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上册二年级古诗文教案
2025-09-29 02:35:49 责编:小OO
文档
校本课程

古诗文诵读教案

上学期

前士郭小学

二年级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诗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五、小结。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

  教学要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杜甫

《清明》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  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 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 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 问: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 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  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 “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 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 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月下独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吟诵。

2、紧扣诗题中的“独”字,理清“月”、“影”、“我”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品味其中孤寂忧愁的情怀。

3、领会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二、指导诵读:

自读全诗,初步领会本诗情感。

诵读提示: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三、品析鉴赏:

1、再读本诗,思考: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抒情写怀的?

2、齐诵本诗,体会本诗的艺术手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写自己一人在花间对月、对影喝酒的情景。

《春夜喜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以及背诵古诗。

  2.感受春雨的美好。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 

  用歌曲《小雨沙沙》引入古诗。

  二、学习古 

  1、有一首古诗中也藏着“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四句),感受春雨的美好。(出示课题)。

  2、指名读课题(相机正音)

  3、齐读课题

  4、比一比、赛一赛

  (一)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

  1、学生自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请教一下。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教师做及时评价给读正确的同学奖励春姑娘的礼物花朵)

  3、看看哪一桌读得最准确呢?(同桌读)

 4、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正确地念出来。

  (二)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流利,并且读出感情来呢?

  1、先请同桌之间读一读,如果你觉得你的同桌能闯关成功了,那就在他的诵读书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2、指名读,进行小老师评价。

  3、欣赏范读

  4、和老师比一比

  5、小组推荐读,进行赛诗会。

  6、齐读——齐诵

  三、多种形式指名诵读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学习“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熟练背诵古诗。

《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赠、汪、舟、欲、踏、潭),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今天我们来比赛一下好吗?我们就以南北为界,南边一首,北边一首,哪边背得多那边胜,南边先来。

 2、现在老师挑一首看看哪边会背。《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

二、导入新课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想知道李白在诗中说了什么什么吗?先听老师朗读,听的时候要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听清老师是从哪儿里断开的。

 2、像老师这样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得很生的字,借助拼音姐姐来帮忙,多读几遍,把这一句话读通顺。

 3、指名读(2-3人)

 4、认读生字

6、组词

    给这些字宝宝找个朋友吧,给他找的朋友越多他就越高兴。

三、体会意境  深情诵读

1、让我们将目光定格在这动人的送别画面,你知道谁是李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舟、将欲行)

2、汪伦在看什么?(理解踏歌)

(1)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踏歌”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感受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2)这深情的“踏歌”踏出了汪伦的依依不舍,这深情的“踏歌”踏出了汪伦的深情厚谊,这样的情真是比——桃花潭水都深啊,李白听着踏歌声,感动极了于是脱口而出:(生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是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汪伦告别李白的深情。试着读出李白的感动,汪伦的深情。(练读-指读-齐读)

3、你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4、那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这就是夸张, 5、李白就是用这极度的夸张表达他的强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真情,李白的豪迈。

6、这么深的情意,可惜我们只会看到画面和文字,无法听到他们情深意切话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和你的同桌一个人演李白,一个人当汪伦,相互说一说。

7、指1-2组同桌说一说(板书:再见、保重、一路顺风)

《长歌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中所告诉我们惜时的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

 2,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二,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四, 教学过程

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老师借机板书: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图

 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小男孩在干什么(在亭子里小男孩在读书)

组织讨论,板书课题.

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老师关注读得不好的学生.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根据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诗句意思,并记录不懂的字句.

 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朝露:早晨的露水.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回来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甲:这首诗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年少之时要努力学习,要不然到了老了,也就后悔莫及了.

学生乙: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同桌两人互相讨论,对诗意.

(五)指导背诵

1.老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少壮,老大,,2.学生自由背诵.、深情吟诵。

《明日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能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中懂得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珍惜时间名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呱呱坠地到现在,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知道我们要节约粮食和水电,其实我们最应珍惜的还有时间。

2、齐读名言:

出示课件:古书《淮南子》: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明代文嘉《今日歌》: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3、导入:虽然,这些句子并非出自同一朝代,同一人物,但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我们不难读出他们共同的心声,你们说是什么?指名答。

对,就是——惜时(板书、教学“惜”字),当然,从古至今像这样劝慰和勉励人们惜时的句子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朵朵奇葩中撷取一首《明日歌》,细细品味。板书:明日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诗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作者介绍:文嘉(1501~1583)明代画家、诗人。字休承,号文水,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吴门派代表画家,善画山水,笔法清脆。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传世作品有《山水花卉图册》、《垂虹亭图》、《寒林钟馗图》、《江南春色图》等。著有《钤山堂书画记》、《和州诗》。

三、朗读诗词。

1、解释词意思,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自由练习朗读;

3、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弟子规》“入则孝”前六句

教学目的:

1、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初步理解经典话语的大意。

2、感受古人的孝敬,以经典话语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

3、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教学难点:理解“孝”的含义,明白“百善孝为先。”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的读书口号是——全班同学大声回答:“诵读千古美文  争当少年君子”!

2、师生对古诗文: 师诵上句,生对下句。

3、播放“孝感动天”的故事。

(1)说一下你听后的感受?

(2)板书课题:《弟子规》入则孝(节选)    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弟子规》入则孝部分,学习如何孝敬父母吧!

二、初读经典

1、听录音范读,生跟录音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3、生自由读文本,师来回巡视。

4、 检查自读情况。

5、全班齐读。(注意读出韵味)

6、男女生比赛读。

师:古人说得好:“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大家用笔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再多读几遍。

8、汇报读书情况:你读懂了哪一句?学生自由谈感受。(能大概说就行)

三、朗读体会

学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课件出示)

1、播放《弟子规》动画片段,通过有趣的动画影像学习《弟子规》,学生很容易接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指名读这两句。读后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齐读。大家一起读这两句话。声音整齐又响亮。

4、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学习: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课件出示)

1、课件出示两幅图(图1:小孩为母亲扇风。图2:小孩出门前请示父母。)。

2、请大家仔细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3、引出这两句话,齐读。全班一起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谁来说说,平时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

6、熟读句子。(多种形式练读)

学习: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课件出示)

1、讲故事:刘备教子

2、引出字句。

3、引导学生用前面学习的方法,自读自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讨论:“你做错事时,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

5、送大家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复习巩固

1、指导感情朗读

(1)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加倍关爱下快乐成长,我们也爱自己的父母

你带着对父母的爱,再读一读这几句话。(齐读)

(2)父母是我们生活的老师,我们要敬重他们。请你恭敬地读这几句话。

(3)全班一起拍手配乐读,读出节奏。

2、练习背诵。

(1)朗读接龙:师生朗读接龙;同桌朗读接龙;小组朗读接龙。

(2)指导背诵。   

(3)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3、看译文,猜原文。

①  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②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③ 子女照顾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五、升华情感

1、展示资料:你收集了哪些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

2、谈谈听了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孝顺父母的,打算从哪些地方做得更好?

六、总结

百善孝为先。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弟子规》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弟子规》中说的那样做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的知书达理的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