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内容理解:概写“二十三年”被贬遭遇。 炼字:“巴山楚水”代指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无数艰辛。“弃置身”三个字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情感:“凄凉地”“弃置身”,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的苦楚委婉地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内容理解: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修辞:运用西晋向秀“闻笛赋”和晋人王质“烂柯人”的典故,前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悼念;后句既暗示自己被贬之久,又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表现手法、修辞: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谪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对比,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两者对比虽暗含身世的凄苦,却充满了刚健昂扬的精神。 情感、哲理: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悲苦,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长精神”三字,表现出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
【译文】我谪居在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有二十三年了。我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怀念,回到京城,人事全非,俨然有隔世之感。沉舟旁边,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千树木春意盎然。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作,暂且凭借这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 |
【主旨】这首酬答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遭受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悲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和豁达胸襟。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内容理解: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以悲景衬离情,表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闻道”可想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实含悲痛之意,写出友人贬谪之地的荒远和路途的艰难。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暗含悲痛之情,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与关切。 炼字:“愁”字既有对友人遭遇的忧虑,也有对现实的愤慨不平;既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 |
【译文】柳絮落尽了,布谷鸟不停地哀啼,听说你远道去龙标时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直到夜郎以西。 | |
【主旨】诗人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全诗悲凉的氛围,再借景抒情,将月亮人格化,借“明月”表达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关切和思念。 |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 内容理解、炼字:写景起兴,对仗工整,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这两句于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情感: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既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阻隔的哲理。 |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 情感:曲折地表现双方的惜别之情,“歧路”照应送别之意,以豪迈之语相送,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分离。 |
【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也像是近邻一样。所以不必在离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 | |
【主旨】诗人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 内容理解: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即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炼字:“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扫荡的巨大之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之势和狂暴肆虐的情态,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边塞地区雪下得大,下得早。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炼字:“忽如”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雪之急骤和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 表现手法: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正面写漫天大雪造成的酷寒。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通过人物的触觉,侧面烘托天气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 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氛围。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为送别营造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 |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 表现手法: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送别场景的悲凉气氛,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表现手法: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掣”字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 炼字:“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画面描述: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串长长的马蹄印。 情感: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连白草也被刮断,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刚到就下起了大雪。仿佛忽然间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帐幕,穿着狐裘皮袍也不觉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手冻得僵硬,甚至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得难以穿上身。沙漠上纵横交错的满是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云。在主将的营帐里设置酒席,宴请将要返京的武判官,席间弹奏起胡琴、琵琶,吹奏起羌笛来助兴。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营门前大雪纷飞,狂风猛烈,红旗被冻得连大风也无法牵拉飘动。在轮台的东门送你返回京城,离别的时候大雪遮盖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渐渐看不见你的身影,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足迹。 | |
【主旨】这是一首送别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送别之情。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