和接受,而且要力争占据消费者的心志,成为其首选产品或品牌。
五、Coca-Cola之营销
1、Coca-Cola的营销运作过程
可口可乐的早期经营模式——软饮料行业的价值链:
浓缩液制造—装瓶—库存—分销—广告促销—零售—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
①可口可乐早期的价值活动定位:
浓缩液的制造商,商标使用授权与广告(每年6亿美元的广告费用)
②向区域性的企业提供独家装瓶许可和地区销售许可权,可乐公司在各个装瓶厂几乎不占任何股份。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个装瓶商都与可口可乐签定“特许协议合同”。合同中规定浓缩液的价格,以及授予装瓶商地区独家经营权----这种早期的特许装瓶商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消费者满意,装瓶商致富,可口可乐则成为头号大公司。
可口可乐新的经营模式:
1扩大消费者的范围--顾客选择
扩大消费者的范围,重新界定产品市场定位。把“饮料”消费者的概念,变为“饮品”消费者的概念,决定什么液体流入人们口中。包括juices, milk, coffee, tea, and beer。
2成为价值链的管理者--价值获得
不局限于现有的业务领域,从出售浓缩液向装瓶、零售等高附加值的领域扩展
3对销售渠道进行重组--战略控制
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改造与装瓶商的关系,加强对装瓶商的控制.
④关键业务的确定与拓展--范围界定
(1)强调低成本的销售渠道建设策略, 加大在高利润销售场所的销售规模, 大力发展自助消费。在饭店、商店、机场、宾馆等场所Using Vending machines to capture value.
(2)建立全球化的战略同盟:麦当劳、迪斯尼。
(3)进军国外市场,努力实施当地化战略。
(4)加快产品的系列化开发。
⑤进军国际市场。
进军国际市场所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市场的不连续性问题。所以企业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属地化问题。可乐公司致力于与若干东道国的大型的、先进的“骨干”装瓶商进行合作,为所在地区或国家提供可口可乐。目前,已经在东欧、西欧、拉丁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建立了 强大的骨干装瓶商的网络。
⑥从追求市场份额转变为努力增加股东的价值。
在可乐公司收购了部分装瓶商以后,出现了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主要是:扩大了可乐公司的资产规模,影响股东收益。(资产密集度=资产/销售额)
解决方案;成立可口可乐装瓶商控股公司,对收购的装瓶商实行控股,可口可乐持有49%,其余51%上市公开发行。
结果:(1)可口可乐公司的财务报表不显示装瓶商的财务状况,降低了资产密集度;(2)实现了对装瓶商的控制;(3)上市募集的资金可用于再收购装瓶商或用于对现有装瓶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