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5-09-29 02:35:54 责编:小OO
文档
2015年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在原有基础上颇有变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九个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方向》、《认识万以内的数》、《分米和毫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期末复习》。两个实践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合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将《认识千以内的数》改为《认识万以内的数》,重新组织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增加了《时、分、秒》单元,后移了《两位数乘一位数》,重新设计了统计内容,增设了思考题、你知道吗?和动手做栏目。 

(一)教材编排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4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认识万以内的数”“两三位数加减法”。

  (1)“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2)“时、分、秒”:教学从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再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3)“认识万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用方块、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突出了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更突出了“满十进一”;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千和万的双重含义;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4)“两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的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2.“图形与几何”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角的初步认识”。

  (1)“分米和毫米”:联系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分米的认识,在现实背景中引出毫米的认识,体会认识毫米的实际意义;借助典型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知。联系数的含义进行不同单位数量的换算,对长度的估计要突出“单位选择”和“数量级”的把握。

  (2)“认识方向”: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认识,辨认东、南、西、北,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3)“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知道角是指一类平面图形,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含义不尽相同;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感受角的大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直角的表象,规范的表达锐角和钝角,联系对多边形的初步认识,体会认识角的价值。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本单元突出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方法有调查、实验和测量;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有文字、符号、图形和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分类、汇总、分组和排序;分析数据的方法有:极值数据——特定数据——分布情况——整体水平,从不同范围获得的数据存在关联,但也有区别。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1)“测定方向”: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针所显示的结果;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的结果页随之变化。

  (2)“了解你的好朋友”:要重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鼓励学生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回顾反思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材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素材。

本册教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注意充分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之中;充分注意利用一些含有特定数学内容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素材,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灵活多样地呈现数学活动的线索,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

教科书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着眼于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是新课标的主题。本册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一些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认识角”时,学生对角的已有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动物头上长的坚硬的骨状凸起物,如牛角、羊角;二是物体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如墙角、眼角。这些经验既是建立角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也可能成为理解角的数学概念的障碍。教学时,要注意四条:第一,选取典型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角要尽可能符合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如,教材中选择的张开的剪刀、五角星、三角形纸片、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等。第二,及时从物体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并明确指出:角是图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的。第三,利用对角的初步认识在生活情境中找角时,要指导学生从顶点起依次指明角的两条边。第四,在找角的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的区别。如,牛角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眼角也不是数学上所讲的角。测量长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4.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又能巩固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实践和综合应用,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在各部分知识教学之中。为此,教材各部分知识都以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并注意结合有关内容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册教材还十分重视实践与综合运用,教材除了在各单元中注意加强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知识外,还单独安排了2个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既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除上述特点外,本册教材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科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 

    二、教学建议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学所要达到的“度”。

本册教科书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统筹规划第一学段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的,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如“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2.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比如:“角的初步认识”安排的三个动手活动,“试一试”是动手操作做出一个活动角、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动手做是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副三角尺,用两块三角尺拼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认图形的个体经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给学生适当的提示。此外,还要通过及时的交流,让学生指一指做出的角,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3.关注教学细节,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 

数学教学其实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更多的时候,细节决定成败。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中或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用方块、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突出了数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和计数的位值原则,更突出了“满十进一”;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千和万的双重含义;数的读、写要特别关注中间、末尾有0的情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探索数的排列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4.巧用比较策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分析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发内在联系。经历“比较”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能在“比较”中概括,而且能在比较中构建与拓展判断和推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精心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发现与探索活动得以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操作实践过程,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注意点

1. “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 .“认识方向”要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认识,辨认东、南、西、北,在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不要求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3.“两三位数加减法”要从表内加、减法的口算,类推出整十(百)数加(减)整十(百)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优化。笔算加法的重点是计算过程中进位的处理,笔算减法的难点是隔位退位,结合加、减法的验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联系现实背景,初步掌握相应的估算方法,恰当把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4.“时、分、秒”教学要从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再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1秒的实际长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三、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安排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还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 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备  注
12.17~2.21

有余数的除法(5)2月16日上课

22.24~2.28有余数除法(2)时、分、秒(3)
33.3~3.7时、分、秒(3)机动(2)
43.10~3.14认识方向(4)机动(1)
53.17~3.21认识万以内的数(5)
63.24~3.28认识万以内的数(5)
7  3.31~4.4认识万以内的数(2)复习(2)机动(1)

 
84.7~4.11分米和毫米(3)机动(2)清明放假 
94.14~4.18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5) 
104.21~4.25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5) 
114.28~5.2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5)劳动节放假 
125.5~5.9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5) 
135.12~5.16   复习(3) 机动(2) 
145.19~5.23角的初步认识(3)机动(2) 
155.26~5.30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5) 
166.2~6.6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3)机动(2) 
176.9~6.13期末复习(5)
186.16~6.20期末复习(5)
19  6.23~6.25期末复习(2)期终考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